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疫病毒V4株全基因组测序及全长cDNA克隆的构建

新城疫病毒V4株全基因组测序及全长cDNA克隆的构建

论文摘要

反向遗传技术是近1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病毒学研究方法,在研究病毒基因功能和研制新型疫苗方面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新城疫病毒反向遗传系统的成功建立始于1999年,迄今为止已成功拯救的病毒株包括La Sota、Clone30、BC、ZJ1等,但V4株的反向遗传拯救系统尚未见报道。新城疫V4株是1966年澳大利亚学者Simmons分离到的自然弱毒,该毒株是自然无毒株,主要介导细胞免疫,最大优势在于其独特的耐热性,更适合在发展中国家推广使用。本实验首先对实验室保存的V4株进行了三轮的蚀斑纯化,由于V4株属无毒株,其在CEF细胞中很难形成可见的蚀斑,因此我们采用了用胰酶处理V4病毒,并在上层胶中添加尿囊液及Mg2+,这样可以偶尔产生可见的蚀斑,但实验结果重复性很差。得到的各蚀斑克隆株经56℃水浴耐热实验及-20℃反复冻融实验,比较它们的血凝性变化趋势,选择耐热及耐冻融性状更好的克隆株;实验表明,各克隆株之间耐热性存在明显差异,说明保存的V4毒是由不同的克隆株混合在一起的混合体,选择耐热能力最强的11号毒株进行后续实验。同时,对各克隆株F基因内部47-435bp的片段进行扩增、测序,比较序列后表明完全相同,说明保存的V4毒并不存在杂毒污染。设计了13对引物对全基因进行了扩增及测序,并最终获得了V4株全基因序列。序列分析表明V4株基因组全长15186nt,3’端和5’分别存在55nt的leader区和114nt的trailer区,中间部分包括NP、P、M、F、HN及L基因,各基因又由两端的非编码区和中间部分的开放性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组成。对各结构蛋白的基因进行了同源性分析及进化树分析,在参比的各毒株中NDV V4株NP、P、F和HN基因都是与QV4株的同源性为最高,分别为99.9%、96.7%、100%、99.8%,M基因与HB92株同源性最高,为99.4%,与QV4株为96.8%;L基因与已知的毒株比较,与HB92同源性最高,为99.4%。设计10对引物分别扩增各个cDNA片段,并最终连接为全长cDNA质粒pFT7-final,使得cDNA片段连接于T7启动子之后;同时构建了polII启动子及NDV特异性核酶控制下的全长cDNA克隆pFpolII-V4-final。在基因组3166bp处设计引物,利用融合PCR技术插入PmeI酶切位点,并在该位点插入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主要抗原蛋白VP2的开放阅读框,构建了T7启动子控制下的拟表达VP2抗原的V4株全长cDNA克隆pBRT7-VP2。设计引物扩增了V4株3’leader区及5’trailer区,经融合PCR进行融合后与原始载体pPolII-BDV通过NgoMIV、SfiI酶切位点连接为pBR-LT;扩增了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开放阅读框并利用两末端的ClaI、SphI酶切位点,将其反向插入到pBR-LT中,构建了V4株微基因组pBR-EGFP。pBR-EGFP与辅助蛋白pCIneo-NP、pCIneo-P、pCIneo-NP以及负责产生T7聚合酶的质粒pCAGGS-T7共转染BHK21细胞,可见很强的绿色荧光表达,说明辅助质粒及pCAGGS-T7均可正常工作;通过与pEGFP-N1对照做了对比实验,多质粒共转染的效率约10%左右;而在pEGFP-N1单质粒转染组,转染效率可达到约40-50%,说明共转染的效率较低;以La Sota、V4及F48E9为辅助病毒进行了病毒包装实验,结果表明依靠微基因组两末端的非编码区序列,微基因组可被辅助病毒包装为缺陷型病毒,说明末端序列在病毒的包装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虽然最终经过多次重复拯救实验,我们没能获得V4株的救获病毒,但目前已完成的工作已为V4株反向遗传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拯救体系及条件上进行改进后,有望于近期拯救成功。本实验首先通过蚀斑纯化的方法对保存的V4毒株进行了三轮纯化,比较了不同克隆株间耐热性及耐冻融性的差异,选择了综合性状更优良的克隆株;完成了该克隆株的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分析了主要结构蛋白NP、P、M、F、HN和L的基因序列,比较了与其他毒株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及进化树分类结果,表明保存的V4株是QV4株的传代毒。构建了三个全长cDNA克隆,分别为T7启动子控制下的pFT7-final,II型启动子控制下的pFpolII-V4-final,以及在pFT7-final中插入了IBDV的VP2基因的嵌合cDNA克隆pBRT7-VP2;构建了V4株微基因组pBR-EGFP,共转染实验表明拯救体系及辅助质粒均正常工作;辅助病毒包装实验表明V4株3’leader区及5’trailer区在病毒的包装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反向操作概况
  • 1.1.1 反向遗传技术原理
  • 1.1.2 反向遗传技术研究进展
  • 1.1.2.1 正链RNA 病毒研究进展
  • 1.1.2.2 负链RNA 病毒研究进展
  • 1.1.3 反向遗传常见表达系统
  • 1.1.3.1 RNA聚合酶II(RNA pol II)表达系统
  • 1.1.3.2 RNA 聚合酶I(RNA pol I)表达系统
  • 1.1.3.3 T7聚合酶系统
  • 1.2 新城疫概况
  • 1.2.1 新城疫病毒分子生物学
  • 1.2.1.1 基因组特点
  • 1.2.1.2 结构蛋白
