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继续了作者以往对全球化问题的全方位研究,试图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集中对“民族文学进化”这一研究课题在当今国际学术界的现状作出评述和总结,并结合全球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实践对这一现象作出理论描述和建构。全球化现象虽然起源于经济领域,但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和文化建构,至今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它已广泛涉及政治、社会、法律和文化诸领域,并对文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从跨文化的理论视角探讨全球化理论与文学研究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今的国际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在这一大的框架之下,本文顺序阐述了产生于全球化过程中的“世界文学、民族文学丧失(失语)、古今文学转换(进化)”等当代社会的独特现象作出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本文从对“全球化”概念界定着手,辨清与这个概念交叉或差异的其他概念如“世界性”、“现代性”、“意思形态”、“本土化”等。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合中国的文化知识实践,从文化社会学角度在下面七个维度对全球化进行了自己的理论建构:(1)作为一种经济一体化运作方式的全球化。(2)作为一种历史过程的全球化。(3)作为一种金融市场化进程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全球化。(4)作为一种批评概念的全球化。(5)作为一种叙述范畴的全球化。(6)作为一种文化建构的全球化。(7)作为一种理论话语的全球化。我们认为,只有从上述七个方面来整体把握全球化现象,我们才能完整地准确地从各个维度来理解和把握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并且从它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和发展现状出发,积极地参与国际性的全球化理论研究和讨论。本文的重点是文学研究中的全球化因素,因而我们注重探讨世界文学的背景的问题。在我们看来,当今全球文学发展的背景是属于“数字化的世界镜像”中的。她具有一些新的特征,如:作者与读者互为主体,形成一种主体之间的互动,彼此可以充分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艺术的交融性和共通感发展到极致;人与图像以多维性、立体化相互交叉;艺术上、学术上得到超越时空的开放性和自由性;艺术是可以直接、仿真与复制的。对当代创作者制定了一个现实:必须掌握到技术与电脑技巧,积极投入新世纪奔腾前进的生活激流。对于“世界文学”的形成,本文本文以文化差异和多元发展走向这一辨证的观点来看,这种”世界的文学”并不意味着世界上只存在着一种模式的文学,而是在一种大的宏观的、国际的乃至全球的背景下,存在着一种仍保持着各民族原有风格特色的、但同时又代表了世界最先进的审美潮流和发展方向的文学。文化上的全球化进程也有两个方向:其一是随着资本的由中心地带向边缘地带扩展,(殖民的)文化价值观念和风尚也渗透到这些地区;但随之便出现了第二个方向,即(被殖民的)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抗争和互动,这样便出现了边缘文化渗入到主流文化之主体并消解主流文化霸权的现象。对于这后一种现象,我们完全可以从原先的殖民地文化渗透到宗主国并对之进行解构以及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曾有过的西进过程见出例证,而在当今时代,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更是日益明显。所以,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文化上的全球化不可能不受到另一种势力——文化本土化的抵制,而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未来世界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作用,或者说是一种”全球本土化”的发展趋向。从这一基点出发,我们完全可对当代社会各种复杂的文化和文学现象作出理论分析了。第一,文学语言或话语丧失的问题。在历史上,西方文化传播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生活以及中国民族文学的转型是自然而然的历史流程。在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方面,与国际接轨,并不意味着与西方接轨,而是意味着与西方进行平等对话,通过这种对话,来逐步达到理论和学术的双向交流,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已经逐步对西方的学者产生某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的文学成就也已经引起了欧美主流学者的注意。所以认为中国的文学理论患了”失语症”的说法至少是片面的。第二,中国民族文学的特色的建设。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论话语已经成为一种自满自足的、“不中不西”的混杂体:它既不属于中国的传统,也不完全是西方的“泊来品”,而是传统的中国文化和文论与西方文化和文论的交往和对话而产生来的一个“第三种”成分。这种传承和进化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未来中国民族文学(文化)将会在承续与变异中发展。当然这一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学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必须面临种种挑战与困难。最后,关于全球化中维护中国民族文学审美特色的主要因素,我们认为它就是中国人的自然观。因为一种民族自然观的形成是主与客、心与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国人的自然观作为民族整体思维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民族审美心理积淀的成果,它具有强烈民族性与独特性的产物,是中国民族文学发展最可依靠的核心能量。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思考美国反对全球化的本质[J]. 时代金融 2019(33)
- [2].变革中的全球化[J]. 国际金融 2019(12)
- [3].刑事司法如何应对全球化趋势 第十届博和法律论坛聚焦全球化带来的法律新问题[J]. 检察风云 2020(01)
- [4].试述逆全球化的发展及中国的应对[J]. 商讯 2020(01)
- [5].美国在全球化中的角色:过去、现在与未来[J]. 财政研究 2019(12)
- [6].“逆全球化”思潮与中国引领下的新全球化发展路径[J].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01)
- [7].关于美国化与全球化在媒体领域的探讨[J]. 新闻研究导刊 2020(02)
- [8].当代逆全球化:缘由·表现·策略[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9(06)
- [9].全球化进程的矛盾性与中国的作为[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02)
- [10].“逆全球化”的历史与逻辑[J]. 读书 2020(02)
- [11].当代社会理论下的全球化(节选)[J]. 中国翻译 2020(01)
- [12].全球化与中国价值观[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0(02)
- [13].全球化时代边疆社会中的世界主义文化[J]. 教学与研究 2020(02)
- [14].大学生全球化学习经历与全球化能力发展[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15].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应对策略[J]. 经济研究导刊 2020(06)
- [16].创新全球化时代开放信用体系思考[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07)
- [17].疫情下的全球化与中美关系[J]. 国际展望 2020(03)
- [18].“全球化”历史进程再认知——读杰弗里·加滕的《从丝绸到硅》[J]. 现代国企研究 2020(03)
- [19].全球化如何经受疫情大考[J]. 经济 2020(05)
- [20].疫情危机下的全球化之路[J]. 国际融资 2020(05)
- [21].文化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06)
- [22].《摇摆时光》中的全球化困境与跨国书写[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02)
- [23].疫情后 我们将进入“摇晃的全球化时代”[J]. 理论与当代 2020(05)
- [24].高度重视全球化发展的新调整及影响[J]. 国际问题研究 2020(03)
- [25].新冠疫情后再审视全球化下的中美关系[J]. 当代世界 2020(06)
- [26].全球化“十字路口”,新型大国关系再思考[J]. 人民论坛 2020(S1)
- [27].全球化进程的矛盾性与中国的作为[J]. 社会科学文摘 2020(05)
- [28].资本主导的全球化的自我否定与新全球化的未来方向[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9].中小企业如何应对逆全球化危机[J]. 中关村 2020(05)
- [30].贸易摩擦、逆全球化发生的深层机理与应对方略——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