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双重上市公司的发行问题研究

沪港双重上市公司的发行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双重上市又称为跨境交叉上市,是指一家公司的股票同时在境内外两地(或以上)市场挂牌交易,是一种重要的融资机制。对于一家准备首次公开发行(IPO)的大型企业而言,由于融资需求巨大,势必对市场带来压力,选择在一个还是在多个金融市场融资值得考虑;在面临新的投资机会时,选择在现有的市场再融资还是到异地市场再融资同样值得考虑。在成熟资本市场上,公司股票双重上市的现象十分普遍。虽然有学者质疑双重上市的绩效,但是主流的观点仍认为跨境双重上市存在诸多优点。自从1993年8月27日青岛啤酒(H股)返回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A股并挂牌上市以来,公司的股票同时在香港与内地交易所双重上市的现象越来越多。截至2008年8月底,同时在香港和内地证券市场双重上市的中国公司共有56家。可以合理预计,未来采取双重上市的公司会越来越多。当前,在双重上市的股票发行方面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发行次序安排。从中国现有情况看,实现双重上市机制的发行次序包括:(1)“先H后A”模式;(2)“先A后H”模式;(3)“A+H同步发行”的模式。分析它们的差异,为今后的发行上市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回归A股发行模式。中国海外上市兵团规模庞大,越来越多的海外上市公司将回归A股市场。尽管大型H股公司已经回归A股市场,但是红筹股公司还没有成功回归的案例。对H股回归的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很有必要。回归的发行模式包括:(1)直接在A股市场IPO;(2)换股吸收合并现有A股公司;(3)中国联通模式;(4)创设中国存托凭证(CDR)。每种模式各有其优缺点,海外上市公司应采取何种发行模式最好?长远来看,中国资本市场将有序开放,并将最终建成国际知名资本市场,外国公司也会来A股市场发行上市,海外上市公司成功回归的经验会给它们带来帮助。第三,实现双重上市的监管合作。长期来看,内地与香港证券市场最终走向融合。但是在现阶段,内地与香港在新股资源的开发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两地的监管竞争将导致“相互降低监管标准”(race down the bottom),对投资者的权益保护不利。采取让公司双重上市的方式有助于缓解矛盾,而内地与香港应如何开展监管合作,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重点研究双重上市的发行次序,海外公司回归A股市场的模式选择,对红筹股公司的回归提供解决方案,协调两地与香港之间的发行监管合作问题。本文包括九章,内容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现有文献的简单回顾。第二章全球双重上市的现状与文献综述。早期的文献主要关注双重上市的股价反应,认为双重上市可以融到更多的资金;提高股价、流动性;降低资金成本;扩大投资者基础。近期的文献则主要从公司治理角度来考察,认为双重上市可以提供法律绑定效应、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借助外国资本市场实行有效的监督等等。双重上市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则包括溢出效应和分流效应,但是难以确定净效应。第三章沪港公司双重上市的理性分析(上)。H股回归经历折射了双重上市政策的摇摆不定,社会各界对双重上市缺乏理性思考。现有的关于双重上市公司业绩的研究并不全面。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双重上市是企业的市场选择之一。H股公司回归A股市场可解决企业再融资问题、股权分置问题,有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做大做强。实证结果表明,H股公司的回归平抑了A股市场的泡沫。第四章沪港公司双重上市的理性分析(下)。内地公司赴香港发行上市包括H股模式和红筹股模式,具体选择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关。与上市地同期发行的新股相比,并不存在整体压低内地公司发行价问题。香港上市在解决生产所需的资金的同时,也存在牺牲境内投资者利益、主要惠及境外机构等等问题。