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代词回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内隐联想测验,代词回指,眼动
代词回指论文文献综述
张严文,宋子明,刘妮娜,闫国利[1](2019)在《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基于内隐联想测验和阅读中代词回指的研究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于男性或女性更适合从事某些职业的固化观念,它是导致职业性别隔离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探究这一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诸多研究表明外显刻板印象和内隐刻板印象具有不同的认知机制。目前,对于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大多数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范式(或其变式)。因此本研究采用眼动技术,记录被试在句子阅读中对代词回指(明确代词指代的先行词)理解过程的眼动指标,从而反映被试的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本研究分为两个实验:实验1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实验设计为2(概念词:男性词、女性词)×2(属性词:男性职业刻板词、女性职业刻板词)×2(被试性别:男性、女性)的混合实验设计,被试为32名大学生,男女各16名。根据实验1的结果,匹配了男性职业和女性职业的内隐刻板印象程度,作为实验2中实验材料的先行词,并且通过Eyelink1000plus眼动仪记录被试的阅读模式。实验设计为2(先行词:男性职业刻板词、女性职业刻板词)×2(代词匹配:一致条件、不一致条件)×2(被试性别:男性、女性)的混合实验设计,被试为19名大学生,男性8名,女性11名。结果发现,在实验1中,所有大学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且男性被试和女性被试的职业刻板印象不存在显着差异。在实验2中,眼动数据的整体分析发现,总阅读时间和注视次数在代词不一致条件下显着高于一致条件,且先行词和被试性别的主效应均不显着;眼动数据的局部分析发现,在代词及其后2个字的区域内,总阅读时间和回视入比率在代词不一致条件下显着高于一致条件,且先行词和被试性别的主效应均不显着。这种不一致效应反映了被试的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加工过程,说明利用眼动技术考察内隐职业刻板印象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王英莹[2](2019)在《中高级阶段留学生汉语写作中的代词回指运用情况考察及教学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考察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在汉语写作中代词回指的运用情况并根据代词回指情况提出行之有效的代词回指教学策略。综合考虑当前汉语发展趋势、目前研究的语料来源、语料数量等方面的因素,确定以俄罗斯和英国为例,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两国留学生的HSK作文作为主要研究语料,考察两国留学生汉语作文中代词回指的使用情况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研究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语料中正确使用代词回指的数量进行统计并结合语料按照人称代词回指、指示代词回指、反身代词回指、疑问代词回指进行详细分类分析;其次根据语料中的偏误情况从代词回指使用频率过度、句子成分残缺或赘余、句法位置有误、语用搭配不当、代词回指类型混用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描述,并以母语者的使用情况为标准对偏误进行修改及分析;最后结合代词回指使用正误情况及相关原因对代词回指的教学提出涵盖语篇教学、写作教学和HSK辅导叁方面的具体的教学策略。在语篇教学中,教师要强化代词回指意识,把句子和语篇相结合,循序渐进分阶段教学。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依据作文体裁针对性地讲解相关代词回指知识,认真批改留学生作文,增强练习的趣味性。在HSK辅导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总结规则,帮助学生练习修改。本文以俄罗斯和英国留学生汉语作文的代词回指情况为例,考察中高级阶段留学生汉语写作中的代词回指情况,丰富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不同国家代词回指情况的研究。另外,根据两国的代词回指运用情况、山东师范大学六班留学生作文代词回指运用情况以及《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写作(上)》《发展汉语·高级写作I》和《发展汉语·高级写作II》叁本汉语写作教材,总结归纳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丰富了对外汉语教学中代词回指的教学策略。(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6)
