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昆仑造山带非威尔逊旋回构造演化及成矿系列浅论

东昆仑造山带非威尔逊旋回构造演化及成矿系列浅论

一、浅议东昆仑造山带非威尔逊旋回构造演化与矿床成矿系列(论文文献综述)

李浩然[1](2021)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柴达木周缘位于青藏高原的北缘,中央造山带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东昆仑和祁连两大造山带。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环境、频繁的岩浆活动及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记录了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造山旋回过程,不仅造就了区内异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也是揭秘大陆岩石圈时空结构及不同圈层相互作用和显生宙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理想试验地。论文选取了柴达木周缘近年来新发现的产在陆相火山岩区的具有代表性的6个典型矿床为研究对象,强调野外实际调研地质现象,结合详细的室内观察分析,系统的总结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准确厘定矿床成因类型。对矿区内的火山岩及中酸性侵入岩开展岩石学、锆石LA-ICP-MS、全岩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的综合研究,结合矿相学、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等一系列实验方法,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柴北缘造山带内牦牛山组酸性火山岩结晶年龄为407Ma、378Ma、377Ma,结合该时期前人的研究资料,系统的总结了加里东期-华力西期陆陆碰撞-后碰撞的动力学演化事件,~410Ma的时间点为重要的同碰撞到后碰撞的构造体制转换时间,此时柴北缘地区发生板片断离事件,整体从挤压造山环境转为伸展环境,标志着正式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随着地壳持续增厚在~380Ma发生岩石圈拆沉,大量的幔源岩浆上涌。本文获取的柴北缘晚华力西期-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结晶年龄为240Ma、232Ma、230Ma,加里东期造山运动结束后,柴达木地块已经与祁连地块拼贴完成,本文研究认为该时期并未裂解出新的洋盆,而是与东昆仑造山带一同受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作用影响。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中生代火山岩详细研究发现具有明显岩性差异、时代差异和构造背景差异的两期火山岩事件,而非前人认为的均为鄂拉山组,基于上述地质事实,本文建议将鄂拉山组解体,并建立夏河组,与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相区分。夏河组成岩年龄为印支早期,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其源区来源于俯冲板片脱水交代形成的富集地幔与熔融的镁铁质地壳形成的混合岩浆,形成于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于柴达木陆块之下的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其成岩年龄为印支晚期,源区具有强烈壳-幔混合岩浆特征,形成于陆陆碰撞之后的后碰撞伸展-强烈的岩石圈拆沉背景。由此可见,柴周缘显生宙存在三期陆相火山岩,而非前人认为的两期。本文对选取的六个典型矿床进行了细致的野外和室内工作,研究认为:柴北缘达达肯乌拉山多金属矿为热液脉型矿床,非VMS型矿床。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多金属矿床具有典型的面型蚀变特征为斑岩型矿床,虽然目前研究程度较低,但是展现出巨大的找矿潜力。东昆仑造山带夏河铜多金属矿为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哈日扎银多金属矿和那更康切尔银多金属矿为浅成中低温热液脉矿床。其中夏河,鄂拉山口和哈日扎均非前人认为的斑岩型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主要有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属于H2O-Na Cl-CO2体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水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多元性,受酸性岩浆和地层共同影响。夏河铜多金属矿床以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为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深源性,演化到晚期大量大气降水参与成矿,硫同位素来源于中酸性岩浆活动。哈日扎和那更康切尔矿床流体包裹体以CO2三相和气液两相为主,C-H-O-S-Pb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幔源初生水特征,铅来源于幔源和地壳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幔源硫的特征,此外首次在那更康切尔矿区发现碲化物的存在,种种迹象体现了深部地质作用对银多金属矿床的控制作用。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区域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耦合关系,东昆仑造山带在晚华力西期-印支期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的过程中,将大量的水和金属硫、亲流体的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卤素以及其他组分输送到上地幔中,为形成富含Ag、Au成矿物质的幔源C-H-O流体相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形成了一系列区域性大断裂、大型剪切带及次一级的褶皱和断裂控矿构造,该时期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混合岩浆沿断裂上侵携带了成矿物质,在上升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导致金属硫化物沉积形成如本文鄂拉山口和夏河矿床。演化到印支晚期洋盆闭合之后,区域经历强烈的构造体制转换,储存在上地幔的大量富含Ag、Au等金属元素的幔源C-H-O流体沿深大断裂运移至浅部地壳,成矿流体运移的过程中,也同样不断萃取围岩的成矿元素,在运移至浅部时,在大气降水的参与下,最终沉淀形成银多金属矿床。明确了产在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的矿床的找矿方向,既寻找形成深度较浅的矿床类型,如斑岩型矿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部分热液脉型矿床。由于中生代柴北缘远离俯冲带,因此东昆仑造山带成矿作用明显强于柴北缘地区。由于陆相火山岩区剥蚀深度较浅,本文认为陆相火山岩区是接下寻找此类Ag多金属矿床的重点靶区。本文以新的视角,内容涵盖丰富,将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部分前瞻性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规律。进一步厘清了柴达木盆地周缘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的耦合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观点、方法、阐述过程及结论方面不足之处,承蒙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陈敏[2](2020)在《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文中指出宗务隆构造带是柴达木北缘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金属成矿地质条件良好,重大找矿突破令人期待。本文以宗务隆构造带为对象,通过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群和蓄集闪长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成矿地质环境;通过蓄集铅银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和其他矿化现象的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综合地质、物探、化探和矿产信息对金属矿产进行预测。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宗务隆构造带内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侵入时代为289±1Ma(锆石U-Pb),岩石为碱性玄武质成分,其岩浆是软流圈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并在演化过程中萃取岩石圈富集地幔的组分;蓄集闪长岩体侵入时代为258±1Ma(锆石U-Pb),岩石为准铝高钾钙碱性,其岩浆是壳幔混合的产物,其中古老地壳物占主导。(2)宗务隆构造带早泥盆世-早石炭世初始裂解,可能利于形成矽卡岩型矿床。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陆内持续裂解,东部形成有限洋盆环境;而中西部开裂相对东部较晚,显示陆内裂谷环境,有利形成砾岩改造型矿床。中二叠世-中三叠世先后发生洋陆俯冲,有利形成矽卡岩型、伟晶岩型、岩浆-构造热液脉型等矿床类型;晚三叠世碰撞造山过程,呈现剪切作用,可能对前期形成的矿床有一定的改造/破坏作用。(3)蓄集铅银矿床矿体受压扭性断裂控制,呈脉状近东西向产在石炭-二叠系宗务隆群千枚岩夹灰岩中,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宗务隆群,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期后高温、高盐度热液流体,矿床属构造-岩浆热液脉型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矿体产在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与容矿地层整合产出,成矿先后经历了古砂矿沉积期和变质热液再富集期,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为主要载金矿物,应属砾岩改造型金矿床。(4)宗务隆构造带控矿要素及未来找矿方向:1)构造-岩浆热液脉型银铅锌成矿受宗务隆群中碎屑岩夹碳酸盐岩部位、近东西/北西向的逆冲断层和中二叠世-中三叠世中酸性侵入体控制。2)矽卡岩型铁金成矿受碳酸盐岩地层、中酸性侵入岩矽卡岩组合控制。3)伟晶岩型锂铍铌钽矿床受(白云母)花岗伟晶岩控制。4)砾岩改造型金成矿受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含砾砂岩和宗务隆北缘断裂及其次级断裂裂隙控制。根据不同主攻矿床类型控制要素,综合地、物、化等资料,划分了A、B、C级成矿远景区。

