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植物的耐盐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复杂的数量性状,盐胁迫应答相关的基因涉及到代谢、细胞防御、能量、离子平衡和转运、细胞生长和分裂等诸多方面,所有这些基因构成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因此,对盐渍胁迫下植物基因表达整体概况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植物的耐盐机制。耐盐小麦品种山融3号是小麦品种济南177(Triticum aestivum L.2n=42)与其小麦族偃麦草属禾草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 2n=70)经过不对称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的体细胞杂种渐渗系。遗传及生理生化的分析表明,该品种含有长穗偃麦草染色体小片段,耐盐指数及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均其耐盐性明显优于亲本小麦。山融3号不同于其它耐盐相关研究所利用的单一遗传背景的材料,其耐盐性由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共同控制。本文利用小麦全基因组芯片,研究了山融3号及其亲本济南177经不同时间盐胁迫后不同组织的诱导表达谱,从转录组的水平对小麦盐胁迫诱导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并从山融3中克隆了3个耐盐相关基因,进行了功能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1.利用Affymetrix小麦基因芯片分析小麦盐胁迫诱导的基因表达谱采用Affymetrix小麦全基因组芯片(GeneChip Wheat Genome Array),首次构建了小麦体细胞杂交耐盐品种山融3号及其亲本济南177盐胁迫诱导的表达谱,一共获得6504个差异表达探针,代表了5,577个盐胁迫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主要包括胁迫响应、钙离子结合、转录调控、氮代谢、氨基酸代谢以及氧化还原等过程。在盐胁迫下根系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比叶片中的大约多一倍,由于根系直接面对盐胁迫,所以其差异表达基因多与离子吸收有关,主要包括许多水通道蛋白、钙依赖的钾离子通道以及一些非选择性通道蛋白等。对盐胁迫特异性诱导或者抑制表达探针的分析表明液泡膜钠氢逆向转运蛋白基因Na+/H+ antiporter(NHX1)、液泡膜焦磷酸酶基因PPase和TaHKT1在山融3号和济南177中差异表达,揭示离子吸收和区隔化的调控可能在山融3号的耐盐中起了重要作用。部分重要盐胁迫响应相关基因在山融3号和济南177之间也存在差异表达,ABA合成途径相关基因以及ABA响应的因子,JA以及GA信号途径的有关基因在盐胁迫后均上调表达,表明在小麦中激素途径与逆境响应途径也有交叉。组蛋白可以通过转录后修饰来诱导或者抑制许多功能基因的表达,它们在盐胁迫后的大量下调表达暗示其在山融3号的盐胁迫应答中起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2.小麦耐盐相关基因TaCHP的全长cDNA克隆及初步的功能分析对一个功能未知的锌指蛋白基因TaCHP进行了克隆和测序,表达谱分析发现盐胁迫后TaCHP在根系中特异性表达,而且在山融3号和济南177间有明显的差异表达。TaCHP表达不受干旱胁迫、氧化胁迫的影响,而ABA胁迫后其表达谱与盐胁迫的表达一致,推测TaCHP基因在山融3号的表达与渗透胁迫和氧化胁迫无关,可能是盐胁迫和ABA响应途径共同的调控因子。组织原位杂交结果表明TaCHP在山融3号根系成熟区的皮层细胞和导管细胞中都有表达,说明TaCHP基因参与了山融3号的盐胁迫过程。TaCHP的蛋白结构分析发现TaCHP的氨基酸序列包含三个植物特有的锌指蛋白结构域—DC1 domain,推测其可能参与了植物磷酸肌醇参与逆境胁迫的响应途径。拟南芥中过量表达TaCHP基因后,转基因植株的抗盐性生长明显好于对照,说明外源基因的插入和过量表达可能提高了转基因株系对于Na+的耐受性。3.小麦中耐盐相关的蛋白酶抑制剂基因TaWRSI5的分析从山融3号和其亲本中克隆了TaWSRI5基因。该基因在DDRT和基因芯片检测中都受到盐胁迫诱导表达。TaWSRI5编码一个小麦中的BBI型蛋白酶抑制剂(Bowman-Birktype Protease Inhibitor),具有胰蛋白酶抑制活性。表达谱分析表明TaWRSI5基因在H2O2胁迫后1小时即被强烈诱导表达,而在盐处理后大约6小时,铝胁迫和干旱胁迫后大约24小时,TaWRSI5基因的表达才到达峰值,所以推测TaWRSI5基因的表达受到H2O2的调控,可能参与了多种胁迫响应途径。TaWRSI5的组织原位杂交发现其在山融3号根尖成熟区的内皮层细胞中特异表达,而在济南177的相同位置上没有检测到明显的杂交信号,过表达TaWRSI5基因的拟南芥株系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转基因株系的耐盐性。揭示TaWRSI5基因可能通过参与调控Na+的运输或者调节Na+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来提高植物的耐盐性。小麦耐盐相关基因TaSKC1的克隆及初步功能分析小麦耐盐的一个重要机制是调节离子的吸收,运输从而维持植物体内较低的Na+浓度。利用RACE技术分别从山融3号,济南177中克隆了小麦中的同源基因TaSKC1,系统进化分析表明TaSKC1的氨基酸序列与OsSKC1和AtHKT1的同源性最高,推测其可能参与Na+通过韧皮部汁液从地上部分至根部的再循环过程,从而减少叶片中Na+的积累。