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肝四肢之根

试论肝四肢之根

一、试论肝者罢极之本(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娇[1](2021)在《基于线粒体节律的四逆酸枣仁汤干预失眠症日间疲劳疗效和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失眠症是典型的节律紊乱疾病,发病率高达48%,损害患者身心健康。安眠药如艾司唑仑等苯二氮草类药物可延长睡眠时间,但存在困倦、疲劳等日间功能损害。最新研究提示,线粒体能量代谢具有显着的近日节律,其功能失调与睡眠-觉醒节律及能量代谢关系密切。中医学认为“昼精夜瞑”是人体良好的睡眠节律,当机体失眠时,会伴随睡眠节律紊乱如入睡难、早醒和日间功能不足的症状。课题组发现,基于“从肝论治失眠症”处方的四逆酸枣仁汤具有较好疗效,不仅有助于夜间睡眠质量的改善,而且较艾司唑仑等苯二氮草类安眠药物在改善日间功能方面也有优势。综上,结合《素问·五藏生成篇》“卧则血归于肝”及中医理论对人体能量节律的认识,提出“基于肝藏血、主疏泄调节机体睡眠-觉醒节律干预失眠症以达到‘昼精夜瞑’的治疗目标是中医的特色优势,其现代生物学基础与线粒体能量调节机制的昼夜节律有关”的假说。本研究拟以线粒体动力学指标节律变化为核心,临床试验与基础实验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核心体温、红外、CPC心肺耦合、基因蛋白检测等技术,以艾司唑仑为对照药,探讨四逆酸枣仁汤调节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疗效和机理。方法文献研究: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4月30日,纳入艾司唑仑相较于安慰剂或空白组治疗失眠症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isk of bias 2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然后使用Revman 5.4、Stata MP14进行Meta分析,对于不能合并的研究采用描述性分析。主要结局指标:疲劳、日间功能、不良反应;次要结局指标: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等睡眠因子。并且,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回顾性分析2011-2021十年中全国范围内医疗机构使用的第二类精神药品中艾司唑仑片的使用状况,对用药频度(DDDs)、处方占比、研究地区等指标进行汇总分析。临床试验:通过横断面临床试验设计,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招募失眠患者,基于CPC心肺耦合技术、FS-14量表(Fatigue Scale-1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失眠患者的日间疲劳及夜间睡眠质量进行评估,采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以期掌握失眠患者日间功能的状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并且通过病例系列临床试验设计,对失眠就诊患者日间疲劳、睡眠质量进行干预前后对照(0周、2周、4周),并于8周时进行随访。采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比较和监测失眠患者日间功能的改善效果。实验研究:通过腹腔注射PCPA复制失眠症大鼠模型,通过翻正实验评价失眠模型。此后给予艾司唑仑阳性对照药和四逆酸枣仁汤进行干预,通过核心体温(昼夜取6个时间点测量)、红外热成像(昼夜取11个时间点测量)技术评价大鼠的睡眠-觉醒情况与宏观能量代谢昼夜节律的相关性;通过蛋白印记表达法、实时荧光定量PCR、荧光素酶法,探讨大鼠12:00及24:00下丘脑周期基因Per1、Per2、Bmal1与全脑ATP、线粒体动力学蛋白(Mfn1、Mfn2、Opa1、Drp1、Fis1)昼夜表达的相关性并评价四逆酸枣仁汤的干预作用;并联合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艾司唑仑及四逆酸枣仁汤干预后大鼠24:00前额叶线粒体动力学及血清LDH、CK、BUN的含量变化。结果文献研究:关于艾司唑仑与安慰剂的对照研究发现,疲劳、运动减退、嗜睡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1项研究指出,与安慰剂相比,艾司唑仑治疗失眠症后吞咽功能下降,表现为服用艾司唑仑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上升,EAT-10评分上升,VFSS评分下降。2项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发现,艾司唑仑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P<0.05),1项研究指出艾司唑仑1mg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4%高于安慰剂组43%。