程龙[3](2020)在《青海东昆仑五龙沟矿集区红旗沟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指出五龙沟矿集区位于青海省都兰县境内,大地构造位置为东昆中带中东段,区内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成矿地质背景优越。项目组曾对五龙沟矿集区大面积出露的花岗岩体开展了系统研究,本文则对大量出露的成矿前辉绿岩脉开展了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工作,认为其是形成于中三叠世,是受俯冲板片流体改造的岩石圈部分熔融的产物。红旗沟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古元古代滹沱纪金水口群,是矿区主要的赋矿地层;矿区内的断裂构造呈NW向展布,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共有四条,呈近于平行的带状分布,红旗沟金矿主要受VII、IX、X号断裂带控制。矿区侵入岩主要有花岗质岩石、闪长岩、辉石岩、辉长岩。经研究,我们认为红旗沟金矿的成矿作用可分为石英硫化物阶段和方解石硫化物阶段两个阶段。矿石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矿石矿物以黄铁矿为主,其次还有方铅矿、闪锌矿和毒砂;脉石矿物为石英和方解石;矿石结构主要有粒状结构、包含结构、交代结构、压碎结构;矿石构造为浸染状构造、细脉状构造。围岩蚀变主要表现为硅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含矿石英流体包裹体测温显示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192℃340℃,盐度为0.82%15%,密度为0.581.89 g/cm3,成矿流体整体显示出中高温、中低盐度、低密度的特点。矿化石英脉中石英氢氧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估算的δ18OH2O值为5.89‰7.76‰,氢同位素δD‰为-121.5‰-80.4‰,δD‰值与典型的造山型金矿相比偏低,可能是测试的包裹体中含有次生包裹体;推测成矿流体主要是来自于深部的变质水。矿化石英硫化物脉中硫化物的δ34SSV-CDT值为10.53‰12.87‰,且变化范围较小;绢英岩化片麻岩中黄铁矿δ34SSV-CDT值为4.5‰11.76‰,变化范围较大。推测最初变质流体的形成有俯冲板片上的富海相硫酸盐参与,导致流体富重硫同位素,在断裂中充填时直接形成以富重硫同位素为特点的石英硫化物,而在交代围岩时,形成了硫同位素相对较轻且变化范围大的绢英岩化片麻岩。硫化物的铅同位素206Pb/204Pb比值为18.2618.45,207Pb/204Pb比值为15.6215.67,208Pb/204Pb比值为38.3838.55,测试结果与深水潭矿区和黄龙沟矿段的测试结果相似,但红旗沟矿区的铅同位素变化范围更小,说明其更能代表成矿流体中铅的来源,且所测数据点在铅同位素构造图解上位于造山带演化线附近,和矿区成矿背景为典型造山环境一致。最后,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我们认为红旗沟金矿为造山型金矿,形成时间为晚印支期以后,但不早于210221Ma。晚三叠世以后,在软碰撞的构造背景下东昆仑地区的俯冲作用仍在继续,俯冲到深部的洋壳及海相沉积物由于温度、压力的增加,发生变质脱水作用形成变质流体,同时持续的俯冲和随后软碰撞作用形成的一系列深大断裂,为成矿流体的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当成矿流体运移至浅部,压力降低,CO2逸出,流体搬运能力下降,成矿物质析出赋集成矿。

辛未[4](2019)在《云南省哀牢山-红河成矿带新生代金铜钼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哀牢山-红河成矿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三江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于金沙江-哀牢山岩浆-构造-成矿带的南段。其多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新生代期间发生了大规模爆发性金铜钼成矿作用。目前区内已经发现并开采了一系列具有较大经济价值金铜钼矿床。本论文在充分收集和整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把南段研究程度较低的长安金矿、长安冲铜钼矿、铜厂铜钼矿、以及具有很大代表性的大坪金矿和规模最大的北衙金多金属矿床作为典型矿床。从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入手,结合研究区的地质背景与地球动力学演化,以岩浆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矿石流体包裹体为研究手段(方法),分析了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性质、来源与演化,成岩成矿时代,厘定了矿床成因类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本区铜钼金成矿模式,还原了控制成矿作用的深部地质过程,丰富了非弧金铜钼成矿理论。取得主要成果如下:对北衙、长安、铜厂、长安冲典型矿床研究表明:1)北衙金多金属矿床金铜矿体主要赋于富碱二长花岗斑岩与上三叠统北衙组灰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其次在斑岩体中以细网脉状出现,金多金属矿体在外围地层中以脉状或似层状出现;围岩蚀变以钾化,硅化,矽卡岩化为主;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以高温岩浆流体为主,中低密度流体在矿质运移中占据了主导作用而非重卤水,流体冷却降温与沸腾作用在主成矿阶段铜金沉淀过程中占据了主导作用,大气水的加入在晚阶段的金银铅锌沉淀中占据了主导作用。以上特征表明北衙金多金属矿床为斑岩-矽卡岩型复合金多金属矿床,而非前人认为的单一的矽卡岩型矿床。2)长安冲-铜厂铜钼(金)矿床的铜矿体主要赋存于似斑状富碱黑云角闪石英二长岩与志留系康郎组白云岩接触带的镁矽卡岩中,钼矿体则主要呈稀疏浸染状赋存于岩体边缘的内蚀变带中,围岩蚀变以钾化、硅化、矽卡岩化为主;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为高温岩浆流体;综上长安冲-铜厂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铜钼矿床。3)本论文认为长安金矿床矿体主要受控于志留系康郎组白云岩和奥陶系向阳组粉砂岩交界附近的隐爆角砾岩构造,而非前人认为的受控于断裂构造。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岩化。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H2O-NaCl体系,OH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具有大气水与岩浆水混合的特点,成因类型应为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而非前人认为的造山型或卡林型金矿。通过矿体与脉岩间的穿插关系,厘定长安金矿主成矿时代约为35.3 Ma。4)大坪金矿产于新元古代闪长岩中,受控于北西向断裂群,成矿流体为中低盐度H2O-CO2-NaCl体系,围岩蚀变以硅化,绢英岩化和碳酸盐化为主,与前人认识一致,认为其成因类型应为造山型金矿;与典型造山型金矿不同的是,其成矿流体与物质来源具有明显的幔源特征。通过本次研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认为哀牢山-红河成矿带新生代金铜钼矿化作用可划分为两个成矿系列:1.与富碱斑岩相关的铜钼金成矿系列,包括浅成低温热液型和斑岩型两个成矿子系列。2.造山型金成矿系列,二者都受控于喜山运动引发的与下部岩石圈地幔拆沉相关的后碰撞伸展背景中。与金铜钼成矿作用相关的富碱斑岩属于高水含量高氧逸度岩体,为下地壳玄武质岩石在自由水存在下的部分熔融产物。底侵幔源钾质岩浆为部分熔融和随后的成矿作用提供了足够的流体。哀牢山-红河成矿带下地壳成矿斑岩源区存在二种端元组分:1).新元古代镁铁质低REE下地壳(端元I),形成机制为新古元代原始弧岩浆底侵与堆晶作用;2).钾/超钾质新生代新生镁铁质高REE下地壳源区(端元II),由底侵的钾/超钾质镁铁质火成岩凝固而成。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次论文认为长安冲-铜厂、马厂箐成矿斑岩、小龙潭、姚安金矿成矿岩体主要来源于端元II部分熔融,北衙金多金属矿床、哈播铜钼矿成矿岩体则来源于端元I部分熔融。通过综述他人研究成果,认为本区造山型金成矿作用在成矿动力学背景,成矿物质及流体来源不同于经典造山型金矿,并与同时代岩浆活动无成因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区存在金的上地幔源区的认识:华南地体金的上地幔源区形成于自古元古代以来多次地幔小比例熔融作用,自元古代以来多次古俯冲事件改造了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形成了大量含水矿物交代域;新生代岩石圈拆沉引发的软流圈上涌使地幔交代域流体释放,同时将地幔金萃取出来沿断裂向上运移成矿。认为古俯冲事件改造的岩石圈地幔为新生代非弧金铜钼成矿作用提供了潜在的流体和部分金属来源,岩石圈减薄的动力学背景则为成矿作用提供了热力学条件。

沈锐,苏雅拉吐,王利伟,刘海青,闫卫军[5](2018)在《新疆阿克陶县库山河地区晚泥盆世奇自拉夫组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阿克陶南库山河一带晚泥盆世奇自拉夫组地处塔西缘昆仑构造带西北部。根据宏观颜色、岩石组合、岩石结构、沉积序列、沉积构造、古生物特征等由底到顶依次划分为灰红色含砾岩屑粗碎屑岩段、灰红色岩屑砂岩与灰绿色石英砂岩互层岩段和灰绿色钙质石英粉砂质细碎屑岩段等3个岩性段;冲积扇、扇三角洲、滨海等3个亚相和8个微相。为明显的无障壁岛滨海相陆缘沉积物向海退积的海进序列。

