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海:从农民到科学家

李登海:从农民到科学家

2009年9月,李登海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10月1日,他还在北京参加了国庆观礼。

李登海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共十四大、十七大代表,第八届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共山东省委第八届、第九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及农村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农业及农村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大博士生导师,山东农大教授,四川农大、河南农大兼职教授。

李登海是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他在我国玉米高产栽培和杂交育种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30多年里共选育出100多个紧凑型杂交玉米新品种,其中48个通过省级和国家级审定,连续七次刷新我国夏玉米高产纪录,他培育的杂交玉米种在全国累计推广种植面积10.3亿亩,增产粮食1000多亿公斤,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在当今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档案记载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氏,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一个就是李登海,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

在我国育种领域,也有“南袁北李”之说。“南袁”是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北李”就是指李登海,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1949年11月19日,李登海出生在山东省莱州市三山岛街道后邓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早年闯关东,从童年开始,李登海便与母亲相依为命,是母亲掐草辫、织鱼网把他养大。

20世纪60年代,后邓村小麦亩产只有100来公斤,玉米亩产也只有150公斤左右,村民的口粮仍然是个大问题,收成比较好的年份,每人才吃到30公斤小麦。

李登海的母亲王锡珍是小脚,顶不得整劳力,挣不来高工分,因此,家里分到的粮草总是比别人家少,粮食不够吃,柴草也不够烧。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活命,李登海母子俩吃过草根、树皮、瓜叶和玉米棒芯充饥。

正是少年时代苦难的日子磨炼了李登海坚韧不拔的性格,孕育了他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的精神,在后来的育种事业中,他一直把这种精神保持到现在。20世纪那段饥馑岁月,在他童年的记忆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也许是这个缘故,使李登海对家乡的土地寄托了无限的希望。从那时起,他就有一个愿望:种好多粮食,要让人们都有粮食吃,不挨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这个愿望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轮廓,那就是要当一名农业科学家,为新中国的粮食生产作贡献。

1966年,李登海从西由八中毕业时,正值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由于家庭成分不好,他失去了升入高等学府的机会。莱州市是闻名全国的科技之乡,早在20世纪50年代,这里就开展了农村科学实验活动,1958年,全国第一次农村科技工作会议就是在三山岛街道(原西由镇)王贾村召开的。浓厚的科研氛围对李登海的影响很大。回到了后邓村后,他对农民的科研活动十分感兴趣,经常到村里的试验田和农民一起探讨科学种田的方法,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这培养了他参与农业科研的能力,表现出一个青年人少有的执著和热情。村干部见他肯钻研,1970年,就让他进了村农科队。农科队是全村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试验中心,这里集中了全村最优秀的青年人,从事小麦、玉米、花生、地瓜等农作物的品种引进、试验示范、高产栽培、耕地制度改革等研究。李登海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少有的才干,很快成为农科队的业务骨干,1972年,村里让他担任了农科队长。

李登海专心于玉米高产研究是无意间受一则美国农业资料的启发。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并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随着中美关系的解冻,中国的一些农业考察团开始纷纷到美国考察,带回一些资料。

李登海从资料里看到,美国先锋公司当时的玉米产量,一亩地达到2500斤,而中国的产量是二三百斤,美国的高产水平,给他展现了一个非常高的理想,一个目标。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半坡氏族的农业文明开始,中国的种植农业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种植玉米也有530多年的历史,而美国建国也只有200余年。中国玉米生产的这种落后状况让李登海抬不起头来。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一个毛泽东时代的新青年,他咽不下这口气。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李登海把毛主席的这段话写在自己生日那天父亲送给他的塑料皮日记本上,实际上也印在了脑子里,溶化在血液中了,成为激励他一生不懈奋斗的座右铭。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聪明、最勤劳的民族之一,外国人能办到的事情,中国人也一定能够办到!就这样,李登海以美国的先锋公司的华莱士为榜样,开始了玉米的高产研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提倡取消农家种,推广杂交种,李登海就把全国最好的100多个玉米种都引进农科队,进行高产栽培试验,努力把产量搞上去。1972年,李登海排除阻力,果断地淘汰了“二马牙”、“小粒红”等村里农民种植世世代代的农家种,第一次试种了自交系玉米杂交种“烟山10号”,到了1973年,创出夏播玉米亩产520公斤的高产纪录,全县为之振动。消息传开后,县里和乡里的领导带领各地的干部群众前来参观,外县市的干部群众闻讯后也纷纷前来学习取经。李登海成了远近闻名的“科技秀才”。

