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慢性肝性脑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肝性脑病,清开颗粒,中西医结合疗法
慢性肝性脑病论文文献综述
周峰峰,权黎明,高月求,孙学华,卓蕴慧[1](2019)在《清开颗粒综合干预慢性肝病后肝硬化并发轻微型肝性脑病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清开颗粒综合干预慢性肝病后肝硬化并发轻微型肝性脑病(MHE)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肝病后肝硬化并发MHE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在一般支持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清开颗粒;对照组40例在一般支持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乳果糖口服液。2组均治疗12周后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4、8、12周血浆氨、内毒素水平,治疗前后数字连接试验(NCT-A)、数字符号试验(DST)、斯特鲁普测验(Stroop)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及治疗4、8周血浆氨、内毒素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及治疗4、8、12周血浆氨、内毒素组内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CT-A均减少(P<0.05),且治疗组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DST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Stroop总时间均减少(P<0.05),但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开颗粒干预慢性肝病后肝硬化并发MHE患者,在降低患者血浆氨、内毒素水平方面疗效优于乳果糖口服液,提高患者注意集中能力、精神运动反应速度、精神运动的准确性、认知灵活性等方面较乳果糖口服液明显。(本文来源于《河北中医》期刊2019年05期)
王磊[2](2019)在《益生菌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亚临床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氨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益生菌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亚临床肝性脑病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氨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该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亚临床肝性脑病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运用益生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治疗后体内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人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CⅣ)水平、治疗前后第1、2、3个月体内的血氨水平变化、治疗前后第1、2、3个月体内内毒素水平变化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肝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体内血清HA、PCⅢ、LN、CⅣ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体内的血氨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氨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体内的内毒素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体内内毒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生菌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亚临床肝性脑病的治疗效果较好,临床上可以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9年09期)
滕采万,赵渝琼,谢雪梅[3](2019)在《益生菌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亚临床肝性脑病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氨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益生菌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亚临床肝性脑病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氨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我院收治的15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亚临床肝性脑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生菌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氨、肠道菌群。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 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氨、粪氨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血氨、粪氨水平下降,且低于对照组(P <0. 05);对照组治疗前后双歧杆菌、乳杆菌增长、肠球菌、肠杆菌、梭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双歧杆菌、乳杆菌菌落增长,肠球菌、肠杆菌、梭菌菌落减少(P <0. 05),且各菌落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益生菌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亚临床肝性脑病患者临床疗效显着,可有效降低血氨、粪氨水平,且益菌得到增长,致病菌菌落数减少,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实用医院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魏盈胜,贾颖,安硕,田野,孙健[4](2018)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肝性脑病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1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出现性格改变、行为异常等精神症状,结合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头部CT/MRI、脑电图表现诊断为肝性脑病和继发性癫痫,经相应治疗后症状均消失。(本文来源于《天津医药》期刊2018年07期)