张宇婷[6](2018)在《青海东昆仑中段五龙沟矿集区金矿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认为东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中央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造就了该区丰富的矿产资源,金、盐类及铜多金属矿产资源丰富,而五龙沟金矿集区位于东昆仑造山带的中段,目前区内已经发现了红旗沟-深水潭金矿床(大型)、百吨沟金矿床(中型)、鑫拓哈西哇金矿床(中小型),具有较大的金成矿潜力。本论文在充分收集和整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从五龙沟金矿集区典型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入手,结合研究区的地球动力学演化,以岩浆岩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流体包裹体为研究手段(方法),分析了红旗沟-深水潭、百吨沟及鑫拓哈西哇金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性质、来源与演化,成岩成矿时代,厘定了矿床成因类型,并构建实际的成矿找矿模式。取得主要成果如下:对红旗沟-深水潭金矿床(大型)、百吨沟金矿床(中型)、鑫拓哈西哇金矿床(中小型)地质特征研究表明:1)红旗沟-深水潭金矿床矿体赋矿围岩主要以金水口群片麻岩和包括基性脉岩群在内的印支期岩浆岩为主。矿体受北西向断裂的控制,矿区内中基性岩脉发育,常与矿体空间相伴。矿体走向北西西,倾角较陡,多在50°80°之间。矿石类型主要为蚀变岩型,围岩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岩化、高岭土化等。热液成矿期包括金-毒砂-黄铁矿-石英阶段,金-黄铁矿-石英阶段和碳酸盐化阶段;2)百吨沟金矿床矿体产于石英闪长岩和变粒岩构造破碎带中,受北西向断裂带的控制。矿体倾角一般在60°左右。矿石类型主要为蚀变岩型,围岩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岩化、高岭土化等。热液成矿期包括金-毒砂-黄铁矿-石英阶段,金-黄铁矿-石英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化阶段;3)鑫拓-哈西哇金矿床矿体产于花岗闪长岩体的构造破碎带中,受北西向断裂带的控制。矿体走向倾角一般在60°-70°左右。围岩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岩化、高岭土化等。热液成矿期包括金-黄铁矿-毒砂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金阶段和碳酸盐化阶段。东昆仑地区的基性脉岩群与金矿化具有密切的空间相关性,往往与矿体平行排列,或者成为矿体围岩。经过锆石U-Pb定年测得其时间为244263Ma,其中水闸东沟富闪基性岩脉形成时代为248Ma,黑石沟辉绿岩脉时代为244Ma,小干沟辉绿岩脉形成时代为263Ma,稍早于矿体形成时代,三者源区都被俯冲流体所交代。洋壳的俯冲脱水作用为金矿化作用提供了充足的幔源流体。除早印支期基性脉岩群外,矿体围岩还包括一系列中酸性岩浆岩,其中百吨沟石英闪长岩形成时代为242Ma,其形成与古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的壳幔混合作用有关。黄龙沟闪长玢岩与矿体时代最为接近,其形成于218Ma,为拆沉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由此认为矿床形成于晚印支期与岩石圈拆沉有关及随后的软流圈上涌有关的后碰撞伸展环境中。红旗沟-深水潭金矿主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260320℃之间,盐度集中于4.008.00 wt.%NaCl,流体压力集中于75130 MPa,对应深度7.049.50 km;百吨沟主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230-300℃之间,盐度集中于4.008.00wt.%NaCl,成矿压力70120MPa,对应成矿深度为6.779.10 km。鑫拓-哈西哇金矿均一温度集中于220-280°之间,盐度集中于3-6%之间,成矿压力约为65100 MPa,对应成矿深度为6.508.25km;矿集区从北向南均一温度和盐度有降低的趋势,成矿深度由深到浅渐变过渡。成矿流体为H2O-NaCl-CO2体系,成矿热液以中温为主要特点,流体不混溶是金的主要沉淀机制,成矿流体的主要驱动力为晚印支期的深部岩浆-构造-热事件。红旗沟-深水潭成矿主阶段石英δ18O值介于10.1‰14.4‰,对应成矿主阶段流体δ18O介于6.3‰10.6‰,δD介于-74.6-105.7,具有幔源初生水的特征。206Pb/204Pb介于18.2518.62,207Pb/204Pb介于15.5815.95,208Pb/204Pb介于38.1838.60,为造山带铅与幔源铅的混合物。其δ34SV-CDT大多介于08‰,在2‰5‰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峰值,具有正态分布的特点,平均值为3.5‰,来源推测为基性岩浆岩。鑫拓-哈西哇金矿成矿主阶段石英的δ18O值介于15.6‰19.6‰,对应成矿主阶段石英流体的δ18O介于6.3‰10.5‰,δD介于-85.3-101.9,为演化的幔源初生水。鑫拓-哈西哇矿区的206Pb/204Pb介于18.25-18.62,207Pb/204Pb介于15.5815.95,208Pb/204Pb介于38.1838.60,为造山带铅与幔源铅的混合物,其矿区δ34SV-CDT大多介于4‰12‰之间,在6‰8‰出现了明显的峰值,具有正态分布特点,来源推测为酸性岩浆岩。矿床的同位素研究表明了深部地质作用对金矿化的制约作用。矿化富集规律:五龙沟矿集区主要控矿断裂XI矿化带具有右旋正断裂的特征,水平方向上矿体在产状偏南处富集变厚,垂直方向上在产状变陡处富集变厚。鑫拓-哈西哇矿区和百吨沟矿区主矿体全部向北侧伏,指示成矿热液来自北侧深部。五龙沟矿集区存在一以大量基性脉岩群活动为标志的矿化中心,从矿心向南北两侧矿化元素由金逐渐过渡为金银铅锌多金属矿化。综上,区域存在金的上地幔源区,具体模式如下:在晚华力西期—印支期古特提斯洋的俯冲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区域性大断裂、大型剪切带及次一级的褶皱和断裂控矿构造,与此同时洋壳脱水交代上覆地幔楔导致部分熔融并沿着这些构造侵入形成矿集区基性脉岩群。在中三叠世古特提斯洋闭合后,这些地幔楔中的流体在随后的后碰撞伸展过程中从地幔中分离出来,随之将地幔中的深源金迁移至浅部成矿。在向上运移的过程中与幔源水及大气降水来源流体汇合,在流体运移过程当中,不断萃取围岩、侵入岩中的成矿物质,当携带大量成矿物质的流体进入有利的构造部位时,由于构造环境变化导致的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发生了流体的不混溶作用最终促使金物质的沉淀,从而形成金矿床。

