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前旗长城三号矿业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介绍了煤矿矿井水的特点和煤矿矿井水资源的利用现状,指出矿井水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由此探讨矿井水资源市场化开发的应对策略,以提高经济、环境、社会效益。
关键词:矿井水;资源利用;市场开发
引言
地下煤炭资源不断被人工开采的过程中,会排放出大量矿井水,排出的矿井水,不乏水质好的水资源,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此类排放造成大量浪费,同时,还会污染到矿区的水环境,以及影响到矿区的生产生活。如何提高矿井水的利用效率,助其利用市场的开发和持续化,是必要探讨之议题。
一、煤矿矿井水的特点
为了保障矿产采掘中的生产安全,将矿井水排出地面。矿井水是地下水、地表水等水体混合的产物,它的成分较为复杂,比如矿井水中掺杂了煤粉、岩粉,这些悬浮颗粒具有不稳定性,还伴有有机物和微生物,甚至不排除少量有毒物质[1]。矿井水通常为酸性,具有多种类型特征,虽然资源化过程较为复杂,但是矿井水经过处理后,兼具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特别是对由于矿区用水排水而造成缺水干涸的矿区周边城市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二、煤矿矿井水的利用现状
我国关于煤矿矿井水的利用理论研究和实际利用都起步较晚。在20世纪40年代,虽然有注意矿井水利用率的雏形,但尚未形成火候。真正煤矿矿井水和污水处理工程,直至80年代后才建立。如大同、平顶山、淮北等矿区矿井水处理工程。[2]目前,我国国内大部分矿区已建立起矿井水处理利用和污水处理的系统或工程,部分重点煤矿已经把目光投向矿井水利用市场开发。加之国家政策层面的指示,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矿井水合理配置将提上更专业化日程。
在国外发达国家矿井水处理上,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较早,经验较为丰富。有一个常规方式是经过技术处理,按比例一部分排到地表,一部分回送至矿区生产。在高利用率层面,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国、美国、俄罗斯等国,由于矿井水的市场化和高利用率,也为煤矿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在矿井水资源化处理上,国内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一是技术层面,比如自动控制技术、连续处理、大工厂化;二是材料层面,比如高分子絮凝剂、吸附剂材料更加前沿,更有科研应用含量,总体上来看,中国矿井水资源化利用、市场化都不如发达国家的高,应加大矿井水资源的利用,提高矿井水市场化率。
三、煤矿矿井水在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一)矿井水资源利用的重要性有待重视
矿井水资源稍加处理或直接不处理就排放至地表,暴露了对矿井水这一伴生资源利用的短视和水资源的浪费,对矿区的可持续生产存在制约。在矿井水的资源化利用和市场化程度方面,不少地方政府也缺少引导和监督,没有将矿区水资源纳入矿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甚至矿区所在城市的水资源利用体系中,忽视其经济效益的潜能。在生态和环保意识上也缺少重视,没有运用技术系统分析水资源的水质和利用途径,缺乏整体规划。
(二)宏观战略和科学管理有待规划
矿井水的处理和利用涉及到技术、环境、社会效益等多方面,是一个全局性的系统的工程,除了需要政府加强规划、引导、监督外,还需要科学管理。不同的矿区,地质类型和水质环境不尽相同,理应根据实际的情况,由相关专业人员分析处理。在一个矿区的开采周期里,不同时期的矿井水水质也会产生变化,这些变化目前都缺乏科学性的规划和管理。矿井水资源利用的行业规范还需建立,才能迈向市场化的进程。
(三)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和设备层面有待提升
当前煤矿矿井水处理中,虽然有些矿区直接采用了地表水厂的设备,但是这类设备往往不是针对矿区水而研发制造的,所以在矿井水的分析处理上处于被动状态,达不到较好的利用程度。而建设矿井水处理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对矿井水的处理尚未有现成系统方案,考虑到投资风险,连很多大矿区也尚且不能达到综合利用。[3]所以现有对策首要应提升处理技术,借鉴优秀经验,从经济效益的层面增强信心,有效合理利用。
