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论文-王红柳,张娟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论文-王红柳,张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劳动力剩余,社会保障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论文文献综述

王红柳,张娟[1](2017)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中国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大部分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综合素质不高,就业选择受限,使得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小。农民工缺少专业劳动技能,市场适应能力弱,就业竞争力差,与城市的劳动力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只能选择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这直接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7年07期)

陶益磊[2](2016)在《当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城市的建设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好。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涌向城市,这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带来大量的劳动力。然而,过多的农村劳动力将会对城市的治安问题造成一定的影响,过多的人口将大大地增加城市的管理者管理城市的难度,因此,研究当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这已经成为政府相关部门与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热门问题。(本文来源于《今日财富》期刊2016年14期)

李彤梅,姚金安[3](2015)在《FDI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转移路径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大国,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尚且不完全,区域间的对外开放度不均衡,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对较多,本文从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角度,对FDI总额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构建VAR模型对各产业FDI和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间流动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对合理引导外商投资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流动、实现全国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提出对策。(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研究》期刊2015年31期)

王卓东[4](2015)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较多复杂的限制性因素,严重阻碍了城乡统筹发展。为了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叁农"问题,必须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本文主要就目前转移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总结了限制性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来源于《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王琪[5](2014)在《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生产函数法重新估计了全国剩余劳动力数量。计量结果显示我国在2010年开始出现劳动力短缺,因各区域的劳动产出弹性系数不同计算出的剩余劳动力数量存在差异,西南、西北和长江中游地区仍有可转移剩余劳动力。(本文来源于《金田》期刊2014年09期)

李娟,葛慧珍[6](2014)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农村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农村人口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因此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差别的缩小、"叁农"等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中国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促进中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深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认识,即农村劳动力自身的文化教育程度低、乡镇企业吸纳能力下降、农业自身发展不足、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制约、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等,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农业展望》期刊2014年08期)

于金山[7](2013)在《当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加快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加快农村小康建设和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当前我们必须探索出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应该在于农业本身,即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的附加值,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本文来源于《企业家天地》期刊2013年09期)

张兴华[8](2013)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新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的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据是国情的基本内容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计算方法层出不穷,计算结果差别很大,这导致对许多与此有关的问题认识不清。本文的估算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也就是说,现在中国农村已基本无剩余劳动力。这一现实意味着中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及城镇化的有关政策需要重新审视。(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经济》期刊2013年08期)

孟令国,刘薇薇[9](2013)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和年龄结构研究——基于2002—2011年的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和年龄结构,对于深入分析人口红利以及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劳动工日法,对中国历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和年龄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2—2011年间,中国剩余劳动力数量锐减,其年龄结构迅速老龄化,并且"刘易斯拐点"开始浮现,第一次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对此,应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和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以获取二次人口红利。(本文来源于《经济学家》期刊2013年04期)

张美竹,陈维红[10](2012)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分析及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必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另一方面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但是转移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分为制度因素和劳动力素质因素。处理好这些问题成为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环节,本文从优化产业政策、合理的城市化政策、提高农民进城就业概率、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和减少农民的转移成本五个方面加以探索。(本文来源于《中国证券期货》期刊2012年12期)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些年来,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城市的建设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好。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涌向城市,这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带来大量的劳动力。然而,过多的农村劳动力将会对城市的治安问题造成一定的影响,过多的人口将大大地增加城市的管理者管理城市的难度,因此,研究当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这已经成为政府相关部门与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热门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论文参考文献

[1].王红柳,张娟.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J].山西青年.2017

[2].陶益磊.当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与对策[J].今日财富.2016

[3].李彤梅,姚金安.FDI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转移路径的影响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

[4].王卓东.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5

[5].王琪.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算[J].金田.2014

[6].李娟,葛慧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展望.2014

[7].于金山.当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研究[J].企业家天地.2013

[8].张兴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新估算[J].中国农村经济.2013

[9].孟令国,刘薇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和年龄结构研究——基于2002—2011年的数据[J].经济学家.2013

[10].张美竹,陈维红.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分析及建议[J].中国证券期货.2012

标签:;  ;  ;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论文-王红柳,张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