王元鑫[3](2019)在《中高级阶段韩国留学生现代汉语篇章第叁人称代词回指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中山大学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的作文为语料,通过对语篇语料的量化分析,对中高级阶段留学生的语篇回指情况进行描写和分析,探究中高级水平汉语留学生在语篇衔接中“回指”的具体习得情况,找出其规律和特点,从留学生、教师、教材等多角度出发探究规律形成的原因,为解决留学生回指偏误问题、汉语语篇教学提供参考和对策。在本文所收集的122篇语料中,涉及第叁人称代词作回指语的情况一共有785处,其中使用正确的情况有646例,正确率为82.3%。其中,第叁人称代词构成介词短语时的正确率最高,作主语时的正确率最低。第叁人称代词回指的偏误使用情况一共有139例,偏误率为17.7%,其中I型偏误(不该使用时却使用)的数量最多,有101例,占偏误总量的72.7%,远远高于II型偏误(该使用时却未使用)的数量。根据研究,中高阶段韩国留学生的第叁人称代词回指习得的特点为:第叁人称代词回指的偏误使用错误率高;第叁人称代词回指“过度使用”的情况较为严重;在使用第叁人称代词回指时,零形回指的偏误最多;第叁人称代词作主语时,偏误最多;反身代词的用法等非篇章要素是影响第叁人称代词回指正确率的因素之一。造成中高级阶段韩国留学生第叁人称代词偏误的原因主要有目的语规则习得不足、目的语规则过度泛化、母语负迁移、教材、教学方面的不足。(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蔡文莹,王迎霜[4](2019)在《西方心理语言学中代词回指消解的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西方心理语言学中的代词回指消解关键研究进行了回顾。代词的回指消解是句法规则、语义、注意焦点等因素共同作出判断的过程,其完成的时间滞后于代词的出现,并受篇章结构的影响。文末对我国心理语言学相关方面的代词回指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05期)
杨明[5](2018)在《俄语语篇中人称代词回指的翻译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一些语篇研究者把句际衔接手段称作回指,意思是指前面已经过去的表述。代词回指、名词回指和零形回指是回指现象的叁大类。其中代词回指是俄语中最常用的一种回指方式。本文通过翻译《语篇作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对其中人称代词回指现象的翻译进行分析,指出人称代词回指的翻译方法。(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8年36期)
宋翠萍[6](2018)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语篇代词回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语篇研究中,语篇衔接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围绕语篇衔接的手段,学者们展开了不同层面的研究与讨论,回指作为语篇衔接的常用手段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在汉语回指研究的本体方面,研究成果已经颇为丰硕。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回指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受到关注。按照陈平先生对回指的分类,回指有代词回指、名词回指和零形回指这叁种,其中代词回指是留学生语篇中使用最多的。相比于代词回指在留学生语篇中的高出现率,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其研究成果则为数不多。正确使用代词回指能够使表达简洁明了、连贯自然。代词回指使用不当则会造成语篇的啰嗦重复、表义不明、结构散乱。对留学生来说,在语篇表达中,何时应该使用代词回指,何时应该省略或者使用其他回指形式是一个难点。此外,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其母语背景的不同,导致他们对于代词回指的习得情况也不尽相同。同时,留学生在习得不同类型的文体时,所表现出的偏误情况也存在一些差异。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对代词回指展开教学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本文从多个角度就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语篇代词回指进行了研究。本文从北京语言大学的HSK作文语料库中收集了来自韩国、美国、泰国学生的300篇作文语料。通过所收集语料,本文首先对留学生的代词回指习得情况和偏误类型情况做了定量定性分析。其次,以偏误类型为基础,从不同母语背景和不同文体类型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留学生在习得代词回指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情况。最后,在偏误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产生代词回指偏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本文除绪论和结语部分,共分为叁章:绪论。本部分主要包括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对象、思路、方法及创新点和语料来源。该部分首先从代词回指的本体研究以及代词回指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两方面展开,对代词回指的研究现状做了阐述说明。此外,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即代词回指做了界定与分类。同时该部分还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和本文的语料来源。第一章留学生习得语篇代词回指的偏误情况考察。本章共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留学生习得语篇代词回指的情况说明以及留学生语篇代词回指的偏误情况分析。第一部分结合具体数据和例句,对留学生代词回指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说明,主要从留学生代词回指的习得途径和习得结果两方面展开。第二部分首先通过大量的例句,对留学生作文中的7种主要偏误类型进行了列举分析。然后,基于学生代词回指的偏误类型,从不同母语背景和不同文体两个角度对留学生的偏误情况做出了定量定性分析。第二章留学生语篇代词回指的偏误原因分析。本章针对留学生习得语篇代词回指的偏误情况,分别从学生、教师、教材叁个角度阐述了留学生产生代词回指偏误的原因。第一,学生方面的原因包括学生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的泛化、对目的语的回避以及受汉语自身特点影响。第二,教师方面的原因主要有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和训练方法固着单一。第叁,在教材内容编排上,文体分布不够均匀、课文选取不够规范以及习题数量少且题型单一、注释分布不够合理都会影响留学生语篇代词回指习得。