陈加杰[7](2018)在《东昆仑造山带东端沟里地区构造岩浆演化与金成矿》文中指出东昆仑造山带位于中央造山带的西段,带内古生代-中生代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为金属成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近些年,随着勘查工作的推进,造山带内多个金矿田找矿工作取得阶段性突破,位于造山带东端的沟里金矿田即是区内典型的金矿田之一。目前该矿田已控制的的金金属量超过110 t,是东昆仑造山带内重要的金矿产资源地。沟里矿田范围内产出有多个金矿床,各矿床地质条件明显不同,不同类型金矿床的成因及其之间的联系、金矿和构造岩浆演化的关系还缺乏深入的研究,限制区内下一步找矿工作的开展。本文以沟里金矿田内两个典型金矿床(果洛龙洼金矿床和瓦勒尕金矿床)和区内及外围不同时代岩浆岩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利用锆石U-Pb年代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对区内不同时代岩浆岩成因及成岩背景进行探讨,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建立了区内特提斯演化相关的两期构造-岩浆演化旋回的时间格架,为金成矿作用研究提供了基础;针对区内典型金矿床,利用硫化物Re-Os同位素年代学、云母Ar-Ar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学、H-O-S-Pb和Os同位素地球化学,对两个典型金矿床成矿时空分布、成矿物质流体来源进行研究,并探讨了金成矿与区域构造-岩浆演化的时空源关系,并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提取了控制金成矿作用的关键因素,为研究区、造山带及整个中央造山带西部找矿工作部署提供了参考信息。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沟里金矿田果洛龙洼和瓦勒尕金矿床矿化均以石英脉型为主,局部见少量蚀变岩型,两个矿床的容矿围岩明显不同,前者赋存于奥陶-志留纪低级变质岩中,后者赋存于花岗岩体。果洛龙洼金矿床矿体主要呈东西向展布,主要成矿期次包括乳白色石英期、石英黄铁矿期和石英多金属硫化物期,其中石英黄铁矿期主要由石英和黄铁矿组成、石英多金属硫化物期主要由石英、黄铜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组成,矿床围岩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为主。瓦勒尕金矿床主要矿体呈北东向,主要成矿期次包括石英少量黄铁矿期、石英多金属硫化物期和晶簇石英毒砂期,其中石英多金属硫化物期主要金属矿物包括黄铁矿、毒砂、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和磁黄铁矿,晶簇石英毒砂期主要金属矿物为毒砂,可见少量黄铁矿,并且晶簇发育。该矿床主要金属矿物组成以毒砂的发育为特征,与果洛龙洼金矿床明显不同,矿床围岩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绿帘绿泥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为主。综合来看,两个金矿床在容矿围岩、控矿构造、成矿期次、物质组成、蚀变组合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的特征。(2)针对矿田及外围奥陶纪-泥盆纪岩浆岩,选取了敖洼得花岗闪长岩、淡水沟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念堂正长花岗岩开展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敖洼得花岗闪长岩结晶年龄为454±2 Ma,岩石形成于奥陶纪;淡水沟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结晶年龄均为418±3 Ma,为早泥盆世早期;念堂正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403±2 Ma,为早泥盆世晚期。全岩主微量元素研究表明,奥陶纪敖洼得花岗闪长岩为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岩石,岩石Na2O/K2O比值为0.922.68,Mg#较低(3943)。稀土元素配分图显示右倾,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N较高,具有中等-弱的Eu负异常。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和Sr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和Ti等),岩石Sr/Yb比值高,总体显示埃达克质岩的特征。泥盆纪淡水沟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以及念堂正长花岗岩总体上显示高钾钙碱性-钾玄性和准铝质-弱过铝质特征,岩石具有低的CaO、Al2O3、MgO和Sr含量,以及高的FeOt/MgO、Ga/Al比值和高场强元素含量(Zr、Nb等),总体显示铁质花岗岩或者A型花岗岩的特征。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奥陶纪敖洼得花岗闪长岩(87Sr/86Sr)i较为均一(0.70590.7063),εNd(t)为负值(-4.1-1.9),锆石为εHf(t)为较高的正值(5.49.2);泥盆纪淡水沟和念堂A型花岗岩εNd(t)为-5.3-0.6,锆石εHf(t)为-5.96.4。综合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可得奥陶纪敖洼得花岗闪长岩来源于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源区残留含石榴子石角闪岩,泥盆纪淡水沟和念堂A型花岗岩来源于区域上奥陶纪-志留纪花岗岩类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相的时空分布表明研究区奥陶纪处于原特提斯洋的俯冲阶段,早中志留纪大洋开始闭合并发生碰撞(430 Ma),此后很快转入后碰撞伸展阶段(430—),该阶段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促使了区域上晚志留世-泥盆纪A型花岗岩带和镁铁质岩的出现。(3)针对矿田范围内广泛发育的三叠纪岩浆岩,选取了沟里岩基内的香日德花岗闪长岩和阿斯哈闪长岩及岩基中的包体,利用锆石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手段开展了研究。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42±1 Ma和242±2 Ma,两者锆石均未见继承核,但是后者中的锆石显示明显的核幔结构,核幔年龄未见系统差异,指示岩浆演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物理化学性质或成分的突然变化。岩相学研究揭示包体是在寄主花岗闪长岩未固结前混入的基性岩浆形成,其形成时间与寄主岩石一致,也与岩基南东侧的按纳格角闪辉长岩一致(242±2 Ma)。主微量元素研究表明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包体总体显示中高钾、钙碱性-碱钙性和准铝质-弱过铝质特征。稀土微量元素显示,花岗闪长岩的轻重稀土分异较石英闪长岩和包体强烈,其(La/Yb)N和Sr/Yb比值较高,与埃达克质岩相似,微量元素蛛网图上三者总体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与弧岩浆岩的特征一致。Sr-Nd-Hf同位素特征表明,三者的Sr-Nd同位素较为接近((87Sr/86Sr)i=0.7081670.713553;εNd(t)=-6.8-5.3),但是花岗闪长岩具有较高的εHf(t)正值(0.35.1),明显高于石英闪长岩相应的值(-1.60.7)。综合考虑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花岗闪长岩来自俯冲板片的部分熔融(洋壳+俯冲沉积物),而石英闪长岩和包体则是板片岩浆和富集地幔岩浆不同程度混合的结果。结合区内晚古生代-中生代的岩浆岩、沉积相和变质作用的时空分布认为沟里岩基形成于古特提斯洋的俯冲末端,该大洋自石炭纪开始扩张,在二叠纪(260 Ma)开始俯冲,一直持续到中三叠世(237 Ma),此后大洋闭合碰撞,并很快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古特提斯俯冲-碰撞-后碰撞过程中均存在较强的壳幔相互作用。(4)针对沟里金矿田果洛龙洼和瓦勒尕两个典型金矿床,利用硫化物Re-Os同位素直接定年法和蚀变矿物云母Ar-Ar间接定年法开展成矿年代学研究。其中果洛龙洼金矿床白云母Ar-Ar定年获得了409.06±1.42 Ma的年龄,绢云母Ar-Ar获得了379349 Ma的年龄信息。该矿床石英黄铁矿期黄铁矿Re-Os定年获得了375±11 Ma的年龄,与矿床北部按纳格金矿床石英黄铁矿期获得的Re-Os年龄误差范围内一致(383±6 Ma),石英多金属硫化物期黄铁矿和黄铜矿Re-Os定年获得的年龄为354±7 Ma,该年龄在按纳格金矿床也有反映(349±6 Ma)。综合矿床地质特征分析表明该类型金矿床乳白色石英的形成年龄为409.06±1.42 Ma,石英黄铁矿期脉体形成年龄为383375 Ma,石英多金属硫化物期形成年龄为354±7 Ma。瓦勒尕金矿床云母Ar-Ar定年未获得有效的年龄信息,但是同矿田内地质矿化特征相似的阿斯哈金矿床获得了234.63±1.22 Ma的绢云母Ar-Ar年龄可以作为参考。该矿床石英多金属硫化期硫化物未能获得有意义的Re-Os数据,其年龄可以参考同构造带内五龙沟金矿田矿化相似的含金脉体的黄铁矿Re-Os同位素年龄(230.0±2.2 Ma和217.2±1.3 Ma)。该矿床晶簇石英毒砂期获得了24.031.9Ma的毒砂Re-Os同位素年龄信息,同样的年龄信息在五龙沟金矿田也有发现(Re-Os年龄31.0±2.3 Ma)。综上信息推断瓦勒尕这类金矿床石英多金属硫化物期脉体形成时间为234217 Ma,晶簇石英毒砂期脉体形成时间为2432 Ma。综合成岩成矿年龄以及构造-岩浆演化时间格架可知,果洛龙洼金矿床乳白色石英期和石英黄铁矿期脉体的形成时间与区域内A型花岗岩以及相应的镁铁质岩的形成时间一致,其形成于原特提斯洋后碰撞伸展阶段,而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脉形成于原特提斯演化向古特提斯演化的过度阶段的伸展环境。瓦勒尕金矿床形石英多金属硫化物期形成于古特提演化的碰撞/后碰撞伸展阶段,石英晶簇和毒砂期形成于新生代抬升伸展阶段。综合来看,时间上两个金矿床的形成分别与原特提斯和古特提斯两个构造演化旋回伸展背景下的壳幔岩浆活动耦合。(5)针对典型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和H-O-S-Pb-Os同位素示踪研究表明,果洛龙洼和瓦勒尕金矿床的主成矿期流体均为H2O-NaCl-CO2低盐度体系。两个金矿床各期次H-O同位素在δD/‰-δ18OH2O图解中均落在岩浆水或者岩浆水偏向大气降水的区域,指示流体应该以岩浆水为主混有部分大气水。两个金矿床的S同位素均集中在零值附近,与岩浆S范围一致。Pb同位素方面,两个金矿床硫化物Pb均表现为高度集中的特点与围岩中较为分散的Pb同位素特征也不一致,可能指示Pb也来源于岩浆。Os同位素方面,果洛龙洼金矿床石英黄铁矿期高普通Os样品给出较为可信的Osi为0.12±0.01,石英多金属硫化物期Re-Os等时线给出的Osi为0.13±0.11,与该期高普通Os样品给出的Osi一致,综合表明果洛龙洼金矿床石英黄铁矿期和石英多金属硫化物期Os以及其他金属(Au,Cu等)均来源于地幔。瓦勒尕金矿床晶簇石英毒砂期等时线给出的Osi为0.24±0.83,该期高普通Os样品的Osi为0.21.5,考虑到可能的围岩Os的加入,其原始的Osi应该小于0.2,与地幔相应值接近,因此推测该脉体金属物质同样来源于地幔。综合地质和矿床地球化学同位素结果显示果洛龙洼和瓦勒尕两类金矿床流体和物质来源均与岩浆作用相关,成矿金属物质以地幔来源为主。(6)综合成岩成矿研究来看果洛龙洼和瓦勒尕金矿床分别受控于原特提斯和古特提斯构造-岩浆演化后期伸展作用相关的幔源岩浆活动的控制,后碰撞阶段活动的断裂构造为金成矿提供了流体/物质运移以及最终就位的空间。考虑到整个中央造山带西部(祁连、东昆仑和西秦岭)受控于相似的构造-岩浆事件,推测在沟里外围东昆仑地区、祁连和西秦岭地区具备相似的成矿潜力。

夏锐[8](2017)在《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过程与金成矿作用》文中提出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带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环境、频繁的岩浆活动及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不但清晰地记录了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造山旋回过程,而且造就了该带多样的金属矿化类型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研究造山过程中金属超量富集的理想场所,也是揭示壳幔物质交换与成矿耦合机制的窗口。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研、同位素定年和地球化学分析,再造了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带构造-岩浆-成矿的演化过程,揭示了重大构造事件与大规模成矿的耦合关系,构建了金成矿的深部动力学机制,破解了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带金成矿之谜。研究认为,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带经历了从板片俯冲(278~240 Ma)到陆-陆碰撞(240~228 Ma)及后碰撞伸展(228~210 Ma)等完整的造山演化过程;相伴发生了~240 Ma同碰撞期中酸性岩浆活动、~228 Ma后碰撞镁铁质岩浆活动等重大构造-岩浆事件;与构造-岩浆活动相对应,发生了 2次大规模成矿事件(~240 Ma、~228 Ma),形成以大场、五龙沟、坑得弄舍、沟里、托克妥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的矿床。其中,巴颜喀拉的大场金矿床为类卡林型金矿,是后碰撞伸展阶段成矿作用的产物;昆南的坑得弄舍金铅锌矿床是喷流沉积叠加改造成矿作用的产物;昆中的五龙沟金矿床是多期次成矿叠加的产物,造山型金矿集中于220~237 Ma,金主成矿期与区内的韧性剪切带和脆性断裂的活动时代相吻合,矽卡岩型矿化主要发生在~240Ma;昆中的托克妥斑岩型铜金(钼)矿床是板块俯冲阶段的典型产物,形成于232 Ma,是板块俯冲流体交代的产物。昆北的斑岩-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连续,以中-晚三叠世为主。可以看出,东昆仑古特提斯成矿带不但具有密集成带、分布集中,多种类型和多期次叠加成矿的特点,而且大规模成矿事件与造山过程中同碰撞和后碰撞构造体制转换期相吻合,而岩浆底侵和壳幔岩浆的混合是造山带成矿作用的驱动机制。

