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预备方式对前牙铸瓷修复体抗折强度的影响

不同预备方式对前牙铸瓷修复体抗折强度的影响

论文摘要

目的:针对临床上仅涉及前牙切缘1/2-1/3或切角缺损的传统修复方法存在不足,本研究采用不同的基牙预备方式,应用铸瓷修复体完成前牙切缘或切角缺损的微创修复,以最大限度保留牙体组织(尤其是牙釉质)的手段和方式,在釉质层内实现全层粘接并有利于牙周健康。通过体外力学实验研究此修复体的抗折强度,寻找最佳治疗方案,以期对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上前牙18颗,要求牙冠完整、无龋坏、无隐裂,平行切缘以上2mm处磨除牙体组织以模拟切缘缺损。本实验根据所预备环形扩展肩台与缺损部位的距离不同将18颗上前牙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2mm组、3mm组和4mm组,即牙体预备区与缺损区的比例分别为1:1,1.5:1, 2:1。按照要求进行牙体制备,预备深度为0.5mm,采用硅橡胶制取印模,按照标准工艺程序完成相应瓷修复体。粘固操作步骤严格按材料说明进行,仔细清除多余粘固剂。所有修复体粘固后,每颗牙齿的牙根均在釉牙骨质界以下2mm用自凝塑料包埋固定于特制的底座上,每颗牙齿的切端与加载头之间均置一1mm厚的双层锡箔,以保证加载力均匀分散。用万能测力机工作头以1.0mm/min的速度在修复体腭侧距切端2.5mm处加载直至修复体或牙体折裂、分离,并分别记录三组试件的相应数据。结果:3组不同距离的牙体预备对折裂力值有影响,差异有显著性(P﹤0.05),均大于上前牙最大牙合力值;4mm组的结果分别与2mm组和3mm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2mm组与3mm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陶瓷微创前牙修复后每组试件所测力值均大于上前牙最大牙合力值;提示该技术在强度方面可以满足日常咀嚼力的需要,且力值的大小可能与粘接面积的大小有关,结果表明当缺损面积与粘接面积的比值为1:2时较为理想。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全冠修复
  • 1.2 贴面修复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和设备
  • 2.1.1 材料
  • 2.1.2 设备
  • 2.2 方法
  • 2.2.1 牙体的制备
  • 2.2.2 制取印模及制作修复体
  • 2.2.3 修复体的试戴、粘固(见附录A 图9,10)
  • 2.2.4 制作底座及模拟牙周膜
  • 2.2.5 力值的测定
  • 2.2.6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实验中影响误差的的因素
  • 4.1.1 基牙的选择的影响
  • 4.1.2 模拟牙周膜
  • 4.1.3 基牙预备方法的影响
  • 4.2 实验中影响抗折强度的因素
  • 4.2.1 牙体预备深度的影响
  • 4.2.2 修复材料的选择的影响
  • 4.2.3 粘结剂的影响
  • 4.3 实验结果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综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不同预备方式对前牙铸瓷修复体抗折强度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