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乙烯作业工人生物标志物研究

氯乙烯作业工人生物标志物研究

论文摘要

氯乙烯(vinyl chloride monomer,VCM)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应用于合成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用于塑料工业。我国于1957年开始投产使用氯乙烯,2005年聚氯乙烯年产能力达550万吨,成为世界聚氯乙烯生产大国。随着氯乙烯生产规模的扩大,人们逐渐认识到它的危害。1974年美国首次报道职业性接触氯乙烯引起人肝血管肉瘤,氯乙烯的毒理学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极大重视,相应卫生标准也大幅度降低。我国在2002年对氯乙烯的职业接触限值进行修订,将工业企业车间最高容许浓度30mg/m3(约11ppm)修订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10mg/m3(近4ppm),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降至25mg/m3(约9ppm)。但发达国家VCM容许接触限值多为1ppm(约2.79mg/m3)。虽然我国许多氯乙烯生产车间空气中氯乙烯浓度可保持在国家卫生标准范围内,但我国氯乙烯职业卫生标准与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高出数倍,因此有必要研究在较低的接触水平下,氯乙烯是否仍可对机体造成危害及其是否能够建立较敏感特异的生物标志物。有关VCM作业工人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国内外的研究多关注于氯乙烯代谢酶基因和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多态与氯乙烯所致染色体损伤的关系等有关遗传易感性生物标志物研究,以及氯乙烯致肝损伤等效应生物标志物研究。有关氯乙烯致染色体损伤与碱基切除修复基因多态性关系的研究报道尚少;另外国内氯乙烯致机体氧化损伤、与氯乙烯暴露相关的DNA加合物检测以及其与氯乙烯接触的关系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氯乙烯工人累积接触剂量的估算,评估累积接触剂量与职业危害间的关系,探讨在接触较低浓度氯乙烯情况下,氯乙烯暴露和DNA加合物之间的关系,为提供氯乙烯接触生物标志物提供依据;探讨VCM致氧化损伤、肝损伤和遗传物质损伤作为效应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通过碱基切除修复基因多态性及其与VCM致遗传物质损伤的关系研究,寻找VCM遗传损伤的易感性生物标志物。通过本次研究,探讨氯乙烯与机体损伤的相关指标的内在联系,为进行个体危险度评价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确定氯乙烯接触人群的危害阈值和寻找早期发现易感人群的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本次研究对VCM接触工人进行常规体检调查和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利用酶联免疫反应对1-氮-6-乙烯(脱氧)腺嘌呤(1,N(6)-etheno(deoxy)adenosine,εdA)进行检测,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氮-6-乙烯(脱氧)腺嘌呤含量与累积接触剂量存在相关关系(P<0.05)。按累积接触剂量分组,当累积接触剂量大于23740mg时,1-氮-6-乙烯(脱氧)腺嘌呤含量明显升高(P=0.006)。随着累积接触剂量的升高,1-氮-6-乙烯(脱氧)腺嘌呤含量异常率增高,具有剂量-反应关系。提示1-氮-6-乙烯(脱氧)腺嘌呤可作为氯乙烯的接触生物标志物,能够较准确的评估工人接触氯乙烯的剂量。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chehyche,MDA)、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乙醇脱氢酶(alcoholdehydrogenase,ADH)和遗传物质损伤(微核和DNA加合物)作为氯乙烯致机体损伤的效应生物标志物,应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和协方差分析氧化损伤和肝损伤指标与VCM接触之间的关系。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和是否VCM接触均未对SOD、MDA和GST活性产生明显影响,饮酒和VCM接触对ADH活性产生明显影响,同时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氯乙烯接触剂量组的SOD和MDA活性均与对照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累积接触剂量30000mg~组GST和ADH活性明显高于<6000mg组(P<0.05)。趋势卡方检验结果表明随着累积接触剂量的增高,GST和ADH活性增高。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VCM接触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作为连续变量FR(Frequency ratio)值为1.0128(95%CI:1.0018~1.0238)。女性发生染色体损伤的危险度是男性的1.2386倍(95%CI:1.0751~1.4262)。VCM接触个体发生染色体损伤的危险度是对照组的3.5726倍(P<0.05)。提示目前氯乙烯接触浓度下,氯乙烯对机体的氧化损伤作用不显著,SOD和MDA作为效应生物标志物仍有待商讨。低剂量接触氯乙烯时GST和ADH作为效应生物标志物意义不明显,但高剂量接触时,GST和ADH作为效应生物标志物仍有一定的意义。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可作为VCM接触早期健康损害的效应指标。应用PCR-RFLP和CRS-RFLP法对VCM接触工人的碱基切除修复基因APE1、ADPRT和TDG的多态位点进行检测,应用Poisson回归分析各基因多态位点与染色体损伤之间的关系。调整年龄、性别、累计接触剂量以及吸烟、饮酒等因素,多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结果表明,TDG 199Gly/Ser这一多态位点突变型Gly/Ser+Ser/Ser与野生型Gly/Gly相比,FR=1.198(95%CI:1.026-1.397;P<0.05),提示该位点突变是VCM致染色体损伤的危险因素。