赵菲菲[9](2017)在《青海都兰哥日卓托地区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昆仑造山带处于柴达木盆地的南缘,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中国大陆中央造山带的西段。其复杂的地球动力学演化、多期次岩浆活动、多期边缘造山作用、陆—陆碰撞造山及其拥有的丰富的矿产资源、重要的地质科学内容和信息,已经引起了国内许多地质学者的高度关注,并相继开展了众多的相关研究工作。哥日卓托地区位于东昆仑阿尼玛卿蛇绿混杂岩带,但由于该区自然地理、经济条件较差,加之交通条件的限制,多数地段工作开展较少,总体工作程度较低,尚有诸多的地质、矿产问题等亟待通过研究工作进一步解决。本文利用现代测试技术作为基础,结合现代成矿理论,运用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及稳定同位素地质学等方法,综合研究了哥日卓托地区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在马尼特金矿东南部出露的片麻状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年龄为495.6±1.1Ma,为晚寒武世,而非前人认为的三叠世。考虑到其与围岩的地质时代、断层接触关系,应为阿尼玛卿构造带中的构造岩片。岩体位于昆南断裂以南,应属于洋壳向南俯冲的产物,为加里东期柴达木地块和万宝沟大洋玄武岩高原之间的洋壳同时向南、北方向发生双向俯冲消减提供了依据。(2)对矿区侵入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哥日卓托金铜矿与矿化有关的花岗闪长岩锆石的SHRIMP U-Pb定年结果为223±2Ma、马尼特金矿与矿化有关的闪长玢岩锆石的SHIRMP U-Pb定年结果为217±2Ma,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两者都是形成于古特提斯洋闭合后碰撞环境,并且标志构造体制为从挤压造山作用体制向造山后拉张体制转换。通过上述精确定年研究表明印支晚期是哥日卓托地区主要的金属成矿期。(3)在系统的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内各典型矿床的成因类型取得了新的认识:哥日卓托金铜矿原定为矽卡岩型矿床,经过本次研究认为应为热液脉型矿床;马尼特、布青山金矿为造山型金矿。结合成矿动力学背景认为,这三个矿床同产于印支晚期,是晚印支期岩石圈拆沉及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壳-幔相互作用的产物。(4)哥日卓托地区广泛分布着超基性岩,对查干热各沟超基性岩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表明该超基性岩为镁铁质超基性岩,主要矿化为Cu、Ni等,其岩石样品中的Si O2变化范围为39.26%40.82%,Na2O、K2O、Ca O含量很低。TFe2O3、Mg O含量较高,Mg#值为8588,与Coleman(1977)统计的地幔橄榄岩平均值(Mg#=85)十分接近。稀土总量ΣREE值很低,δEu值具有较强的正异常。m/f值(4.566.05)位于26.5之间,应具有寻找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潜力。(5)对哥日卓托地区内各矿床流体包裹体进行研究了,研究表明哥日卓托金铜矿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包裹体。成矿流体总体为Na Cl-H2O-CO2体系,显示了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的特点;C-H-O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流体主要以岩浆水为主,大气降水在不同程度参与成矿过程;硫同位素研究显示,金属硫化物中的硫来源较为单一,为深源岩浆硫;铅同位素研究显示,铅主要是由上地壳和地幔的混合来源。马尼特和布青山金矿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包裹体,成矿流体总体为Na Cl-H2O-CO2体系,显示了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的特点。成矿流体表明哥日卓托地区晚印支期形成的矿床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6)提出阿尼玛卿蛇绿混杂岩带存在金的上地幔源区。东昆仑地区在晚印支期处于由挤压构造体制向伸展构造体制转化的重要转折期,在该时期区域上开始发生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幔源岩浆活动广泛,幔源的C-H-O流体带来了大量的Au成矿物质,阿尼玛卿蛇绿混杂岩带的上地幔产生的不饱和硫化物熔体在上升的过程中形成硫化物相,把大部分金富集并保存在上地幔中,从而形成了该地区金的上地幔源区。论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哥日卓托地区各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成矿条件及成矿规律。成矿时代上印支晚期为主要的成矿时间,阿尼玛卿-巴颜喀拉构造带作为印支期褶皱带,形成时间最短,上升剥蚀程度最小,矿床的保存条件也最好。区内具有良好的成(找)矿条件,具有良好的前景,建议区内主攻矿床类型有热液脉型金多金属矿床、造山型金矿、铜镍硫化物矿床。

秦克章,翟明国,李光明,赵俊兴,曾庆栋,高俊,肖文交,李继亮,孙枢[10](2017)在《中国陆壳演化、多块体拼合造山与特色成矿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矿产资源的种类、时空分布、形成演化与成岩作用和大地构造格局密切相关。中国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多样(发育裂谷成矿、碰撞成矿、地幔柱成矿、低温成矿等特色成矿系统),矿床类型比较齐全,如大宗矿产(铁、铝、铜、钾盐)短缺,小宗矿产中盛产稀土元素(REE)、钨、锡、钼矿。中国早前寒武纪矿床相对较少,燕山期成矿集中爆发。这种矿产资源分布格局与中国大陆地壳的性质与演化、多块体拼合造山格局之间的内在联系尚待深入揭示。本文基于对中国陆壳演化、陆块与造山带组成格局和多块体拼合造山的系统分析总结,试图阐明中国成矿特色与其内在联系,从陆壳形成与造山带演化的宏观视角来研究中国大陆成矿特色、成矿物质时空分布规律,其特色包括:(1)中国陆壳的地台区与造山带区质量比约3∶7(全球陆壳地台区占69.6%),太古界面积小且支离破碎,地壳固化时间晚且运动频繁强烈,因此难以形成巨型条带状铁建造(BIF)富铁矿床、太古代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VMS)铜锌矿带和元古代内克拉通裂谷有关的扎伊尔-赞比亚巨型铜矿。(2)环绕中朝-塔里木和扬子板块的增生造山带由老到新依次形成,并镶接于古板块边缘,使中国大陆逐渐增生扩展,导致火山岩型、与岩浆岩类和沉积岩系有关的大型矿床空间上向板块边缘推移,时间上越来越新,地壳演化成矿作用和矿床类型越来越多样化。(3)中亚成矿域以古生代多陆块拼合造山、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与山盆体系构成独特的地质构造格局。既发育增生造山阶段的弧环境相关矿床(蛇绿岩型铬铁矿、斑岩铜矿、VMS),也发育与碰撞造山有关的矿床(造山型金矿、石棉、滑石、白云母)、地幔柱叠置造山带背景下的岩浆铜镍矿和后碰撞陆内岩石圈伸展相关的大陆环境矿床(斑岩钼矿、热液金矿、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4)青藏高原(特提斯成矿域)系特提斯洋长期增生演化、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产物。其成矿条件优越,具有多期成矿作用、多矿种和多类型的复合成矿系统特点。形成了蛇绿岩套型铬铁矿、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和独具特色的碰撞环境超大型斑岩铜钼矿。(5)我国东部环太平洋成矿域,伴随晚中生代克拉通性质的根本转变及岩石圈明显的减薄过程与破坏,在华北克拉通周缘发生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强烈的金、铜、钼和轻稀土等成矿作用。不同时期的造山带干涉叠加使得南岭地区盛产花岗岩有关的钨、锡、钼矿,具有叠加改造成矿、大器晚成的鲜明成矿特色。由于中国成矿特色与大陆地壳演化密切相关,中国的找矿勘探部署必须立足于中国大陆演化与多块体拼合造山的基本地质事实,方能取得好的勘查效果。中国大陆小陆块拼合造山成矿还存在诸多未解之谜,文末提出了当前成矿学面临的一系列科学问题,对于今后我国找矿战略选区具有借鉴意义。

