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的全面发展方式论(论文文献综述)
高华鑫[1](2021)在《日本思想研究关键词共同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日本学术史中的共同体概念是从西方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中引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尤其长期影响了日本学界的"共同体论"。在战前,共同体概念被用于分析亚洲社会的停滞性,在战争期间则出现了对前近代共同体的肯定,但相反的立场反映的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互相纠缠的侧面。战后初期的主流观点将共同体视为现代市民社会的对立面,但从50年代中期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和文学领域都出现了对共同体的再评价,这些思考逐渐超越了旧有的亚细亚共同体论的框架。在当代日本,面对资本主义全球化带来的各种危机,如何发现和建构社会的"共同性"仍是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李文才[2](2020)在《中国古史分期体系的构建与社会性质的探索——黎虎先生访谈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黎虎先生,祖籍广东兴宁,1936年8月出生于北京,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并留校任教,现为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黎虎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研究,自着及主编专着8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黎虎先生的学术成就与贡献,主要为如下三个方面:一、开创并构建了中国古典外交制度研究的学术体系。这一由外交决策制度、外交管理制度、外交使节制度、外交方式方法、外交手段与工具、外交礼仪制度与法纪等方面构成的中国古典外交制度学术体系,被学界盛誉为中国古典外交制度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代表作有《汉唐外交制度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汉唐外交制度史》(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汉代外交体制研究》(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二、开创并构建了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吏民"问题研究的新路径和学术体系。黎虎先生的吴简"吏民"学术新体系将吴简与文献资料结合,推翻了长期统治魏晋南北朝史的"吏户"论;全面、系统论证了"吏民"的内涵、性质及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所阐释的"真吏"论、"给吏"论等对于从新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官制史,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代表作有《先秦汉唐史论》(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三、提出并构建了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问题研究的全新学术体系。提出"权力的掌控与人力的掌控"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演变的两个关键,据此而将中国古代历史划分为"无君群聚"社会、"王权众庶"社会、"皇权吏民"社会依次相承的三个时代。代表作有《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论纲——兼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文史哲》2020年第1期)。
张然[3](2020)在《“珞珈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心雕龙》研究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领域的显学,自黄侃先生拉开了《文心雕龙》研究的现代序幕,一代代学者砥砺前行。现如今,《文心雕龙》研究被称为“龙学”,这项研究已经成果斐然、蔚为大观。武汉大学位于中国的中部,其前身是晚清名臣张之洞在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武大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最早的百年老校之一。《文心雕龙》与武汉大学的缘分,也已有百年历程。1914至1919年,黄侃先生于北京大学传授《文心雕龙》。1919年离开北大后,他将有关《文心雕龙》的课程带至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昌中华大学等高校,珞珈龙学由此开启。时至今日,已逾百年。黄侃、朱东润、刘永济、刘绶松、刘纲纪、吴林伯、易中天、罗立乾、李建中等多位先生的薪火相传,力保珞咖龙学历经风雨,仍龙脉不断。梳理珞珈龙学的百年历程,可分成三个阶段:阶段一,珞珈龙学初创期(20世纪初至50年代),这一阶段的代表学人有黄侃、朱东润、刘永济三位先生。黄先生是导夫先路之人,在学术研究和三尺讲坛上,均点燃了珞珈龙学的星星之火。