关于夜间睡眠情况的数据3项研究无法进行META分析,3项研究提示艾司唑仑组对于睡眠质量的疗效优于安慰剂组。1项关于艾司唑仑与空白组对照的实验指出,艾司唑仑可以有效降低老年睡眠障碍伴高血压患者的次日血压,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且对于患者失眠治疗有效率88%高于空白对照组68%(P<0.05)。(2)近十年国内艾司唑仑的使用量居高不下,处方量大、占比高,处方占比排序在二类精神药品中多处于前列(排序在第1、2位),处方占比多超过10%,甚至部分研究占比量高达80%。临床试验:(1)横断面结果显示,87%的失眠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力疲劳,98%的失眠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体力疲劳,90.32%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日间功能损害;PSQI日间功能因子和FS-14关系紧密(509,P<0.01);PSQI日间功能因子和CPC睡眠质量评估系统获取的熟睡时间(即稳定睡眠期,对应CPC分析中的高频部分)密切相关(.851,P<0.01),FS-14脑力疲劳因子与睡眠总时间密切相关(.508,P<0.01)、REM(.488,P<0.01)密切相关。(2)四逆酸枣仁汤对失眠症患者干预4周,并于8周随访:FS-14总得分逐渐减小,干预2周后得分5.63分降至4.83(P>0.05)、4周2.91分(P<0.01)、8周1.54分(P<0.01)。脑力疲劳因子得分范围为0-6分,干预2周后得分从2.83分下降至2.28分(P>0.05),第4周1.75分(P<0.01),8周0.81 分(P<0.01)。体力疲劳因子得分范围为0-8分,干预2周后得分从5.63分降至4.83分(P>0.05),第4周2.91分(P<0.01),第8周1.55分(P<0.01)。日间功能因子得分范围0-3分,干预2周后得分从2.03分下降至1.45分(P<0.05),干预4周后降至1.00分(P<0.01),8周随访时1.09分(P<0.01)。实验研究:(1)大鼠宏观能量指标(核心体温、红外热成像)的昼夜变化监测:昼夜24小时平均取6个时间点(4:00、8:00、12:00、16:00、20:00、24:00)进行核心体温测量,正常组大鼠核心体温存在昼(睡眠期)低夜(活动期)高的趋势,与既往研究规律一致,即核心体温下降则诱导入睡,核心体温上升则诱导觉醒:12:00四组大鼠体温达到昼夜最低值,正常组36.93℃,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核心体温升高(P>0.05),和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体温降低(P<0.05),中药组体温降低(P<0.01)。8:00、16:00时,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体温升高(P>0.05),和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组体温降低,仅8:00西药组与模型组有显着差异(P<0.05)。4:00、20:00时,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体温上升趋势减缓,体温低于正常组。24:00时,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体温低于正常组(P<0.01),和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组体温上升(P>0.05)。昼夜24小时取11个时间点进行尾部红外测量,正常组大鼠尾部温度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与其它时间点基本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尾部温度呈现昼夜振荡,即以12:00为波谷、以24时为周期的类余弦曲线,12:00大鼠尾部温度出现最低值25.00℃,和12:00相比,大鼠尾部2:00、20:00、22:00温度升高(P<0.05)。12:00各组大鼠尾部温度处于最低值,正常组尾部温度26.88℃,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尾部温度降低(P>0.05)。(2)大鼠全脑节律基因、ATP和线粒体动力学指标的昼夜表达变化:正常组大鼠下丘脑Per1、Per2、Bmal1 mRNA表达量呈现昼(睡眠期)低夜(活动期)高的趋势,失眠模型大鼠Per1、Per2、Bmal1 mRNA表达量发生节律紊乱,经药物干预后,节律恢复。节律基因表达的组间比较:24:00和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Per1、Per2、Bmal1 mRNA的表达有下降趋势(P>0.05);和模型组大鼠相比,西药组Per1、Per2、Bmal1 mRNA表达有增加的趋势(P>0.05),中药组大鼠Per1、Per2、Bmal1 mRNA表达增加(P<0.01)。