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木塑复合界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木塑复合材料,聚氯乙烯,发泡剂,界面性能
木塑复合界面论文文献综述
王冬至,李冲,李素坤,杨秀秀,孙军威[1](2019)在《发泡剂对木塑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氯乙烯(PVC)基木塑复合材料(WPC)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试验法研究WPC中的发泡剂用量对WPC界面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物理性能、力学性能、界面相容机理以及界面结合性能等对WPC的界面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发泡剂用量为1.0份时,木粉与PVC树脂之间的界面相容性良好,界面结合力最强,且其物理力学性能较好。(本文来源于《塑料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胡玉安,何梅,宋伟,胡小霞,陈政豪[2](2019)在《竹塑复合材料界面改性研究现状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竹塑复合材料(Bamboo-Plastic Composites,BPC)是木塑复合材料范畴内的新兴产品,是一种绿色、可循环利用的环境友好型生物质复合材料。现阶段对竹纤维与塑料进行界面改性以提升材料性能是BPC研究领域的热点方向,主要阐述了近年来竹塑复合材料界面改性研究的现状与进展。从纤维预处理改性、聚合物改性、助剂增容改性3个方面对国内外BPC界面改性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从性能评价手段、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归纳了BPC界面改性研究存在的不足;同时从成本控制、界面改性机理探索、数学模型验证等角度对BPC界面改性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杨守禄,姬宁,黄安香,李丹,吴义强[3](2018)在《木塑复合材料界面调控及其表征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木塑复合材料(WPC)是一种高性能、高附加值、环境友好且应用广泛的新型材料,其天然植物纤维和塑料基体间的界面调控成为WPC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综述了WPC界面调控方法,主要包括天然植物纤维调控、塑料基体表面改性、添加改性剂等方法,同时还介绍了WPC界面表征技术,如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动态热机械分析、纳米压痕技术和原子力显微镜分析等表征技术,指出了WPC界面调控及其界面表征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期提高WPC的研究和开发水平。(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8年11期)
李雪松[4](2018)在《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界面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木塑复合材料(wood plastic composites--WPC)是一种以植物纤维与塑料混合并辅以其他助剂经过一系列加工工艺复合后而得到的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该材料具有比原木更好的稳定性、耐腐蚀性、轻量性,比原树脂更好的力学性能、环保性能等优点,拥有非常高的实际应用价值。但是树脂基体与增强材料之间的界面结合较差是存在木塑复合材料中的主要问题,如何提高二者的相容性一直是推动木塑产业的关键因素。因此,急需制备一种工艺操作简单、性能高效的界面改性剂。近年来,一种采用多种单体接枝共聚而成的多单体接枝共聚物成为木塑复合材料的高效相容剂。多单体接枝共聚物作为木塑复合材料的相容剂具有潜在的实用价值,多单体接枝共聚物接枝效果好,对界面相容性影响较大,而且成本低廉。因此,制备出一种高效增容的叁单体接枝共聚物作为界面改性剂,并将其应用在木塑复合材料中,系统地研究界面改性剂对WPC界面相容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这对WPC的工业化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首先利用叁单体马来酸酐(MAH)、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分别通过熔融接枝法和固相接枝法对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聚丙烯(PP)进行接枝改性制备界面改性剂,然后采用热重分析法(TG)、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红外光谱法(FTIR)、偏光显微镜法(POM)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FTIR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熔融接枝法和固相接枝法成功的将极性单体接枝在聚烯烃分子链上,熔融接枝法制得改性剂PP-g-MAH/MMA/BA(M-GPP)和HDPE-g-MAH/MMA/BA(M-GPE),固相接枝法制得界面改性剂PP-g-MAH/MMA/BA(SP-GPP)和HDPE-g-MAH/MMA/BA(SP-GPE)。POM和DSC分析结果表明降温结晶过程中由于极性单体的引入,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加,以致改变了原聚烯烃的结晶形态及结晶速率,结晶温度和结晶度都有一定的降低。在此基础上,将界面改性剂添加于聚烯烃当中,考察界面改性剂对聚烯烃性能的影响,以便作为界面改性剂在木塑复合材料中的添加用量的参考。结果表明,随着界面改性剂M-GPP或SP-GPP用量的增加,聚烯烃力学性能逐渐增加,当添加量达到7份时,趋向于稳定或略有下降。此时,聚烯烃的力学性能较稳定。随着界面改性剂M-GPE或SP-GPE用量的增加,聚烯烃力学性能逐渐降低,当添加量达到9份时,缓慢下降且趋向于稳定。