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特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鞍,工艺,区域,特征
区域特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盛锐[1](2019)在《马鞍工艺代表性区域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具是古代生活、军事领域广泛应用的重要元素之一。马鞍工艺繁杂,具有典型的地域差异性。本文以中、英、美叁国的马鞍制作工艺为研究对象,通过走访调研的形式总结得出不同区域马鞍工艺的典型特征,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皮革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赵旭坤,张俊,雷前坤,范成成[2](2019)在《环渤海区域及邻区现今地壳构造运动形变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环渤海区域划分为5个次级块体,利用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模型分析2009~2014年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GPS对地观测速度场数据,得到相对于欧亚板块0.5°×0.5°的水平运动速度场和应变场。分析形变速度场和应变场的空间变化发现,环渤海区域整体上呈现0.25×10~(-9)/a的NW-SE 111.3°的双向趋势性扩张运动,太行块体、山西块体分别呈NW-SE 116.3°、NW-SE 130°的微弱扩张运动,胶辽块体、冀鲁块体和阴山-燕山块体分别存在NW-SE 144.3°、NE-SW 39.5°和NW-SE 155.6°的微弱压缩运动,其中太行块体的扩张运动量级相对于其他次级块体较大。尽管环渤海区域内部各次级块体的形变在空间上存在以上差异,但整体上环渤海区域主压应变轴方向基本为NEE-SWW,主张应变轴方向为NNW-SSE,且主压应变轴走向为NE 47.70°~89.74°,与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得到的主压应变轴优势方向大体一致,表明环渤海区域现今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9年11期)
刘有于,冯维波[3](2019)在《山地区域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山区传统村落的保护水平,以重庆市74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与计量地理学方法,分析山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重庆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从县域尺度来看,重庆市传统村落的分布较为集中,酉阳最多,秀山次之,主城区数目寥寥无几;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均衡性较低,呈南多北少、四周多中心少的态势,主要集中在渝东南,存在2个一级集聚区,即黔彭酉交界处和酉秀交界处,次一级的集聚区有涪陵西南部、忠县西南部、江津西部等;山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传统村落分布的最重要的基础,人文社会因素是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本文来源于《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刘培川,陈建文,张巍,杜云松,廖乾邑[4](2019)在《四川省海螺沟区域臭氧本底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海螺沟国家大气背景站2013~2017年的地面O_3连续观测资料统计,期间海螺沟背景区域(O_3-1h)平均浓度为71μg/m~3,(O_3-8h)平均浓度为80μg/m~3,成都市(O_3-8h)平均浓度为165μg/m~3,成都市高出背景区域106%;通过分析和比较背景区域和城市臭氧浓度的变化特征,采用局部近似回归法对海螺沟臭氧背景值进行筛分分析,得出2015~2017年海螺沟区域臭氧春季本底为83±5μg/m~3,夏季本底值为72.5±5.5μg/m~3,冬季本底值为69±5μg/m~3,秋季本底值为60±3μg/m~3。(本文来源于《四川环境》期刊2019年05期)
陈樟,吴仁广[5](2019)在《3月北半球海冰趋势变化的区域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海冰密集度资料和海冰范围指数,分析了3月北半球海冰在1979-1995年和1996-2014年2个时间段内的变化趋势以及趋势差异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北半球3月总海冰范围以稳定速率减少,速率无明显加速.而各个分海域的海冰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其中,巴伦支海海冰在2个时期内以稳定的速率减少;白令海海冰不减反增;鄂霍次克海海冰缩减速度在后期减小;圣劳伦斯湾的海冰范围在90年代中期以前显着增大,后期缓慢缩减. 3月海冰趋势变化的空间特征与同期表面气温和表面风场的趋势变化相一致.(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周潮平,汤代彬,汪大田,高斌,马军[6](2019)在《单中心186例早期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特征与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淋巴结转移对EG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2010年10月—2018年12月手术治疗的186例EG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6例EGC患者中,17例(9.1%)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黏膜下癌(T1b)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黏膜内癌患者(T1a)(15.1%vs. 4.2%,χ~2=5.177,P=0.023);病灶最大径>2cm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病灶最大径≤2cm患者(14.3%vs. 5.5%,χ~2=4.190,P=0.041);伴有脉管浸润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无脉管浸润患者(50.0%vs. 6.8%,χ~2=21.247,P=0.000);总淋巴结清扫≥15枚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淋巴结清扫<15枚患者(12.5%vs. 0,χ~2=6.879,P=0.009);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手术方式与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关系(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伴有脉管浸润是EG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RR=6.886,95%CI=1.399~33.898,P=0.018)。173例(93.0%)患者具有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2~95个月。全组EGC患者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1%、92.4%,其中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分别为97.1%、95.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分别87.5%、65.6%,尽管前生存率优于后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78,P=0.115)。结论:黏膜下层浸润、病灶最大径>2cm、伴有脉管浸润的EGC患者有更高的区域淋巴结转移风险,因此对EGC要进行规范的淋巴结清扫以准确的判断术后病理分期及决定后续治疗。淋巴结转移对EGC患者预后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的长期随访研究确定。