12:00和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Per1、Bmal1 mRNA表达有升高的趋势(P>0.05),Per2表达增加(P<0.01);和模型组大鼠相比,西药组和中药组 Per1、Per2、Bmal1 mRNA 表达均下降(P<0.05)。节律基因表达的昼夜比较:大鼠下丘脑Per1正常组,24:00表达量高于12:00(P<0.05);模型组24:00表达量低于12:00(P<0.01),西药组和中药组的24:00表达量高于12:00(P<0.01),且中药组趋势更加明显。Per 2正常组24:00表达量高于12:00(P>0.05);模型组24:00表达量低于12:00(P<0.01),西药组和中药组的24:00表达量高于12:00(P<0.05),且中药组趋势更加明显(P<0.01)。Bmal1正常组的24:00表达量相较于12:00有升高趋势(P>0.05),模型组24:00表达量低于12:00(P<0.01),西药组和中药组的24:00表达量高于12:00(P<0.05),且中药组趋势更加明显(P<0.01)。ATP含量组间比较:24:00和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全脑ATP的含量降低(P>0.05),和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组全脑ATP水平均有上升趋势,且中药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12:00和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全脑ATP的含量升高(P>0.05),和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含量降低(P>0.05),中药干预后ATP含量降低且低于正常组(P>0.05),且中药干预后ATP含量降低且低于正常组。线粒体动力学蛋白组间比较:正常组大鼠全脑线粒体动力学蛋白表达量呈现昼(睡眠期)低夜(活动期)高的趋势,而失眠模型大鼠线粒体动力学蛋白昼夜差异趋势不变,差异量增加,药物干预后,差异量减小。24:00和正常组大鼠相比,失眠模型大鼠Opa1、Fis1、Mfn2表达量有升高趋势(P>0.05),和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西药组表达量降低(P<0.01)。12:00各组线粒体相关蛋白Drp1、Fis1、Mfn1、Mfn2、Opa1的表达量趋势平稳(P>0.05)。线粒体动力学蛋白昼夜比较:大鼠全脑Opa1、Fis1、Mfn2蛋白表达量正常组,24:00表达量高于12:00(P>0.05);模型组24:00表达量仍高于12:00,节律趋势更加明显(P<0.05),西药组和中药组的24:00表达量均高于12:00,但差异量变小(P>0.05)。Mfn1、Drp1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的24:00表达量高于12:00(P>0.05),西药组的24:00表达量高于12:00(P<0.05)。(3)失眠大鼠活动期疲劳指标的测定:24:00和正常组相比,模型大鼠前额叶Opa1、Fis1、Mfn2、Drp1的蛋白表达量有上升趋势(P>0.05),Mfn1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和模型组相比,西药组Opa1、Fis1、Mfn2、Drp1蛋白表达量有上升趋势(P>0.05),Mfn1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中药组Opa1、Fis1、Mfn1、Drp1蛋白表达量有下降趋势(P>0.05),甚至低于正常组(Drp1)。24:00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LDH、CK含量升高(P<0.05),BUN含量有上升趋势(P>0.05);和模型组相比,西药组血清CK、BUN含量有上升趋势(P>0.05),LDH含量有下降趋势(P>0.05);中药组LDH、CK、BUN含量有明显下降趋势,且LDH与模型组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从人体昼夜节律和能量代谢的角度可以发现“从肝论治失眠”的潜在机制。其机制在于中医肝对于能量代谢节律的调控,通过这种多靶点、多层次的治疗进而明显改善睡眠质量外也明显改善患者日间疲劳。(1)失眠症患者存在日间功能损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脑力疲劳和体力疲劳。PSQI日间功能与CPC深睡眠时间有关,脑力疲劳与REM和浅睡眠时间有关。(2)基于“从肝论治失眠”出发的四逆酸枣仁汤干预失眠症后可以达到“昼精夜瞑”的疗效,具有可观的远期疗效。(3)PCPA失眠核心体温昼夜节律的振幅减小,相位不变,活动期功能受到损害,四逆酸枣仁汤干预后,宏观层面紊乱的能量代谢节律得到恢复。(4)PCPA失眠大鼠在四逆酸枣仁汤干预后可通过干预下丘脑节律基因的昼夜表达进而调控全脑微观线粒体动力学的昼夜节律,使得ATP供能重回平衡,以恢复正常的睡眠-觉醒节律。(5)四逆酸枣仁汤可以消除失眠大鼠活动期的脑力与体力疲劳水平,其机制或是调节线粒体动力学蛋白的表达。

