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著的名义—《京华烟云》的话语策略

以原著的名义—《京华烟云》的话语策略

论文摘要

人们一向认为翻译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实际中运用,满足于对翻译作出规定性的结论,而过于注重实用就使人们不大注意翻译的文化历史价值。描述翻译学致力于通过观察,描述和解释来描述翻译活动和翻译作品。描述翻译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活动中的一切现象,其目标是来分析影响翻译的一些基本的因素:从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思路形成到最后作品的修改。而描述翻译学的研究范围在20世纪90年代扩展到以文化为导向,其中代表人物有安德烈·烈弗维尔,提出了他的操纵理论翻译不是在真空的状态下进行的,目的语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是勿容置疑的。除了语言因素的限制,翻译还经常受到一些非语言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非语言因素往往对翻译的结果起决定性的影响。勒费维尔在操纵学派理论中提出了操纵翻译活动的四要素,即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操纵学派认为翻译自始至终会受到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影响。其中,赞助人控制意识形态,“专业人士”控制诗学。这一理论将翻译现象置于历史、文化大背景中进行审视,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原文中心”转入“译文中心”。《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用英语于1938年9月至1939年9月在旅居美国时写成。小说出版于1940年,生动的叙述了自1901年的义和团运动到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的发生在中国的重大社会历史变迁,同时书中还介绍了那时的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思想以及博大的中国文化,向不了解中国的外国人展示了真正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堪称是中国现代社会的一幅全景图。《京华烟云》虽然是用英语写成的,但林语堂作为一个以中文为母语的人写成这本书,其中会不可避免的涉及到翻译成分,在翻译人名,称呼,祝贺,饮食,习俗,方言,习语,对句和一些其他的表达时,林语堂倾向于使用倾向于源语的翻译策略。本篇论文用描述翻译学的方法,运用安德烈·烈弗维尔的操纵理论的意识形态和赞助人这两个因素,描述了为什么林语堂要用英语写成这本书但却使用倾向于源语的翻译策略,为什么不用中文写成再选择他倾向的翻译策略翻译成英语从而避免这部作品可能会被指控为不是英文原著。本文的第一章引言部分,由二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林语堂和《京华烟云》的综述;第二部是论文的结构布局。第二章介绍了一下了勒费维尔的操纵理论和它的制约四个因素。第三张列举了作品中的倾向于源语翻译现象,从人名,称呼,祝贺,饮食,风俗,方言,习语,对句及有些句子的翻译上这几个方面来证明的。第四章从意识形态和赞助人者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林语堂为什么用英语写成《京华烟云》但却在其中使用了倾向于源语的翻译。意识形态是从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意识形态和个人意识形态这两个方面,政治意识形态涉及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美国对日本侵华的中立态度和中国竭力争取美国的支持。个人意识形态包括三个方面:林语堂对《红楼梦》的情结;林语堂试图改变中国人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林语堂害怕这部作品会遭受不恰当的翻译。赞助人的操纵是从两方面来论述的。第一方面是译者和作者的不平等关系,这是从在中西方对翻译的传统观念来看的,而在西方这部分里是从夏珀洛的通顺翻译理论,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性及译者的合法地位被排除在英美的法律规定外这三个方面论述的。第二个方面是关于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分两部分: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美国拒绝外国作品的翻译。第五章分析了为什么《京华烟云》能被美国所接受,包括两个方面:美国赞助人和读者对林语堂的信任;《京华烟云》满足了美国读者的好奇心。第六章是结论,总结出林语堂用英文写成这部作品有其个人因素,也是因为避免被改写让外国读者接受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并避开美国赞助人的检查,使其得以及时出版。分析一部作品时绝对的中立是不可能的,单纯运用描述翻译学是不足的,适当的结合一下规定性翻译学方法是必要的,而勒费维尔的操纵理论不应单纯只考虑目的语,林语堂在《京华烟云》里使用倾向于源语的翻译策略也是因为汉语的有些表达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翻译,所以操纵理论也应把源语考虑在内。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I Introduction
  • 1.1 Literature review of Lin Yutang and Moment in Peking
  • 1.1.1 An introduction of Lin Yutang
  • 1.1.2 An introduction of Moment in Peking
  • 1.2 The layout of the thesis
  • Chapter II Manipulation Theory
  • 2.1 AndréLefevere’s theory
