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不同穴位对胃运动异常大鼠双向调节效应研究

针刺不同穴位对胃运动异常大鼠双向调节效应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针刺对机体的影响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总的看来是一种良性双向调整作用,即通过触发机体自身固有的调整系统(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实现其防病治病、增强免疫机能等作用,但针刺的双向调节效应较少系统研究。本研究采用记录大鼠内脏神经中枢孤束核神经元单细胞活动及胃运动,分辨在胃运动增强和胃运动抑制的病理状态下,针刺调节胃运动的穴位“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对孤束核“增强”和“抑制”双向调节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促进胃运动和抑制胃运动穴位对器官功能恢复正常和孤束核两类神经元活动的调控作用,系统探讨针刺穴位引起的双向调节效应以及产生这种效应的神经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45只,体重300~350g之间,用10%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1.0~1.2g/kg)。根据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Paxinos和Watson,1998),在孤束核(A-11.3~-14.3mm;L0~2.3mm;H4~7mm)所在颅骨部位用台式牙钻车钻孔,采用神经电生理学方法,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孤束核单个神经元的活动。神经元放电信号经微电极放大器、Vc-10生物物理放大器(AVB-10)二级放大后显示在示波器上,并输入PowerLab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在大鼠胃内安置球囊的方法记录胃内压和胃运动,胃内压由插管经三通装置输入压力换能器,将液体压力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经生物放大器放大后,输入PowerLab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暴露左侧颈静脉、颈总动脉。静脉插管直接与注射器相连,以备静脉用药。颈总动脉血压由动脉插管经三通装置输入压力换能器,将液体压力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经载波放大器放大,输入PowerLab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记录血压以监测大鼠全身状况。分别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及经血管注射抑制胃运动的药物阿托品或促进胃运动的药物胃复安后,观察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对孤束核神经元放电及胃内压的影响。单细胞记录结束后,进行组织学定位,将记录部位在孤束核以外的数据删去不用。PowerLab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及Chart5.0 for Windows分析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各组针刺前、针刺后及差值做描述性统计表示为均值±标准差,针刺前后数值做配对t检验,以观察针刺对孤束核神经元放电、胃内压的影响。用药前后相应组做针刺前后数值配对t检验,观察药物对针刺效应的影响。各统计均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标准。结果(1)我们在正常大鼠、阿托品后胃运动低下大鼠及胃复安后胃运动亢进大鼠,分别针刺后肢“足三里”、前肢“内关”、腹部“中脘”、“气海”穴观察对NTS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均能明显激活NTS神经元放电活动(P<0.05)。肢体部位的穴位刺激与腹部穴位刺激引起的NTS神经元放电增加的激活效应无明显差异。针刺不同穴位对不同胃运动状态的模型大鼠NTS神经元活动均有明显的激活作用,而无论是阿托品后胃运动低下大鼠,还是胃复安后胃运动亢进大鼠,虽然NTS神经元自发活动背景都有轻微增加,但与正常大鼠相比,NTS神经元放电背景差异都不显著(P>0.05)。(2)我们在正常大鼠、阿托品后胃运动低下大鼠及胃复安后胃运动亢进大鼠观察了针刺不同穴位对不同胃运动状态大鼠胃内压的调节作用。分别针刺后肢“足三里”、前肢“内关”、腹部“中脘”、“气海”穴,对实验动物的胃内压有不同形式和不同强度的调节效应。对于正常大鼠,针刺后肢“足三里”、前肢“内关”穴均引起胃内压水平的明显增加(P<0.01)。针刺腹部“中脘”、“气海”穴均引起胃内压水平的明显降低(P<0.01)。静脉注射阿托品后,大鼠的胃内压显著降低,针刺阿托品后胃运动低下大鼠“足三里”、“内关”,胃内压水平明显增加(P<0.05),而针刺“中脘”、“气海”仍能引起本来已经处于较低水平的胃内压进一步降低(P<0.01)。静脉注射胃复安后,大鼠的胃内压显著升高,针刺胃复安后胃运动亢进大鼠“足三里”、“内关”,仍能引起本来已经处于较高水平的胃内压进一步升高(P<0.01),而针刺“中脘”、“气海”引起胃内压水平明显的降低(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对胃运动的调节作用均与孤束核神经元的激活密切相关。“足三里”、“内关”对胃功能的调节作用以促进胃运动为主,“中脘”、“气海”对胃功能的调节作用以抑制胃运动为主。针刺上述穴位对胃运动的这种调节效应与是否直接或间接激活孤束核神经元及消化系统的节段性交感神经有关,当迷走神经兴奋性占优势时促进胃运动,而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则抑制胃运动,使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够保持在不同活动背景情况下的平衡状态,发挥针刺的双向良性调节效应。而且,穴位的双向调节作用并不一定是同一穴位对不同病理状态下的内脏器官有双向调节效应,可能表现为不同穴位的综合作用是对机体的双向良性调节效应。在不同的病理情况下,针刺引起的效应是不同的,但这种效应都是纠正机体机能活动向正常平衡与稳态状态方向的良性调节。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仪器及药物
  • 2. 手术操作
  • 2.1 孤束核细胞外记录手术
  • 2.2 胃内压记录手术
  • 2.3 静脉给药及血压记录手术
  • 3. 实验记录
  • 3.1 孤束核神经元细胞外记录
  • 3.2 胃内压记录
  • 3.3 血压记录
  • 4. 胃运动低下和胃运动亢进动物模型的制作
  • 5. 实验穴位选择
  • 6. 实验程序
  • 7. 记录部位的组织学定位
  • 8. 数据采集及分析
  • 结果
  • 1. 孤束核神经元的一般电生理学特性
  • 2. 胃运动低下和胃运动亢进大鼠孤束核神经元活动的稳定性及变化
  • 3. 针刺不同穴位对不同状态下大鼠孤束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 3.1 针刺“足三里”对不同状态下大鼠孤束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 3.2 针刺“内关”对不同状态下大鼠孤束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 3.3 针刺“中院”对不同状态下大鼠孤束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 3.4 针刺“气海”对不同状态下大鼠孤束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 3.5 针刺不同穴位对不同状态下大鼠孤束核神经元活动影响的小结
  • 4. 针刺不同穴位对不同状态下大鼠胃运动的影响
  • 4.1 针刺“足三里”对不同状态下大鼠胃内压的影响
  • 4.2 针刺“内关”对不同状态下大鼠胃内压的影响
  • 4.3 针刺“中脘”对不同状态下大鼠胃内压的影响
  • 4.4 针刺“气海”对不同状态下大鼠胃内压的影响
  • 4.5 针刺不同穴位对不同状态下大鼠胃内压影响的小结
  • 讨论
  • 1. 孤束核的现代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胃运动作用机制的认识
  • 3. 穴位选择依据
  • 4. 针刺调节胃运动的作用机制研究
  • 5. 针刺对不同状态大鼠胃运动的调节与孤束核的关系
  • 6. 结论
  • 7. 本课题的创新点
  • 8.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针刺调节胃功能的实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孤束核内的神经递质及其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针刺不同穴位对胃运动异常大鼠双向调节效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