吴晓惠,李敏,王贵梅,周江,梁翼,孙杰培[2](2021)在《调肝治疗对改善强直性脊柱炎脊柱核心肌群运动能力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调肝治疗对改善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核心肌群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AS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中医组32例采用调肝治疗配合生物制剂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生物制剂治疗,共治疗20周,分别收集其临床资料、AS疾病活动度(ASDAS-CRP),并采用DAVID脊柱生物力学测训系统检测其脊柱力学功能,以及进行简易核心肌耐力测试,采用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差异。结果:两组AS患者较本组治疗前在ASDASCRP、脊柱核活动度及腹、背部肌耐力方面都显着改善(P<0.05),中医组治疗后脊柱活动度及腹、背部肌耐力较对照组显着改善(P<0.05)。结论:调肝治疗可有效且安全的改善AS患者脊柱核心肌群的活动度,提升脊柱核心肌群柔韧性和肌耐力。

王畅[3](2021)在《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治法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其上承病因病机,下统方药,在理、法、方、药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独特体现。历代医家无不重视对治法的研究。采用医史文献学、考据学、归纳与总结等研究方法,构建了暖肝治法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暖肝治法的定义及适用范围,厘清其学术发展源流,系统归纳了其功效,总结其在临床中的运用。论文主体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中医“肝”相关的理论问题。具体包括(1)中医对“肝”的解剖认识概括成命名时期、功能概括时期、丰富发展时期、中西医交流互鉴四个时期。(2)“肝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3)中医文献中少见“肝阳虚”的原因。(4)关于“肝无补法”的提法有失偏颇。(5)肝为“刚脏”,是对肝脏不易见阳虚病机而易见阴虚病机的病机易趋性和病证表现的概括。(6)梳理了历代对“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认识过程。(7)对“肝藏血”生理功能的进行了阐释。(8)肝与小便的调控及生殖功能的发挥密切相关。(9)肝之所以称为“将军之官”,是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10)“罢极之本”一词主要有“耐受疲劳”和“遣散气血到周身”两种含义。(11)“肝生于左”并非指的是肝的实际解剖部位,而是对其功能特点的高度概括。第二部分提出了“暖肝”的定义与适用范围。认为暖肝法适用于治疗肝阳不足或寒凝肝脉所引起的寒性病证。暖肝法的适用范围是肝寒证,包括肝阳虚证、肝气虚证、肝血虚证、寒凝肝脉证、肝郁气滞证等诸证中有寒象者。比较了暖肝与疏肝、泻肝、补脾与补肾这几组治法,阐释了其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三部分梳理了散落在中医古籍中有关“肝寒”和“暖肝”的内容,将暖肝治法学术源流划分先秦两汉、晋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其理论特点分别概括为理论奠基、深化病机、创制新方、崇尚温补的四个阶段。第四部分归纳了暖肝治法的功效与临床运用,暖肝治法下又可以再分为八个证治原则,分别是(1)暖肝散寒,理气止痛法;(2)暖肝温阳,舒筋通脉法;(3)暖肝行血,补虚养血法;(4)暖肝通阳,行气解郁法;(5)温敛肝气,缩尿起痿法;(6)暖肝和胃,降逆止呕法;(7)暖肝通阳,化气行水法;(8)暖肝补虚,调摄冲任法。第五部分对《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暖肝法的运用进行数据发掘,数据挖掘结果与文献分析结果相互应证。

