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塞驱动式自耦合射流强化传热特性研究

活塞驱动式自耦合射流强化传热特性研究

论文摘要

流动主动控制和强化换热技术一直是流体力学和工程热物理学科领域的研究重点,近年来,具有零质量射流特征的自耦合射流激发器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活塞驱动式自耦合射流的换热特性开展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在数值计算方法上,将活塞的运动规律用具有周期性正弦曲线运动特征的方程来描述,基于FLUENT商用软件,通过编写用户自定义程序UDF,利用动网格技术对激发器腔体底面施加强制移动法则,实现了激发器腔体内外流场和温度场的三维非定常耦合计算。对自耦合射流激发器的激励参数和几何结构进行了数值研究,获得了自耦合射流激发器的一些优化控制参数。研究表明,激发器的输入频率占了主导因素,直接决定了自耦合射流激发器的性能,随频率的增大,射流速度得到明显的提升。开展了自耦合射流在强化换热方面的研究,得到了不同形状喷口的自耦合射流对靶板的冲击换热特性规律,同时分析了不同排列方式的多喷口自耦合射流对换热的相干作用。随冲击间距的增大,自耦合射流作用下的靶面换热效果呈现出先逐渐增强后逐渐衰减的变化趋势,存在最佳冲击间距值。在相同射流雷诺数下与常规射流的冲击冷却相比,自耦合射流的作用范围大,表明自耦合射流具有更强的夹带能力和穿透能力;对于多喷口的自耦合射流,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分析,其相干后的自耦合射流在顺排时对靶板的冲击换热效果要优于叉排。开展了自耦合射流与横流共同作用下的换热特性研究,分析了两者相互作用的机制。一方面,横流的存在,对自耦合射流向冲击靶板的穿透有削弱影响,导致自耦合射流向下游偏转,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自耦合射流的冲击换热效果;另一方面,自耦合射流与横流发生掺混也强化了横流的脉动程度。总体上看,二者共同作用的换热效果优于单纯的自耦合射流冲击和横流冲刷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自耦合射流数值计算和实验研究方法
  • 2.1 数值计算方法
  • 2.1.1 流动控制方程
  • 2.1.2 湍流模型
  • 2.1.2.1 重整化群k-ε湍流模型(RNG k-ε湍流模型)
  • 2.1.2.2 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
  • 2.1.3 动网格技术
  • 2.1.4 计算方法
  • 2.2 实验系统和方法
  • 2.2.1 自耦合射流激发器系统
  • 2.2.2 换热特性实验系统
  • 2.2.2.1 电加热系统
  • 2.2.2.2 红外热像仪测温系统
  • 2.2.2.3 气流供给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耦合射流影响因素的数值研究
  • 3.1 计算域和边界条件
  • 3.2 网格划分
  • 3.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3.3.1 喷口高度
  • 3.3.2 驱动频率
  • 3.3.3 驱动振幅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单股自耦合射流的换热特性研究
  • 4.1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4.1.1 射流雷诺数的计算
  • 4.1.2 自耦合射流冲程长度及平均出口流速计算
  • 4.1.3 对流换热系数的定义
  • 4.1.4 努塞尔数的定义
  • 4.1.5 实验工况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1 自耦合射流与换热通道垂直放置
  • 4.2.1.1 不同冲击间距对换热的影响
  • 4.2.1.2 不同活塞驱动频率对换热的影响
  • 4.2.1.3 不同热流密度对换热的影响
  • 4.2.1.4 有横流作用下的换热特性
  • 4.2.2 自耦合射流与常规射流换热特性比较
  • 4.2.2.1 不同冲击间距对换热影响的比较
  • 4.2.2.2 不同冲击雷诺数对换热影响的比较
  • 4.2.2.3 不同热流密度对换热影响的比较
  • 4.3 数值研究
  • 4.3.1 计算域和网格划分
  • 4.3.2 自耦合射流冲程长度及平均出口流速分布
  • 4.3.3 自耦合射流周期内流场中心线速度分布
  • 4.3.4 自耦合射流周期内对靶板冲击冷却的温度场分析
  • 4.3.5 自耦合射流与常规射流换热特性比较
  • 4.4 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股自耦合射流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 5.1 实验系统与工况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1 无横流时自耦合射流换热特性分析
  • 5.2.2 有横流时自耦合射流换热特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下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单相高压雾化射流实验研究及工程应用[J]. 清洗世界 2019(11)
    • [2].轴向脉冲电流对铜射流的箍缩不稳定性作用分析[J]. 电工电能新技术 2020(01)
    • [3].水下高速燃气射流及复杂波系二维数值仿真[J]. 水下无人系统学报 2020(01)
    • [4].液化石油气罐车节水清洗的射流参数研究[J]. 机床与液压 2020(01)
    • [5].燃油近嘴区初始射流破碎及影响因素试验研究[J]. 汽车工程 2020(01)
    • [6].新型射流振荡减摩阻工具设计及内部流场特性数值模拟分析与实验验证[J]. 中国海上油气 2020(01)
    • [7].氩-氧氛围中氢气射流喷射与混合特性的研究[J]. 内燃机学报 2020(02)
    • [8].亚声速同轴射流波包敏感性研究(英文)[J]. 空气动力学学报 2020(02)
    • [9].二维喷嘴内稠密气固射流稳定性实验[J]. 化工进展 2020(05)
    • [10].吹气射流飞控飞行器设计及试飞验证[J]. 航空科学技术 2020(05)
    • [11].气相射流点火天然气发动机的燃烧及排放特性[J].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20(01)
    • [12].不同射流状态下射流气体与高超声速主流相互作用影响[J].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2020(03)
    • [13].支管射流三通结构优化与试验[J].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20(07)
    • [14].真空环境中压电激励对射流破碎特性的影响[J]. 火箭推进 2020(04)
    • [15].针阀启闭过程近场射流破碎机理的研究[J]. 内燃机学报 2020(05)
    • [16].近物面爆炸气泡溃灭与射流载荷特性研究[J].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5)
    • [17].含沙水流深层排放入海的浮力射流模拟[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6(06)
    • [18].腔径比对亥姆赫兹自振射流性能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6(11)
    • [19].波流环境下双孔射流的运动和稀释特性[J]. 中国科技论文 2016(19)
    • [20].高度欠膨胀声速射流的自相似特性[J]. 航空动力学报 2017(01)
    • [21].用于多射流撞击式喷嘴的湍流模型比较研究[J]. 化学工程 2017(01)
    • [22].基于图像分析的射流扩散试验装置研制及应用[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6(06)
    • [23].锯齿射流与圆射流流场和远场噪声特性的对比研究(英文)[J]. 应用数学和力学 2016(12)
    • [24].射流振荡器的回流特性和切换特性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6(32)
    • [25].矩形长宽比对射流中心线湍流特性的影响[J]. 实验流体力学 2017(01)
    • [26].复合射流涡环形成与演化研究[J]. 能源工程 2017(02)
    • [27].低雷诺数下横流-射流中剪切涡的试验研究[J]. 航空学报 2017(07)
    • [28].气流作用下同轴带电射流的不稳定性研究[J]. 力学学报 2017(05)
    • [29].三维空泡回射流的理论研究(英文)[J]. 船舶力学 2017(09)
    • [30].喷口间距对双矩形平行射流流场的影响[J]. 化工学报 2017(10)

    标签:;  ;  ;  ;  

    活塞驱动式自耦合射流强化传热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