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螺丝在拧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二十世纪歌剧,《螺丝在拧紧》,布里顿,边缘性
螺丝在拧紧论文文献综述
张亚欧[1](2019)在《谁是螺丝,谁在拧?—“边缘性”视域下的布里顿室内歌剧《螺丝在拧紧》》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被誉继普塞尔之后的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其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布里顿将其内在精神与感受写入作品之中,并且非常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之中,致力于战后英格兰的重建之中。本文以布里顿于1954年创作的室内歌剧《螺丝在拧紧》为研究对象,探索脚本、音乐和社会关联域层次中的“边缘性”因素。笔者通过原着的内容、歌剧脚本、歌剧音乐、社会背景以及接受等层次的研究,阐明此部歌剧中“边缘性”的因素,并从迈尔斯的死的角度探究以“边缘人”与以“中心人”为代表的社会之间有如何的关联、交融和碰撞。“边缘性”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因素,它不仅体现在布里顿的作品之中,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布里顿的同性恋特质。基于此,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螺丝在拧紧》的原着以及歌剧脚本进行介绍、解读及对比,立足于不同语境和不同角度分析歌剧脚本的框架及内容调整的意义。第二部分从歌剧戏剧结构和音乐角度分析歌剧中存在的“边缘性”因素。笔者主要从歌剧的戏剧内容、音乐动机、音乐主题等方面探究塑造“边缘人”、“中心人”形象、“边缘性”因素,分析歌剧中女教师心理变化发展及其人物关系的显性线索、女教师潜在欲望和其他隐藏人物关系的隐性线索,从歌剧本体音乐性出发对歌剧最后一幕的矛盾爆发由点到面地进行整体结构分析,阐明迈尔斯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最后对“边缘性”角度研究的意义、价值和思考进行阐述。(本文来源于《天津音乐学院》期刊2019-06-12)
曹颖哲,何伟娜[2](2018)在《潜伏的无意识——以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解读《螺丝在拧紧》》一文中研究指出亨利·詹姆斯(1843—1916)被称作心理分析小说的鼻祖,《螺丝在拧紧》是其中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一部令伍尔芙、海明威等文学巨匠击节叹赏的心理小说杰作。整部小说悬念丛生,扑朔迷离。作品中的诸多"疑点"大大增添了其神秘色彩,显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对《螺丝在拧紧》的解读在国内外学术界备受争议。运用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来分析小说女主人公的心理世界和作者创作的无意识空间,揭示出无意识对小说女主人公出现对鬼魂的幻觉以及对作者创作过程所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金秋[3](2017)在《《螺丝在拧紧》中女教师焦虑的霍妮式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亨利·詹姆斯是19世纪美国继霍桑、麦尔维尔之后最伟大的小说家。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詹姆斯开创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先河,《螺丝在拧紧》是他的一部中篇心理分析小说,出版于1898年。本文试运用霍妮的人格分析理论,探索女教师焦虑的形成原因。霍妮强调,神经症病人内心充满冲突,一方面是个体在童年时缺少父母的关爱,导致安全感和归属感匮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基本焦虑。但个体人格的形成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当时的社会文化因素。从这个角度看,焦虑的个体所面临的精神危机乃是他所处的社会文化危机的写照。个体的内心冲突反映了某一特定文化的内在冲突。本文主体部分分为叁章:第一章主要分析了女教师自我认同感的焦虑。女教师自幼失去母亲,从小就缺乏安全感。对她来说,家并不是一个温暖的港湾,毫无归属感可言。她的父亲是一个牧师,对人严格,要求她遵守“淑女”规范,在父亲面前,她无力抗争,总是言听计从,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识,慢慢的产生了自我认同感焦虑。