郑华津[4](2021)在《燥痹肝肾阴虚证患者临床特征和用药规律回顾性研究及燥痹从肝论治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中医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对缓解干燥症状,改善干燥综合征生活质量有独特优势。但目前对唇腺和腮腺以外的腺体组织受累研究相对较少,且“燥痹从肝论治”论述多集中在理论层次。本次研究通过结合收集临床上最常见的燥痹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特征(包括症状、血清、病理和超声),分析与肝藏象(包括经络、气机、阴血和神志)关系,总结中药用药特点,探讨燥痹的病机与肝藏象的内在联系,为燥痹从肝论治增加临床依据。研究方法以回顾性研究的方式收集江苏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来自2019-2020年,年龄在18-70岁的女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中医辨病为燥痹,辨证为肝肾阴虚证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症候、中药使用情况、血清学检查、唇腺和胃肠病理学检查以及腮腺、颈部淋巴结、甲状腺、乳腺超声检查和ESSPRI主观评分(干燥、疲乏、疼痛VAS评分)。综合以上资料,探讨燥痹症候特点与肝藏象的关系。采用SPSS 22.20、Prism8.0及R version 4.0.4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用卡方检,独立样本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分析比较。P<0.05将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学上意义,P<0.01将被认定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学上的显着性意义。研究结果1临床资料及主要症候本研究收录江苏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及住院部ICD编码诊断为燥痹肝肾阴虚证的女性患者384例,年龄介于22-70岁之间,平均为50.45±10.29岁。其中,来自住院部的142例病例内容较为详实,其年龄平均在51.53±9.78岁,病程5.16±4.80年,发病年龄大约在46岁左右。142例患者症状以口干、眼干、关节痛、疲劳或乏力、不寐、多发龋齿或猖獗齿、咳嗽、口溃、大便干结或便秘、腰膝酸软等症位列前十。142例患者ESSPRI主观评分平均得分11.35±3.74分,人为将其分为轻症干燥(27例,19.01%)、干燥为主(66例,46.48%)和疼痛为主(49例,34.51%)三组,平均分别为7分、12分、13分,多为中等主观评分。2.血清学检查本次研究中,患者WBC减低占42%,肝肾功能中球蛋白升高占52.02%,IgG升高占58.05%,RF升高占54.35%;CRP升高占6.60%,ESR升高占32.25%。其中,来之住院部较为完整的139例血清学相关关系分析显示,RF与IgG、IgM、TP、GLOB、ESR等与球蛋白相关指标呈现显着正相关,且可能影响血液粘稠度。总ANA 阳性率91.89%,ANA 1:320的占比最高为36.47%,核颗粒+胞浆核型数量最多有58.70%。ANA抗体谱11项阳性率方面主要有以下4种,分别为抗SSA+69.04%,抗Ro-52+64.93%,抗SSB+30.14%,抗着丝点抗体+11.78%。3病理学检查方面有唇腺活检病理报告72例,阳性率为88.89%。胃肠病理报告分别有67例和47例。胃组织病理发现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的占比分别为35.82%和43%,高出国家流行病学调查水平。胃、肠在淋巴滤泡增生或者淋巴细胞聚集的比例分别达到22.39%和46.28%,且大肠组织淋巴滤泡增生或者淋巴细胞聚集明显增多(P<0.01)。4超声检查方面结果显示腺体结节或肿大发生率较高。共收集腮腺超声病理60例,报告内容为弥漫样病变、回声不均、腮腺肿大阳性率之和为71.67%。甲状腺超声有89例,其中甲状腺弥漫性改变有28.09%,甲状腺结节样病灶有62.90%,总阳性率占73.03%,高出我国多地区文献报道甲状腺结节流行病学调查水平。颈部超声20例,报告为淋巴结肿大占总数的80%。收集乳腺超声67例,报告乳腺增生、结节、囊性结节、退化不全、导管扩张等增生率之和为92.68%,发生率明显高于同期该医院非干燥综合征女性患者的78.13%(P<0.01)。5中药使用频次方面303方(诊次)涉及273味中药,4367频次,最多一方27味药,最少3味药,平均14.39±3.89味,中位数15味。用药在前30味的中药占总用药频次占54.82%,其中麦冬4.69%、甘草4.14%、生地黄3.89%等使用最多。功效分布情况:前5大类中药占总数四分之三,分别为:补虚药35.79%(补阴20.47%)、清热药21.39%(凉血8.29%)、活血化瘀药7.53%、理气药5.11%、解表药4.76%。其中,具有活血、养血的血分药占所有中药使用频次的21.45%,有化瘀作用的占91.72%,包括生地黄、白芍、丹参、当归等。四气分布,以寒和微寒(49.46%)为主,辅以温(24.47%)、平(22.75%)。五味方面,主用甘(42.87%)、苦(30.96%),佐以辛散(17.62%)。其中,辛散药多用为辛温(62.15%),主要分布在理气药、解表药、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如陈皮、柴胡、牡丹皮、紫菀等药。归经方面:以入肺经(19.74%),肝经(16.90%)最多,与入胃、脾、心、肾经次之,六经总和超过使用频次的90%。用药总体以甘寒凉润,主入肺肝经,为主滋阴润燥,佐以辛散苦温,兼以行气养血活血。6中药聚类分析使用率较高的前30味中药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为麦冬、石斛、北沙参、南沙参、生地、甘草,可以看做沙参麦冬汤加减方;第二类为陈皮、丹参、玄参、鬼针草等,主理气、清热、活血、生津;第三类,柴胡、白芍、赤芍、当归、茯苓、白术、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枸杞、菊花、黄芩、紫菀等,可视为逍遥散与杞菊地黄丸加减,或者滋水清肝饮加减方。常用的中药组合有:麦冬、南沙参、北沙参;生地黄、石斛;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山药、山茱萸;枸杞、菊花;黄芩、金银花、牡丹皮;柴胡、半夏等组合较为常见。结论燥痹肝肾阴虚证临床特征以阴虚为本,气滞血瘀为标,体现在1.主要症状受累部位多循肝经分布,且肝气郁结络滞,布津不畅,结合文献亦有焦虑抑、郁多发;2.血清学检查以及腮腺、甲状腺、乳腺超声检查显示有较高程度的异常,中医分析多与气滞或瘀血病理相关;3.中药使用上以养阴为基础,结合疏肝行气,养血活血;临床聚类显示治燥方剂多以沙参麦冬汤合滋水清肝饮加减。结合以上三大方面与理论分析:燥痹肝肾阴虚证病机与肝藏象联系紧密,可从气滞血瘀论“燥胜则干”,即以肝肾阴虚为基础,气滞血瘀,络滞津伤是本病证基本病机,在养阴滋肾基础上,注意疏肝,养肝,甚至清肝,注重辛散药与养血活血药的应用,达到滋补肝肾,行气活血,通络布津。

王兴伊[5](2019)在《"肝者罢极之本"新证》文中研究表明《素问·六节藏象论》述有"肝者罢极之本",如何解读"罢极",从明代吴崑至今,聚讼400余年,观点可达11种;《悬泉汉简》三见"罢亟",注为"罢极",义为"疲劳",同义复词。《史记》《汉书》九见"罢极",颜师古注为"疲困" ,结合出土文献、传世文献、临床、实验之据,确证"罢极"即为"疲劳" , "肝者罢极之本"即为"肝者,疲劳之本" 。

