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王爱民于冬
(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体检中心山东青岛266000)
【摘要】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治未病”等以预防疾病为主的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体检把这些理论应用在健康体检中,实现体检与治疗一体化,为我国人民的保健事业添砖加瓦。
【关键词】中医体检;治疗;治未病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398-02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是朴素的辩证法,是祖国文化宝库里的瑰宝,也是我国人民在两千年的生活实践中提取出来的理论精华。把中医应用于健康体检,不仅是专业体检领域的进一步完善,也是中医学理论在人民健康事业中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中医体检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接受。
1中医体检的含义
1.1中医体检的概念:中医体检是指在常规体检的基础上,中医医师对受检者进行“望、闻、问、切”四诊,通过四诊收集到受检者身体状况的资料,然后根据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学》进行体质辨别分类,从而确定其体质类型,最后由中医医师针对受检者的体质,从饮食起居、情绪调控、运动锻炼等方面开设调体指导处方,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气功导引、食疗等方法进行中医的养生保健辅导。中医体检适用于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患身心疾病的人群及老年人,其中以亚健康人群为主,是最能体现人性化的健康监测方法。
1.2中医体检的指导思想:中医体检以“整体观念”、“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治未病”等传统的中医理论为指导思想。其中“治未病”理论充分体现了现代医学的预防思想和健康管理理念。《黄帝内经·素问》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一论述最先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开创了中医对“治未病”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中医的这一思想,在历史上各时期的典籍中都有体现,经过历代医家的弘扬和发展,“治未病”理论成为中医养生保健和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中医“治未病”学说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
2中医体检干预亚健康状态
2.1中医体检的目的:中医体检以对“未病”状态的补偏救弊,调整阴阳平衡,恢复理想健康状态为目的。“未病”不仅是指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时段的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动而未显(隐而未现)、显而未成(有轻微表现)、成而未发(有明显表现)、发而未传(有典型表现)、传而未变(有恶化表现)、变而未果(表现出愈或坏、生或死的紧急关头)的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现代医学提出的“亚健康状态”仅是中医“未病”中部分阶段的表现:即疾病微而未显、显而未成的时期。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与生存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必然导致身体机能出现紊乱,进而发展为身心疾病。通过中医体检对亚健康人群进行积极干预,使机体在疾病形成前恢复到理想健康状态。
2.2亚健康的概念:在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健康的涵义“不仅指体强无病,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1984年WHO宪章)。因此,健康是指躯体、心理、社会三方面均正常的“理想健康”。而疾病则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一定部位、一定层次的结构、功能、代谢发生异常改变的生命活动过程,表现为躯体或心理上的异常。疾病和健康的中间阶段也就是亚健康状态,主要由社会压力、不良的生活方式及心理刺激等非生物因素引起,以躯体与心理的不适应感为主要表现,以体检无明显异常为特点,是人体生理功能失调的综合表现。亚健康状态与情绪性格,以及体质的偏颇有关
3中医体检与治疗一体化