未见ADPRTVα1762A1α和APE1 Ile64Val基因多态与氯乙烯致染色体损伤相关。结果说明携带TDG 199Gly/Ser+Ser/Ser基因型的个体为VCM致染色体损伤的易感人群,通过对易感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可为早期发现易感人群,保护氯乙烯接触工人健康,提供科学依据。综上所述,在我国现行职业卫生标准下,氯乙烯仍可产生一定的健康危害;DNA加合物可作为职业性接触氯乙烯工人健康监护的一种监测指标,可以较准确地反映氯乙烯工人的内暴露剂量。GST和ADH可作为接触氯乙烯致机体损伤的效应生物标志物。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可作为VCM接触早期健康损害的效应指标。同样的作业环境,同样接触水平的工人中,仅有部分工人表现出DNA损伤,提示个体对氯乙烯接触易感性存在着差异。TDG 199Gly/Ser多态位点突变型是氯乙烯致染色体损伤的危险因素。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DNA加合物作为氯乙烯接触生物标志物研究
  • 引言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氯乙烯效应生物标志物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氯乙烯致机体损伤血清酶生物标志物研究
  • 第二节 氯乙烯致遗传物质损伤效应
  • 小结
  • 第三部分 VCM致染色体损伤与碱基切除修复基因多态的关系
  • 引言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硕士研究生阶段期间工作总结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硕士期间参与项目与奖励
  • 附录二 课题综述
  • 氯乙烯致癌机制研究进展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海湾化学改进乙烯法制氯乙烯工艺[J].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 2020(01)
    • [2].北元化工开展氯乙烯泄漏着火综合抢险救援演练[J]. 聚氯乙烯 2019(S1)
    • [3].阻聚剂在延缓回收氯乙烯自聚方面的应用[J]. 中国氯碱 2020(03)
    • [4].青岛海湾化学有限公司改进乙烯法制氯乙烯工艺[J].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0(04)
    • [5].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中氯乙烯危害分布及防控措施[J]. 化工管理 2019(12)
    • [6].浅谈氯乙烯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7(24)
    • [7].提高氯乙烯热反应转化率的方法[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7(16)
    • [8].外电场作用下1,1-二氯乙烯的结构和光谱[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9].融汇化工公司举办氯乙烯泄漏应急救援演习[J]. 聚氯乙烯 2019(S1)
    • [10].氯乙烯生产中电石消耗的影响因素与整改措施[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8(04)
    • [11].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环境空气中氯乙烯和二氯乙烯[J]. 能源与环境 2018(03)
    • [12].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1,1-二氯乙烯,1,2-二氯乙烯[J]. 科技信息 2011(14)
    • [13].某生产企业氯乙烯危害关键控制点识别与评价[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9(02)
    • [14].氯乙烯危害的研究综述[J]. 医学动物防制 2009(09)
    • [15].饮用水中二氯乙烯的顶空大口径毛细管气相色谱测定法[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8(11)
    • [16].国内专利精选[J]. 聚氯乙烯 2019(12)
    • [17].海湾化学改进氯乙烯工艺产品纯度达99.99%[J]. 聚氯乙烯 2019(12)
    • [18].氯乙烯生产提高氯乙烯转化率的方法[J]. 化工管理 2019(28)
    • [19].氯乙烯泄漏应急对策[J]. 化工设计通讯 2018(05)
    • [20].氯乙烯生产中转化器及触媒的合理使用与管理[J]. 中国氯碱 2015(05)
    • [21].氯乙烯接触工人血清酶标志物的研究[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3(11)
    • [22].氯乙烯生产工艺的比较探讨[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2(06)
    • [23].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有组织废气中氯乙烯[J]. 干旱环境监测 2018(03)
    • [24].1,2-二氟-1,2-二氯乙烯的制备工艺[J]. 浙江化工 2018(11)
    • [25].氯乙烯生产过程中安全性的讨论[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13(01)
    • [26].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1,2-二氯乙烯[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6(21)
    • [27].氯乙烯是何种物质?[J]. 抗癌之窗 2019(01)
    • [28].变压吸附装置在氯乙烯尾气回收中的应用[J]. 河南化工 2012(13)
    • [29].组合塔技术与脱吸工艺在氯乙烯生产中的应用[J]. 聚氯乙烯 2011(10)
    • [30].中国已控制二氯乙烯贸易[J]. 农药市场信息 2009(09)

    标签:;  ;  ;  ;  ;  

    氯乙烯作业工人生物标志物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