朱先生接棒,以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贡献了精彩的“刘勰”一章,进一步强化了对义理阐释的重视。刘先生则是筑其重镇式的学者,《文心雕龙校释》一书成为“龙学”经典,由此奠定了珞珈龙学重义理阐释、重宏观研究的学派特质。这三位先生皆注重理论阐释,尤其关注刘勰的创作论思想,此研究倾向对路珈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后的俊贤们基本都沿着这一方向,不断深化、拓展。同时,对理论阐释重视的背后,也有着学者们借古鉴今的良苦用心,注重现实的研究品格开始逐渐显现。简言之,初创期的珞珈龙学之特点可以概括为:开始重视对义理的阐释,并从整体、全面的角度对《文心雕龙》做研究。阶段二,珞珈龙学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这一阶段的代表学人有刘绶松、刘纲纪、吴林伯、易中天、罗立乾五位先生。刘绶松先生的学术蓬勃期遇上了政治运动的蓬勃期,他的“龙学”研究有着深刻的时代印记,时时处处都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角度,去分析刘勰文学思想中的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相关理论。虽然这种研究视角在无形中削弱了对《文心雕龙》审美思想的探讨,但却成为珞珈龙学现实品格的一种独特的表现。珞珈龙脉传至刘纲纪先生,刘先生凭借极高的理论水平,使珞珈龙学又上了一个高度。他以极强的逻辑性建构了刘勰美学思想的理论体系,并将刘勰及《文心雕龙》定位为哲学家与哲学典籍,这一观点仍时常被后学征引。同时,其专着《刘勰》是较早在台出版的来自大陆的学术专着,是珞珈龙学扩大对外影响的一个范例。吴林伯先生则是珞珈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位大家,虽着作等身,但所获声名并不相称,这与其专着《<文心雕龙)义疏》《<文心雕龙>字义疏证》出版时间较晚有关,但吴先生真正做到了校注释义全面发展,又因国学基本功扎实,其“龙学”着述功力深厚,是“龙学”界亟待挖掘的一座宝藏。吴先生还指导过一篇硕士论文《<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此文的作者是易中天先生,他同刘纲纪先生一样也研究了《文心雕龙》的美学问题。这篇讨论《文心雕龙》美学问题的论文,历经多次修改后,出版了同名专着《<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是首部研究《文心雕龙》美学思想的专着。发展期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是罗立乾先生,他同吴先生一样,在校注释义方面均有建树。他对刘永济先生及《文心雕龙校释》素有研究,其《新译文心雕龙》明显有《校释》的影子。罗先生还注重探讨《文心雕龙》的当下之用,在珞珈龙学现实品格方面,极具代表性。发展期的这几位代表人物,沿着初创期先贤们奠定的重义理、重宏观的研究方向,继承并光大了珞珈龙学的这种学统。无论是刘绶松先生被誉为“《文心雕龙》理论研究的奠基石”①的《<文心雕龙)初探》,还是刘纲纪、易中天两位先生在建构刘勰美学思想理论体系方面的努力,抑或是吴林伯先生对刘勰文学思想与其它典籍理论之间关系的厘清,以及罗立乾先生对《文心雕龙》理论精义当下之用的多番探讨,这些都彰显了珞珈学人对初创期先贤们理论品格的自觉追求,以及对刘勰文学思想古为今用的现实性考虑。概言之,发展期的珞珈龙学承接了初创期的研究方向与学术品格,在政治运动纷杂的历史时期没有放弃对刘勰及《文心雕龙》的研究,并想方设法从各种角度为刘勰及《文心雕龙》赋予“新生”,这也使得现实的品格一直流淌在珞珈龙学的血脉中,并成为其一大亮点。改革开放后,珞珈龙学的发展日益蓬勃。研究领域及方向日渐多元,理论着述都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对外交流不断扩大。这些都使珞珈龙学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现今珞珈龙学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不容忽视的“龙学”学派。阶段三,珞珈龙学拓新期(2001至2019年),这一时期的珞珈龙学成果不断,学人辈出,李建中先生是此期代表。他在《文心雕龙》文本的译注,理论的阐释与解读,刘勰的人格精神,“龙学”的学术史等多个研究领域,皆有涉猎。依靠以中西比较和古今对话的学术思路,他为新世纪的珞珈龙学不仅贡献了《文心雕龙讲演录》《文心雕龙导读》《龙学档案》等重要成果,还凭借“青春版《文心雕龙》”成功地完成了《文心雕龙》课程的教改。拓新期的其他珞珈学人同样在注重理论研究,强调现实针对性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对《文心雕龙》各种重要理论、观点、命题的探讨仍旧是主要的研究选题。尤其是珞珈讲坛上的老师善于把《文心雕龙》的理论研究与学科的学术动向相结合,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珞珈龙学整体发展情况良好、有序。尤其是2011年成功承办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年会后,珞珈龙学更是维持每年都有相关“龙学”着述发表的势头,而这也体现了珞珈龙学积极的人才培养工作和合理的人员梯队建设。总体而言,新时期珞珈龙学的着述质量及学界认可度均较高,研究具有多学科、跨学科及多视角的特点,并开始有意识地总结前辈学人及整个学派的研究成果。不过,发展至百年的该学派仍然没有出现可以比肩《文心雕龙校释》的经典之作,缺乏可以扛鼎的“龙学”专着。这是种遗憾,但更是对珞珈龙学的鞭策与期待。总之,珞珈龙学以20世纪初黄侃先生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的讲坛上传授《文心雕龙》为发端,以刘永济先生在武汉大学讲授《文心雕龙》并将讲义集结成书,作为其学统正式确立的重要标志。代表学人及作品有刘永济先生的《文心雕龙校释》、刘纲纪先生的《刘勰》、吴林伯先生的《<文心雕龙>义疏》、易中天先生的《<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罗立乾先生的《新译文心雕龙》以及李建中先生的《文心雕龙讲演录》等。该学派的主要特点在于注重对《文心雕龙》做整体性的研究,善于从义理阐释的角度去剖析刘勰的文学思想,突出学术研究的现实品格并着力与教学相结合。
