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退耕还林监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辽东山区,生态功能监测,价值评估
退耕还林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王玲[1](2019)在《辽东山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功能监测与服务价值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价值评估,能够科学评价退耕还林建设成效,为更好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针对抚顺市、本溪市、丹东市退耕还林建设区开展辽东山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服务物质量和价值量评估。结果显示,退耕还林工程测算价值量为56.16亿元·a~(-1)。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氮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量较高,是退耕还林工程在辽东山区发挥出的主要作用。(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王玲[2](2019)在《辽西北低山丘陵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功能监测与服务价值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选取锦州市、朝阳市、葫芦岛市退耕还林建设区开展辽西北低山丘陵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功能监测与服务价值评估。结果显示,该地区退耕还林生态服务价值量为194.59亿元·a~(-1),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氮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量较高。地区应加强退耕还林建设管理,加强补助资金兑现监管,解决农户长远生计问题,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顾海燕[3](2019)在《辽宁沙化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功能监测与服务价值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价值评估,能够科学评价退耕还林建设成效,为更好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挑选辽宁省内6个有代表性的退耕还林工程县开展沙化地区的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服务物质量和价值量评估。结果显示,退耕还林工程测算价值量为104.17亿元·a~(-1)。涵养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量较高,是退耕还林工程发挥出的主要作用。工程建设区的面积越大,产生的生态服务物质量、价值量越高。(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张伟伟,韩中海,许乾增,罗会平,王东风[4](2019)在《河南省2017年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全省10个样本县退耕还林后社会经济效益连续15 a的监测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对工程区土地利用结构、地方经济发展、粮食单产变化、农民收入结构和农户生计均起到积极影响。同时,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杨永艳,宋林,谢涛,许才万,周红[5](2019)在《贵州省10个重点监测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截至2017年底贵州省十个重点监测县退耕还林资源量为基础,采用分布式测算方法,测算十个重点监测县退耕还林工程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净化大气环境、林木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十个重点监测县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总价值为458030. 87万元/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涵养水源(143379. 68万元/年),固碳释氧(105254. 02万元/年),净化大气环境(103300. 07万元/年),保育土壤(56277. 50万元/年),生物多样性保护(39751. 12万元/年),林木积累营养物质(10068. 48万元/年)。(本文来源于《贵州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黄秋凤[6](2018)在《山丹县前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山丹县林业生产总体形势为基准点,结合中国退耕还林的现状,并深入调查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退化程度、退化原因等,然后结合山丹县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监测工作,紧紧围绕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生产力与生物量、林地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肥力等多项指标因子,对监测点进行了连续、动态的定量化监测,监测站累计观测、收集、整理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数据3万多个,并对数据进行探讨分析,为山丹县的退耕还林工作做出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8年12期)
刘祖英,王兵,赵雨森,牛香[7](2018)在《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成效监测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长江中上游地区84个地市级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利用GIS综合解译分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土地利用类型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揭示该区域退耕还林工程所取得的成效.结果表明:2000—2015年,研究区域NDVI持续增长;与2000年相比,2015年长江中上游地区有2.1%的耕地不再耕种,坡度>35°坡耕地的25%实现了退耕,25°~35°坡耕地的2.7%实现了退耕,中坡度耕地绝大部分实现退耕;耕地主要转变为林地和草地.研究期间,林草覆盖度增加显着,增幅达21.9%;低植被覆盖度的土地面积大幅减少,植被覆盖度小于10%的面积减少95.3%,高植被覆盖度的土地面积显着增加;土壤侵蚀强度总体降低,轻度、强度、极强度等级土壤侵蚀的土地面积均减少10%以上,但剧烈土壤侵蚀状况未得到缓解.研究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0%,但不同时段覆盖度的变化比例存在差异,空间分布不均匀,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特征,需要继续加强治理.(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吴昊[8](2018)在《开展地理国情监测 促进精准退耕还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吴 昊)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朋德建议,形成动态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机制,推动精准退耕还林和退耕扶贫有机融合。地理国情是重要的基本国情,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重要依(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期刊2018-03-13)
张晓梅,任斐鹏,陈永欣,孙金伟[9](2017)在《陕西省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效益的监测与评估不仅是退耕还林工程有效性评价的重要环节,也是新一轮工程实施的重要理论基础。研究以陕西省为例,以1999-2014年退耕还林工程逐级统计数据和2个站点生态参数监测数据为基础,运用成熟、有效的森林生态服务评估体系和方法,对陕西省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进行了监测与初步核算。结果表明:(1)1999-2014年,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经历了先增后减的总体变化,共实施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28.11万hm~2,退耕地还林的造林101.56万hm~2,封山育林15.79万hm~2;(2)生态效益物质量测算结果显示,退耕还林工程已在发挥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包括涵养水源22.7亿m3·a-1,固碳383.40万t·a-1等;(3)生态效益价值量测算结果表明,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为965.31亿元·a-1,以涵养水源价值量最高,为272.07亿元·a-1。因此,初步结果表明,工程已在发挥重要成效,且价值量巨大,研究可为重大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补偿等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陕西林业科技》期刊2017年03期)
韩中海,张伟伟,王彬,韩晓红,王振刚[10](2017)在《河南省2015年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河南省12个样本县、12个样本村、120个样本农户进行了连续10年的跟踪调查,对10个退耕还林监测站进行了连续3年的生态定位观测。监测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显着,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积极作用,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本文来源于《宁夏农林科技》期刊2017年03期)
退耕还林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选取锦州市、朝阳市、葫芦岛市退耕还林建设区开展辽西北低山丘陵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功能监测与服务价值评估。结果显示,该地区退耕还林生态服务价值量为194.59亿元·a~(-1),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氮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量较高。地区应加强退耕还林建设管理,加强补助资金兑现监管,解决农户长远生计问题,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退耕还林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1].王玲.辽东山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功能监测与服务价值评估[J].防护林科技.2019
[2].王玲.辽西北低山丘陵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功能监测与服务价值评估[J].防护林科技.2019
[3].顾海燕.辽宁沙化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功能监测与服务价值评估[J].防护林科技.2019
[4].张伟伟,韩中海,许乾增,罗会平,王东风.河南省2017年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与评价[J].河南林业科技.2019
[5].杨永艳,宋林,谢涛,许才万,周红.贵州省10个重点监测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估[J].贵州林业科技.2019
[6].黄秋凤.山丹县前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探析[J].防护林科技.2018
[7].刘祖英,王兵,赵雨森,牛香.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成效监测与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8
[8].吴昊.开展地理国情监测促进精准退耕还林[N].中国矿业报.2018
[9].张晓梅,任斐鹏,陈永欣,孙金伟.陕西省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初步分析[J].陕西林业科技.2017
[10].韩中海,张伟伟,王彬,韩晓红,王振刚.河南省2015年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J].宁夏农林科技.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