笔者从事健康体检多年,接诊了近六万名体检者,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身体的器质性病变,可是却总感到精神倦怠、疲劳乏力、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腹胀便秘,出现情绪波动大、失眠、多梦等不适。综合体检结果和他们的主诉来看,这些体检者就是典型的“亚健康”人群。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除了影响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导致机体免疫机能低下外,量变导致质变,一段时间后必然会形成疾病,尤其以高血压病、糖尿病、消化道溃疡等身心疾病多见。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大约占75%,其中以白领阶层等脑力劳动者为主。中医的一系列“自然疗法”,为“治未病”提供了多种有效的途径和手段,来改善体质的偏颇,使人群的“亚健康状态”能够调节到“理想健康状态”。
3.1中医体检的具体方法:根据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学》进行体质辨别分类,把人体分为九种体质。
平和质:体形健壮,肤色润泽,目光有神,面色红润,精力充沛,不易疲劳,睡眠充足,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平和有力。性格随和开朗,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强,平时极少患病。这也就是理想健康状态。
气虚质:肌肉松软,面色萎黄或淡白,目光少神,口淡,唇色少华,平素少气懒言,语音低怯,肢体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大便正常,小便正常或偏多,舌淡红,胖嫩,边有齿痕,脉象虚缓。性格内向,胆小不喜欢冒险,不耐受寒邪、风邪、暑邪,易患感冒。
阳虚质:形体虚胖,面色白,眼睑浮肿,口唇色淡,毛发易脱落,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润,脉象沉迟。性格多沉静、内向,不耐受寒邪、耐夏不耐冬,易感湿邪,发病多为寒证,易病痰饮、肿胀、泄泻、阳痿。
阴虚质:体形瘦长,面色潮红,两目干涩,唇红微干,皮肤偏干,易生皱纹,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平素易口燥咽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少苔。性情急躁,外向好动,平素不耐热邪,耐冬不耐夏,不耐受燥邪,平素易患有阴亏燥热的病变。
痰湿质:体形肥胖,面色淡黄而黯,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容易困倦,头目困重,身重不爽,喜食肥甘,大便溏,小便不多或微浊,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滑。性格偏温和,稳重恭谦,多善于忍耐,对梅雨季节及潮湿环境适应能力差,易患湿证,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症。
湿热质:形体偏胖,平素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容易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大便燥结或黏滞,小便短赤,男易阴囊潮湿,女易带下量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象多见滑数。性格多急躁易怒,夏未秋初,湿热交蒸的气候较难适应,易患疮疔、黄疸、火热等病证。
血淤质:以瘦人居多,平素面色晦黯,皮肤偏暗或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易患疼痛,肌肤干,女性多见痛经或经色紫暗有血块,舌质暗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象细涩或结代。性格内郁,心情不快易烦,急躁健忘,不耐受风邪、寒邪,易患出血、中风、胸痹等病。
气郁质:形体偏瘦,平素忧郁面貌,神情多烦闷不乐,胸胁胀满,或走窜疼痛,烦躁善太息,或嗳气呃逆,或咽部异物感,或乳房胀痛,睡眼较差,食欲减退,大便偏干,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象弦细。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喜欢阴雨天气,易患郁证、脏躁证,失眠,梅核气(甲状腺疾病)等。
特禀质:形体正常,或有先天生理缺陷。过敏体质者易药物食物过敏,易患花粉症。过敏体质者对过敏季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宿疾。
根据体质分型确定受检者的体质类型,应用王琦教授的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给予体检者具体的调体指导,从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方面进行调治,从而改善体质的偏颇,纠正亚健康状态。
3.2检后的调体指导:平和质:注意摄生保养,饮食有节,劳逸结合,生活规律,坚持锻炼。
气虚质:以培补元气,补气健脾为原则。宜食用益气健脾的食物,如小米、粳米、扁豆、胡萝卜、香茹、山药等。调体处方以四君汤和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常用的药物有参类、黄芪、白术、甘草、大枣等。可把此类药物与鸡等同炖,以补气药膳调养身体。
阳虚质:以补肾温阳,益火之源为原则。宜适当多吃温补脾肾阳气为主的食物。常用羊肉、狗肉、核桃、栗子、韭菜等,平时应少食生冷滋腻之品。调体代表方为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常用药物有熟地、山药、枸杞子、杜仲、附子、肉桂等。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不可在阴暗潮湿寒冷的环境下长期工作和生活。