高冉[4](2020)在《新时代绿色生活方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绿色生活方式符合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与要求,也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新时代绿色生活方式以绿色、低碳等理念为引领,倡导公众在日常生活和消费过程中主动选择绿色产品与服务,自觉参与绿色生活活动。绿色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是在衣、食、住、行、用、休闲、娱乐等基本生活活动中形成绿色物质消费方式,同时绿色生活方式包含绿色精神消费方式和绿色生活文化。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是一种有利于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生活方式。新时代我国在推进绿色生活方式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从社会生活的主体来说,公众绿色生活观念淡薄,参与绿色生活的水平较低,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能力较弱。从社会生活的客体来看,绿色产品与服务的缺乏是当前形成绿色生活方式面临的严重挑战。同时,绿色生活方式体制不健全,无法引导和规范绿色生活方式有序形成。新时代形成绿色生活方式,需要以绿色生活价值观念为指引,加强各层次绿色生活教育,引导公众自觉树立绿色生活意识,形成科学的消费观。从日常生活着手,以全民绿色生活行动为突破口,通过典型示范、激励带动等政策手段引导公众主动参与绿色生活。绿色生活资料是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要不断加大绿色产品与服务供给,满足公众对绿色生活的物质需求。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健全绿色生活的体制和机制,是有序推进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保障。
邱士杰[5](2020)在《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理论史的“法权分析”阶段——以“所有权与使用权”定义的“半封建”概念史为中心(1927—1930)》文中指出封建(feudalism)和马克思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将农民设定为被剥削者的着名概念。由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革命发现了农民的革命潜力,因此这两个概念都曾用于分析中国社会性质。虽然亚细亚生产方式对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解释昙花一现,却意外引进以所有权和使用权为中心的法权分析并据此在1928年形成"资本主义商品买卖(土地所有权)+封建剥削(土地使用权)=半封建"的定义。但因这个定义无法揭示资本主义和封建两种因素在半殖民地条件下的有机联系,导致李立三和王明往往过度强调某一单个因素的支配性地位。直到毛泽东发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揭示了两种因素的有机联系,半封建概念才终于取得有效且持久的定义。
何远萍[6](2019)在《基于配价理论对“VN[+身体]”和“N[+身体]V”结构的句法语义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主要运用配价理论对由“N[+身体]”和“V”构成的复合词的内部论元结构进行描写和分析,并结合CCL语料库,以此类复合词为中心,分析其基本句式以及作为定语修饰其论元成分的情况,从中探索复合词的内部语义结构对其句法功能产生的制约作用,力图丰富复合词的研究视角和开阔新的思路。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总结前人对复合词以及“配价理论”的研究情况,从复合词和“配价理论”两方面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不足。第二,对所选语料的来源及选取原则进行说明,并简述配价的性质和确定“V”和复合词“价”的方法。第三,对“VN[+身体]”和“N[+身体]V”结构的论元结构和语法特点进行研究,主要统计研究“V”的论元结构以及“N[+身体]”所承担的论旨角色,并在此基础上讨论“VN[+身体]”和“N[+身体]V”结构的论元结构,再结合语料库探索其内部语义结构对其句法功能的制约作用。第四,对“动—身”型复合词的论元结构和语法特点进行研究,和第三部分所进行的研究相同。第五,将“N[+身体]V”和“VN[+身体]”结构中“N[+身体]”在担任不同论元角色时对复合词的句法功能的制约作出小结。第六,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文章的研究成果,并总结不足和需改进之处。