由于内地大小非问题严重,因此赴香港发行将成为A股上市公司的第二发行地。第五章双重上市的发行次序选择。“先H后A”模式主要适用于现有存量海外公司的回归;A+H同步发行由于存在较多的协调问题,尽管有两个成功发行的案例,将来难以成为主流模式:内地上市公司有再融资的需要,而大量限售股解禁后,市场可能会有较长的低迷期,“先A后H”应该是今后主流的发行模式。第六章IPO模式与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模式比较。与换股吸收模式相比,采取IPO模式存在的问题包括熊市环境IPO不可行、难以解决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问题等。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模式的优点包括实现A股市场上市、解决同业竞争问题、缓解合并所需融资压力、获得协同效应等;缺点则包括合并成本不确定、失去现金融资的好机会、复杂的审批程序等等。换股吸收合并的基本原则是双方股东的财富不能因为换股而减少,介绍中国铝业换股吸收合并的成功案例。第七章实现红筹回归的发行模式创新。红筹股公司的回归一直是市场热烈讨论的话题,其回归模式有三种:直接IPO、联通模式、CDR模式。采取IPO方式回归的优点是配套政策措施较少,缺点则是存在存量或增量发行争论、发行主体法律资格障碍等,上述缺陷都可以克服,目前管理层迟迟未能批准红筹回归的原因在于担忧中国资本市场开放进程太快以及如何协调香港利益问题。联通模式需要国务院特批,并无推广价值。创设CDR实现红筹公司回归的时机已经成熟,与其让投资者到境外去投资,不如主动创设一些新的投资工具如CDR,使投资者在境内就可以买到境外公司的股票,而且可以避开IPO模式存在的法律障碍、存量与增量之争,有效协调内地与香港市场方面的利益。第八章沪港双重上市的发行监管合作问题。两地关于H股和红筹股实施监管合作的历史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现阶段新的问题包括红筹股公司回归问题、两地关于上市资源的争夺问题、两地关于跨境发行股价操纵问题、资金的跨境灰色流动问题、股票发行中的股票面值问题、大股东跨境套现问题等等。应借鉴欧盟成功经验,完善两地发行上市监管合作。第九章文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S
  • 1 导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双重上市现象研究现状
  • 1.3 概念界定
  • 1.4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7 本文的不足之处
  • 2 全球双重上市行为现状与相关文献的综述
  • 2.1 全球双重上市行为蓬勃发展
  • 2.1.1 时代背景
  • 2.1.2 跨境交叉上市的表现
  • 2.2 双重上市动因文献综述
  • 2.2.1 从市场微观结构角度关注双重上市动因
  • 2.2.2 从公司治理角度考察双重上市动因
  • 2.2.3 双重上市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 2.2.4 对海外关于双重上市研究的小结
  • 2.3 关于A+H双重上市问题文献回顾
  • 2.3.1 关于A+H双重上市问题的研究
  • 2.3.2 对境内公司赴海外上市发行利益争论
  • 2.3.3 海外上市公司回归A股带来的负面影响
  • 2.3.4 对现有文献的简评
  • 3 公司沪港双重上市的理性分析(上)
  • 3.1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企业双重上市的理性分析
  • 3.1.1 相关博弈规则
  • 3.1.2 仅允许在国内单一交易所发行情形
  • 3.1.3 仅能选择一家交易所发行情形
  • 3.1.4 允许在两个交易所双重上市情形
  • 3.1.5 小结
  • 3.2 双重上市政策摇摆不定——以H股公司回归政策演变为例
  • 3.3 沪港双重上市行为绩效评价困难
  • 3.3.1 对双重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不全面
  • 3.3.2 沪港双重上市行为并非市场选择结果
  • 3.3.3 境外研究方法不能简单照搬
  • 3.4 海归公司IPO平抑了A股市场泡沫
  • 3.4.1 2007年新股发行情况
  • 3.4.2 回归A股市场发行市盈率分析
  • 3.4.3 回归A股上市首日收益率分析
  • 3.4.4 小结
  • 3.5 双重上市对A股市场主体的影响
