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政权的监督机制研究

环境行政权的监督机制研究

论文题目: 环境行政权的监督机制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环境资源法

作者: 杜万平

导师: 蔡守秋

关键词: 环境行政权,监督,环境立法,环境执法

文献来源: 武汉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理论的力量在于通过特殊的视角对社会现象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要对我国环境法律的实施现状从理论上做出解释,首先必须勾勒出我国环境法律运行的大致结构,分析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法律运行包括两个方面:法律制定和法律实施。法律制定即立法,法律实施即执法、司法和守法。在立法上,由于具有较强的技术性,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无论在规划阶段还是在起草过程中,环境行政机关都起着重要作用。在实施中,我国环境法由于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新兴法律部门,司法处理的案件数量不多,司法救济途径对保证和实现环境立法目的作用比较有限。守法是指公民自觉地遵守环境法律的规定,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由于我国不像西方国家那样存在大量的环境保护NGO组织,也鲜有大规模的环境保护运动,因此公民的环境意识普遍不高。而现有的环境法律大多是关于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的限制性和禁止性规定,主要是对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放污染物的行为以及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当利用行为进行控制。如果没有外部强制性力量的督促与威慑,理性的、自利的公民或组织一般不会主动遵守环境法律的规定。事实上,我国环境法律的实施,大量依靠环境行政部门的强制执法。可以说,我国的环境法制是一种环境行政管理机关占据主导地位的环境法律秩序结构,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行政机关行使环境行政权力的状况。 然而在环境法律实施中占据如此重要地位的环境行政机关是否能正确、积极地行使环境行政权力呢?根据公共选择理论对官僚的研究,加上我们的日常观察和生活经验,同样的人在经济活动中是自利的,到了公务活动的时候就变得大公无私,通常情况下可能性并不大。从事环境行政管理的官员有他们自己的利益,由这些官员组成的机关也是如此,这种种利益可能而且必然并不总是和公共的环境利益相吻合。如果发生冲突,事实上经常如此,怎样才能保证公共的环境利益不会遭到损害呢?可能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靠行政部门及其官员的自律;二是靠外部力量的监督。在社会急剧转型,多元化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文的分析路径和研究视角

三、环境行政权的监督问题对我国环境法律实施现状的解释力

四、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构思与框架

第一章 环境行政权监督机制概论

第一节 环境行政权监督机制的界定

一、环境行政权概述

二、环境行政权监督机制的含义及其主体和对象

三、环境行政权监督机制中监督的种类和功能

第二节 环境行政权的监督与环境法律的实施

一、环境行政权在西方和我国的出现

二、环境行政权的不同出现方式对环境行政权作用的影响

三、环境行政权监督机制对我国环境法律实施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环境行政权监督机制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第一节 有关环境行政权监督机制的基本理论

一、环境行政权监督机制的基本前提

二、有关环境行政权监督机制的监督主体的理论

三、有关环境行政权监督机制的监督方式理论

第二节 环境行政权监督机制的现实依据——以“正当性”的概念为视角

一、正当性的概念与环境行政权的正当性基础

二、环境行政权正当化的有关理论及其正当化过程

三、我国环境行政权潜在的正当性问题及其表现

四、环境行政权监督机制有助于解决环境行政权的正当性问题

第三章 环境立法权的行使与环境立法监督机制

第一节 环境行政机关在环境法律制定中的作用及其监督

一、我国的环境立法主体及其权限划分

二、环境法律制定过程中环境行政机关的作用

三、对环境法律制定的监督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环境行政立法权及其监督机制

一、行政立法权及其控制

二、环境行政法规的制定及其监督

三、环境行政机关行政立法权的行使及其监督

第三节 环境立法监督机制对环境法律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一、环境立法的参与缺乏导致了环境法律的不完善

二、环境立法的参与不足降低了人们对环境法律的认同

三、我国环境立法监督机制软弱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环境立法监督机制的完善

一、健全环境立法的公开制度

二、完善环境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制度

第四章 环境行政执法权的行使与环境执法监督机制

第一节 环境行政机关的执法权及其行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环境行政执法权及其行使主体

二、环境行政执法的主要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三、环境行政执法怠惰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环境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的运行及其绩效分析

一、环境行政执法监督的界定

二、环境行政执法监督主体及其监督效力

三、上级环境行政机关对环境执法的监督及其绩效分析

第三节 环境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真实信息的获取困难和执法状况的不易评价导致监督难以取得成效

二、环境执法监督机制结构上的不合理导致监督的效率低下

三、环境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的非制度化和非常态化导致监督的不稳定

四、监督制裁权力和责任制度的缺乏导致监督的力度不够

第四节 环境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完善的几个问题

一、地方环境执法部门的管理体制问题

二、公民和社会组织通过直接参与而进行的监督

三、公民和环保组织通过告诉和提起司法审查而进行的监督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6-03-27

参考文献

  • [1].追寻中国环境法律发展之新理论[D]. 王小钢.吉林大学2008
  • [2].论环境法律主体与客体[D]. 王圣礼.西南政法大学2008
  • [3].完善中国环境规制法律体系研究[D]. 左佳.辽宁大学2009
  • [4].正外部性理论与我国环境法新发展[D]. 张百灵.武汉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美国环境法史论[D]. 尹志军.中国政法大学2005
  • [2].危险废物越境转移法律制度研究[D]. 陈维春.武汉大学2005
  • [3].人权视角下的环境权研究[D]. 于忠春.吉林大学2006
  • [4].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立法研究[D]. 刘爱军.中国海洋大学2006
  • [5].环境法保护对象研究[D]. 文同爱.武汉大学2004

标签:;  ;  ;  ;  

环境行政权的监督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