王玉琢[7](2018)在《柄谷行人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及其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左翼理论家之一,柄谷行人在他的《跨越新批判——康德与马克思》和《世界史的构造》两本着作中试图阐述其对马克思思想的近康德解释,以交换模式论取代生产方式论,以及随之在商品流通过程中重新理解剩余价值的来源并提出了其颇具新意的“消费抵抗”理论。这一别开生面的论述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柄谷的理论构思为抵抗资本主义、重建共产主义道德形而上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并且声称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过,柄谷行人这一系列的“创新”,虽然在对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的描述中有着其独到的深刻之处,但由于其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误读和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修正”,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的严肃的社会革命,在他的改良方案中,却浸淫着历史浪漫主义色彩。因此,对柄谷行人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进行更为深度的考察,辩证地看待其对《资本论》的另类阐释,从而深化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特质的了解,准确认识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和问题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论文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原则,在认真研读柄谷行人相关着作,把握其学术思想的历史形成和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就其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理论基础、主要观点、方法进路和时代依据进行了辩证分析,揭示了其所具有的合理的、积极成分和由于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误读和歪曲而产生的理论失误和消极影响。论文在“导论”和“结语”之外,分为三个部分,具体而言,在各部分主要阐述了如下内容:首先,本文从柄谷行人的理论演绎逻辑出发进行梳理,并对其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社会时代背景做了考察分析。其次,本文对柄谷行人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剖析解读,并从中发现其与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区别。与以往传统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决定论有所不同,柄谷行人完成了从生产到交换的视域转换,以及对剩余价值的来源进行了另类的解读,这两处根本性的分歧进一步规定了其后各自的理论走向。最后,本文探究了柄谷行人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的重要价值及其局限性。柄谷行人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为抵抗和超越资本主义提供了新思路,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萌生了新的可能,同时重塑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事实上离开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不可能真正地消灭资本主义体系,柄谷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
张英曦[8](2017)在《由弗洛伊德的创作方式论绘画个性语言的形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个性语言的形成过程就是绘画创作的一个过程,这个创作的过程是极为困难和复杂的,创作者要完成这个过程,必须从主题、构图、色彩、处理手法等等方面来进行规划和布局,最终通过这些一系列的整体过程来传达给我们信息。本文中的个性语言更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反复加工,它会随着艺术家本身所处的时代及世界观还有绘画的手段和工具材料的不同而给观者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个性语言的形成更是对创作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研究以弗洛伊德为主的艺术大师们的创作方式来论述个性语言的形成。其中,分别通过研究弗洛伊德写生创作方式中的生活背景、情感、构图、细节刻画、笔触肌理、色彩、局部刻画的创作技法以及作画时间、环境等等写生手法来推断他们的个性语言的形成,即富有生命力的色彩、细致惊悸的风格,粗狂饱满坚实的造型、率意厚重的笔触和肌理还有最后形成的生动自然的艺术形象。除此之外,本文还对其他几位艺术大师们所独有的写生创作方式形成的个性语言加以阐述和论证。通过以上的这些综合论述,我们可以推断,创作方式对于个性语言形成的重要性,以写生为主的独特创作方式促进个性语言的形成。