第叁章留学生语篇代词回指的教学建议。本章结合代词回指偏误产生的各方面原因,分别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以及教材选取和设计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端正学习态度,通过多种学习策略强化练习。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对代词回指的教学,而且应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法,避免教学法的单一带来课堂的单调乏味;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偏误,针对性教学;教师还需对学生采取代词回指的阶段化训练;最后教师要认真评阅学生作文,及时反馈。在教材的选用和编排上,应该遵循五条基本原则。本文建议教材编排时应该合理分布不同文体和知识点;选取合适范文,适当增加注释;增加习题数量,丰富习题类型。结语部分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进行了说明。(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6-10)
冯惠茹[7](2018)在《留学生汉语代词回指用法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关于代词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句子层面,从回指的角度研究代词,本文将其研究范围扩大到句子层面以上——篇章层面,可以让我们知道它们是在篇章中是起连接和指称作用的。回指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几乎所有语言都有一套完备而复杂的回指语系统,以满足交际需要。在汉语回指语系统中,代词回指的使用频率很高。由于代词本身意义并不确定,言语接受者只有通过寻找它们的先行语,才能确定它们的所指,才能将句子和语段衔接起来,知道句子和语段的意义。因此代词回指成为篇章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主要研究代词回指中的人称代词回指和指示代词回指。全文共分为四章。首先我们回顾了国内外有关代词回指的研究,然后借助前人的研究,确立了本文关于汉语代词回指的本体理论框架,并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留学生的850篇作文语料。笔者从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两方面,归纳出留学生在习得过程中的总体使用情况、正确表现和偏误表现。最后,结合偏误类型及成因,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代词回指的习得提出了建议。通过对华中师范大学中介语语料库和HSK语料库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汉语代词回指的基本类型在留学生作文中均有所体现。在使用频率上,人称代词回指高于指示代词回指。代词回指误用为零形回指、零形回指误用为代词回指、名词性回指误用为代词回指是留学生的主要偏误类型。其中,零形误用为代词回指的偏误比例最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没有树立整体观念,缺乏语篇的衔接意识。(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8-04-28)
闫凌霄[8](2018)在《汉日指示代词回指功能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指示代词作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词类,一直备受语言学家的关注。众所周知,汉语指示代词分为“这”“那”两类,日语指示代词分为“コ”“ソ”“ア”叁类,根据指示对象及说话双方的距离远近,通常将汉语中的“这”与日语中的“コ”,汉语中的“那”与日语中的“ソ”“ア”相对应。尽管如此,汉日指示代词在其功能及应用上并非完全一致对应。中日两国学者围绕指示代词的研究多集中在各语言的用法分析上。20世纪80年代,中日两国学者开始关注中日指示代词的对比研究,且多数是从日语指示代词的视角对中日指示代词进行对比研究。本论文以指示代词功能用法中的回指功能为考察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对比语言学的方法对语料进行分析,从汉语指示代词的角度对中日指示代词进行比较,探讨中日指示代词在回指功能上的对应及不对应现象,分析两种语言的异同及产生原因。本论文共分为绪论、本论、结论3个部分,共计5章。第1章为绪论,第2、3、4章为本论,第5章为结论。第1章绪论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内容、研究目的和意义、先行研究及研究现状、论文中的用语界定、论文构成进行了论述。第2章基于先行研究成果,对指示代词的定义和功能进行了总结整理。以具体实例为分析对象,在归纳前人研究的同时对本论文中中日指示代词的形式进行分类。围绕指示代词的功能,特别是中日指示代词的回指功能,分别进行了归纳概述。第3章以中日互译语料库为调查对象,选取汉语作品中对应的日语译文为语料,按照第2章对指示代词形式的分类对语料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中日指示代词的回指功能用法,对汉语指示代词“这”与日语指示代词的对应现象及不对应现象进行论述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探讨。第4章结合先行研究,从前方回指角度结合对语料的分析,考察汉语指示代词“那”与日语指示代词的对应现象及不对应现象分析其产生原因。第5章对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指出论文仍需完善之处,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及课题。本论文通过对中日互译语料库作品的分析,旨在明确中日指示代词在回指功能上的异同,进而考察分析中日指示代词的使用范围、指示代词与篇章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回指功能与文章拓展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中文原文中的“这”、“那”与日语译文中的“コ、ソ、ア”进行比较对照,明确两语言之间的对应与非对应现象,进而提出中日指示代词的选择基准。本论文通过对中日指示代词的对比研究,希望能够梳理中日两国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关指示代词容易混淆的问题,为正确理解和使用指示代词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4-01)
