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的多模式镇痛效应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探讨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多模式镇痛对胃癌患者术后吗啡的用药量、肠功能恢复和体温变化等临床效应的影响,以期为胃癌患者术后镇痛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40例ASAⅠ或Ⅱ级择期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氟比洛芬酯组于术前0.5 h静注氟比洛芬酯1 mg/kg,术后距第一次给药6 h再次静注氟比洛芬酯1 mg/kg;吗啡组于术前0.5 h静注安慰剂英脱利匹特0.1 ml/kg,术后距第一次给药6 h再次静注英脱利匹特0.1 ml/kg,两组患者术后均以吗啡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舒适评分(BCS)判断术后镇痛效果。分别于术后12、24、36和48 h行VAS和BCS评分。记录术后1~12 h、13~24 h、25~36 h、37~48 h四个时间段的吗啡用量。记录患者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的时间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记录患者术前、术后24 h体温及血白细胞计数。结果:吗啡组有一例患者因术中出血量多而被剔除出组,故吗啡组有19例、氟比洛芬酯组有20例完成了本研究。两组患者间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ASA分级、手术时间(吗啡组147.47±10.49 min,氟比洛芬酯组153.10±13.28 min)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获良好镇痛,两组间术后12、24、36和48 h的VAS和BCS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吗啡组术后1~12 h吗啡用量为25.09±4.63 mg,明显高于氟比洛芬酯组16.99±3.51 mg(P<0.01);术后13~24 h、25~36 h、37~48 h三个时间段吗啡组患者的吗啡用量分别为:18.11±3.44 mg、13.31±3.70 mg和12.25±2.54 mg,氟比洛芬酯组患者的吗啡用量则分别为16.36±3.83 mg、14.35±3.50 mg和11.70±2.21 mg,两组间相应时间段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吗啡组术后24和48 h吗啡总的用量分别为:43.19±7.31 mg和68.74±11.89 mg,氟比洛芬酯组为33.35±6.76 mg和59.40±10.10 mg,两组间相应时间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吗啡组相比,氟比洛芬酯组术后24 h节约吗啡用量为23%。吗啡组有4例(21%)、氟比洛芬酯组有3例(15%)患者术后发生恶心呕吐,两组间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氟比洛芬酯组患者术后肛门恢复排气的时间为69.05±11.20 h,早于吗啡组78.05±12.94 h(P<0.05)。在术后24 h,吗啡组与氟比洛芬酯组患者的体温为(37.8±0.35℃vs 37.5±0.44℃),分别高于其术前基础值(36.7±0.24℃vs 36.7±0.26℃)(P<0.05),吗啡组患者术后24 h体温的上升幅度高于氟比洛芬酯组(P<0.05)。在术后24 h,吗啡组与氟比洛芬酯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为[(10.1±1.62)×109 L-1 vs (8.9±1.71)×109 L-1)],分别高于其术前基础值[(5.8±1.43)×109 L-1 vs (5.8±1.24)×109 L-1)](P<0.05),吗啡组患者术后24 h白细胞计数的上升幅度高于氟比洛芬酯组(P<0.05)。结论:与单用吗啡PCIA镇痛相比,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用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的多模式镇痛可在术后镇痛效果相同的基础上减少吗啡用量,有利于肠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体温和白细胞的上升幅度。因此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PCIA镇痛较单用吗啡PCIA镇痛更适用于胃癌患者的术后镇痛。第二部分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多模式镇痛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探讨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多模式镇痛对胃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的影响,以期为临床,特别是原有免疫抑制、免疫紊乱的患者(如高龄、肿瘤等患者)术后镇痛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患者的一般情况,麻醉及镇痛方法同第一部分。于麻醉前(基础值)、手术开始后2 h、术后24、48、120 h五个时间点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数量、NK细胞(CD3-CD16+CD56+)数量和淋巴细胞表面CD25+表达的变化。结果:两组间CD3+、CD4+、CD8+、CD4+/CD8+、CD3-CD16+CD56+、CD25+的麻醉前基础值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CD3+、CD4+、CD4+/CD8+、CD3-CD16+CD56+、CD25+与各自相应的麻醉前基础值相比,于手术2 h开始下降(P<0.05),术后24 h达最低(P<0.05),术后48 h开始恢复(P<0.05),至术后120 h , CD3+、CD4+、CD4+/CD8+和CD25+已恢复至麻醉前水平( P>0.05 ),而CD3-CD16+CD56+仍未恢复(P<0.05)。与吗啡组比,氟比洛芬酯组CD3+、CD4+、CD4+/CD8+、CD25+在术后24 h下降幅度较小(P<0.05),而CD3-CD16+CD56+则在手术2 h和术后24 h下降幅度较小(P<0.05)。两组各时点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用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PCIA镇痛较单用吗啡PCIA镇痛对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有保护作用,更有利于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PCIA镇痛较单用吗啡PCIA镇痛更适合于胃癌患者使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氟比洛芬肠溶微球的制备与影响因素考察[J]. 中国药剂学杂志(网络版) 2012(03)
- [2].宫颈癌手术术后镇痛中氟比洛芬酯的临床应用分析[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9(28)
- [3].氟比洛芬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01)
- [4].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治急性损伤疗效观察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92)
- [5].舒芬太尼联合布托啡诺、氟比洛芬酯用于术后镇痛的临床分析[J]. 世界复合医学 2019(12)
- [6].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麻醉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A0)
- [7].氟比洛芬酯的合成进展[J]. 广东化工 2020(06)
- [8].氟比洛芬酯对脑损伤术后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09)
- [9].氟比洛芬酯用于小儿扁桃体手术的临床观察[J]. 中国农村卫生 2020(07)
- [10].无痛人流术中采用丙泊酚复合氟比洛芬酯的效果分析[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14)
- [11].氟比洛芬酯联合地佐辛在开胸术中的作用探讨[J]. 黑龙江中医药 2020(02)
- [12].氟比洛芬酯和右美托咪定对妇科腹腔镜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J].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0(06)
- [13].氢吗啡酮联合氟比洛芬酯用于骨科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效果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0(16)
- [14].2017—2018年某院843例氟比洛芬酯的使用合理性分析[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20(08)
- [15].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在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0(11)
- [16].氟比洛芬酯联合地佐辛在老年人脊柱手术后的应用效果[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18)
- [17].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氟比洛芬酯对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术后苏醒和疼痛的影响[J]. 上海医学 2018(07)
- [18].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及氟比洛芬酯在妇科术后镇痛中的应用[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9(11)
- [19].氟比洛芬酯预滴注在无痛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J]. 现代实用医学 2019(10)
- [20].氟比洛芬酯对颅脑手术脑损伤保护作用及临床效果分析[J]. 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 2019(03)
- [21].氟比洛芬酯联合右美托咪定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J]. 中国药物评价 2016(05)
- [22].氟比洛芬酯联合右美托咪定用于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7(01)
- [23].比较氟比洛芬酯和地佐辛对鼻咽手术后躁动的影响[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69)
- [24].氟比洛芬酯合并丙泊酚静注在老年开胸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96)
- [25].氟比洛芬酯在肛肠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河南医学研究 2016(12)
- [26].氟比洛芬酯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7(02)
- [27].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在混合痔手术的疗效观察[J]. 药品评价 2016(20)
- [28].氟比洛芬酯用于老年急腹症围术期超前镇痛40例[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7(02)
- [29].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用于高龄骨科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7(04)
- [30].不同剂量的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酯对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实施术后镇痛的效果对比[J]. 当代医药论丛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