(四)利益驱动和激励机制有待重塑
我国虽重视水资源的利用,但是至今尚未出台水资源综合利用法,由于设计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矿井水这一资源的利用需要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约束。各地方还处在政策性引导上,缺乏激励机制,比如针对矿井水利用和技术建立扶持项目和相关优惠政策。而多数矿区对此不愿过多投入,也没有意识到矿井水这一伴生资源也是作为矿区资源的一部分,合理规划妥善经营必将在经济效益上取得突破。
四、矿井水资源利用市场开发策略浅析
(一)大力宣传和鼓励矿区水资源市场开发
首先,应该明确认识煤矿矿区水资源的利用价值和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价值,以此为宣传重点,大力向社会资本宣传和鼓励矿区水资源市场开发,鼓励资本和技术进驻。在投资策略和原则上,法规进行阐明明确保障投资者的利益,“谁投资就谁收益”,建立起市场化运作主体地位,大胆引进投资。在投资利用过程中,明确市场化特征,建立矿井水的价格机制,使之区别于自来水价格,使投资者能够计算利润回报,做好投资预期准备。宣传和鼓励水资源市场开发,应该立足于完善的底层逻辑,那就是有理有据的利益驱动机制,和监督、保障、制约的机制,增加投资者的信心。
(二)建立矿井水利用的政策支持和监督机制
一是注重产业化政策的引导,新技术的运用是产业化的一根牵引绳,可以结合矿井水实际应用的设备和工艺,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产业化政策应该立足于全产业链条的科学角度来制定,包括加工生产、销售体系等上下游生产方式的全盘规划。二是政府应当进行适当政策支持和监督机制的设置,针对矿井水的开发项目,在财政、税收政策上给予适当优惠和扶持,来增进投资开发进度和市场活力,使矿井水的市场开发规模进一步扩大。另一手适当抓监管,建立起监督机制,监督实际工作中矿井水的排放情况和利用情况,达成矿井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目的,推进市场化利用的进程,达到企业经济,社会投资、生态效益的两厢得益。
(三)合理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多种合作方式
用市场机制来驱动矿井水的高效合理配置,则需要在商业市场上眼光敏锐、经验丰富的人才,不设限于单种开发形式,而采用多种合作方式。社会资本的进驻渠道和投资渠道应当多样化。[4]矿井水是煤矿企业的资源之一,那么煤矿企业作为资源利用主体,可以另外设立独资公司进行矿井水核算运作,也可以引进社会资本成立合资企业进行运作开发,还可以在一个矿区内多家企业、矿区周边企业联合合作,促进矿井水资源市场化。不管采取哪种合作方式,形式是为了更好地为经济效益的目的服务。
(四)加大基础研究,积极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扩大产业化规模
矿区企业不妨加强与科研机构、学术机构的联系,进行产学研联动研究,利益共享,主要解决实际中矿井水处理的问题,这样不仅借用了学、研上的前端经验,也有利于学研成果产业化。加大基础研究,积极发展新技术、新模式,包括对矿井水水质的研究和运用途径、对不同周期矿井水的研究、对全产业链的研究、对设备和工艺的研究,拉动技术攻关,提高行业专业度,加大技术创新,建立和把握核心智慧资产,扩大产业化规模,甚至为将来核心技术走出国门,获取更大经济效益做良好准备。
五、结束语
对煤矿矿井水的资源化利用和市场化开发,不仅能有效节约矿区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避免矿区水环境的重复污染,更能够提高市场交易主体相关利益方的经济效益,产生社会的生态效益,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加强创新,善用机制,擅借势联动发展,此间战略策略值得探讨。
参考文献
[1]周瑞.浅议煤矿矿井水资源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能源与节能,2017(1):94-95.
[2]李爱平.煤矿矿井水市场开发及经济效益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08.
[3]郭强.煤矿矿井水井下处理及废水零排放技术进展[J].洁净煤技术,2018(1).
[4]王一淑.煤矿矿井水资源利用市场开发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26):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