这一研究对于我们以后对绘画创作方式的探索,学习绘画,形成自己独有的个性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对提升自身艺术水平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郗戈[9](2017)在《“三种社会形态论”与“四种生产方式论”再研究——以《资本论》及手稿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三种社会形态论"与"四种生产方式论"的再研究对于重新理解"五种社会形态论",进而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对于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能仅仅基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三种社会形态论"表述,局限于交换关系层面来理解其内涵,而是应该基于《资本论》从生产关系层面重新理解其深刻内涵。同时,也不能仅仅从历史进程的先后次序性角度把"四种生产方式论"简单化,而是应当从历史规律的深刻视角来把握其复杂内涵。"三种社会形态论"与"四种生产方式论"之间的统一性实质上是普遍规律与多元道路、历史规律与主体活动的统一性。正确把握"三种社会形态论"与"四种生产方式论"的统一性与差异性,对于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发展、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赵小琪[10](2016)在《中国现代诗学权力场域中的科学理性思维论》文中认为历史地看,在关于中国现代诗学中的思维方式论较为有限的成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于完善的地方。一方面,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现代科学理性思维存在着简单化理解的倾向,认为中国现代科学理性思维就是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中科学理性思维的形成和表现,未能深刻地说明与阐释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中科学理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背后的根本性理论驱动力。另一方面,现有的研究成果存在着过于宽泛化理解的倾向,认为中国现代科学理性思维就是文化意义上的西方注重逻辑、注重实证的科学理性思维的文化思维方式的派生物,以文化思维方式遮蔽了诗学意义上的中国现代诗学中西方科学理性思维与中国传统实用理性思维相互对接和融合后所生成的立体的、多元的范式与层次。此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存在着过于固态化理解的倾向,一些研究者将中国现代诗学的科学理性思维论与直觉感悟思维论割裂开来进行论述。因此,对中国科学理性思维论的理论探讨亟需进一步深入:一方面,需要以整体性的视野重建中国现代诗学的科学理性思维论与中国现代文化的科学理性思维方式、中国现代文学的科学理性思维方式的历史联系;另一方面,需要回到中国现代诗学思维发展的权力场域现场,揭示中国现代诗学中科学理性思维论与直觉感悟思维论既相互冲突、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发展态势。
二、人的全面发展方式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的全面发展方式论(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思想研究关键词共同体(论文提纲范文)
1 战前与战时:“亚细亚共同体”论的导入与展开 |
2 战后启蒙期:“世界史基本法则”下的共同体论 |
3 共同体的再评价与现代化的反思 |
4结语 |
(2)中国古史分期体系的构建与社会性质的探索——黎虎先生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3)“珞珈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初创期的“珞珈龙学” |
第一节 珞珈龙学的奠基 |
一、珞珈龙学之诞生 |
二、黄侃与珞珈龙学 |
三、朱东润的“龙学”成果 |
第二节 刘永济:珞珈龙学之功臣 |
一、“龙学”专着之特点 |
二、《文心雕龙校释》义理研究 |
三、“龙学”对词学的影响 |
四、“龙学”的中西比较思维 |
第二章 发展期的“珞珈龙学”(上) |
第一节 珞珈龙学的发展 |
一、珞珈龙学之长成 |
二、胡国瑞的“龙学”成果 |
第二节 刘绶松对“龙学”的贡献 |
一、高度强调政治性的学术研究思路 |
二、论《文心雕龙》中的现实主义 |
三、关于《文心雕龙》研究的“阶级性” |
四、刘绶松“龙学”之特点 |
第三节 刘纲纪的“龙学”成就 |
一、对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定位 |
二、《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三、刘勰的人格精神、佛学思想与思维模式 |
四、对刘勰生平事迹之考证 |
五、与刘纲纪先生的商榷 |
第四节 吴林伯:珞珈“龙学”的巨匠 |
一、极富特点的“龙学”着作 |
二、论《文心雕龙》诸命题 |
三、论《文心雕龙》与其它典籍的关系 |
四、吴林伯“龙学”治学方法 |
第三章 发展期的“珞珈龙学”(下) |
第一节 易中天的“龙学”着作 |
一、《文心雕龙》之文学本体论 |
二、《文心雕龙》之创作规律论 |
三、《文心雕龙》之审美理想论 |
四、易中天对珞珈龙学的贡献 |
第二节 罗立乾的“龙学”着述 |
一、《新译文心雕龙》的“承”与“新” |
二、两大类“龙学”论文 |
三、罗立乾对“龙学”的态度 |
第四章 拓新期的“珞珈龙学” |
第一节 新世纪的珞珈龙学 |
一、论文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
二、珞珈龙学之壮大 |
第二节 李建中:传承“珞珈龙学”的薪火 |
一、发现《文心雕龙》的诗性智慧 |
二、重释《文心雕龙》的关键词 |
三、创生《文心雕龙》青春版 |
结语 |
一、珞珈龙学的现实品格 |
二、珞珈龙学的辐射效应 |