  • 1.2.1.3 新城疫病毒复制过程
  • 1.2.2 新城疫反向遗传技术进展
  • 1.2.2.1 NDV感染性分子克隆的构建
  • 1.2.2.2 应用反遗传操作技术对NDV结构和功能研究的进展
  • 1.2.2.3 应用反遗传操作技术构建重组NDV疫苗载体
  • 1.2.3 新城疫V4 疫苗株概况
  • 1.3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2 研究进展
  • 1.4 本课题拟解决的问题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病毒纯化
  • 2.1.1 病毒活化
  • 2.1.2 蚀斑纯化
  • 2.1.2.1 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
  • 2.1.2.2 接种病毒
  • 2.1.2.3 覆盖琼脂
  • 2.1.2.4 蚀斑克隆化
  • 2.1.3 耐热实验及冻融实验
  • 2.1.4 PCR 测序
  • 2.1.4.1 引物设计
  • 2.1.4.2 RNA 的提取
  • 2.1.4.3 RT-PCR 反应
  • 2.1.4.4 PCR 产物纯化
  • 50)的测定及MDT 测定'>2.1.5 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的测定及MDT 测定
  • 2.1.5.1 EID50的测定
  • 2.1.5.2 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测定
  • 2.2 V4 株全长基因组测序及序列分析
  • 2.2.1 菌种与质粒
  • 2.2.2 主要工具酶及试剂
  • 2.2.3 主要仪器
  • 2.2.4 方法
  • 2.2.4.1 病毒的增殖
  • 2.2.4.2 病毒RNA 的提取
  • 2.2.4.3 反转录反应
  • 2.2.4.4 引物设计及PCR 反应
  • 2.3 全长基因组cDNA 克隆的构建
  • 2.4 全长cDNA克隆序列修改
  • 2.4.1 基因组6912nt 处缺失碱基的回复突变
  • 2.4.2 pF3T1 与pV4A 质粒的连接
  • 2.4.3 pF3T1+与原全长cDNA 质粒pBRT7-V4 的替换
  • 2.4.4 11764nt 处缺失碱基的回复突变
  • Ф的替换连接'>2.4.5 合成序列与pBRT7-V4Ф的替换连接
  • 2.4.6 II 型启动子全长cDNA 克隆的构建
  • 2.5 全长cDNA 中PmeI 酶切位点的引入及IBDV VP2 基因插入
  • 2.6 微型基因组的构建
  • 2.6.1 PCR 扩增及质粒构建
  • 2.6.1.1 Leader 区的扩增
  • 2.6.1.2 Trailer 区的扩增
  • 2.6.1.3 Leader 区和Trailer 区的连接
  • 2.6.1.4 融合PCR 产物与低拷贝载体pBR322 的连接
  • 2.6.1.5 EGFP 扩增及微型基因组构建
  • 2.6.2 微基因组表达验证实验及转染效率比较
  • 2.6.3 辅助病毒包装实验
  • 2.6.4 BSR 细胞功能鉴定
  • 2.7 病毒的拯救
  • 3 结果
  • 3.1 病毒纯化
  • 3.1.1 蚀斑纯化实验
  • 3.1.2 耐热实验及抗冻融实验
  • 3.1.3 针对F 基因编码区47-435bp 的特异扩增
  • 50)及平均致死时间(MDT)的测定'>3.1.4 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及平均致死时间(MDT)的测定
  • 3.2 V4 株全长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序列分析
  • 3.2.1 PCR 结果及重组质粒鉴定结果
  • 3.2.2 序列比较分析
  • 3.2.2.1 NP 基因序列分析
  • 3.2.2.2 P 基因序列分析
  • 3.2.2.3 M 基因序列分析
  • 3.2.2.4 F 基因序列分析
  • 3.2.2.5 HN 基因序列分析
  • 3.2.2.6 L 基因序列分析
  • 3.2.3 耐热性相关基因分析
  • 3.3 全长cDNA克隆的构建
  • 3.3.1 各片段cDNA 合成PCR 结果
  • 3.3.2 中间部分cDNA 片段的连接
  • 3.3.2.1 pF456 质粒的构建
  • 3.3.2.2 pF23 质粒的构建
  • 3.3.2.3 pF26 质粒的构建
  • 3.3.2.4 pF789 质粒的构建
  • 3.3.2.5 pF29 质粒的构建
  • 3.3.3 两末端cDNA 片段的连接
  • 3.3.3.1 pF1 质粒的构建
  • 3.3.3.2 pF10 质粒的构建
  • 3.3.3.3 pT7-F110 和pPolII-F110
  • 3.3.4 全长cDNA 质粒pBRT7-V4 和pBRPolII-V4 的构建
  • 3.4 全长cDNA 克隆序列修正
  • 3.4.1 基因组6912nt 处缺失碱基的回复突变
  • 3.4.2 pF3T1 与V4A 质粒的连接
  • 3.4.3 质粒pF3T1+与pBRT7-V4 的替换
  • 3.4.4 11764nt 处缺失碱基的回复突变
  • Ф的替换连接'>3.4.5 合成序列与pBRT7-V4Ф的替换连接
  • 3.4.6 II 型启动子全长cDNA 克隆的构建
  • 3.5 全长cDNA 中PmeI 酶切位点的引入及IBDV VP2 基因插入
  • 3.6 微型基因组的构建
  • 3.6.1 Leader、Trailer 区的扩增及连接
  • 3.6.2 EGFP 扩增及微型基因组构建
  • 3.6.3 融合PCR 产物与低拷贝载体pBR322 的连接
  • 3.6.4 微基因组表达验证实验及转染效率比较
  • 3.6.5 微基因组包装实验
  • 3.6.6 BSR 细胞功能鉴定
  • 3.7 病毒的拯救
  • 4 讨论
  • 4.1 病毒的纯化
  • 4.2 全长cDNA 克隆的获得
  • 4.3 NDV 做为疫苗载体的可行性