1974年,村里认为李登海是棵“苗子”,便选派他到莱阳农校进修。在莱阳农校进修的一年里,正值“批林批孔”进入高潮,在许多师生都在写大字报时,而李登海却在图书馆,一头扎进书的知识海洋里,吮吸着营养。有人说他只读书不关心政治,走的是“白专道路”。他听了淡然一笑:“我学知识是为农民造福,国家富强,这就是最大的政治。”

李登海所学的有土壤肥料学、遗传学、作物栽培学、植物生理学等理论知识。他在教室前种了一块玉米,每天悉心观察它们的生长规律,分析性状特点,取得了与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手资料,在这里,他首次将玉米育种的理论与高产栽培的实践经验联系了起来;他知道了当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农业——美国的农业技术革命。

在莱阳农校的这一年里,李登海学习到了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开阔了视野,坚定了从事科学育种的信心,完成了由一个青年农民到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跨越。

给李登海担任遗传育种课的刘恩训教授,从这个乡下小伙子身上看到了希望。一个晚上,他将精心保留的20粒美国玉米种XL80自交一代的子代交给了自己偏爱的学生。李登海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把这20粒种质材料播进了试验田进行加代分离。

1976年的一天,李登海到原烟台地区参加玉米科技攻关会议。玉米育种家于伊的讲话深深地嵌进他的心。“玉米高产的出路在于既增加密度,又增加光合效能。”

“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番话,似灯塔指明了李登海育种之船的航向。

李登海就把从XL80分离出来的2000多个株系中株型最理想、配合力最高的“掖107”作为重点进行稳定。谁想“掖107”在1977年发现有雌雄花期不育和生育期长的缺陷。有的权威人士把“掖107”判了死刑。

经过反复琢磨,李登海采用割雌穗苞叶的技术,让花丝提前抽出,加上人工辅助授粉,解决了雌雄花期不育的致命缺陷,使得“掖107”绝处逢生。

为了加快“掖107”的稳定,从1978年起,李登海坚持每年冬季到有“天然温室”之称的海南岛南端的陵水县荔枝沟进行玉米加代繁育,测配,把它们和优良自交系525、330测交,显示出很高的配合力和杂交优势。

培育一个品质优良的杂交种,从选材到培育成功,其成功的机会只有十二万分之一。光靠吃苦和撞大运是不行的。为了选定新型自交系和加速良种繁殖,李登海像候鸟似的往返于山东半岛和海南岛之间。在海南岛育种的最初几年里,吃的是家乡带去的干萝卜丝加窝窝头,住的是四周无遮挡的茅草棚子。白天,汗流浃背。夜晚,蚊子叮咬。特别是在那万家欢聚、笑语满堂的春节,李登海还远离亲人在育种地里忙着给玉米杂交授粉呢!

选定一个自交系需四五代,再加上组配二三代,培育一个良种要六七年时间。而李登海通过海南岛加代和温室加代,两三年即可育出一个新品种。玉米的生长期一般为90~120天,李登海他们每年的8—9月到海南岛三亚之后,立即将带去的玉米播种一季,到11月再播一季,来年2月又收获一季;2月再播种,到5月收获后,李登海就带着海南培育的种子和全团队赶回莱州,正好赶上夏播。这样一年就能繁殖四到五代,总在不停地种和收。

有志者事竟成。1979年秋,李登海育成的玉米新组合“掖107×黄早4”(掖单2号)创下了我国夏玉米单产776.6公斤的最高纪录。从此,“掖单2号”在中国田野上刮起了一场绿色旋风!在3亿多亩玉米地掀起了新的绿色革命!