(本文来源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程丽丹[7](2019)在《河南省2007—2016年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和区域灾情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河南省2007—2016年雷电灾害资料,分析了河南省123个县级行政单位的雷电灾分布特征,讨论了雷灾分布与地闪分布的关系,并从雷灾记录中提取了3个灾度指标,利用熵权综合评价模型对河南省123个县级行政单位的区域雷电灾情进行评估,对雷电灾害灾度空间分布做了等级划分。结果表明,2006、2007、2008和2011年为雷电灾害高发年份;全省的雷灾主要集中在6—8月,8月最多;城市的雷灾次数明显多于乡村地区;电力、通讯、石化、金融和文教为全省主要雷电灾害损失行业。综合灾情指数G分布反映了不同地区受雷电灾害的严重程度,其中焦作市区、济源市区、鹤壁市区、信阳市区、商水县、浚县、开封市祥符区(原开封县)和方城县为受灾较重的地区。该文为区域防雷减灾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灾害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余林,黄玉玲,谢天,钟炳志,黄小青[8](2019)在《成都市不同活动区域男男性行为人群高危行为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比较成都市中心城区和近郊区县的MSM人群人口学和行为学特征,指出县城MSM人群的特点,为探索适宜县城MSM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在成都市中心城区和近郊区县招募MSM,采用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性取向、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特征及检测HIV抗体,比较两个区域样本的特征。结果成都市中心城区和近郊区县分别招募MSM 410例和486例。两者在人口学特征差异明显,表现在:中心城区具有低年龄(<35岁占92.93%)、未婚(82.93%)、高学历(大专及以上占74.63%)等特点,近郊区县以高年龄(35岁及以上者占比50.21%)、在婚(64.33%)、低学历(初中及以下占比62.70%)为主,人口学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郊区县MSM有相对固定的聚集场所(66.26%),中心城区主要是网络途径(41.95%);中心城区MSM找男性性伴的方式以网络方式占绝大多数(93.41%),显着高于近郊区县(22.15%),P<0.05。中心城区的HIV阳性率为8.78%,高于近郊区县(6.17%),其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中心城区VCT服务(77.07%)和安全套发放服务(72.68%)显着高于近郊区县(39.53%,56.62%);同伴教育覆盖率(22.20%)低于近郊区县(37.39%)。结论成都市近郊区县MSM人群HIV阳性检出率,与中心城区接近,但在人口学和行为学特征上有明显不同,表现在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在婚比例高、有相对固定的聚集场所、VCT覆盖率低,应根据这些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本文来源于《预防医学情报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郭敏,尹立峰,王兴,李怀明,李敏姣[9](2019)在《2014—2017年京津冀区域大气颗粒物污染演变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京津冀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数据为研究基础,以京津冀区域各主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效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数学方法,对京津冀区域2014—2017年颗粒物污染演变特征进行模拟分析,系统总结分析4年来颗粒物污染变化情况,并从PM_(10)与PM_(2.5)浓度的比值关系着手,剖析时间、空间角度京津冀区域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演变,为未来京津冀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协同管理和精细化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王信增[10](2019)在《区域尺度大气污染物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污染是人民的"心肺之患",为研究区域尺度下大气污染特征,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理论支持,以华北平原7地市作为研究区,以2015年全年空气质量指数为数据基础,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得出以下结论:研究区重污染天气主要发生在1月、12月,且空气质量指数波动性较大,4月至9月空气质量指数在100左右波动,起伏较小;以PM_(2.5)和PM_(10)为首的颗粒物是研究区的首要污染物;首要污染物为臭氧,主要发生在6月至9月,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以研究区内濮阳市为例,通过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分析得出濮阳市空气质量以内源污染为主.(本文来源于《湖南生态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区域特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环渤海区域划分为5个次级块体,利用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模型分析2009~2014年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GPS对地观测速度场数据,得到相对于欧亚板块0.5°×0.5°的水平运动速度场和应变场。分析形变速度场和应变场的空间变化发现,环渤海区域整体上呈现0.25×10~(-9)/a的NW-SE 111.3°的双向趋势性扩张运动,太行块体、山西块体分别呈NW-SE 116.3°、NW-SE 130°的微弱扩张运动,胶辽块体、冀鲁块体和阴山-燕山块体分别存在NW-SE 144.3°、NE-SW 39.5°和NW-SE 155.6°的微弱压缩运动,其中太行块体的扩张运动量级相对于其他次级块体较大。尽管环渤海区域内部各次级块体的形变在空间上存在以上差异,但整体上环渤海区域主压应变轴方向基本为NEE-SWW,主张应变轴方向为NNW-SSE,且主压应变轴走向为NE 47.70°~89.74°,与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得到的主压应变轴优势方向大体一致,表明环渤海区域现今地壳运动相对稳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特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盛锐.马鞍工艺代表性区域特征分析[J].皮革科学与工程.2019
[2].赵旭坤,张俊,雷前坤,范成成.环渤海区域及邻区现今地壳构造运动形变特征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9
[3].刘有于,冯维波.山地区域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为例[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刘培川,陈建文,张巍,杜云松,廖乾邑.四川省海螺沟区域臭氧本底特征分析[J].四川环境.2019
[5].陈樟,吴仁广.3月北半球海冰趋势变化的区域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周潮平,汤代彬,汪大田,高斌,马军.单中心186例早期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特征与预后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9
[7].程丽丹.河南省2007—2016年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和区域灾情评估[J].农业灾害研究.2019
[8].余林,黄玉玲,谢天,钟炳志,黄小青.成都市不同活动区域男男性行为人群高危行为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9
[9].郭敏,尹立峰,王兴,李怀明,李敏姣.2014—2017年京津冀区域大气颗粒物污染演变特征分析[J].天津科技.2019
[10].王信增.区域尺度大气污染物特征分析[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