  • 4.4 微基因组表达成功及病毒拯救失败带来的启示
  • 4.5 II 型启动子在NDV 拯救中的应用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V4系列FPGA全局时钟缓冲器的内建自测试研究[J]. 电子与封装 2017(08)
    • [2].V4在超支化硅丙乳液中的应用研究[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4(10)
    • [3].V4在超支化纳米核壳硅丙乳液中的应用研究[J]. 石油化工应用 2014(09)
    • [4].苏云金芽胞杆菌V4菌株cry杀虫基因的鉴定、表达及杀虫活性分析[J]. 生物技术通报 2014(09)
    • [5].中东欧国家舞蹈高等教育及其启示——以V4集团为例[J]. 舞蹈 2020(03)
    • [6].闲话雅马哈V4豪华旅行车[J]. 摩托车 2019(01)
    • [7].ADAM33基因V4位点多态性和维生素D水平与乌鲁木齐地区支气管哮喘儿童相关性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7(03)
    • [8].16S rRNA基因高变区V4和V3-V4及测序深度对油藏细菌菌群分析的影响[J]. 微生物学通报 2020(02)
    • [9].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价标准V4版本修订的解读与比较[J]. 南方建筑 2017(05)
    • [10].基于v4插值算法的墨量在线检测研究[J]. 包装工程 2011(17)
    • [11].椎动脉V4段闭塞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4例报告[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01)
    • [12].双侧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引起双侧小脑梗死一例[J].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3(02)
    • [13].“V4-上海国际建筑论坛及展览”召开[J]. 建筑知识 2018(05)
    • [14].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椎动脉V4段动脉瘤患者一例的围术期护理[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7(12)
    • [15].最新V4版CALIOP云和气溶胶衰减后向散射与V3版的差异[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6(06)
    • [16].南海区域Aquarius遥感海表盐度V4产品精度探讨[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 [17].V4双雄:本田发布2019款VFR800X/F[J]. 摩托车信息 2018(12)
    • [18].新城疫V4耐热弱毒株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家禽 2009(12)
    • [19].整合素和金属蛋白酶域33基因V4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易患性关系的Meta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4(21)
    • [20].ADAM33基因V4位点多态性与儿童哮喘易感性的关系[J]. 武警医学 2015(11)
    • [21].新疆维族、汉族COPD易感性与ADAM33基因F+1、V4位点多态性的关系[J]. 山东医药 2015(45)
    • [22].蜱叮咬动物携带细菌V3~V4区的检测与分析[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8(04)
    • [23].ADAM33基因T1、V4位点多态性同哮喘易感性的Meta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5(04)
    • [24].宁波市5对HIV感染夫妻的病毒外膜蛋白env基因V3~V4区序列分析研究[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0(10)
    • [25].下壁心肌梗死Rvs振幅降低及R_(v4)/R_(v5)比值对合并后壁心肌梗死定位诊断及梗死相关动脉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 2008(23)
    • [26].西门子企业通信集团发布OpenScape语音V4[J]. 电信科学 2010(03)
    • [27].基于飞思卡尔冷火V4核平台的配电自动化终端设计[J]. 今日电子 2018(03)
    • [28].双侧椎动脉V4段闭塞脊髓前动脉代偿向基底动脉供血一例[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1(06)
    • [29].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并V4段成窗畸形1例[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4(02)
    • [30].阜新市HIV-1 env基因C2~V4区序列特征分析[J]. 预防医学 2020(10)

    标签:;  ;  ;  ;  ;  ;  

    新城疫病毒V4株全基因组测序及全长cDNA克隆的构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