二、浅议东昆仑造山带非威尔逊旋回构造演化与矿床成矿系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东昆仑造山带非威尔逊旋回构造演化与矿床成矿系列(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论文选题及意义
        0.1.1 项目依托及选题来源
        0.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0.2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0.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0.3.1 陆相火山岩区矿床研究现状
        0.3.2 研究区区域地质和矿产研究工作
        0.3.3 存在问题
    0.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0.4.1 研究思路
        0.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0.5 主要工作量
    0.6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1.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1.2 区域地层
        1.2.1 柴周缘东昆仑造山带
        1.2.2 柴北缘造山带
    1.3 区域构造
        1.3.1 昆南断裂
        1.3.2 昆中断裂
        1.3.3 昆北断裂
        1.3.4 柴达木南缘隐伏断裂
        1.3.5 柴达木北缘隐伏断裂
        1.3.6 丁字口-乌兰断裂
        1.3.7 宗务隆山南断裂
        1.3.8 宗务隆-青海南山断裂
        1.3.9 阿尔金断裂
        1.3.10 哇洪山-温泉断裂
    1.4 区域岩浆岩
        1.4.1 东昆仑地区
        1.4.2 柴北缘地区
第2章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及动力学演化研究
    2.1 前加里东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2.2 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2.2.1 柴南缘东昆仑造山带加里东期强烈构造体制转化和构造迁移
        2.2.2 柴北缘造山带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构造演化新认识
    2.3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2.3.1 华力西-印支期东昆仑造山带安第斯型造山运动
        2.3.2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北缘构造演化新认识
        2.3.3 柴周缘中生代相邻板块时空演化关系
    2.4 关于中生代火山岩问题
        2.4.1 印支早期夏河组火山岩
        2.4.2 印支晚期鄂拉山组火山岩
        2.4.3 夏河组和鄂拉山组火山岩差异性对比
第3章 典型矿床研究
    3.1 柴周缘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3.1.1 鄂拉山口铅锌矿床
        3.1.2 夏河铜多金属矿床
        3.1.3 哈日扎银铜多金属矿床
        3.1.4 那更康切尔银矿床
    3.2 柴周缘古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3.2.1 达达肯乌拉山铜铅锌矿床
        3.2.2 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金多金属矿床
第4章 区域铜铅锌银多金属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
    4.1 柴周缘成矿带的时空结构
    4.2 火山岩与成矿关系解析
    4.3 柴周缘印支早期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
    4.4 柴周缘印支晚期陆相火山岩区银多金属成矿作用
        4.4.1 幔源C-H-O流体与银、金元素的关系
        4.4.2 成矿深源性问题探讨
        4.4.3 东昆仑富Ag幔源流体向地壳活化运移成矿过程分析
        4.4.4 成矿模式
        4.4.5 矿床的剥蚀保存条件
    4.5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总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成矿的地质环境研究
        1.2.2 砾岩容矿金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3 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6 研究方法
    1.7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2.1 柴北缘地层分区
        2.2.2 宗务隆地层分区
        2.2.3 南祁连地层分区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7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第三章 宗务隆构造带成矿的地质环境
    3.1 宗务隆构造带地层岩石建造特征
        3.1.1 地层岩石单元
        3.1.2 天峻南山蛇绿岩特征
    3.2 侵入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3.2.1 岩体地质和样品特征
        3.2.2 分析方法
        3.2.3 分析结果
        3.2.4 岩石成因及岩浆起源
        3.2.5 成岩构造环境
    3.3 变形变质特征
    3.4 宗务隆带构造-岩浆演化过程
    3.5 成矿的地质环境分析
第四章 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
    4.1 蓄集铅银多金属矿床
        4.1.1 矿床地质
        4.1.2 样品和分析方法与结果
        4.1.3 流体包裹体研究和S、Pb同位素组成的成矿学意义
        4.1.4 矿床成因分析
    4.2 尕日力根金矿床
        4.2.1 矿床地质
        4.2.2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4.2.3 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4.2.4 金的富集成矿过程分析
    4.3 控矿要素分析
第五章 矿产预测
    5.1 宗务隆构造带主攻矿床类型的找矿标志
    5.2 成矿远景区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论文发表

(3)青海东昆仑五龙沟矿集区红旗沟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论文选题意义及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研究区以往找矿勘查工作
        1.2.2 研究区的科研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条件
        1.3.1 研究区位置、交通
        1.3.2 研究区自然地理条件
    1.4 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1.1 元古界
        2.1.2 早古生界
        2.1.3 泥盆系
        2.1.4 石炭系
        2.1.5 二叠系
        2.1.6 三叠系
        2.1.7 新生界
    2.2 区域构造
        2.2.1 东昆北断裂带
        2.2.2 东昆中断裂
        2.2.3 东昆南断裂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五龙沟矿集区地质特征
    3.1 矿集区地层
    3.2 矿集区构造
    3.3 矿集区岩浆岩
    3.4 矿集区矿产
第4章 五龙沟地区辉绿岩脉年龄及构造意义
    4.1 辉绿岩脉地质特征
    4.2 分析测试方法
        4.2.1 锆石CL成像
        4.2.2 LA-ICP-MS锆石U-Pb定年
        4.2.3 岩石地球化学分析
    4.3 分析测试结果
        4.3.1 锆石U-Pb年代学
        4.3.2 主量元素特征
        4.3.3 微量元素
        4.3.4 稀土元素
    4.4 讨论
        4.4.1 成岩时代
        4.4.2 岩浆来源
        4.4.3 构造意义
第5章 矿区地质特征
    5.1 矿区地层
    5.2 矿区构造
    5.3 矿区岩浆岩
第6章 矿床地质特征
    6.1 矿体特征
    6.2 矿石特征
        6.2.1 矿石类型
        6.2.2 矿石组成
        6.2.3 矿石组构
    6.3 围岩蚀变
    6.4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第7章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7.1 流体包裹体类型和特征
    7.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
    7.3 成矿压力及成矿深度估算
    7.4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7.5 成矿流体的演化
第8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8.1 氢氧同位素
        8.1.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8.1.2 测试结果及讨论
    8.2 硫同位素
        8.2.1 样品采集及实验方法
        8.2.2 测试结果及讨论
    8.3 铅同位素
        8.3.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8.3.2 测试结果及讨论
第9章 矿床成因探讨
    9.1 成矿时代
    9.2 矿床成因类型
    9.3 成矿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附表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云南省哀牢山-红河成矿带新生代金铜钼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概况
    1.2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所属领域
        1.2.2 选题来源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斑岩型成矿体系研究现状
        1.3.2 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研究现状
        1.3.3 造山型金矿研究现状
        1.3.4 哀牢山-红河成矿带新生代金铜钼成矿作用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3 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1.5.1 典型矿床研究
        1.5.2 成矿系列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1.5.3 与富碱斑岩相关的金铜钼成矿作用—深部地质过程
        1.5.4 造山型金成矿系列—金的上地幔源区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2.1.1 华南地体
        2.1.2 印支地体
        2.1.3 金沙江-哀牢山-松马缝合带
    2.2 区域地层
        2.2.1 古元古宙
        2.2.2 中元古宙
        2.2.3 新元古宙
        2.2.4 显生宙
    2.3 岩浆岩
        2.3.1 新元古代弧火成岩
        2.3.2 晚泥盆世-早二叠世N-MORB和 E-MORB型蛇绿岩
        2.3.3 晚二叠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
        2.3.4 二叠纪-早三叠纪弧火成岩
        2.3.5 中三叠世同碰撞淡色花岗岩
        2.3.6 晚三叠世后碰撞花岗质和镁铁质火成岩
        2.3.7 中始新世至早渐新世钾质/超钾质火成岩带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区域地球动力学演化
    3.1 太古代古陆核形成
    3.2 古元古代—哥伦比亚大陆形成与裂解的影响
    3.3 中新元古代—罗迪尼亚大陆聚合与边缘俯冲作用
    3.4 早古生代—陆内裂谷演化
    3.5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地质演化
        3.5.1 古特提斯洋演化史
        3.5.2 晚二叠纪—峨眉山地幔柱在研究区的地质记录
    3.6 侏罗-白垩纪—陆内演化阶段
    3.7 新生代-喜山运动
第4章 典型矿床研究
    4.1 北衙金多金属矿床
        4.1.1 矿区地质
        4.1.2 矿体特征
        4.1.3 矿石特征
        4.1.4 矿化期次及阶段
        4.1.5 围岩蚀变
        4.1.6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4.1.7 成矿物质及流体来源
        4.1.8 成因探讨
    4.2 金平地区典型矿床
        4.2.1 金平地区地质概况
        4.2.2 铜厂铜钼矿
        4.2.3 长安冲铜钼矿
        4.2.4 长安金矿
    4.3 大坪金矿
        4.3.1 矿区地质
        4.3.2 矿体特征
        4.3.3 矿石特征和成矿阶段划分
        4.3.4 围岩蚀变
        4.3.5 流体包裹体测温学
        4.3.6 成矿年代学研究
        4.3.7 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
        4.3.8 成因类型
第5章 与成矿相关的钾质火成岩深入研究
    5.1 长安金矿煌斑岩
        5.1.1 岩相学特征
        5.1.2 年代学研究
        5.1.3 主微量特征
        5.1.4 Sr-Nd-Hf同位素特征
        5.1.5 源区讨论
    5.2 长安金矿花岗斑岩
        5.2.1 岩相学特征
        5.2.2 年代学研究
        5.2.3 主微量地球化学特征
        5.2.4 Sr-Nd-Hf同位素特征
        5.2.5 成因岩石学
    5.3 长安正长斑岩
        5.3.1 岩相学特征
        5.3.2 年代学研究
        5.3.3 主微量地球化学特征
        5.3.4 成因岩石学
    5.4 长安冲与铜厂铜钼(金)矿床成矿斑岩
        5.4.1 野外露头情况和岩相学特征
        5.4.2 年代学研究
        5.4.3 地球化学特征
        5.4.4 Sr-Nd-Hf同位素特征
        5.4.5 成因岩石学
    5.5 成岩构造背景研究
第6章 区域金铜钼成矿作用
    6.1 成矿系列划分
        6.1.1 与钾质-超钾质富碱斑岩相关的Cu-Mo-Au成矿系列
        6.1.2 造山型金成矿系列
    6.2 成矿时代—同下部岩石圈地幔拆沉
    6.3 与钾质-超钾质侵入岩相关的Cu-Mo-Au成矿系列-成矿模式
        6.3.1 成矿岩体物理化学条件
        6.3.2 幔源钾质/超钾质岩浆对下地壳火成岩源区岩石的改造作用
        6.3.3 金属来源启示
        6.3.4 成矿模式
    6.4 造山型金矿—金的上地幔源区
        6.4.1 造山型金矿经典成矿模式的局限性
        6.4.2 成矿物质来自于岩浆脱挥发分的不合理性
        6.4.3 金的上地幔源区概念
        6.4.4 金的上地幔源区的形成机制
        6.4.5 地幔金的易活化运移特性
        6.4.6 俯冲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大规模再活化作用—成矿地球动力学条件
        6.4.7 地幔成矿流体来源与地球化学特点
        6.4.8 新生代华南地体西南缘幔源金向地壳活化运移成矿
第7章 结论
图版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新疆阿克陶县库山河地区晚泥盆世奇自拉夫组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及剖面概况
2 岩石组合及沉积构造
    2.1 奇自拉夫组下段
        (1)岩石组合
        (2)岩石结构
        (3)沉积构造
    2.2 奇自拉夫组中段
        (1)岩石组合
        (2)岩石结构
        (3)沉积构造
    2.3 奇自拉夫组上段
        (1)岩石组合
        (2)岩石结构
        (3)沉积构造
3 沉积相划分
    3.1 冲积扇相
    3.2 扇三角洲相
    3.3 潮下带
4 沉积相演化、时空关系及沉积环境
5 结论

