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在使用人工关节置换术与髓内固定的两种方式,在临床中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及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时所表现的不同临床治疗效果,总结其优缺点,并且为临床应用提供意见。材料与方法:自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以来再沈阳市骨科医院微创骨科住院治疗的高龄患者且伴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骨折类型为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40例,其中男性患者为22例,女性患者为18例,年龄70-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6岁。骨折分型以Evans分型作为标准,为不稳定型骨折,其中ⅢA型为10例,ⅢB型为8例,Ⅳ型为16例,V型为6例。使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患者有14例,其中包括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6例,人工双极双动股骨头置换术者8例,假体全部使用骨水泥型。年龄为71-84岁,平均年龄为77岁。术后随访时间5-16个月,平均时间10个月。使用髓内固定方式治疗的患者共26例,其中采用PFNA着16例,Gamma-3者10例。年龄70-84岁,平均年龄75岁。术后随访时间为3-16个月,平均时间9个月。手术后对俩组手术时间、术中的输血量进行记录;对两组患者的卧床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随访,对手术前、手术后行FRS评分以及Harris评分,将结果进一步做统计学的处理。结果:人工关节置换术与髓内固定治疗手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与髓内固定治疗组术中输血量比较,行秩和检验,结果P<0.05,表明人工关节置换与髓内固定治疗组在术中的输血量有明确统计学差异;人工关节置换组较髓内固定治疗组卧床时间短(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确统计学差异,可见人工关节置换组术后未并发卧床相关的并发症,髓内固定治疗组则由于卧床制动的时间比较长,其导致术后的并发症较多;并且根据术前、术后FRS评分和Harris评分得下降值来比较评估较人工关节置换组与髓内固定术后患肢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经过t检验,结果为P<0.05,说明相对于髓内固定治疗组,人工关节置换组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得更好。结论:1、对于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伴有严重骨质疏松者,人工关节置换与髓内固定相比,在手术用时上相对较长,手术术中输血量高于髓内固定,但是具有卧床时间短的优势,而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确的差异,术后患肢功能的恢复情况更好。2、一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骨折有其自身的优势。达到即刻稳定,无骨折愈合的过程,减少卧床时间,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的前提下,如果不增加额外的手术创伤,应用此手术,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