姜青松,罗才贵[6](2017)在《也谈“肝者,罢极之本”》文中研究指明对于《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肝者,罢极之本"的理解,古今说法颇多,众家各执一词,笔者经过对古今各家解释的对比分析,形成一点自己的看法,报告如下。1历代各家注释及分析唐代王冰《黄帝内经·素问》对该文的解释是:"夫人之运动者,皆筋力之所为也,肝主筋,其神魂,故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爪者筋之余,故华在爪,充在筋也。东方为发生之始,故以生血气也。"[1]在王冰的解释中,明确提出了"肝→筋→运动"的支配关系。清代姚止庵所

刘晓培,夏婧,王志红[7](2016)在《肝为“罢极之本”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肝为"罢极之本",是中医藏象理论的内容之一,历代医家多有探讨。现就对此理论50年的研究,从理论、实验、临床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穆倩倩,赵丹丹,方心,于娜,李小可,张毅,莫芳芳,马越,安宏,左加成,高思华[8](2015)在《从骨骼肌能量代谢浅析肝脾肾同调防治糖尿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骨骼肌的能量代谢是目前糖尿病领域的研究热点,在骨骼肌中,线粒体功能缺陷是胰岛素抵抗发生的重要机制。中医的肝脾肾在骨骼肌能量代谢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肝藏血,为罢极之本;脾统血,为仓廪之官;为肾藏精,为作强之官,精血互生,为运动提供能量;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筋骨肌肉相连,是运动的组织基础,肝脾肾协调配合,共同改善疲劳、增强肌肉的能量代谢、减轻并逆转胰岛素抵抗。文章分别从机体运动——骨骼肌能量代谢——线粒体的生理病理影响入手,探讨肝脾肾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治疗过程中的意义,为进一步研究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病机演化及预防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刘绍龙,徐吉敏,叶放[9](2012)在《浅论“肝者,罢极之本”》文中研究指明"肝者,罢极之本"出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对"罢极"二字阐释颇多,但至今尚未统一结论。在概述前人解释的基础上,重新对《内经》原文进行分析,结合"肝"生理功能,提出从"肝者,血之本"来理解"肝者,罢极之本"。

都亚楠,鞠宝兆[10](2012)在《论“肝者 罢极之本”》文中研究说明"肝者,罢极之本"是联系肝两个生理功能的枢纽。肝主藏血是其物质基础,主疏泄是其功能保证,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共同调控气血的运行,使肝为"罢极之本"。

