论文摘要
工业化过程一般都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在中国这个人口存量巨大的国家,这两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程度上看,二元结构能不能消解,农业劳动力能不能协调有序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工业化的成败。本文以我国资源禀赋状况及工业化阶段为宏观背景,以农户和农业产业组织的分析为微观基础,以三次产业结构及各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和升级为研究主线,以理论分析和证实研究相结合和长期、动态、非均衡的方法,着力研究了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①农业劳动力剩余的内涵、性质、存在形式;②产业结构变动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依存关系;③农业经营的组织制度创新与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与需求;④制造业发展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和劳动密集型技术运用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和转移;⑤城市化、服务业发展的动因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和转移。本文认为,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包括相对剩余和绝对剩余两个部分,但主要以相对剩余的形式存在。相对剩余的原因是产业间的收入差距,相对剩余的本质是结构性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想模式是,在农业劳动力转移成本为零的条件下,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量恰好等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供给量并等于非农产业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需求量。因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从根本上说不是要不要转移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转移的速度和规模问题,而是在尽可能降低农业劳动力转移成本的条件下,如何使农业劳动力的相对剩余量恰好能被非农产业部门所吸收,这就必然要求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之间以及三次产业的内部各部门之间保持恰当的比例关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有赖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1978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向合理化的方向调整,但仍然有存在着巨大的调整空间,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农业落后,工业结构的重型化和服务业发展的不充分,这不仅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农业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和工业化的顺利进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是紧紧缠绕在一起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三农”问题的突出表现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落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以单个小规模农户为农业经营基本单位的农业生产组织制度不能适应市场化经营的要求。近几年来出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正是农业经营制度的变迁。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了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提高了农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二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加了就业的岗位;三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优化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农民收入的增加,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有着重要影响。在投资规模一定的前提下,由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较低的“资本/劳动”比率而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具有更强的吸纳能力。但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在给中国带来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的同时也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应实现由“以外为主”向“内外兼顾,以内为主”的转变。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和拉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从工业化的演进规律来看,服务作为就业增加和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长远方向是勿庸置疑的。在工业化的长期过程中,服务业可以通过自身的发展直接地、和通过促进工农业发展间接地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从本质上看,工业化是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工业化提供了服务业发展的需求条件和供给条件,但产业政策和城市化水平也是影响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特定的工业化阶段,即人均收入水平一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一定、服务业发展的供给因素一定的条件下,不同国家不同的城市化水平和不同的产业发展政策造成了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服务业吸纳农业劳动力能力的差异。因而,必须把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作为我国今后促进劳动就业的战略方向;必须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全面推进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努力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总而言之,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不仅有赖于三次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也有赖于各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定量特征[J]. 经济资料译丛 2019(02)
- [2].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对经济增速的贡献[J]. 中国市场 2018(14)
- [3].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 2018(04)
- [4].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以湖北省为例[J]. 南方农机 2017(08)
- [5].基于宏观视角的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12(12)
- [6].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定量指标与标准数据计算方法[J]. 经济评论 2015(02)
- [7].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 [8].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渊源及启示[J]. 成功(教育) 2009(08)
- [9].农业劳动力转移潜力耗尽了吗?[J]. 中国农村经济 2018(09)
- [10].浅谈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J]. 河北农机 2015(03)
- [11].甘肃省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转移途径的探究[J].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4(03)
- [12].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述评[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02)
- [13].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影响的研究综述[J]. 草业学报 2013(02)
- [14].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述评[J]. 企业技术开发 2013(02)
- [15].职业教育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相对接的思考[J]. 中国职工教育 2013(10)
- [16].以城镇化发展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J]. 中国发展观察 2012(03)
- [17].农业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粮食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J]. 农村经济 2012(07)
- [18].广东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分析[J]. 南方农村 2011(06)
- [19].浅谈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特征与途径[J]. 现代经济信息 2010(03)
- [20].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模式对宁夏的启示[J]. 宁夏工程技术 2010(04)
- [21].日本与宁夏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初步比较[J]. 农业科学研究 2010(04)
- [22].农业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 经济评论 2009(01)
- [23].新疆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J]. 经济视角(下) 2009(06)
- [24].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J]. 社科纵横 2008(09)
- [25].国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
- [26].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J]. 法制与社会 2008(29)
- [27].农业劳动力转移、增长和失业——农业劳动力和农村贫困问题的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 2008(10)
- [28].农业劳动力转移与高质量就业的问题和出路[J]. 现代经济探讨 2018(12)
- [29].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基于网络搜索大数据的视角[J]. 劳动经济研究 2019(01)
- [30].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J]. 社科纵横 2019(09)
标签:工业化论文; 农业剩余劳动力论文; 产业结构变动论文; 农业进步论文;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论文; 服务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