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置换通风房间负荷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
作者: 赵树海
导师: 张强,周敏
关键词: 空气调节,热力型置换通风,负荷计算,不稳定传热,对流传热,辐射热交换,模型化,负荷比
文献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针对国内置换通风房间冷热负荷计算方法处于初步探索的现状,主要从理论上对影响置换通风房间负荷的室内外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其负荷的构成加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了置换通风房间负荷计算的理论模型。 求解负荷时,本文根据区分不同扰量类型对负荷的影响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个新的置换通风负荷领域的研究出发点。而且建立了一套求解置换通风房间负荷的数学模型,并以此编制了能解各种扰量作用下置换通风负荷的计算程序。 利用此计算程序,分析了不同内外扰量对负荷的影响,和混合通风的负荷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不仅对影响负荷的因素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而且对实际设计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和混合通风负荷的比较进一步论证了置换通风节能的优点。此外,通过对某一置换通风会议室温度场的实测证实了置换通风房间热力分层的特征,这一特征是建立本论文理论模型的基本依据。 对本文的计算结果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获得了一个拟合公式,用于计算置换通风与混合通风的负荷百分比,从而可以按照混合通风负荷计算方法计算出负荷后,乘上此负荷比就可获得置换通风房间的负荷,便于工程设计人员使用。但更准确的方法应当是,根据尽可能多的房间类型对不同得热的动态反应将其分类,然后根据实际进行修正,制成“负荷比表”进行应用。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关于置换通风的回顾与展望
1.1.1 历史背景
1.1.2 置换通风的原义
1.1.3 置换通风的空气品质、通风效率及能耗
1.1.4 置换通风的热舒适性
1.1.5 置换通风的新型式和特征
1.1.6 置换通风的适用范围
1.1.7 置换通风的应用浅析
1.1.8 置换通风存在的一些问题
1.2 置换通风负荷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问题的提出
1.3.2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关于扰量的分析
2.1 概述
2.2 置换通风的得热量、冷负荷和除热量
2.3 室外设计工况的确定
2.4 太阳辐射
2.5 室外空气综合温度T_Z
2.6 通过玻璃窗的传热
2.7 通过门的传热
2.8 不稳定传热的求解方法
2.9 板壁维护结构的传递矩阵
2.10 反应系数的计算
2.11 板壁不稳定传热得热量的计算
2.12 小结
第三章 置换通风房间负荷计算模型
3.1 研究方法
3.2 物理模型
3.3 数学模型
3.3.1 房间围护结构内表面的热平衡
3.3.2 房间空气的热平衡
3.4 计算程序
3.5 小结
第四章 某置换通风会议室温度场实测与分析
4.1 测试方案
4.1.1 西安四联公司会议室(夏季)垂直温度梯度测试
4.1.2 西安四联公司会议室(冬季)垂直温度梯度测试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2.1 有无置换通风时室内垂直温度分布情况
4.2.2 送风温度改变时室内温度分布规律
4.2.3 观众席不同阶梯高度处垂直温度分布之比较
4.3 小结
第五章 模拟计算结果的分析
5.1 外扰变化对置换通风负荷的影响
5.1.1 室外逐时温度对置换通风负荷的影响
5.1.2 地面反射率对置换通风负荷的影响
5.1.3 大气透明率对置换通风负荷的影响
5.1.4 全遮阳系数对置换通风负荷的影响
5.2 内热源变化对置换通风负荷的影响
5.2.1 内热源发热量变化对置换通风负荷的影响
5.2.2 内热源尺寸变化对置换通风负荷的影响
5.2.3 内热源水平位置变化对置换通风负荷的影响
5.2.4 内热源(形心)垂直高度变化对置换通风负荷的影响
5.3 房间高度变化对置换通风负荷的影响
5.4 与混合通风负荷的比较
5.5 置换通风负荷的分析
5.5.1 置换通风的节能效果
5.5.2 置换通风负荷随房间无因次高度的变化
5.5.3 负荷比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符号表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19
参考文献
- [1].风口上置置换通风机理及系统性能实验研究[D]. 赵建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 [2].广州地区办公室置换通风空调的应用研究[D]. 彭昕.广州大学2012
- [3].风口上置置换通风系统在办公类建筑中的应用研究[D]. 韩正刚.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 [4].受混合热源影响的室内自然置换通风热力分层特性研究[D]. 柴永艳.天津商业大学2011
- [5].自然置换通风系统中热力分层高度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D]. 宋丹萍.天津商业大学2008
- [6].上置置换通风风口特性及气流组织实验研究[D]. 魏京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 [7].多污染源置换通风的数值模拟[D]. 王晓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 [8].小空间置换通风空调系统室内空气品质的研究[D]. 熊进华.南京理工大学2006
- [9].医院病房内置换通风与混合通风的模拟分析与比较[D]. 卢艳秋.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 [10].冷却顶板和太阳辐射对置换通风系统影响的模拟与分析[D]. 王雪.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相关论文
- [1].顶板辐射—置换通风复合空调室内热环境研究[D]. 袁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 [2].置换通风气流分层特性的数值模拟[D]. 吴大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 [3].置换通风通风效率的规律性研究[D]. 孙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 [4].基于双室模型的置换通风房间负荷及通风效率的规律性研究[D]. 赵延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 [5].冷却顶板加置换通风空调系统的CFD研究[D]. 王晓娇.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 [6].冷却顶板和太阳辐射对置换通风系统影响的模拟与分析[D]. 王雪.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 [7].多污染源置换通风的数值模拟[D]. 王晓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 [8].多污染热源置换通风实验研究[D]. 陈俊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 [9].置换通风系统在中国的应用问题研究[D]. 李晓山.东华大学2004
- [10].置换通风的技术经济性和设计方法研究[D]. 周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标签:空气调节论文; 热力型置换通风论文; 负荷计算论文; 不稳定传热论文; 对流传热论文; 辐射热交换论文; 模型化论文; 负荷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