附录 “珞珈龙学”大事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新时代绿色生活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
三 矛盾分析法 |
第四节 创新之处和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 |
第二章 新时代绿色生活方式的理论概述 |
第一节 新时代绿色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 |
一 生活方式 |
二 新时代绿色生活方式 |
第二节 新时代绿色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 |
一 绿色物质生活方式 |
二 绿色精神生活方式 |
第三节 新时代绿色生活方式的基本导向 |
一 勤俭节约 |
二 绿色低碳 |
三 文明健康 |
第三章 新时代绿色生活方式面临的现实问题 |
第一节 绿色生活观念淡薄 |
一 传统社会生活风气残留 |
二 西方消费主义观念的影响 |
三 对绿色生活方式本身缺乏认识 |
第二节 绿色生活方式参与水平低 |
一 绿色物质消费水平低 |
二 日常生活方式高碳化 |
三 精神消费方式“非绿色化” |
第三节 绿色产品与服务供应缺乏 |
一 研发技术难度大 |
二 宣传推广力度小 |
三 包装运输暂未实现绿色化 |
四 部分企业承担责任不力 |
第四节 绿色生活体制机制不健全 |
一 宣传教育制度不完善 |
二 法律监管和保障机制不成熟 |
三 绿色生活支持和补偿机制缺乏 |
四 部门行业间协同联动机制落后 |
第四章 新时代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实践路径 |
第一节 树立绿色生活理念 |
一 培育绿色生活观念 |
二 发展科学消费方式 |
第二节 加强绿色生活教育 |
一 重视绿色生活基础教育 |
二 开设绿色生活专业教育 |
三 普及绿色生活公众教育 |
第三节 开展绿色生活行动 |
一 全面实现“垃圾分类” |
二 倡导“无污染”绿色外卖 |
三 实施“绿色快递”计划 |
四 鼓励“低排放”绿色出行 |
五 废旧生活物品“绿色回收” |
第四节 增加绿色生活资料 |
一 加大绿色产品供给 |
二 完善绿色生活服务 |
第五节 丰富绿色生活文化 |
一 开展绿色生活文化活动 |
二 打造绿色生活文化产品 |
第六节 建立绿色生活体制 |
一 强化绿色生活宣传示范机制 |
二 完善绿色生活方式补偿机制 |
三 健全绿色生活方式法律体系 |
四 建立绿色政绩考核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5)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理论史的“法权分析”阶段——以“所有权与使用权”定义的“半封建”概念史为中心(1927—1930)(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封建和亚细亚生产方式:为论证中国农民的被剥削地位而引入的两个概念(1927) |
二、从法权分析获得定义的“半封建”(1928) |
三、从“半封建”到“封建”,再从“封建”到“畸形的资本主义”(1930) |
四、结论 |
(6)基于配价理论对“VN[+身体]”和“N[+身体]V”结构的句法语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综述 |
1.1.1 汉语复合词研究综述 |
1.1.2 现代汉语的配价理论研究综述 |
1.2 研究方法 |
1.2.1 统计法 |
1.2.2 分析法 |
1.2.3 归纳法 |
1.3 研究意义 |
1.4 符号说明 |
2 语料类型及配价说明 |
2.1 语料类型 |
2.1.1 语料来源 |
2.1.2 语料选取原则 |
2.2 配价说明 |
2.2.1 配价的性质 |
2.2.2 “价”的确定方法 |
3 “N_([+身体])V”结构的论元结构和句法特征(共45 个) |
3.1 “主事V”的论元结构和句法特征(共3 个) |
3.1.1 “主事V”的论元结构和句式 |
3.1.2 “主事V”作定语 |
3.2 “受事V”的论元结构及句法特征(共2 个) |
3.2.1 “受事V”的论元结构和句式 |
3.2.2 “受事V”作定语 |
3.3 “方式V”的论元结构及句法特征(共31 个) |
3.3.1 “方式V”的论元结构及句式 |
3.3.2 “方式V”作定语 |
3.4 “场所V”的论元结构和句法特征(共9 个) |
3.4.1 “场所1V”的论元结构和句法特征 |
3.4.2 “场所2V”的论元结构和句法特征 |
3.4.3 “场所V”作定语 |
4 “VN[+身体]”结构的结构类型和句法特征(共187 个) |
4.1 “V施事”的论元结构和句法特征(共78 个) |
4.1.1 “1V施事”的论元结构和句式 |
4.1.2 “2V施事”的论元结构和句式 |
4.1.3 “V施事”作定语 |
4.2 “V主事”的论元结构和句法特征(共16 个) |
4.2.1 “1V主事”的论元结构和句式 |
4.2.2 “2V主事”的论元结构和句式 |
4.2.3“V 主事”作定语 |
4.3 “V受事”的论元角色和句法特征(共43 个) |
4.3.1 “V受事”的论元结构和句式 |
4.3.2 “V受事”作定语 |
4.4 “V施受”的论元角色和句法特征(共8 个) |
4.4.1 “V施受”的论元角色和句式 |
4.4.2 “V施受”作定语 |
4.5 “V致事”的论元角色和句法特征(共1 个) |
4.5.1 “V致事”的论元角色和句式 |
4.5.2 “V致事”作定语 |
4.6 “V方式”的论元结构和句法特征(共5 个) |
4.6.1 “1V方式”的论元结构和句式 |
4.6.2 “2V方式”的论元结构和句式 |
4.6.3 “V方式”作定语 |
4.7 “V场所”的论元结构和句法特征(共36 个) |
4.7.1 “1V场所”的论元结构和句式 |
4.7.2 “2V场所”的论元结构和句式 |
4.7.3 “V场所”作定语 |
5 “VN_([+身体])”和“N_([+身体])V”结构小结 |
5.1 “V主事”小结 |
