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是构建社会主义模式不容回避的历史课题,包括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义模式大多经历了社会主义与市场抉择的探索。经历近一个世纪的矛盾,社会主义最终完成由“去市场”主导到“近市场”主导的变迁,造就了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种主要的兼容模式。本文沿着社会主义改革的路径,分析了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脉络,把握社会主义与市场博弈的历史逻辑,比较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特征以借鉴市场社会主义的有益启示,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导论部分界定了本文探讨的基本概念,“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模式分析的理论意义、实际价值、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尚需开拓的理论空间以及模式比较的价值。第一章概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的理论沿革。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其它社会主义都探索过社会主义与市场的问题。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造就了“去市场”的社会主义模式;其它社会主义则沿袭“近市场”的传统,二者的矛盾与博弈产生了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是国外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探索的经济体制模式和社会制度。无政府主义、费边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自由主义思潮与关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大辩论构成市场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渊源。理论发展经历了萌芽、分野、成熟、重构等过程,发展为“工人自我管理型”与“经理经营型”等市场社会主义的主要类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的探索,其理论渊源是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问题的改革探索,经历了探索、确立、完善而逐步确立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市场经济”结构性兼容模式。第二章评介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的国外探索即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包括传统市场社会主义和当代市场社会主义。前者是指以“兰格模式”为开端的东欧国家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的理论与实践。主要特征是在社会主义框架内引入市场经济,计划占主导而市场是从属或补充的“二元”模式。包括兰格、科尔内、布鲁斯、诺夫等人的理论模式与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国的实践模式。后者主要指以英国模式的市场社会主义为开端,西方英美国家为主导的左翼理论家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问题探索的理论。主要特征是运用市场实现社会主义,包括工人自治型、经理经营型、经济民主型等模式。二者都遵循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及兼容的基本思路,但当代市场社会主义偏重公平,坚持社会所有制与市场主导原则;传统市场社会主义则更关注效率,坚持国家所有制与市场补充的原则。第三章探讨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在中国兼容的理论与实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包括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问题的缘起、兼容问题的深化、兼容问题的完善与结构性兼容问题的基本缘由。兼容的主要实践包括农村突破计划体制,开辟市场机制;乡镇企业的诞生与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的开辟与深化;微观市场主体逐步形成与成熟;社会主义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社会改革的实践;孕育了与市场经济兼容的“四位一体”模式。通过回顾分析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在中国兼容的基本路径,思考了这种渐进式发展路径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问题,分析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构性兼容的未来发展路径及改革实践。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模式的评价主要包括兼容的原因、兼容的程度、兼容的模式特征以及兼容的影响等。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共同特征、本质区别及理论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领导力量、群众力量、改革手段等现实条件为基础,是现实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的“结构性”制度模式;而市场社会主义则是以非马克思主义或教条式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缺乏领导力量、群众基础、实现手段等实现条件:是“传统社会主义”或“乌托邦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的“经济模式”。虽然二者都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经历了计划与市场的“二元并存”、“联姻兼容"、“市场主导”等共同路径:坚持公平效率统一、公有制、按劳分配等制度构建理念: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公有制、价值目标以及兼容路径等方面同时也超越了市场社会主义。第五章主要探讨了市场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制度构建与企业治理模式对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启示。市场社会主义的公平、自由、民主等价值目标以及其探索过程都蕴涵了“和谐理念”;证明“和谐"与“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思想启迪及模式思路。市场社会主义的党群关系及改革畸形等提供了教训;“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问题以及“社会所有制”的探索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提供思路;国有企业存在“软预算约束”、“委托代理”以及“效率低下”等问题,暗示我们要正确运用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硬化预算约束,解决委托代理:借鉴市场社会主义“劳动产权制度”、“股份制经营”以及“银行监督”等微观机制,丰富完善国有企业改革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