(6)青海东昆仑中段五龙沟矿集区金矿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论文选题及意义
        0.1.1 项目依托及选题来源
        0.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0.2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0.3 研究区以往研究程度及存在问题
        0.3.1 区域地质和矿产研究工作
        0.3.2 以往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0.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0.4.1 研究思路
        0.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0.5 主要工作量
    0.6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1.1.1 大地构造位置
        1.1.2 构造分区及特征
    1.2 区域地层
        1.2.1 前寒武纪地层
        1.2.2 早古生代地层
        1.2.3 晚古生代地层
        1.2.4 中生代地层
        1.2.5 新生代地层
    1.3 区域构造
        1.3.1 昆北断裂
        1.3.2 昆中断裂
        1.3.3 昆南断裂
        1.3.4 阿尼玛卿南缘断裂
        1.3.5 甘德-玛多断裂
        1.3.6 青新交界隐伏构造带
        1.3.7 哇洪山-温泉断裂
    1.4 区域岩浆岩
        1.4.1 火山岩
        1.4.2 侵入岩
第2章 地球动力学演化
    2.1 前加里东期构造演化
        2.1.1 太古宙古陆核形成
        2.1.2 元古代大洋玄武岩高原形成
    2.2 加里东期构造演化-大洋玄武岩高原与昆中花岗岩隆起带的拼合
    2.3 海西-印支印支期构造演化
    2.4 中新生代东昆仑东西构造分化
第3章 典型金矿床研究
    3.1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3.1.1 红旗沟-深水潭金矿床
        3.1.2 百吨沟金矿床
        3.1.3 鑫拓-哈西哇金矿床地质特征
    3.2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3.2.1 红旗沟-深水潭矿区测试结果
        3.2.2 百吨沟金矿床测试结果
        3.2.3 鑫拓哈西哇金矿区测试结果
        3.2.4 压力深度
        3.2.5 流体演化
        3.2.6 流体不混溶及原因
        3.2.7 金沉淀机制
    3.3 矿床成因
        3.3.1 成矿流体来源
        3.3.2 成矿物质来源
        3.3.3 造山型金矿概念及特点
        3.3.4 典型金矿成因信息
        3.3.5 五龙沟矿集区金矿床成因类型探讨
第4章 矿集区基性脉岩群与矿体围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
    4.1 水闸东沟富闪基性脉岩
        4.1.1 岩体与矿化关系及样品描述
        4.1.2 锆石U-Pb年龄
        4.1.3 地球化学特征
        4.1.4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4.1.5 蚀变和地壳混染影响
        4.1.6 源区特征
    4.2 黑石沟辉绿岩脉岩
        4.2.1 岩体与矿化关系及样品描述
        4.2.2 锆石U-Pb年龄
        4.2.3 地球化学特征
        4.2.4 蚀变和地壳混染影响
        4.2.5 源区讨论
    4.3 小干沟辉绿岩脉
        4.3.1 岩体与矿化关系及样品描述
        4.3.2 锆石U-Pb年龄
        4.3.3 地球化学特征
        4.3.4 蚀变和地壳混染影响
        4.3.5 源区特征
    4.4 黄龙沟闪长玢岩
        4.4.1 岩体与矿化关系及样品描述
        4.4.2 锆石U-Pb年龄
        4.4.3 地球化学特征
        4.4.4 黄龙沟闪长玢岩Hf同位素特征
        4.4.5 成因岩石学
    4.5 百吨沟石英闪长岩
        4.5.1 岩体与矿化关系及样品描述
        4.5.2 锆石U-Pb年龄
        4.5.3 地球化学特征
        4.5.4 百吨沟石英闪长岩Sr-Nd-Hf同位素特征
        4.5.5 岩石源区及成因
    4.6 成岩成矿时代研究
        4.6.1 区域岩浆活动阶段
        4.6.2 赋矿剪切带活动时代
        4.6.3 成矿时代
    4.7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伸展背景下的深部壳幔相互作用
    4.8 基性脉岩群与金矿化内在成因联系
第5章 五龙沟金矿集区深部成矿作用
    5.1 上地幔金源区概念
    5.2 金的上地幔源区的形成过程
    5.3 东昆仑地区金的上地幔源区
    5.4 岩石圈地幔印支晚期再活化作用
    5.5 东昆仑地区幔源流体活动与幔源金向地壳活化运移成矿
    5.6 五龙沟矿集区深部地质作用对矿化作用的控制
    5.7 五龙沟地区造山型金矿成矿模式
第6章 矿化富集规律及找矿模式
    6.1 断裂构造控矿规律
    6.2 矿体侧伏规律
    6.3 元素分带性
    6.4 东昆仑地区金矿化找矿标志
    6.5 找矿模式
第7章 结论
图版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东昆仑造山带东端沟里地区构造岩浆演化与金成矿(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意义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东昆仑原特提斯造山过程及岩浆活动
        1.2.2 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过程及岩浆活动
        1.2.3 东昆仑金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1.2.4 两期特提斯演化与金成矿的关系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手段及方法
    §1.5 论文实际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地层
        2.2.1 元古宇
        2.2.2 古生界
        2.2.3 中生界
        2.2.4 新生界
    §2.3 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3.3 蛇绿岩
    §2.4 构造
        2.4.1 昆中断裂带
        2.4.2 昆南断裂带
        2.4.3 北西向断裂
        2.4.4 其他断裂
    §2.5 矿产
第三章 沟里金矿田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果洛龙洼金矿床
        3.1.1 矿区地质
        3.1.2 矿体地质
        3.1.3 矿石特征
        3.1.4 围岩蚀变
        3.1.5 成矿期次
    §3.2 瓦勒尕金矿床
        3.2.1 矿区地质
        3.2.2 矿体地质
        3.2.3 矿石特征
        3.2.4 围岩蚀变
        3.2.5 成矿期次
第四章 奥陶纪-泥盆纪岩浆岩成因及成岩动力学
    §4.1 岩相学特征
        4.1.1 奥陶纪花岗闪长岩
        4.1.2 志留纪-泥盆纪花岗岩
    §4.2 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
        4.2.1 奥陶纪花岗闪长岩
        4.2.2 志留纪-泥盆纪花岗岩
    §4.3 主、微量元素
        4.3.1 奥陶纪花岗闪长岩
        4.3.2 志留纪-泥盆纪花岗岩
    §4.4 Sr-Nd-Hf同位素
        4.4.1 奥陶纪花岗闪长岩
        4.4.2 志留纪-泥盆纪花岗岩
    §4.5 讨论
        4.5.1 岩石成因
        4.5.2 原特提斯洋演化
第五章 三叠纪岩浆岩成因及成岩动力学
    §5.1 岩相学特征
    §5.2 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
    §5.3 主、微量元素
    §5.4 Sr-Nd-Hf同位素
    §5.5 讨论
        5.5.1 岩石成因
        5.5.2 古特提斯洋演化
第六章 构造岩浆活动与金成矿作用的关系
    §6.1 构造岩浆活动与金成矿时空关系
        6.1.1 金矿成矿时间及其与构造岩浆活动的时间关系
        6.1.2 金矿床的空间分布及其与构造岩浆岩的空间关系
    §6.2 岩浆活动与金成矿流体
        6.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6.2.2 流体物理化学性质
        6.2.3 流体成分
        6.2.4 成矿流体来源及其与岩浆活动的关系
    §6.3 岩浆活动与金成矿物质来源
        6.3.1 S同位素
        6.3.2 Pb同位素
        6.3.3 Os同位素
    §6.4 构造-岩浆活动与金成矿作用的耦合模式
    §6.5 成矿潜力评价
        6.5.1 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6.5.2 控矿因素分析及勘查建议
        6.5.3 成矿潜力评价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存在的问题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测试分析方法
附录Ⅱ:附表说明及附表