1982年,“掖单2号”又创出了亩产824.9公斤的高产纪录,后邓村千亩夏玉米平均亩产536公斤,比往年玉米产量高出1倍多。20世纪90年代,“掖单2号”年最大种植面积达2000多万亩,李登海的“掖单2号玉米良种选育及其推广”荣获国家星火科技一等奖。

尽管“掖单2号”株型紧凑,穗大粒重,抗叶斑病,适应性广,但李登海非常清楚,它在高密度栽培下的抗倒性并不理想,其品质也有待进一步改进。

1984年,正当李登海谋划着把“掖107”自交系重新改良一下,以选育优良性状更加集中、更能适宜不同种植区域的玉米杂交种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烟台地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来依附于生产队的科技队也自然解体。李登海被调进县科委,全家“农转非”。

搞育种首先得有地,失去了育种基地的李登海,坐在办公室里感到浑身不舒服。还不到半年时间,就再也待不下去了。他说服母亲将城市户口转成农业户口,回到后邓村争得了一份口粮地,又承包了几亩责任田,创办了掖县后邓实验站,自负盈亏搞科研,向玉米单产1000公斤发起了冲刺。

“掖单2号”实现亩产800公斤之后,李登海立即制定亩产1000公斤的育种目标。但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培育的紧凑型玉米,其亲本之一黄早4严重感染叶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一大隐患,要使玉米产量再上新台阶,必须扩大种质资源,从培育抗病高产自交系入手。

从1983年起,李登海从全国征集优良杂交种和自交系进行组合。到1986年,已拥有十几个优良自交系和20多个杂交新组合,亩产分别达到953和962公斤。

李登海发现,平展叶型虽果穗大,每亩密度超过3500株,就会发生秃尖、小穗和倒伏;紧凑叶型适宜密植,但果穗偏小。要实现玉米亩产吨粮,必须发挥个体生产力和群体生产力两个优势,培育出既要果穗大、又要耐密植的玉米杂交种。他立即从自己丰富的“种质库”中精心组配,经过南繁北育和温室加代,在1988年育成了新组合“340×478(掖单13号)”。

1989年10月5日,是莱州市农科院不寻常的一天,中国玉米界顶级玉米专家齐集莱州市农科院,对李登海的高产攻关田进行“三堂会审”。专家们手持电子计算器,测产验收一丝不苟。从早晨一直忙碌到掌灯时分,实产结果出来了:13块高产田全部采用掖单12号和掖单13号新品种。经严格验收复查:总面积14.999亩,平均亩产1008.598公斤。其中1.09亩,亩产达1096.29公斤。“验收报告”为此这样评价:“……紧凑型玉米是80年代我国育种工作的突破,李登海的玉米高产纪录,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促进了作物栽培研究的发展,展示了我国玉米有很大的增产潜力,为玉米上一个新台阶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掖单”系列玉米杂交种,给超载的黄土地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孕育着一个新的崛起。全国玉米专家顾问组副组长魏义章说:“我在这里看到了玉米王国中一座巍巍耸立的高峰。”

美国肯塔基农学院院长罗伯逊仔细参观李登海的玉米高产田,详细询问了育种方法和高产栽培技术后罗伯逊认为,李登海的工作含义深远,它指导人类战胜饥饿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它还给极少数一些人上了难能可贵的一课——东方的农业科学成就已经超越了西方世界。罗伯逊院长高兴地向他发出到美国讲学和示范的邀请。美国先锋种公司东亚地区负责人参观玉米高产田之后也惊叹不已:李登海培育的玉米,耐密性超过了美国;他看到了“中国的真正的玉米生产水平”。

