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人的世界可以分为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两个部分,物质世界既是人的物质感官所感知到的部分。逻辑性,道德感和想象力恰是个人精神世界的三种维度,它们分别对应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知性,信仰理想追求和艺术审美三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人类的全部艺术行为几乎都是在解析和再现这两种人类世界。在物质层面当中,人们通过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等感官的模拟,以错觉的形式达到再现的目的。比如视觉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从远古岩画到架上绘画,到摄影、电影,再到三维影像,模拟的质量越来越高。而且模拟技法,从最早的单感官的单元模拟发展到现今的多感官的全系模拟。可以预测,在不远的未来,人类的感觉可以逾越肉体的媒介,而直接通过脑电波与大脑感知神经产生关系。介质的变化,将会导致人类对物质自然界的依赖方式发生变化。物质自然可以只需要提供维生的能量,而对感官享受的需求层面,我们可以通过模拟感官去体验。到那时我们不再会为转基因食物的索然无味,亦或是无法领略昔日美丽的风景而感伤。精神世界是人类特有的,它不仅是人类对自然世界的反映,更是一种超越感官所及的范围之外的,预先设定的一个超感官的无形的世界,而且似乎那个看不见的超感官的无形世界要比感官所及的世界更加真实,更具有吸引力。艺术便是人类创造性的开创这一精神世界意识形态过程的实践活动。然而,精神世界的活动是以物质世界为客观基础的。他不像物质感官是恒定不变的,随着物质世界的进化,人类的道德观,信仰和意识形态都随之发生变革,那么精神层面要如何来虚拟的呢。其实从语言产生之时开始,人类就可以用之来描述精神世界的活动。抽象符号化使这种虚拟再现成为可能。当符号被抽象到原点——0和1,即是或不是,人类编写出了可以让描述脱离人脑而独立执行的语言,即程序。人工智能的历史由此开始。从早期的电子游戏到因特网,再到网络游戏和畅想王国,人类的精神世界被越来越充分,越来越具体生动的解读并再现出来。于是,虚拟世界的探讨也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全新的视觉体验与感知模式,二是虚拟现实引发的社会问题与集体经验。虚拟世界中,年轻一代宣泄情感和寻找心理满足,所产生的刺激又成为他们返回现实情感体验的动力,以至虚拟世界的经验广泛地存在于现实场景中,现实状况成为新一轮的虚拟镜像,达到了虚拟艺术的广义阐释。虚拟艺术呈现的正是一种自我认证结构,年轻一代艺术工作者们充分体验着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的双重快感,虚拟与现实对他们而言已经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同一篇小说的两条线索,可以游刃于两者之中又达到转换的制衡,并且不打乱自我认证的秩序。更为重要的是,年轻艺术工作者在表达所谓“自我一代”的彷徨、孤独、迷茫、自闭等生存体验之时,找到了最行之有效的切入点,这一点也是当今时代语境导向的风向标——游戏性。因而,“自我”一代所持有的冷眼旁观和自我意识膨胀的态度得到了逐步消解,他们积极地介入虚拟与现实的输入与输出之间,致力于将“自我解析式”的艺术效应,空前快速地传播并到达为大众的共有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