(8)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过程与金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1.1 造山带与成矿作用概述
        1.1.2 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带
        1.1.3 东昆仑金成矿驱动机制
    1.2 选题背景与研究基础
        1.2.1 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带是研究复合造山演化的典型缩影
        1.2.2 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带是研究金属超量富集的理想场所
        1.2.3 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带是研究壳幔成矿耦合机制的窗口
    1.3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3.1 揭示造山过程与金成矿耦合关系
        1.3.2 建立壳幔作用与金成矿地质过程
        1.3.3 重大沉积构造岩浆变质事件重建
        1.3.4 古特提斯造山过程精细反演
        1.3.5 典型金矿床解剖与成矿分析
        1.3.6 造山过程与成矿深部动力学
    1.4 技术路线与实验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实验方法
    1.5 主要实物工作量
2 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带基本特征
    2.1 构造格架
    2.2 沉积系列
    2.3 变质变形
    2.4 岩浆活动
3 构造-岩浆事件与造山过程
    3.1 ~240 Ma构造岩浆事件
        3.1.1 南戈滩岩体地质背景
        3.1.2 南戈滩岩体测试结果
        3.1.3 东昆仑造山带~243 Ma岩浆活动
        3.1.4 岩石成因
        3.1.5 深部动力学过程
    3.2 ~228 Ma构造-岩浆事件
        3.2.1 金水口镁铁质岩墙地质背景
        3.2.2 金水口镁铁质岩墙测试结果
        3.2.3 东昆仑造山带~228 Ma岩浆活动
        3.2.4 岩石成因
        3.4.5 深部动力学过程
    3.3 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过程
        3.3.1 大洋俯冲阶段(278~240 Ma)
        3.3.2 同碰撞阶段(240~228 Ma)
        3.3.3 后碰撞阶段(228~210 Ma)
4 典型金矿床研究
    4.1 大场金矿床
        4.1.1 矿区地质
        4.1.2 矿床地质
        4.1.3 流体包裹体
        4.1.4 矿床成因
    4.2 坑得弄舍金铅锌矿床
        4.2.1 矿区地质
        4.2.2 矿床地质
        4.2.3 赋矿围岩
        4.2.4 成矿时代
        4.2.5 矿床地球化学
        4.2.6 矿床成因
    4.3 五龙沟金矿田
        4.3.1 矿区地质
        4.3.2 月亮湾金矿段
        4.3.3 黑石山金多金属矿段
        4.3.4 矿床地球化学
        4.3.5 成矿时代
    4.4 托克妥铜金(钼)矿床
        4.4.1 矿区地质
        4.4.2 矿床地质
        4.4.3 成矿时代
        4.4.4 岩体成因
        4.4.5 成矿模式
5 造山过程与金成矿作用耦合
    5.1 东昆仑造山带成矿作用
    5.2 东昆仑成矿带时空结构
        5.2.1 空间分布
        5.2.2 时间分布
    5.3 造山带成矿作用动力学
        5.3.1 构造体制转换与成矿
        5.3.2 壳幔相互作用与成矿
6 结论
    6.1 主要认识与成果
    6.2 存在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附表说明及附表
    附录Ⅱ 个人简介

(9)青海都兰哥日卓托地区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情况概述
    1.2 项目来源以及研究区目前工作程度
        1.2.1 项目来源
        1.2.2 研究区工作程度
    1.3 研究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1.3.1 理论意义
        1.3.2 应用价值
    1.4 研究内容、分析测试方法及本次研究的工作量
        1.4.1 本次研究主要内容
        1.4.2 分析测试方法
        1.4.3 本次研究的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构造分区
    2.2 区域地层
        2.2.1 前寒武纪地层
        2.2.2 早古生代地层
        2.2.3 晚古生代地层
        2.2.4 中生代地层
        2.2.5 新生代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昆北断裂
        2.3.2 昆中断裂
        2.3.3 昆南断裂
        2.3.4 阿尼玛卿南缘断裂
        2.3.5 阿尔金断裂带
        2.3.6 瓦洪山-温泉断裂带
    2.4 区域岩浆岩
        2.4.1 侵入岩
        2.4.2 火山岩
        2.4.3 蛇绿岩带
第3章 区域动力学演化
    3.1 东昆仑造山带动力学演化研究现状
    3.2 东昆仑造山带地球动力学演化
        3.2.1 前加里东期
        3.2.2 加里东期的强烈构造体制转化和构造迁移
    3.3 华力西-印支期安第斯型造山活动和强烈壳-幔作用
        3.3.1 海西-印支早期安第斯型造山活动
        3.3.2 印支晚期-燕山期岩石圈拆沉和底侵作用
    3.4 中新生代东昆仑东西构造分化
第4章 哥日卓托地区典型矿床
    4.1 哥日卓托热液脉型金铜矿
        4.1.1 矿区地质
        4.1.2 矿床地质特征
        4.1.3 流体包裹体
        4.1.4 成矿流体演化特征
        4.1.5 碳同位素
        4.1.6 氢、氧同位素
        4.1.7 硫、铅同位素
        4.1.8 矿床成因
        4.1.9 成矿模式
    4.2 造山型金矿
        4.2.1 马尼特金矿
        4.2.2 布青山金矿
        4.2.3 造山型金矿的连续性
        4.2.4 金的上地幔来源
    4.3 超基性岩成矿潜力
        4.3.1 查干热各沟铜镍硫化物矿(化)点
第5章 区域成矿条件及成矿规律
    5.1 区域成矿条件
        5.1.1 区域地层与成矿
        5.1.2 区域构造与成矿
        5.1.3 岩浆岩与成矿作用
        5.1.4 地球化学控矿
    5.2 区域成矿规律
        5.2.1 成矿时间规律
        5.2.2 成矿空间规律
        5.2.3 哥日卓托地区成(找)矿潜力
    5.3 区域成矿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10)中国陆壳演化、多块体拼合造山与特色成矿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大陆成矿特点与特色成矿系统
3 中国大陆多块体围绕三个小克拉通拼合造山成矿
4 中国克拉通形成演化及成矿特色
5 中亚型造山与古生代大规模成矿
    5.1 中亚成矿域多块体拼合造山过程与大陆地壳生长机制
    5.2 北疆主要金属矿床系八大构造阶段的产物
    5.3 矿床时空分布记录所反映的构造环境及其演化
    5.4 西准噶尔成矿带与哈萨克斯坦成矿带的对比与链接
    5.5 东疆造山带型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机制
6 青藏高原特提斯增生演化、碰撞造山与成矿
7 中国成矿特色及其与大陆地壳演化的关系
    7.1 中国大陆成矿依随造山带增生迁移的时空演化
    7.2 我国东部燕山期成矿特色与克拉通破坏和再造
    7.3 全球第一大、第二大钼矿省产于中国的原因
    7.4 中亚、青藏与环太平洋造山带成矿对比
8 结语与展望
    8.1 结语
    8.2 前沿科学问题展望

四、浅议东昆仑造山带非威尔逊旋回构造演化与矿床成矿系列(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D]. 李浩然. 吉林大学, 2021(01)
  • [2]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D]. 陈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3]青海东昆仑五龙沟矿集区红旗沟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D]. 程龙. 吉林大学, 2020(08)
  • [4]云南省哀牢山-红河成矿带新生代金铜钼成矿作用研究[D]. 辛未. 吉林大学, 2019(02)
  • [5]新疆阿克陶县库山河地区晚泥盆世奇自拉夫组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J]. 沈锐,苏雅拉吐,王利伟,刘海青,闫卫军. 地质与勘探, 2018(S1)
  • [6]青海东昆仑中段五龙沟矿集区金矿成矿作用研究[D]. 张宇婷. 吉林大学, 2018(04)
  • [7]东昆仑造山带东端沟里地区构造岩浆演化与金成矿[D]. 陈加杰.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7)
  • [8]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过程与金成矿作用[D]. 夏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12)
  • [9]青海都兰哥日卓托地区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赵菲菲. 吉林大学, 2017(09)
  • [10]中国陆壳演化、多块体拼合造山与特色成矿的关系[J]. 秦克章,翟明国,李光明,赵俊兴,曾庆栋,高俊,肖文交,李继亮,孙枢. 岩石学报, 2017(02)

标签:;  ;  ;  ;  ;  

东昆仑造山带非威尔逊旋回构造演化及成矿系列浅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