1990年9月2日,农业部在莱州市召开了全国玉米生产工作会议。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区)的农业行政领导和科技工作者共商发展玉米生产大计,经过充分酝酿,决定“八五”期间(1991—1995)在全国推广紧凑型玉米1亿亩,增产玉米100亿公斤,把莱州市建成为全国紧凑型玉米良种的生产基地。

常年超负荷的重体力劳动,候鸟似的奔波迁徒,饥一顿、饱一顿的不规律生活,野外强紫外线的辐射和潮气侵袭,使李登海患上了心脏病、胃病、痔瘘、美尼尔综合症、脚气、中耳炎……因痔瘘,他动过两次手术,因手术后休息不够而达不到治疗效果,以致出现严重肛裂、流血、大便失禁。

1991年7月,“潜伏已久”的病魔终于把李登海摔了一个大跟头——脑栓塞,住院抢救两个多月。语言障碍,他话都不能说。出院时医生嘱咐静养,可他为了使研究不至中断,又一头扎进了玉米地里。

1996年,原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在烟台市召开“全国紧凑型玉米及配套技术推广会议”(观摩莱州市高产田现场),决定在全国继续推广紧凑型玉米2亿亩,确定“掖单”系列玉米杂交种为重点推广品种。

其中“掖单13号”被我国11个省(市、区)审(认)定后,创下全国年种植近5000万亩的纪录,被农业部列为“八五”、“九五”期间紧凑型玉米的主推品种。继“掖单”系列之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李登海又育成了抗病耐密、优势更强的登海1号、3号、9号、11号等“登海”系列玉米新品种,通过审定后快速推向全国,成为跨世纪的主推品种。

迄今,李登海选育的48个玉米良种的种植面积,最大年份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3以上。

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实施,中国的种子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的春天。

对于加入世贸组织,李登海说:“加入WTO后,我们面对的是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我们要应对国际竞争,必须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跨越。”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种子消费国,潜在市场400亿人民币,约占世界的12%。加入WTO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入一体,国外跨国种业公司早已瞄准了中国种业的巨大市场,不断扩张跨国经营优势,中国种业成为世界市场又一个发展热点。

用李登海的话来讲就是“中国的种业进入了一个大分化、大改组的战国时代”。在这场关系到种企生与死的竞争之中,作为中国种业的中流砥柱,李登海带领登海种业再一次成为引领中国民族种业发展的领军人物。

20世纪,世界范围内玉米高产研究数美国的先锋公司起步早,早在1933年就对玉米高产进行专项研究,而李登海与其相差39年。然而,他创办的登海种业却奇迹般地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中国目前最有实力与美国先锋公司相抗衡与合作的种子公司。

因此,当急于开拓中国种子市场的美国先锋公司到中国考察合作伙伴时,第一眼就看中了在中国已经占有1/3市场份额的登海种业。面对先锋种子公司抛过来的合作“绣球”,李登海高兴地接了下来。他说:“跨国种业公司在经营理念、科技创新、品牌意识、服务观念和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对于登海种业来说,与先锋种业的合作机会大于竞争。”他还分析道到,“跨国种业公司在进入中国后的初期,主要依靠合作来熟悉中国种质生态、种业市场并确定育种方向。通过彼此合作,可以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真正实现‘双赢’。对此,我们已有充分的准备,一定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基于强烈的民族种业意识,李登海在合资的谈判中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中方必需控股,二是先锋种业必须带进先进的种质资源,三是先锋种业必须带进先进的管理技术。”

美国先锋公司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合作原则是独资或者控股,与登海种业合资仅占49%的股权,这也是先锋种业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登海种业的知名度,在国内远远高于先锋种业,这一点,就连一向在世界上处于霸主地位的先锋种业也不得不承认。

2002年11月,李登海和先锋海外公司副总裁汀·奥斯雷先生签署了合资协议,宣告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408万美元,中方出资208万美元,占51%,外方出资200万美元,占49%。这是当时,乃至今天中外最大的玉米种子企业联合。李登海出任公司董事长。