然而,社会环境也没有让她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维多利亚时期的父权制度要求她作“家中的天使”。文化习俗不允许对她异性表现出任何欲望,这些残酷的精神枷锁不断的摧残着这个充满活力的20岁出头的女孩。她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欲望,人格得不到健康的发展。维多利亚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女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她缺少社会认同感,社会地位模糊,这些造成了她自我认同感的焦虑。第二章主要分析女教师在人际关系中的焦虑。女教师与他人的交际中体现了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和病态的控制欲。“自我中心主义”使女教师不但不能得到别人的爱和关心,反而遭到了大家的排斥。病态的控制欲使她和周围人的矛盾重重,冲突不断。由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女教师的焦虑不断加剧。第叁章主要讨论了女教师缓解焦虑措施的失败。女教师采用了理想化和外化的方式试图将内心的罪恶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转移到外界,从而缓和内心的冲突。理想化使得女教师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中,虽然暂时缓解了内心焦虑,但是她不能接受回归现实时自己真实的形象,这引起了她的恼怒和自我鄙视。通过外化,女教师将自己讨厌的倾向和品质转移到了外界,推卸罪责。虽然内心冲突被逐出意识,以外在的冲突取代了内心的冲突,但大大加剧了她与周围人的摩擦与矛盾,女教师更多地去责难和报复别人,其结果是不但没有转移焦虑,反而雪上加霜。本文认为,女教师的焦虑来源于叁个方面:自我认同感的缺失、人际关系的挫折和缓解焦虑措施的失败。叁者共同筑成女教师的焦虑心理,也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6-01)
陈榕[4](2016)在《《螺丝在拧紧》:谁是鬼?》一文中研究指出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出生于美国纽约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Sr.)是神学家,哥哥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是美国19世纪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他则是蜚声英美文坛的大师级作家。詹姆斯早年接受的是精英式教育,在童年时就随父亲到欧洲各大城市游历。成年后他选择在文化传统更为悠远的英国定居,在一战爆发后因不满美国立场加入了英国国籍。詹姆斯终生未婚,将生(本文来源于《新东方英语(大学版)》期刊2016年12期)
郝天昕[5](2016)在《以米歇尔·福柯规训理论解读《螺丝在拧紧》中的儿童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亨利·詹姆斯中篇小说《螺丝在拧紧》是开创儿童教育文学先河的作品,反映了19至20世纪的社会现状,本文运用米歇尔·福柯的规训理论解读《螺丝在拧紧》中女教师对孩子的监管,分析该作品中作者对腐朽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33期)
任瑞芳[6](2016)在《詹姆斯小说叙事艺术评析——以《螺丝在拧紧》的悬念设置为基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亨利·詹姆斯被称作心理分析小说的鼻祖,他的代表作之一《螺丝在拧紧》是一部描写人物心理的哥特式中篇小说。整部小说风格奇特,充满神秘感,呈现了叙事艺术的全新格局。詹姆斯通过层层悬念的设置,逐步展现人物性格的发展轨迹,实现对人物心理的独创性描写,并通过揭示人物深奥隐晦的心理活动,呈现人性的堕落以及善恶冲突,反映人物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相碰撞而产生的微妙感受。本文以小说悬念设置为基点,深入分析詹姆斯独特的叙事手法以及其写作技巧背后所隐藏的复杂的人物心理,从而更深入地阐述这部小说的艺术价值与魅力。(本文来源于《景德镇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陈淑仪[7](2016)在《“究竟”悬于字里行间——评亨利·詹姆斯的《螺丝在拧紧》》一文中研究指出读完一本小说,人们常有一问"究竟"的习惯。如果恰好找到了满意的答案,便能舒一口气,大有原来如此、豁然开朗之感;如果答案一时没有得到破解,通过反复推敲,也能大体琢磨个究竟出来;然而,对于亨利·詹姆斯(1843—1916)的小说《螺丝在拧紧》来说,通读或细读之后,随便敛个话题,想一寻究竟,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思前想后,似乎总也找不到恰当的答案,却又心有不甘,终至魂牵梦萦,恐怕这就是詹姆斯意欲留给读者的"思念效应"(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化》期刊2016年05期)