  • 2.1.1 Ideology
  • 2.1.2 Poetics
  • 2.1.3 Patronage
  • 2.1.4 Universe of Discourse
  • Chapter III Translational phenomena in Moment in Peking
  • 3.1 Names
  • 3.2 Addresses
  • 3.3 Greetings
  • 3.4 Food
  • 3.5 Customs
  • 3.6 Dialects
  • 3.7 Idioms
  • 3.8 Couplet
  • 3.9 Some sentences are rendered literally
  • Chapter IV The analysis of Lin Yutang’s strategy
  • 4.1 Manipulation of social ideology
  • 4.1.1 Political ideology
  • 4.2 Manipulation of personal ideology
  • 4.2.1 Lin Yutang’s obsession with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 4.2.2 Lin Yutang’s intention to change the image of Chinese people in Westerners’eyes
  • 4.2.3 Lin Yutang’s fear of this book’s being improperly translated
  • 4.3 Manipulation of patronage
  • 4.3.1 The uneq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or and the author
  • 4.3.2 American cultural imperialism
  • Chapter V Why can Moment in Peking be accepted?
  • 5.1 America patronage and readers’trust upon Lin Yutang
  • 5.2 Moment in Peking satisfies the American’s curiosity
  • Chapter VI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京华烟云》对《红楼梦》的机械模仿[J]. 滨州职业学院学报 2010(04)
    • [2].论《京华烟云》的声音景观[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3].以《京华烟云》为例看林语堂作品在海外的传播[J]. 对外传播 2018(07)
    • [4].从目的论视角析《京华烟云》[J]. 语文建设 2017(18)
    • [5].民俗自译视野下《京华烟云》[J]. 语文建设 2015(30)
    • [6].会话翻译在《京华烟云》中的文体学分析[J]. 青年文学家 2020(27)
    • [7].《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形象[J]. 现代青年 2020(09)
    • [8].物质文化在《京华烟云》中的异化翻译[J]. 文教资料 2017(02)
    • [9].浅析《京华烟云》中木兰与素云两个迥异的形象[J]. 文教资料 2011(26)
    • [10].《京华烟云》中的异化翻译策略研究[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8(29)
    • [11].所有权让人为奴[J]. 北方人(悦读) 2016(12)
    • [12].《京华烟云》“建议”言语行为管窥[J]. 山西青年 2017(01)
    • [13].论《京华烟云》人物的命名方式[J]. 青年文学家 2017(14)
    • [14].从《京华烟云》看道家思想的民间接受[J]. 中国文艺家 2017(03)
    • [15].“对外讲中”视角下的《京华烟云》[J]. 长江丛刊 2017(18)
    • [16].试述《京华烟云》中的缉私队员形象及其认识意义[J]. 长江丛刊 2017(22)
    • [17].探究林语堂作品落后女性观的原因[J]. 北方文学 2017(17)
    • [18].说话的艺术[J]. 喜剧世界(上半月) 2017(10)
    • [19].论林语堂《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形象[J]. 青年文学家 2016(02)
    • [20].《京华烟云》的写作特点——与《红楼梦》的比较为中心[J]. 青年文学家 2014(27)
    • [21].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翻译策略[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29)
    • [22].大众文化影响下的电视剧《京华烟云》[J]. 当代小说(下) 2010(07)
    • [23].《京华烟云》背后的女儿们[J]. 人民文摘 2010(10)
    • [24].互文性视域下的“红楼”文学记忆与世界性书写——以林语堂《京华烟云》为例[J]. 曹雪芹研究 2019(04)
    • [25].《京华烟云》电视剧改编中的美学追求[J]. 春秋 2020(03)
    • [26].《京华烟云》中梦境的隐喻义探析[J]. 汉字文化 2018(01)
    • [27].《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05)
    • [28].浅析张振玉译本《京华烟云》中的传统文化[J]. 现代交际 2017(24)
    • [29].略论林语堂女性观的复杂性——从《京华烟云》中的几个女性形象谈起[J]. 河南农业 2016(18)
    • [30].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女性审美理想[J]. 青年文学家 2019(03)

    标签:;  ;  ;  ;  ;  

    以原著的名义—《京华烟云》的话语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