其次,采用四种界面改性剂SP-GPP、SP-GPE、M-GPP、M-GPE改善木塑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研究结果表明,木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随着改性剂含量的增加而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而且熔融接枝法制备的界面改性剂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大于固相接枝法制备的。当界面改性剂M-GPP的添加量为5份时,WF/PP的综合力学性能达到最佳值,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及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63.1%、53.5%、20.3%,改性剂M-GPE的添加量为7份时,WF/HDPE的力学性能达到最佳值,其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及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24.5%、22.05%、45.2%。SEM可直观看出添加界面改性剂前后,两相间的界面状态由清晰可见变成模糊不清,FTI R表明,改性剂与木粉中的羟基发生了酯化反应,在材料中起到了桥梁作用。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界面粘结强度参数B随着纤维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再次,采用蒸和煮的方式对木粉和蔗渣进行预处理。FTIR表明,植物纤维蒸煮前后内在的化学键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是一个物理过程。SEM观察蒸煮前后的植物纤维的表面微观结构,发现仅有一些小分子杂质变少,表面略变光滑,无明显的形貌变化。力学性能分析知,煮过的植物纤维对聚烯烃的增强效果优于蒸过的纤维。最后,采用熔融接枝法对聚丙烯蜡(PPW)和聚乙烯蜡(PEW)改性,制得低分子量界面改性剂PPW-g-MAH/MMA/BA(M-GPPW)和PEW-g-MAH/MMA/BA(M-GPEW)。将M-GPPW和M-GPEW分别与M-GPP和M-GPE配合使用,得到复合型界面改性剂M-GPP/GPPW和M-GPE/GPEW,并将其应用于改善预处理过的木塑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结果表明,相比于使用单一的改性剂,复合型界面改性剂对木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更大,复合型改性剂M-GPP/GPPW/和M-GPE/GPEW的最佳配比为8/2,此时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冯传馨[5](2018)在《木塑复合材料界面作用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木塑复合材料(wood-plastic composite,简称WPC)是指以木质纤维与热塑性树脂基体为主要原料,润滑剂、界面改性剂等为必要助剂,经机械混合、熔融分散、成型加工等工序制得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本文将环氧树脂(EP)包覆木粉与高密度聚乙烯、典型木塑复合材料润滑剂和界面改性剂混合制备木塑复合材料(木粉填充量为60%),系统研究了环氧树脂包覆木粉对木塑助剂相互作用的影响。进一步用动态流变方法研究了低填充体系中不同助剂对组分相互作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环氧树脂处理木粉:用可溶物含量、热失重、表面微观形貌分析结果表明一步加料法可以提高环氧树脂用量较低时的包覆效果,避免分散效应。6-8%的环氧树脂处理可使木粉的表面结构和状态达到一个基本的稳态;(2)高填充复合体系相互作用研究:在高填充木塑复合材料配方条件下,用力学性能、旋转流变性、挤出工艺性、吸水性等实验方法分析比较环氧树脂包覆木粉对体系组分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环氧树脂对木粉表面多孔结构的填充包覆可以抑制PE蜡/石蜡润滑剂对MAPE的协同增效作用或TPW604润滑剂的负效应,表明了木质材料多孔结构在木塑复合材料增强改性中的重要作用;(3)低填充复合体系相互作用研究:在低填充体系下,PE蜡/石蜡润滑剂和TPW604润滑剂对WPC界面的影响也受环氧树脂包覆影响,这样可以初步认为WPC的界面增强改性与木粉的表面粗糙度和孔粒结构有很大相关性。30%木粉含量的复合熔体拥有相对最佳的界面性能,进一步说明了由于木粉的不规则性和粗糙性所致的界面互锁机理的存在和重要性。不同润滑剂封闭了木粉的多孔结构降低了MAPE对界面的增强作用,从而证实了多孔结构对界面增强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8-05-23)
张凯强,陈政豪,郝丞艺,宋伟,张双保[6](2018)在《竹塑复合材料界面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竹塑复合材料作为复合材料研究热点领域,具有较高的商业附加值与更为突出的环保意义。竹塑复合材料的界面改性一直是困扰竹塑复合材料发展的一大难题,也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构成竹塑复合材料的界面构成体系,界面改性可以通过竹纤维的表面进行预处理、加入界面相容剂与改进加工工艺这3个方面进行。文中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从这3个方面概述了竹塑复合材料界面改性技术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世界林业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刘傅文,李熹平,宫宁宁,曾水萍,黄平[7](2018)在《界面微构对注射成型铝塑复合件性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铝塑复合构件具有强度高、质量小、易成型复杂结构等优点,在航天、能源、汽车、通信等领域的应用逐渐广泛。提出采用注射方法直接成型铝-塑复合构件的方法,采用阳极氧化对铝合金表面进行处理,获取金属表面的纳米级微结构形态。为提高金属与聚合物之间的界面作用,将阳极氧化的金属表面进行活化处理,X射线能谱分析仪(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对处理后的表面微结构进行形态和成分表征,探讨活化处理后铝合金表面组织成分的变化,并优化获得了最佳的处理时间。