5.2 “V受事”小结 |
5.3 “V方式”小结 |
5.4 “V场所”小结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7)柄谷行人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及其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研究方法 |
2.创新点 |
(四)主要内容 |
一、柄谷行人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演绎逻辑与社会历史背景 |
(一)学术轨迹 |
1.“康德式转向”的继承者 |
2.对黑格尔的“超越” |
3.“恢复”马克思的“批判” |
(二)社会历史背景 |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2.“历史终结论”的困扰 |
二、柄谷行人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 |
(一)从价值形态的引入中重构对抗资本主义的革命主体 |
(二)从交换方式理解社会形态——对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决定论的“修正” |
(三)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差异——对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修正” |
三、柄谷行人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重要价值及局限性 |
(一)柄谷行人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重要价值 |
1.“交换样式”视角下分析世界史的独特贡献 |
2.重塑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
(二)柄谷行人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局限性 |
1.对剩余价值的错误理解 |
2.对消费抵抗的浪漫化解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由弗洛伊德的创作方式论绘画个性语言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创作方式和个性语言的概念 |
第二章 弗洛伊德的创作方式对其个性语言的影响 |
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创作方式 |
一、创作生活背景 |
二、以写生为主的创作方式 |
第二节 个性语言的形成 |
一、富有生命力的色彩 |
二、细致惊悸的风格 |
三、粗犷饱满坚实的造型 |
四、率意厚重的笔触和肌理 |
五、生动自然的艺术形象 |
第三章 其他流派艺术大师的创作方式对其个性语言的影响 |
第一节 阿利卡 |
一、创作方式 |
二、个性语言的形成 |
第二节 莫奈 |
一、创作方式 |
二、个性语言的形成 |
第三节 忻东旺 |
一、创作方式 |
二、个性语言的形成 |
第四章 独特的写生创作方式促进绘画个性语言的形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三种社会形态论”与“四种生产方式论”再研究——以《资本论》及手稿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生产关系视角重新理解“三种社会形态论” |
二、从历史逻辑视野重新理解“四种生产方式论” |
三、“三种社会形态论”与“四种生产方式论” |
(10)中国现代诗学权力场域中的科学理性思维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输入与冲击 |
二、原则与方法 |
三、转化与渗透 |
四、人的全面发展方式论(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思想研究关键词共同体[J]. 高华鑫.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21(06)
- [2]中国古史分期体系的构建与社会性质的探索——黎虎先生访谈录[J]. 李文才. 史学史研究, 2020(02)
- [3]“珞珈龙学”研究[D]. 张然. 山东大学, 2020(11)
- [4]新时代绿色生活方式研究[D]. 高冉. 郑州大学, 2020(02)
- [5]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理论史的“法权分析”阶段——以“所有权与使用权”定义的“半封建”概念史为中心(1927—1930)[J]. 邱士杰. 经济思想史研究, 2020(00)
- [6]基于配价理论对“VN[+身体]”和“N[+身体]V”结构的句法语义分析[D]. 何远萍.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02)
- [7]柄谷行人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及其价值研究[D]. 王玉琢.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3)
- [8]由弗洛伊德的创作方式论绘画个性语言的形成[D]. 张英曦.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9]“三种社会形态论”与“四种生产方式论”再研究——以《资本论》及手稿为中心[J]. 郗戈.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7(04)
- [10]中国现代诗学权力场域中的科学理性思维论[J]. 赵小琪.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