阴虚质:以滋补肾阴,壮水制火为原则。宜多食滋阴的食物,如龟、鳖、牛奶、鸭肉、百合、乌梅等,应少吃辛辣、煎炸之品。调体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等。起居方面宜选择安静环境,早睡早起,忌熬夜。
痰湿质:以健脾利温,化痰泄浊为原则。饮食宜清淡,应适当多摄取能够宣肺、健脾、益肾、化湿、通利三焦的食物,如冬瓜、山楂、扁豆等,应少吃肥甘厚腻之品。调体代表方为参苓白术散等,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砂仁、莲子肉、陈皮等。平时应多晒太阳或进行日光浴,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
湿热质:以分消湿浊,清泄伏火为原则。宜食用薏苡仁、莲子、茯苓,绿豆、鸭肉、鲫鱼、冬瓜、苦瓜等清利化湿的食物,忌食狗肉、羊肉、牛肉等燥烈之品。调体代表方为龙胆泻肝汤等,常用药物有藿香、栀子、石膏、防风、茵陈、大黄、羌活,苦参、茯苓、泽泻等。不宜长期熬夜或过度疲劳,必须控制戒烟少酒。
血淤质:以活血祛瘀,疏利通络为原则。宜食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食物,如山楂、油菜、番木瓜、黄酒、葡萄酒等。调体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生地、赤芍、当归、川芎、丹参,山楂等。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动静结合,避免寒冷刺激。
气郁质:以疏肝行气,开其郁结为原则。宜食用具有理气解郁、调理脾胃功能的食物,如大麦、萝卜、菊花、玫瑰花等。调体代表方为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常用药物有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白芍、甘草、当归、薄荷等。平时应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和社会交往,以放松身心,减少抑郁情绪。
特禀质:过敏质者或益气固表,或凉血消风,总体以纠正过敏体质为原则。饮食宜清淡,忌食各种“发物”,如酒、虾、蟹等。应根据个体情况调护起居,避免接触各种致过敏物。调体的代表方为玉屏风散等,常用药物有黄芪、白术、荆芥、防风、蝉蜕、乌梅、益母草、当归,生地等。
不管何种体质,都应该坚持适量的运动,有条件的可每日进行,每次坚持30分钟以上,以全身发热,微微出汗,稍感疲劳为度,时间不允许时每周也应该至少运动2~3次。具体项目因人而异,可选择太极拳、五禽戏、慢跑、快走、游泳、瑜珈等有氧运动。
3.3病案举例:以治疗失眠为例。杨某,男性,45岁,因其自己开公司,应酬效多,工作压力较大,脑力劳动强度大时间长,平时缺乏体育锻炼,导致长期失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睡眠时间短(大概每天四个小时),易惊醒,醒后不能再次入睡,严重时甚至整晚不能入睡;并伴有头晕头重、耳鸣等症状。患者体形偏胖,身重不爽,以胸以上部位明显,较易出汗,容易困倦,平素喜食肥甘甜腻,喜食生冷,舌体胖大,苔厚白腻,脉弦滑,大便较黏滞。常规检查中仅甘油三酯偏高,其它正常。四诊合参后,根据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学》,该患者属于“痰湿质”,是典型的“亚健康状态”。调理原则:健脾利湿,安神除烦。调理处方:1、中药方采用参苓白术散合酸枣仁汤加减,每日一剂,分三到四次于餐前服用;2、针灸对治疗失眠有特效,故采用针刺及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相结合的方法。针刺处方:四神聪、百会、太阳、安眠、合谷、曲池、内关、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耳门、听宫、听会每次取一穴,交替取穴)。第一次针刺后患者就感到头部明显轻松,困重感减轻,耳鸣减轻。针刺结束后以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取穴:神门、心、肾、脾、肝、内分泌、脑,嘱其睡觉前按压到耳部发热为度;3、每日以竹叶、菊花泡水代茶饮,以清心火,平肝火。4、减少应酬,改变饮食习惯,以清淡饮食为主。以薏苡仁大米小麦粥做为早餐,平时多食用冬瓜、山药、扁豆等健脾利湿之品;5、加强锻炼,每天坚持快走或慢跑半小时以上,以身体发热,微微出汗为度。经过15天的治疗,加上饮食、起居、运动调理,目前杨某睡眠质量明显改善,每天能入睡6小时左右,睡眠改善后,所有不适症状基本消失。为他的工作和生活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理想健康状态”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追求,把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在健康体检中,实现中医体检与治疗一体化正成为一种健康生活的趋势。未雨绸缪治未病,不仅是现代人对健康生活的一种积极态度,更是对生命的一种热爱。
参考文献
[1]王琦主编.中医体质学2008[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钟旭敏、熊卫红.中医体检初探[J].陕西中医学院报,2006,29(4):71-72
[3]董湘玉,刘瑶.亚健康状态的心身同治[C].烟台: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首届心身疾病专业学术研讨会,2002: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