刘丹,万十千,朱清静[5](2018)在《中药保留灌肠对慢性重型肝炎并肝性脑病患者血氨及细胞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对慢性重型肝炎并肝性脑病(HE)患者血氨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70例慢性重型肝炎并HE患者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对照组35例在此基础上采用乳果糖口服液保留灌肠,观察组35例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制剂保留灌肠,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数字连接试验(NCT)时间、数字符号试验(SDT)评分、血氨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毒素(LPS)、白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6%,明显高于对照组74.3%(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NCT时间、SDT评分比较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治疗后NCT明显缩短(P<0.05),SDT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着(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氨及LPS、TNF-α、IL-6等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治疗后血氨及LPS、TNF-α、IL-6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着(P<0.05)。结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并HE效果明显,可明显降低血氨及毒性细胞因子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张鹏,杜宏波,甘大楠,李小科,叶永安[6](2015)在《基于AASLD/EASL慢性肝病肝性脑病实践指南对轻微型肝性脑病中西医研究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与欧洲肝病学会(EASL)联合发布了慢性肝病肝性脑病实践指南,提供了含轻微型肝性脑病(MHE)和隐匿性肝性脑病(CHE)在内的相关论述和建议,对解决目前国内中、西医MHE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要指导意义。指南针对不同类型研究提出了MHE和CHE诊断方法方面的建议,针对治疗研究提出了疗程、疗效评估、治疗终点等改进意见,并指出了未来相关研究的重点。在指南指导下规划中医药相关研究或可推动中医药用于MHE的治疗。(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期刊2015年09期)
张鹏,刘洋,李小科,叶永安[7](2015)在《基于AASLD/EASL慢性肝病肝性脑病实践指南对轻微型肝性脑病中西医研究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与欧洲肝病学会(EASL)联合发布了慢性肝病肝性脑病实践指南,为全世界提供了轻微型肝性脑病(MHE)和隐匿性肝性脑病(CHE)相关论述和建议,对解决目前国内中西医MHE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要指导意义。指南针对不同类型研究提出了MHE和CHE诊断方法方面的建议,针对治疗研究提出了疗程、疗效评估、治疗终点等改进意见,并指出了未来相关研究的重点。在指南指导下规划中医药相关研究或可推动中医药用于MHE的治疗。(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5-08-21)
孔祥[8](2015)在《慢性肝性脑病神经炎症的分子影像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18F]DPA-714和[¨C]PK11195显像剂对大鼠慢性肝性脑病神经炎症显像效果的对照研究目的:在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 HE)发病机制的研究中,神经炎症已越来越受到关注,转位蛋白(translocator protein, TSPO)是神经炎症分子成像的重要靶点,[1’C]PK11195是TSPO靶点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成像常用的示踪剂,[18F]DPA-714是新一代TSPO特异性显像剂。本研究以大鼠胆总管结扎(bile duct ligation, BDL)结合高氨饮食(hyperammonemic diet, HD)制备慢性HE模型,采用[18F]DPA-714和[11C]PK11195显像剂进行脑的微型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成像(Micro-PET),并比较两种显像剂对慢性HE神经炎症的显像效果。方法:选取16只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BDL+HD组10只,假手术组6只),对BDL+HD组大鼠进行胆总管结扎离断手术,术后第15天起予以每天氨水灌胃至实验结束,假手术组大鼠只将大鼠胆总管游离不离断。成模后进行疲劳转棒仪测试、平衡木行走测试和旷场实验;Micro-PET扫描前1天,对各组大鼠眼眦取血提血浆,测静脉血氨值;Micro-PET扫描第1-2天采用[11C]PK11195显像剂对两组大鼠进行30min动态扫描和1h时间点静态扫描,并在第3天再采用[18F]DPA-714显像剂对两组大鼠进行1h动态扫描和2h时间点静态扫描,扫描结束后,计算两种显像剂在两组大鼠全脑和各脑区平均每克组织的百分注射剂量率(percentage injected dose per gram,%ID/g);Micro-PET扫描结束第2天取颈动脉血测肝功能指标和血清炎性因子等,处死大鼠并取肝脏和脑组织做病理学检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间量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BDL+HD组死亡3只大鼠,假手术组死亡1只大鼠;BDL+HD组大鼠精神状态较差,体重明显下降(t=3.417,P=0.008),行为学检查结果及肝功能明显异常(P值均<0.05),静脉血氨值及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明显增高(P值均<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显示BDL+HD组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明显激活。Micro-PET扫描结果中,[11C]PK11195显像剂的全脑和脑区平均%ID/g值在两组间均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而[18F]DPA-714PET结果显示,BDL+HD组大鼠全脑平均%ID/g值在动态扫描900 s、1500 s、2100 s、2700 s和3300 s时间点均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值分别为0.044、0.007、0.021、0.002和0.003),且在2700 s和3300 s两个时间点中两组间脑区平均%ID/g出现显着差异的部位主要位于双侧基底节区、扣带回、海马、躯体感觉皮层、丘脑、中脑、小脑以及脑桥、延髓等(P值均<0.05)。结论:相比于[¨C]PK11195显像剂,[18F]DPA-714显像剂似乎更适合作为慢性HE神经炎症研究的显像剂;慢性HE大鼠基底节区、海马、小脑半球、丘脑和中脑等脑区的平均%ID/g存在显着差异,且注射[18F]DPA-714显像剂后50min适合作为后续研究慢性HE神经炎症静态扫描时间点的选择。第二部分评估布洛芬对大鼠慢性肝性脑病神经炎症疗效的分子影像学研究目的:布洛芬(ibuprofen,IBU)作为非甾体抗炎药,被认为对神经炎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对慢性HE模型大鼠腹腔注射IBU治疗并进行[18F]DPA-714显像剂Micro-PET成像,活体评估IBU对慢性HE神经炎症的疗效。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40只,假手术(Sham)+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组6只,Sham+IBU组6只,BDL+NS组7只,BDL+IBU组7只,BDL+HD+NS组7只,BDL+HD+IBU组7只。