康宁[8](2015)在《《螺丝在拧紧》的多重审美空间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是一位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美国作家,以对人物的心理分析影响后世,与霍桑、麦尔维尔等一起被看做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他出生在纽约的一个富裕家庭,哥哥威廉·詹姆斯是着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于1875年开始了自己的文学生涯。他文学上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小说方面,但也写过不少的文学评论、游记、剧本和传记。詹姆斯1879年发表的中(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5年35期)
景作人[9](2015)在《拧紧的螺丝 绷紧的神经——观布里顿歌剧《螺丝在拧紧》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8月17、19、21日,由北京新蝉戏剧艺术中心出品的布里顿歌剧《螺丝在拧紧》,在中华世纪坛剧院演出了叁场。该剧是布里顿歌剧创作中室内乐歌剧的代表作,亦是"心理"歌剧的典型作品。此剧是在中国大陆的首演,因而颇受人们关注,着名指挥大师汤沐海的执棒以及着名导演易立明的执导,为首演增添了一种神秘、企盼、期待的气氛。(本文来源于《艺术评论》期刊2015年11期)
王纪宴[10](2015)在《歌剧《螺丝在拧紧》的舞台呈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多明戈、和慧与田浩江主演、郑明勋指挥的威尔第歌剧《西蒙·波卡涅拉》即将在国家大剧院迎来其亚洲首演的数日前,另一部歌剧在宽阔的长安街西沿线北僻静的中华世纪坛剧场拉开了中国首演的帷幕,这就是由北京新蝉戏剧艺术中心制作、易立明执导、汤沐海指挥的布里顿室内歌剧《螺丝在拧紧》。作为"2015中英文学剧场"系列剧目之六,同时作为"中华世纪坛首演剧场2015秋演季"的开幕演出,《螺丝在拧紧》在8月17日、19日和21日晚演出了(本文来源于《艺术评论》期刊2015年11期)
螺丝在拧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亨利·詹姆斯(1843—1916)被称作心理分析小说的鼻祖,《螺丝在拧紧》是其中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一部令伍尔芙、海明威等文学巨匠击节叹赏的心理小说杰作。整部小说悬念丛生,扑朔迷离。作品中的诸多"疑点"大大增添了其神秘色彩,显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对《螺丝在拧紧》的解读在国内外学术界备受争议。运用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来分析小说女主人公的心理世界和作者创作的无意识空间,揭示出无意识对小说女主人公出现对鬼魂的幻觉以及对作者创作过程所产生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螺丝在拧紧论文参考文献
[1].张亚欧.谁是螺丝,谁在拧?—“边缘性”视域下的布里顿室内歌剧《螺丝在拧紧》[D].天津音乐学院.2019
[2].曹颖哲,何伟娜.潜伏的无意识——以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解读《螺丝在拧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
[3].金秋.《螺丝在拧紧》中女教师焦虑的霍妮式解读[D].吉林大学.2017
[4].陈榕.《螺丝在拧紧》:谁是鬼?[J].新东方英语(大学版).2016
[5].郝天昕.以米歇尔·福柯规训理论解读《螺丝在拧紧》中的儿童教育[J].名作欣赏.2016
[6].任瑞芳.詹姆斯小说叙事艺术评析——以《螺丝在拧紧》的悬念设置为基点[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6
[7].陈淑仪.“究竟”悬于字里行间——评亨利·詹姆斯的《螺丝在拧紧》[J].世界文化.2016
[8].康宁.《螺丝在拧紧》的多重审美空间解读[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
[9].景作人.拧紧的螺丝绷紧的神经——观布里顿歌剧《螺丝在拧紧》有感[J].艺术评论.2015
[10].王纪宴.歌剧《螺丝在拧紧》的舞台呈现[J].艺术评论.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