对表面处理完成的铝合金试样置入高温模具中进行注塑成型,成功获得了铝-塑复合构件。采用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LSC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分析拉伸剪切断裂后金属表面的界面形态,讨论了铝塑复合件的失效原因和机理,为金-塑复合产品的生产成型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陈政豪,李锦琦,田兰馨,宋伟,张双保[8](2017)在《秸塑复合材料界面改性研究现状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秸塑复合材料(Straw-Plastic Composites,SPC)作为木塑复合材料领域内的一大新兴种类,具有更高的环保意义和商业价值。现阶段改善麦秸秆与塑料的界面相容性是秸塑复合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从秸秆的原材料特性角度出发,通过物理改性、化学改性、生物改性叁个方面,结合国内外相关报道及最新研究进展,概述了秸塑复合材料界面改性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并着重阐述了以马来酸化烯烃为主的界面相容剂,以硅烷为主偶联剂对秸塑复合材料界面改性的研究动态。此外,本文还指出了现阶段秸塑复合材料改性技术在工业规模化应用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木材加工机械》期刊2017年03期)
王光照,姜洪丽,程文家[9](2017)在《秸秆粉的改性及其表面极性对木塑复合材料界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接枝苯乙烯对秸秆粉表面进行改性,采用毛细管上升法测定了秸秆粉、改性秸秆粉的表面接触角,依据Washburn方程和Owens法,求解2种秸秆粉的表面自由能及其极性和非极性分量,并通过电子拉伸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不同秸秆粉对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秸秆粉的表面自由能为24.77 mN/m,体现分子色散力的非极性分量为19.79 mN/m;而秸秆粉的表面自由能为18.90 mN/m,其非极性分量为3.75 mN/m,说明接枝共聚可有效地改善秸秆粉的表面极性;与聚合物复合时,改性秸秆粉比秸秆粉具有更好的界面融合性,改性秸秆粉在基体中的分散性优于秸秆粉。(本文来源于《中国塑料》期刊2017年03期)
卓先勤,公维杰,胡锐[10](2017)在《聚乙烯木塑复合材料性能影响因子与界面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化工业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化学材料被应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关于聚乙烯木塑复合材料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聚乙烯木塑复合材料是木材科学以及高分子材料科学领域中的重点内容,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逐渐发展,对于该材料的加工、配方改进等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基于此,对聚乙烯木塑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因子和界面的特性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7年01期)
木塑复合界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竹塑复合材料(Bamboo-Plastic Composites,BPC)是木塑复合材料范畴内的新兴产品,是一种绿色、可循环利用的环境友好型生物质复合材料。现阶段对竹纤维与塑料进行界面改性以提升材料性能是BPC研究领域的热点方向,主要阐述了近年来竹塑复合材料界面改性研究的现状与进展。从纤维预处理改性、聚合物改性、助剂增容改性3个方面对国内外BPC界面改性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从性能评价手段、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归纳了BPC界面改性研究存在的不足;同时从成本控制、界面改性机理探索、数学模型验证等角度对BPC界面改性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木塑复合界面论文参考文献
[1].王冬至,李冲,李素坤,杨秀秀,孙军威.发泡剂对木塑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J].塑料科技.2019
[2].胡玉安,何梅,宋伟,胡小霞,陈政豪.竹塑复合材料界面改性研究现状及展望[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9
[3].杨守禄,姬宁,黄安香,李丹,吴义强.木塑复合材料界面调控及其表征技术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8
[4].李雪松.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界面稳定性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8
[5].冯传馨.木塑复合材料界面作用机理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
[6].张凯强,陈政豪,郝丞艺,宋伟,张双保.竹塑复合材料界面改性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18
[7].刘傅文,李熹平,宫宁宁,曾水萍,黄平.界面微构对注射成型铝塑复合件性能的影响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8
[8].陈政豪,李锦琦,田兰馨,宋伟,张双保.秸塑复合材料界面改性研究现状与展望[J].木材加工机械.2017
[9].王光照,姜洪丽,程文家.秸秆粉的改性及其表面极性对木塑复合材料界面的影响[J].中国塑料.2017
[10].卓先勤,公维杰,胡锐.聚乙烯木塑复合材料性能影响因子与界面特性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