酵母突变体功能互补试验揭示TaSKC1能够介导盐胁迫后Na+的吸收,过表达TaSKC1的酵母细胞对Na+更敏感。推测盐胁迫后TaSKC1的表达量降低可能是离子胁迫反馈调节的结果,盐胁迫下植物中由于积累过多的Na+,使细胞受到盐害,激活大量盐胁迫响应因子,通过逆境胁迫的信号转导系统,反馈抑制TaSKC1的表达,从而降低Na+进入植物体或者向地上部位运输的速率,维持植物细胞内的离子平衡。4.小麦体细胞杂交与基因突变和基因表达差异TaSKC1和TaCHP基因的序列比较分析表明其是来自其小麦亲本济南177,而且在进化过程中非常保守,所以他们在盐胁迫下山融3号和济南177间的差异表达很可能取决于上游调控序列的不同。对TaWSRI5基因序列的分析显示:山融3号中TaWSRI5基因可能来自长穗偃麦草与济南177中的同源基因重组,另外有少数碱基发生了点突变。研究结果从分子水平上验证了体细胞杂交可以导致受体的基因组的剧烈变化,不仅可引起受体功能基因的结构变化,而且还导致其表达水平的变化,这种的变化可促进新基因、新性状的形成和小麦种质创新。总之,在转录水平上对山融3号和济南177的研究发现体细胞杂交导致了二者基因组中大量基因的差异表达,其中山融3号中特异诱导或者抑制表达的基因可能是影响其耐盐性的重要相关基因。对山融3号中的TaCHP、TaWRSI5和TaSKC1基因的研究表明,它们可能是山融3号复杂的耐盐调控网络的重要组分。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混合盐胁迫下黄花菜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变化[J]. 河南农业科学 2020(02)
- [2].内生真菌提高植物抵御盐胁迫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19(11)
- [3].浅析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J]. 现代农业 2016(11)
- [4].盐胁迫对柽柳和白刺幼苗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5].盐胁迫对梭梭、盐爪爪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 宁夏农林科技 2016(12)
- [6].温度及盐胁迫对地梢瓜种子萌发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 2017(06)
- [7].短期盐胁迫对苦苣菜幼苗叶片抗逆生理指标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 2017(07)
- [8].盐胁迫对柴达木盆地猪毛菜生理特性的影响[J]. 青海大学学报 2017(04)
- [9].干旱和盐胁迫对紫叶小檗种子萌发的影响[J].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0(03)
- [10].植物抵抗盐胁迫的生理机制[J]. 北方园艺 2016(23)
- [11].土壤盐胁迫对小麦养分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 2012(06)
- [12].水盐胁迫对榕树的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0(01)
- [13].碱性盐胁迫对天人菊种子萌发的影响[J]. 现代农村科技 2020(02)
- [14].西藏野生韭种子抗逆性研究[J].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9(03)
- [15].中性盐胁迫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英文)[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16].玉米耐受盐胁迫的调控机理研究进展[J]. 山东农业科学 2016(11)
- [17].不同钠盐胁迫对松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 分子植物育种 2020(09)
- [18].不同钠盐胁迫对鸭茅种子萌发的影响[J]. 草学 2020(03)
- [19].低盐胁迫下金乌贼转录组学分析[J]. 水产科学 2020(03)
- [20].不同倍性小麦对盐胁迫的适应性差异[J]. 广西植物 2017(12)
- [21].持续盐胁迫对制干辣椒光合作用的影响[J]. 北方园艺 2016(09)
- [22].中性盐胁迫对柳枝稷苗期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 草地学报 2015(02)
- [23].盐胁迫对叶用甜菜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 [24].益生菌对消化道胃酸和胆盐胁迫的应激机理[J]. 中国食品学报 2010(06)
- [25].盐胁迫对紫丁香种子萌发及复萌的影响[J]. 河北林业科技 2019(02)
- [26].不同盐胁迫对滴灌棉花生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2)
- [27].碱性盐胁迫对毛豆种子萌发及生理指标的影响[J]. 南方农业 2016(24)
- [28].盐胁迫对将军菊苣生长及离子吸收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31)
- [29].番茄两个盐胁迫响应基因的cDNA克隆及其表达分析[J]. 植物科学学报 2011(02)
- [30].干旱和盐胁迫对花生干物质积累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