  • 3.5.1 回归A股给公司本身带来的影响
  • 3.5.2 回归A股对我国资本市场建设的影响
  • 4 公司沪港双重上市的理性分析(下)
  • 4.1 赴香港上市模式的选择
  • 4.1.1 海外上市模式
  • 4.1.2 赴香港上市的模式选择
  • 4.2 对大型国企香港上市发行定价合理性的考察
  • 4.2.1 问题的提出
  • 4.2.2 对发行定价的实证分析比较
  • 4.2.3 小结
  • 4.3 内地企业香港发行上市带来的影响
  • 4.3.1 内地企业赴港发行上市取得的成绩
  • 4.3.2 内地企业赴港发行上市存在的问题
  • 4.3.3 修订发行制度安排,实施强制性制度变迁
  • 4.4 更多的A股上市公司需要赴香港再融资
  • 4.4.1 A股市场"新兴加转轨"特征依旧
  • 4.4.2 内地市场融资功能有限
  • 4.4.3 A股面临规模巨大的限售股全流通问题
  • 4.4.4 大小非减持套现的理论基础
  • 4.4.5 大小非减持套现的现实基础
  • 4.4.6 现行缓解大小非的政策效果不大
  • 4.4.7 双重上市——探索部分限售股香港减持的可行性
  • 4.4.8 A股限售股香港发行模式设计
  • 4.4.9 转H股是否涉及支付对价问题
  • 4.4.10 小结
  • 5 沪港双重上市的发行次序选择
  • 5.1 先H后A模式存在的问题
  • 5.1.1 缺少定价权造成净权益向境外投资者转移
  • 5.1.2 H股发行量普遍高于A股
  • 5.1.3 后续募资基本在A股市场进行
  • 5.1.4 大盘股回归时的市场压力分析
  • 5.1.5 过高的A/H价差造成不稳定因素
  • 5.2 A+H同步发行模式分析
  • 5.2.1 境内外同步发行的优点
  • 5.2.2 境内外同步发行的问题及协调
  • 5.2.3 境内外同步发行对定价的影响
  • 5.2.4 A+H同步发行难以成为未来主流发行模式
  • 5.3 先A后H发行模式分析
  • 5.3.1 先A后H发行模式的优点
  • 5.3.2 先A后H发行模式的缺点
  • 5.3.3 先A后H发行模式前景可期
  • 5.3.4 从案例看采取"先A后H"发行模式应注意问题
  • 6 IPO模式与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模式比较
  • 6.1 回归采用IPO方式可能面临的问题
  • 6.1.1 在市场不景气时大盘股面临发行风险
  • 6.1.2 因避免同业竞争而需要整合
  • 6.2 回归A股发行创新模式: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
  • 6.2.1 换股合并风行世界
  • 6.2.2 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含义
  • 6.2.3 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的动因
  • 6.2.4 跨市场换股合并模式的负面影响
  • 6.3 公司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的原则和实践
  • 6.3.1 遵循合并双方股东财富不因合并而减少的原则
  • 6.3.2 潍柴动力换股吸收合并湘火炬案评析
  • 6.3.3 中国铝业换股吸收合并方案评析
  • 7 实现红筹回归的发行模式创新研究
  • 7.1 IPO模式及前景
  • 7.1.1 IPO模式的优缺点
  • 7.1.2 相关监管部门欢迎IPO模式
  • 7.1.3 法律、技术障碍可以突破
  • 7.1.4 回归受阻的真正原因
  • 7.2 联通模式评析
  • 7.2.1 中国联通两地上市概况
  • 7.2.2 联通模式的优点评析
  • 7.2.3 联通模式的缺点评析
  • 7.2.4 联通模式的变种
  • 7.3 创设CDR实现红筹股公司的回归
  • 7.3.1 存托凭证的功能与在海外市场的发展
  • 7.3.2 CDR的推出对市场参与方都是有利的
  • 7.3.3 CDR的设计
  • 7.3.4 对几个问题的考虑
  • 8 沪港双重上市的发行监管合作问题
  • 8.1 证券监管合作不能适应双重上市发展需要
  • 8.1.1 监管合作不适应两地证券市场进一步接轨问题
  • 8.1.2 如何处理回归A股市场的红筹股及H股面值问题
  • 8.1.3 如何看待双重上市公司大股东可能的跨市场套利
  • 8.2 加强沪港双重上市发行监管合作的途径
  • 8.2.1 确立证券发行监管合作的目标
  • 8.2.2 确立证券合作监管的原则
  • 8.2.3 借鉴欧盟成功经验,完善发行监管合作制度