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充分利用先锋公司先进的生产技术、优良的种子胚胎和崭新的营销理念,使登海种业成为在研究、生产、示范、推广、服务、品牌和公司管理等方面的优秀代表,进一步提高中国种子生产、加工与包装、技术和服务以及农民种子施用的科技含量,为中国的农业进步和农民收入不断地提高做出了贡献。

2004年2月20日,是中国种业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李登海培育的“掖单13号”玉米杂交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主要领导人亲自为之颁奖。这是紧凑型玉米推广以来获得的最高等级的科技奖励。

2005年11月8日,亚太地区种子协会第二届年会在上海召开,在会上,中国种业界的“南袁北李”双双获奖。袁隆平获得“中国杂交水稻杰出研究成果奖”,李登海获得“中国玉米产业重大贡献奖”。也是亚洲乃至世界,对他为亚洲玉米、世界玉米作出卓越贡献的充分肯定。

玉米种业产业化是21世纪国际化生产的大趋势。然而,登海种业要实现产业化经营,资金瓶颈如何突破?在有关方面人士的建议下,李登海想开始探索资本运营的途径。2005年4月18日,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一个农民带着一个由农民组成的企业,昂首走进了国内资本市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当日的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登海种业的上市。

通过上市,登海种业一举募得资金3.5亿元。这笔巨资对急于拓宽发展空间的登海种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登海种业的业绩,证明了他是一家优秀的上市公司,其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2004年和2005年上半年均排在1370多家上市公司的前10位。这对登海种业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尤其是对今后的科技创新,它是一个机遇,意味着将有更多的资本运作的完美融合,也成就了李登海个人财富的最大化。随着登海种业的上市,“中国紧凑型玉米之父”,第一次被资本市场衡量出身价。作为中小板和询价发行以来的第一高价发行股,登海种业当日上市后,股价最高攀升至25.76元,全天成交均价24.36元,收盘23.91元。仅以收盘价计算,李登海的纸上财富已达到11.84亿元。

为了实现我国由“粮食大国”向“粮食强国”的跨越,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2005年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超级玉米育种计划的建议。

2007年,登海种业《超级玉米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项目首次被科技部列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总投资为4500万元。目前,登海种业已选育出11个超级玉米新品种。2009年春,有3个超级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李登海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发现并引领了我国紧凑型替代平展型的玉米育种方向,开创了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先河和利用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进行高产攻关的玉米高产道路。丰富了我国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理论,实现了三个创新。一是种质与技术体系创新。在加强优良种质扩增的基础上,集成和优化现有玉米育种技术,构建种质创新技术平台,建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二是品种创新。通过提高选择压力,选育对生物逆境和非生物逆境适应性强且株型紧凑、雄穗适度、茎秆坚韧、叶间距适当拉开、根系发达的高配合力自交系,进而培育出超级玉米新品种;三是栽培理论与技术创新。围绕超级玉米的种植密度、肥水需求规律和种植模式进行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的创新,为实现超级玉米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他选育的“107”自交系及“掖单2号”杂交种、“478”自交系及“掖单13号”和超级玉米自交系及系列杂交种,已成为我国紧凑型玉米育种的三个阶段,即紧凑型玉米、紧凑大穗型玉米、超级玉米的三大创新发展的里程碑。

李登海选育的众多自交系被国内科研院校和育种单位所采用,从而形成了遍布全国的衍生系及其育成的杂交种。据统计,全国由登海系列自交系或衍生系组培育成的玉米杂交种达到了200多个,其中仅用“478”自交系及衍生系组培的杂交种就达到了160多个,目前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社会效益最高的郑单“958”就是其中之一。另外,像户单、东单、川单等杂交种被广泛地应用于我国玉米产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9年2月12日,李登海被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授予“中国民营科技发展功勋企业家”荣誉称号。4月21日,由中国发明协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科技日报社和中国知识产权报社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发明家论坛”暨“第四届发明创业奖”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隆重举行,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登海被授予“第四届中国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同时荣获“中国当代发明家”荣誉称号。

标签:;  ;  ;  

李登海:从农民到科学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