BDL手术、HD及Sham过程同第一部分,术后第10天起对IBU治疗组和NS治疗组分别每天腹腔注射IBU (30 mg/kg)和NS (0.5ml/100g)直至实验结束。成模后进行疲劳转棒仪测试、平衡木行走测试和旷场实验;Micro-PET扫描前1天,对各组大鼠眼眦取血提血浆,测静脉血氨值;Micro-PET扫描时采用[18F]DPA-714显像剂对各组大鼠在50 min时间静态扫描10 min,扫描结束后,计算各组大鼠全脑和各脑区平均%ID/g值;Micro-PET扫描结束第2天取颈动脉血测肝功能指标和血清炎性因子等,并处死大鼠取肝脏和脑组织做病理检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组间量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和Dunnett's T3检验。结果:Sham+NS组、BDL+IBU组和BDL+HD+NS组各死亡1只大鼠,BDL+HD+IBU组死亡2只大鼠;BDL手术组大鼠肝功能均出现异常,而Sham组、BDL组和BDL+HD组各组间静脉血氨值呈递进关系(F=30.640,P<0.001):IBU治疗组中大鼠行为学评估结果显着优于NS治疗组,且与Sham组大鼠差别也不明显(所有P值<0.05);各组大鼠的血清炎性因子测定结果、行为学评估结果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相符;Micro-PET扫描结果中,各组间全脑平均%ID儋值存在显着差异(F=8.047,P<0.001), IBU治疗组大鼠全脑平均%ID/g值显着低于NS治疗组,而与Sham组差别不明显:各组脑区平均%ID/g值比较结果中,包括双侧基底节区、扣带回、运动皮层、躯体感觉皮层、听视觉皮层、海马、丘脑、中脑及小脑皮质在内的多个脑区均表现出组间差异(P值均<0.01),IBU治疗组在这些脑区的平均%ID/g值低于NS治疗组,而与Sham组间差异不明显。结论:布洛芬能有效治疗慢性HE模型大鼠神经炎症,改善运动功能和精神状态,[18F]DPA-714显像剂可以用于活体评估布洛芬对慢性HE神经炎症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5-05-01)
徐云莹,任强[9](2014)在《17例慢性肝性脑病诊断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慢性肝性脑病(CHE)临床症状的多样性与疾病的关系,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复习我院2011~2012年17例CHE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患者均有慢性肝病史,合并相关神经、精神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示血氨升高,肌电图、头颅MRI可出现相应特征性表现,且脑病症状与转氨酶高低不成比例。予以去除诱因、保肝、降氨治疗后,神经、精神症状可恢复。结论 CHE临床形式多样,极易与神经系统其它疾病混淆,尤其合并脑卒中样发病时更需警惕,及时完善相关检查,避免误诊从而延误病情。(本文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郜连昌,徐柏林[10](2014)在《小动物慢性肝性脑病的预防和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犬、猫肝性脑病的治疗目的是减少消化道产生脑毒性物质,消除促发因素以及纠正机体酸碱和电解质紊乱,从而恢复神经系统功能。采用限制蛋白食物,使用抑制易吸收氨的生成和加速胃肠道排空的某些局部作用药物和抗生素,抑制能产生氨和其他消化道源性脑毒素的细菌等措施是长期治疗慢性肝性脑病的标准方法。无论治疗是用于控制症状,等待矫正手术,还是长期控制症状,所用的治疗方法相同。一般患慢性肝性脑病动物最初先用食物控制,如(本文来源于《养殖技术顾问》期刊2014年10期)
慢性肝性脑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益生菌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亚临床肝性脑病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氨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该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亚临床肝性脑病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运用益生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治疗后体内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人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CⅣ)水平、治疗前后第1、2、3个月体内的血氨水平变化、治疗前后第1、2、3个月体内内毒素水平变化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肝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体内血清HA、PCⅢ、LN、CⅣ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体内的血氨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氨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体内的内毒素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体内内毒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生菌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亚临床肝性脑病的治疗效果较好,临床上可以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慢性肝性脑病论文参考文献
[1].周峰峰,权黎明,高月求,孙学华,卓蕴慧.清开颗粒综合干预慢性肝病后肝硬化并发轻微型肝性脑病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2019
[2].王磊.益生菌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亚临床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氨和肠道菌群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
[3].滕采万,赵渝琼,谢雪梅.益生菌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亚临床肝性脑病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氨和肠道菌群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
[4].魏盈胜,贾颖,安硕,田野,孙健.慢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肝性脑病一例[J].天津医药.2018
[5].刘丹,万十千,朱清静.中药保留灌肠对慢性重型肝炎并肝性脑病患者血氨及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8
[6].张鹏,杜宏波,甘大楠,李小科,叶永安.基于AASLD/EASL慢性肝病肝性脑病实践指南对轻微型肝性脑病中西医研究的思考[J].世界中医药.2015
[7].张鹏,刘洋,李小科,叶永安.基于AASLD/EASL慢性肝病肝性脑病实践指南对轻微型肝性脑病中西医研究的思考[C].第二十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5
[8].孔祥.慢性肝性脑病神经炎症的分子影像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5
[9].徐云莹,任强.17例慢性肝性脑病诊断体会[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
[10].郜连昌,徐柏林.小动物慢性肝性脑病的预防和治疗[J].养殖技术顾问.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