二、试论肝者罢极之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肝者罢极之本(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线粒体节律的四逆酸枣仁汤干预失眠症日间疲劳疗效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线粒体的昼夜节律
        1. 线粒体的形态与功能
        2. 线粒体的节律
        2.1 线粒体组学的昼夜节律
        2.2 线粒体功能的昼夜节律
        3. 线粒体昼夜节律的机制
        3.1 氧与线粒体昼夜节律
        3.2 褪黑素与线粒体昼夜节律
        3.3 线粒体动力学与节律中枢的互作机制
        4. 小结
    综述二 失眠症与能量代谢昼夜节律的现代研究进展
        1. 昼夜节律的进化
        2. 睡眠与能量代谢的昼夜节律
        2.1 能量代谢与热量的关系
        2.2 能量保护与线粒体节律
        2.3 睡眠与核心体温的节律
        2.4 失眠症与高度觉醒模型
        3. 小结
    综述三 失眠大鼠线粒体和节律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1. 睡眠剥夺失眠模型对于线粒体相关参数的影响
        2. 慢性束缚失眠模型对于线粒体相关参数的影响
        3. 化学物质失眠模型对于线粒体和节律相关参数的影响
        3.1 PCPA失眠大鼠模型对于线粒体相关参数的影响
        3.2 PCPA失眠大鼠模型节律信号通路的改变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一 艾司唑仑对失眠症患者日间功能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 研究目标
        2. 资料和方法
        2.1 参考标准
        2.2 检索策略
        2.3 纳排标准
        2.4 般资料和数据提取
        2.5 偏倚风险评估
        2.6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流程图
        3.2 一般情况
        3.3 偏倚风险
        3.4 结局指标
        4. 讨论
    文献研究二 近十年国内艾司唑仑的使用状况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检索方法
        1.3 数据库建立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艾司唑仑使用情况的研究数量
        2.2 艾司唑仑在二类精神药品中的处方占比
        2.3 艾司唑仑年度用药频度
        2.4 艾司唑仑使用情况的地域分析
        3. 讨论
临床研究
    临床试验一 失眠患者的日间疲劳状况的观察试验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3. 研究设计
        3.1 设计类型
        3.2 硬件配备
        3.3 观测指标
        3.4 采集和判断方法
        3.5 数据整理
        3.6 统计学分析
        4. 试验结果
        4.1 受试者来源
        4.2 入组及完成情况
        4.3 人口学特征
        4.4 睡眠及日间功能情况
        4.5 日间功能相关分析
        5. 讨论
    临床试验二 四逆酸枣仁合方治疗失眠患者日间疲劳的疗效评价
        1. 临床试验方案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评定工具
        1.6 治疗方案
        1.7 观察指标及节点
        1.8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1.9 质量监控
        2. 试验结果
        2.1 入组及完成情况
        2.2 疗效分析
        3. 讨论
        3.1 基于“肝为罢极之本”对从肝论治失眠症日间疲劳的认识
        3.2 基于“肝藏血”对从肝论治失眠症日间疲劳的认识
        3.3 基于“肝主疏泄”对从肝论治失眠症日间疲劳的认识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一 失眠症能量代谢紊乱的实验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设备与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模型判定
        2.2 一般情况
        2.3 体重
        2.4 进食量
        2.5 核心体温昼夜变化
        2.6 尾部温度昼夜变化
        3. 讨论
    实验研究二 基于节律调控线粒体信号通路研究四逆酸枣仁汤干预失眠大鼠的药效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设备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造模、干预方法
        2.3 实验取材
        2.4 全脑组织冷冻研磨
        2.5 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大鼠下丘脑中Per1、Per2、Bmal1 mRNA的昼夜变化
        2.6 基于荧光素酶法测试失眠大鼠全脑中ATP含量的昼夜变化
        2.7 基于蛋白印记表达法测定大鼠全脑线粒体动力学Mfn1、Mfn2、Opa1、Drp1、Fis1蛋白的昼夜变化
        2.8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下丘脑Per1、Per2、Bmal1 mRNA昼夜变化
        3.2 失眠大鼠全脑中ATP含量的昼夜变化
        3.3 大鼠全脑中线粒体动力学Mfn1、Mfn2、Opa1、Drp1、Fis1蛋白昼夜变化
        4. 讨论
    实验三 四逆酸枣仁汤改善失眠大鼠活动期疲劳的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设备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造模方法、干预方法
        2.2 实验取材
        2.3 蛋白印记方法测定24:00前额叶线粒体动力学Mfn1、Mfn2、Opa1、Drp1、Fis1蛋白的表达变化
        2.4 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CK、LDH、BUN的含量变化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大鼠24:00前额叶线粒体动力学Mfn1、Mfn2、Opa1、Drp1、Fis1蛋白含量
        3.2 大鼠24:00血清中LDH、CK、BUN的水平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调肝治疗对改善强直性脊柱炎脊柱核心肌群运动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3)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中医“肝”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中医对“肝”的解剖认识
    第二节 “肝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
    第三节 “肝阳虚”源流及文献中少见“肝阳虚”的原因探讨
    第四节 “肝无补法”之说的探讨
    第五节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考释
    第六节 “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再认识
    第七节 “肝藏血”生理功能阐释
    第八节 肝与小便及生殖功能的关系
    第九节 肝为“将军之官”的理论内涵
    第十节 肝为“罢极之本”的理论内涵
    第十一节 关于“肝生于左”的考释
第二章 暖肝治法的理论内涵
    第一节 暖肝治法的定义与适用范围
    第二节 暖肝治法的相关概念解析
    第三节 暖肝与疏肝、泻肝、补肾、补脾的区别与联系
        1. 暖肝与疏肝
        2. 暖肝与泻肝
        3. 暖肝与补肾
        4. 暖肝与补脾
第三章 暖肝治法的学术源流
    第一节 先秦两汉——理论奠基
    第二节 晋唐时期——深化病机
    第三节 宋元时期——创制新方
    第四节 明清时期——重视温补
第四章 暖肝治法的功效与运用
    第一节 暖肝散寒,理气止痛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二节 暖肝温阳,舒筋通脉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三节 暖肝行血,补虚养血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四节 暖肝通阳,行气解郁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五节 温敛肝气,缩尿起痿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六节 暖肝和胃,降逆止呕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七节 暖肝温阳,化气行水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八节 暖肝补虚,调补冲任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五章 《临证指南医案》运用暖肝法的数据挖掘
    第一节 暖肝治法相关医案的频数统计
    第二节 暖肝治法相关药物的频数统计
    第三节 暖肝药物关联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一节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暖肝治法的代表药物整理
    第三节 暖肝治法的代表方剂整理
    第四节 小茴香历代本草文献整理
    第五节 缩泉丸用茴香考
        1《魏氏家藏方》中有关“缩泉丸”的原始记载
        2 后世传抄过程中将两首“缩泉丸”混淆
        3 现代《方剂学》教材因袭讹误
        4 缩泉丸配伍茴香的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介