白云,岳强[9](2018)在《俄语语篇代词回指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代词回指、名词回指、零形回指是俄汉语篇共有的叁种回指形式。由于语言类型和民族言语习惯的差异,叁种回指形式在语篇中的使用频率和分布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在翻译中,原文和译文的回指形式存在很大差异。我们以俄语文学语篇中的代词回指为例,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大尉的女儿》原文和译文代词回指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代词回指在译文中可以转换成名词回指和零形回指,代词回指的词性在译文中也会发生变化。我们对以上现象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并指出了代词回指的翻译规律和技巧。(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冯惠茹[10](2017)在《浅析指示代词“这”、“那”的回指用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指示代词"这""那"在空间上常常是对应的关系。"这"用于近指,"那"用于远指。"这"和"那"除了有一般代词的语法功能以外,还具有回指的作用。关于指示代词"这""那"的回指用法的研究有很多。因此,本文从单纯表指示和指示兼回指的角度归纳一下"这"和"那"的一般用法和回指用法,其中侧重叙述它们的回指用法。(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上旬刊)》期刊2017年11期)
代词回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旨在考察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在汉语写作中代词回指的运用情况并根据代词回指情况提出行之有效的代词回指教学策略。综合考虑当前汉语发展趋势、目前研究的语料来源、语料数量等方面的因素,确定以俄罗斯和英国为例,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两国留学生的HSK作文作为主要研究语料,考察两国留学生汉语作文中代词回指的使用情况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研究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语料中正确使用代词回指的数量进行统计并结合语料按照人称代词回指、指示代词回指、反身代词回指、疑问代词回指进行详细分类分析;其次根据语料中的偏误情况从代词回指使用频率过度、句子成分残缺或赘余、句法位置有误、语用搭配不当、代词回指类型混用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描述,并以母语者的使用情况为标准对偏误进行修改及分析;最后结合代词回指使用正误情况及相关原因对代词回指的教学提出涵盖语篇教学、写作教学和HSK辅导叁方面的具体的教学策略。在语篇教学中,教师要强化代词回指意识,把句子和语篇相结合,循序渐进分阶段教学。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依据作文体裁针对性地讲解相关代词回指知识,认真批改留学生作文,增强练习的趣味性。在HSK辅导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总结规则,帮助学生练习修改。本文以俄罗斯和英国留学生汉语作文的代词回指情况为例,考察中高级阶段留学生汉语写作中的代词回指情况,丰富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不同国家代词回指情况的研究。另外,根据两国的代词回指运用情况、山东师范大学六班留学生作文代词回指运用情况以及《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写作(上)》《发展汉语·高级写作I》和《发展汉语·高级写作II》叁本汉语写作教材,总结归纳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丰富了对外汉语教学中代词回指的教学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代词回指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严文,宋子明,刘妮娜,闫国利.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基于内隐联想测验和阅读中代词回指的研究证据[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王英莹.中高级阶段留学生汉语写作中的代词回指运用情况考察及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王元鑫.中高级阶段韩国留学生现代汉语篇章第叁人称代词回指习得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4].蔡文莹,王迎霜.西方心理语言学中代词回指消解的研究综述[J].现代交际.2019
[5].杨明.俄语语篇中人称代词回指的翻译问题[J].长江丛刊.2018
[6].宋翠萍.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语篇代词回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7].冯惠茹.留学生汉语代词回指用法习得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
[8].闫凌霄.汉日指示代词回指功能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8
[9].白云,岳强.俄语语篇代词回指翻译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8
[10].冯惠茹.浅析指示代词“这”、“那”的回指用法[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