  • 8.2.4 具体问题磋商解决
  • 9 文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 9.1 沪港双重上市应定位为市场选择行为
  • 9.1.1 限制性融资政策是"双刃剑"
  • 9.1.2 是否双重上市应由市场进行选择
  • 9.1.3 双重上市现象长期存在
  • 9.2 沪港双重上市公司数量会增加
  • 9.2.1 更多的香港上市公司会回归A股市场
  • 9.2.2 更多的A股上市公司需要赴香港上市融资
  • 9.3 完善沪港双重上市行为的发行政策
  • 9.3.1 确立双重上市的监管原则
  • 9.3.2 改革内地新股发行制度
  • 9.3.3 鼓励采取多种发行模式实现沪港双重上市
  • 9.3.4 加强境内投资者保护力度
  • 9.3.5 加强沪港双重上市的发行监管合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沪港通出台5周年[J]. 股市动态分析 2019(43)
    • [2].政策冲击、注意力分配与投资者情绪——基于“沪港通”与“深港通”政策的分析[J]. 当代财经 2020(01)
    • [3].沪港通背景下汇率与股价关系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10)
    • [4].沪港深基金业绩跳水 12只年内跌幅超过20%[J]. 股市动态分析 2018(47)
    • [5].沪港深基金火爆背后的“冷思考”[J]. 金融博览(财富) 2018(04)
    • [6].沪港通两周年将迎来深港通[J]. 中国外资 2016(23)
    • [7].“沪港通”对我国A股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及对策探讨[J]. 江苏商论 2016(12)
    • [8].沪港通[J]. 股市动态分析 2016(48)
    • [9].政策效力与市场反应——沪港通事件效应分析[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7(02)
    • [10].港股向好 沪港深主题基金大放异彩 年内收益率最高达12.66%[J]. 股市动态分析 2017(07)
    • [11].沪港通[J]. 股市动态分析 2017(Z1)
    • [12].沪港通背景下沪港股市联动性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13].透过“沪港通”看“深港通”[J]. 中国外汇 2016(18)
    • [14].沪港通开启前后沪港股市联动性的研究[J]. 市场研究 2017(04)
    • [15].沪港通每周统计数据[J]. 股市动态分析 2017(18)
    • [16].“沪港通”开通对两地股市融合的影响研究[J]. 市场研究 2017(05)
    • [17].CEPA背景下的沪港与粤港旅游合作比较[J]. 当代经济 2017(16)
    • [18].“沪港通”对我国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J]. 北方经贸 2017(08)
    • [19].深沪港通持股概览[J]. 股市动态分析 2017(37)
    • [20].沪港通一周年:沪港通任重而道远[J]. 武汉金融 2015(12)
    • [21].沪港通一年经受住考验[J]. 沪港经济 2016(01)
    • [22].站在沪港通的肩膀上[J]. 股市动态分析 2016(09)
    • [23].2016沪港软件产业合作交流会在沪召开[J]. 软件产业与工程 2016(03)
    • [24].沪港通对沪港两地股市联动影响机制分析[J]. 商 2016(10)
    • [25].沪港股市联动性的实证研究——基于沪港通的影响[J]. 河北企业 2016(06)
    • [26].沪港签署深化金融合作协议[J]. 沪港经济 2016(07)
    • [27].沪港通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互动机制研究[J]. 时代金融 2016(23)
    • [28].沪港深主题基金:分享港股投资红利[J]. 金融博览(财富) 2016(09)
    • [29].沪港通火了人民币[J]. 纺织科学研究 2014(12)
    • [30].“沪港通”遇冷[J]. 商周刊 2014(24)

    标签:;  ;  

    沪港双重上市公司的发行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