(4)燥痹肝肾阴虚证患者临床特征和用药规律回顾性研究及燥痹从肝论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医研究文献论述及研究进展
        1.1 中医古代文献对燥病的认识
        1.2 名医名家对燥痹辨论治认识和有关辨证分型及治疗
    2 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研究进展
        2.1 发病机制
        2.2 其他方面
        2.3 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方法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2 数据统计与处理
        2.1 一般资料及临床症候统计与疾病活动评分
        2.2 血清学检查
        2.3 病理学检查
        2.4 超声检查
        2.5 中药使用统计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年龄、病程及症状
        1.1 年龄与病程
        1.2 症状特点
    2 血清学、病理学及超声检查
        2.1 血清学检查
        2.2 病理学检查
        2.3 超声检查
    3 用药规律及中药聚类分析
        3.1 用药规律分析
        3.2 中药聚类分析
第四部分 燥痹从肝论治探讨
    1 “燥淫所胜,则病本于肝”
    2 从气滞血瘀论“燥胜则干”
创新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也谈“肝者,罢极之本”(论文提纲范文)

1 历代各家注释及分析
2 笔者的分析结论及根据

(7)肝为“罢极之本”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理论研究
    1.1“罢极”的读音释义
        1.1.1“罢极”即疲劳
        1.1.2“罢极”即过度疲劳
        1.1.3“罢极”即耐受疲劳
        1.1.4“罢极”即免除疲劳
        1.1.5“罢极”即四支
        1.1.6“罢极”即谓目之视力
        1.1.7“罢极”即遣散人身之气血布敷于周身
        1.1.8“罢极”即中正决断
        1.1.9肝为“罢极之本”是对肝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概括
        1.1.10“罢极之本”即产生人体运动的根本
        1.1.11“罢极之本”即调节动与静、兴奋与抑制的根本
    1.2“肝者,罢极之本”的机理解释
2临床研究
3实验研究
4研究评述

(8)从骨骼肌能量代谢浅析肝脾肾同调防治糖尿病(论文提纲范文)

肝与糖尿病骨骼肌的能量代谢的关系
脾与糖尿病骨骼肌的能量代谢的关系
肾与糖尿病骨骼肌的能量代谢的关系
小结

(9)浅论“肝者,罢极之本”(论文提纲范文)

1 “罢极之本”之古今训释举例
    1.1 “罢极”作疲劳解。
    1.2 “罢极”作四极解, “四肢”之意。
    1.3 “罢极”作免除疲劳解。
    1.4 “罢极”作耐受疲劳解。
    1.5 “罢极”今人从造字学角度解
        ①罢 (pi) , 从目去。
        ②依据《说文解字》“罢, 谴有辠也, 从网能, 网, 辠也”。
2 “肝者, 罢极之本”新解
3 结语

(10)论“肝者 罢极之本”(论文提纲范文)

1“罢极之本”的含义
2“罢极之本”的物质基础
3“罢极之本”的功能保证

四、试论肝者罢极之本(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线粒体节律的四逆酸枣仁汤干预失眠症日间疲劳疗效和机理研究[D]. 王雪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调肝治疗对改善强直性脊柱炎脊柱核心肌群运动能力的影响[J]. 吴晓惠,李敏,王贵梅,周江,梁翼,孙杰培.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06)
  • [3]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D]. 王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燥痹肝肾阴虚证患者临床特征和用药规律回顾性研究及燥痹从肝论治探讨[D]. 郑华津.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肝者罢极之本"新证[J]. 王兴伊. 中华医史杂志, 2019(05)
  • [6]也谈“肝者,罢极之本”[J]. 姜青松,罗才贵. 浙江中医杂志, 2017(10)
  • [7]肝为“罢极之本”的研究进展[J]. 刘晓培,夏婧,王志红. 四川中医, 2016(03)
  • [8]从骨骼肌能量代谢浅析肝脾肾同调防治糖尿病[J]. 穆倩倩,赵丹丹,方心,于娜,李小可,张毅,莫芳芳,马越,安宏,左加成,高思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11)
  • [9]浅论“肝者,罢极之本”[J]. 刘绍龙,徐吉敏,叶放. 光明中医, 2012(11)
  • [10]论“肝者 罢极之本”[J]. 都亚楠,鞠宝兆.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07)

标签:;  ;  ;  ;  ;  

试论肝四肢之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