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淡紫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lilacinus(Thom.)Samson Str.NH-PL-03)生物学特性与次生代谢物质生物效应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作者: 李芳
导师: 陈家骅
关键词: 淡紫拟青霉,生物学特性,培养特性,次生代谢物质,抑菌效应,降解效应
文献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系统测定了淡紫拟青霉NH-PL-03菌株液体培养过程OD (620nm)值、pH值、菌丝干重、产孢量以及基质消耗(碳、氮)等培养参数;对培养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并对该菌株的培养阶段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菌丝干重、产孢量、OD (620nm)值分别为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生理特性主成分;基质消耗(C、N)与产物生成有显著相关;当λ=2.582时,可将淡紫拟青霉菌株NH-PL-03培养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适应期,培养时间为1~2d,菌的培养参数变化不大;第二阶段为生长期,培养时间为3~5d,菌体开始生长,OD (620nm)值上升,pH值下降,菌丝和产孢量增加;第三阶段为对数期,培养时间为6~7d,OD (620nm)值、pH值上升,菌丝和产孢量急剧增加;8d后进入稳定期(第四阶段),OD (620nm)值、pH值趋于稳定,菌丝干重和产孢量达到峰值并趋于稳定。 对淡紫拟青霉培养过程POD同工酶进行跟踪测定,结果表明:在淡紫拟青霉的整个液体培养过程中,共出现了4条POD同工酶酶带,其迁移率(Rf)分别为0.098、0.137、0.294和0.373。总体上,培养过程POD同工酶酶带的数量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3~5d时有3条POD同工酶酶带,培养至6d,只有2条酶带,7~10d都只有1条POD同工酶酶带。 对培养过程β-葡萄糖苷酶活性进行跟踪分析,结果表明:在培养的第1~6d时,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比较平缓,酶活的变化为7.0 u/mL~9.438 u/mL,从培养的第7d开始β-葡萄糖苷酶活性骤然升高,达到43.875 u/mL,培养8 d时,β-葡萄糖苷酶活性达到最高值55.0 u/mL,随后,β-葡萄糖苷酶活性呈动态平衡状态(9~11d),12d时开始早现逐渐下降的稳定变化,从44.438 u/mL降至18.875u/mL。 对培养过程的可溶性蛋白进行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在1~12d的培养过程中,蛋白质条带呈现先增多,后减少,再增多的趋势。并且各个阶段存在着共同的蛋白质电泳条带,这反映了淡紫拟青霉液体培养过程中基因表达的情况。 研究淡紫拟青霉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对淡紫拟青霉NH-PL-03菌株培养过程的OD值,pH值,菌丝生长与孢子生成有明显影响。孟加拉红、PDA和察氏培养基菌丝量增长最为显著,培养8d,菌丝量分别达到0.80/50mL、0.73/50mL和0.70/50mL;PDB、PCA培养基菌丝量增加较为缓慢,培养8d,菌丝干重仅为0.22/50mL和0.18g/50mL。在察氏和燕麦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大,培养8d,产孢量分别达到36.90×106/mL和35.51×106/mL;
论文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淡紫拟青霉生长特性研究
2.1 淡紫拟青霉形态学观察
2.2 淡紫拟青霉培养过程生理指标与生长因子的跟踪分析
2.3 淡紫拟青霉培养过程液相色谱分析
2.4 淡紫拟青霉培养过程重要酶及可溶性蛋白分析
2.4.1 淡紫拟青霉培养过程过氧化物同功酶的变化
2.4.2 淡紫拟青霉培养过程β-葡萄糖苷酶的变化
2.4.3 淡紫拟青霉不同培养时期菌丝体内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
2.5 不同寄主来源淡紫拟青霉菌菌株RAPD分析
第三章 淡紫拟青霉菌培养特性研究
3.1 培养基对淡紫拟青霉菌生长的影响
3.2 通气量对淡紫拟青霉菌生长的影响
3.2.1 摇床转速对淡紫拟青霉菌生长的影响
3.2.2 装瓶量对淡紫拟青霉菌生长的影响
3.3 起始pH对淡紫拟青霉菌生长的影响
3.4 温度对淡紫拟青霉菌生长的影响
3.5 碳氮源设置对淡紫拟青霉菌生长的影响
3.5.1 不同碳、氮源对淡紫拟青霉菌生长的影响
3.5.2 不同碳、氮比对淡紫拟青霉菌生长的影响
3.5.3 不同基质浓度对淡紫拟青霉菌生长的影响
3.6 农药对淡紫拟青霉菌落生长与孢子萌发的影响
第四章 淡紫拟青霉次生代谢物质的生物效应研究
4.1 淡紫拟青霉次生代谢物质对甘薯茎线虫的毒力效应
4.2 淡紫拟青霉次生代谢物质的生理活性研究
4.3 淡紫拟青霉次生代谢物质的抑菌效应及机理分析
4.3.1 淡紫拟青霉次生代谢物质的抑菌效应
4.3.2 淡紫拟青霉次生代谢物质的抑菌机理分析
4.4 淡紫拟青霉菌对辛硫磷的降解效应
4.4.1 前处理研究
4.4.2 淡紫拟青霉菌对辛硫磷的降解效应
第五章 淡紫拟青霉菌剂的应用试验
5.1 盆栽试验
5.2 田间小区试验
第六章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讨论
6.3 创新之处
6.4 应用策略
6.5 研究展望
6.6 结语
附录.1 文献综述
附录.2 参考文献
附录.3 作者简介及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2005-09-27
参考文献
- [1].根结线虫寄生真菌资源与淡紫拟青霉PL89的研究[D]. 肖顺.福建农林大学2006
- [2].淡紫拟青霉E2-4生防效果分析及其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D]. 任文彬.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
- [3].淡紫拟青霉对南方根结线虫侵染机制的研究[D]. 刘晓莉.安徽农业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淡紫拟青霉对南方根结线虫侵染机制的研究[D]. 刘晓莉.安徽农业大学2011
- [2].杀蚜蝉拟青霉菌株筛选、培养及其致病作用研究[D]. 李忠.贵州大学2008
- [3].拟青霉菌sp.229中人参皂苷β-葡萄糖苷酶的分离纯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D]. 严钦.复旦大学2008
- [4].玫烟色拟青霉生物学特性及感病菜青虫病理变化的研究[D]. 张仙红.山西农业大学2005
- [5].桑叶次生代谢产物研究[D]. 刘利.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 [6].35种虫草及其无性型鉴定、活性筛选和细脚拟青霉提取物的抗抑郁作用及相关机制[D]. 李春如.安徽医科大学2006
- [7].根结线虫寄生真菌资源与淡紫拟青霉PL89的研究[D]. 肖顺.福建农林大学2006
- [8].中国拟青霉属的系统学及部分菌株的致病性研究[D]. 韩燕峰.贵州大学2007
- [9].淡紫拟青霉E2-4生防效果分析及其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D]. 任文彬.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
- [10].秦岭链霉菌次生代谢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研究[D]. 姬志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