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近年来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其中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为明显,比如社会创造性的形成、同伴关系的发展、教育成就的获得等一系列的问题,如何保障留守儿童能够在各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家庭以及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和参与。个人的社会创造性随其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发展形成,而社会化起始于儿童期,所以在探讨社会创造性时,儿童时期是个重要阶段。而影响社会创造性的因素包括整个社会环境,泛指社会文化;微观地看,则涵盖家庭、学校、同伴团体、宗教社团、大众传媒等因素。就学童阶段来说,家庭和学校的影响甚为重要。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初的学习环境;学校则提供学童社会化的功能。学校透过各种课程、教学方式、活动组织、教师等对学生的社会化发生影响。对于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来说,家庭的影响因素已经被极度弱化,因此,本文重在探讨教育机会均等政策通过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社会创造性的影响,并探讨农村留守小学生的社会创造性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留守小学生社会创造性、同伴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同时检验了教育机会均等的相关理论。研究结果显示:(1)本研究的学校中介变项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成就,进而对社会创造性有重要的影响。(2)留守小学生除了交往能力维度上与非留守儿童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社会创造性总分及其他五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3)主观幸福感在社会创造性和同伴关系(社会喜好、社会影响)之间,主观幸福感在社会喜好和社会创造性之间,社会影响在社会创造性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社会创造性在主观幸福感和社会影响之间,同伴关系(社会喜好、社会影响)在主观幸福感和社会创造性之间均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虽然学校因素无法有效解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会创造性的差异,但是学校教育在抵消影响留守儿童社会创造性发展的非学校因素层面上,起到了差异平衡器的作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纳税 2018(06)
- [2].小学留守儿童冲动行为的现状及其干预策略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20(14)
- [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J]. 新校园(上旬) 2018(12)
- [4].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J]. 新课程(综合版) 2018(11)
- [5].留守儿童群体的基本状况[J]. 新课程(上) 2019(03)
- [6].深度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及研究[J]. 中华少年 2019(17)
- [7].留守儿童的“家长”到底是谁[J]. 新课程(小学) 2019(04)
- [8].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厌学原因及对策[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09)
- [9].依托“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实践探索[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38)
- [10].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J]. 小学教学参考 2019(03)
- [11].守护一份真情 奉献一片爱心[J]. 甘肃教育 2016(24)
- [12].爱就要引路[J]. 宁夏教育 2016(10)
- [13].让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不“留守”[J]. 数学教学通讯 2017(07)
- [14].以班为家的探索[J]. 江西教育 2017(03)
- [15].农村教师如何关爱留守儿童[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12)
- [16].试析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管理要点[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26)
- [17].班级管理中留守儿童教育的实践探索[J]. 甘肃教育 2017(16)
- [18].坚持育人为本 关爱留守儿童[J]. 基础教育论坛 2017(25)
- [19].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甘肃教育 2016(16)
- [20].农村寄宿制学校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方式的探寻[J]. 文教资料 2016(24)
- [21].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 甘肃教育 2016(16)
- [22].例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 甘肃教育 2016(17)
- [23].留守儿童问题矫正策略[J]. 青海教育 2016(12)
- [24].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撑起一片蓝天[J]. 甘肃教育 2016(21)
- [25].农村留守儿童行为表现及教育策略[J]. 甘肃教育 2016(24)
- [26].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信心[J]. 甘肃教育 2017(04)
- [27].庄浪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06)
- [28].探索关注留守儿童的新途径[J]. 青海教育 2017(05)
- [29].接纳承诺疗法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18)
- [30].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心得体会[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