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学界对中国古代人性问题的论述千余年来一直囿于人性善、人性恶等派别的争论纠缠中。自孔孟降及宋明儒家,对人性论的派别认识几乎形成一种学术定势,这种定势一直延续到现在。论及人性问题,学者对学派的划分从不逾矩,包括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教材都沿用此说。笔者认为,千余年来,学界对人性论问题的解读有失偏颇,孟子、荀子等人对人性的论述并不代表他们认为自己归属于“性善派”或“性恶派”,他们所强调的只是人性修养中的一个侧面,或说有所侧重。重新审视古代人性论问题,揭示人性论问题的本原,已成为传统哲学研究中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李晓春、周炽成等人对荀子人性论的质疑,以及其他学者对之的回应,则再次标明了学界对人性论学说的重新思考,他们的争论,也是人性论发展的必然。本文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学界的“孟子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进行辨析。我们认为,孟子既非纯粹的性善论者,荀子也非纯粹的性恶论者。先秦人性论对于人性的认识自孔子始,便已开启了对人性的抽象与具体的二元划分,至孟子和荀子时,这种二元划分的痕迹愈来愈明显。第二部分主要是以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思想为例,分别分析二者人性论思想中二元划分的论辩过程和论证结果,并得出中国古代的人性论自孟、荀始即已开始了对人性二元划分的结论。第三部分则主要通过宋明儒学的代表人物张载、二程、朱熹及王守仁等人对人性的二元划分及其进一步的演绎发展,从而得出宋明儒学的性二元论有其自身矛盾,至于这样的矛盾要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得以解决,仍是当代儒学研究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