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化辞格的语用认知研究

形式化辞格的语用认知研究

论文摘要

目前,在修辞研究领域,对于辞格的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人们通常是关注意义而忽略形式。但在辞格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辞格之所以能产生特定的修辞效果,不仅仅是因为字、词的选用和组合而造成的特殊语言意义的作用,有时候,当词语搭配和使用缺乏新意,但是却能以特定的形式组合起来的时候,也能产生各种各样的表达效果。为了探求辞格形式促进语言表达效果的原因,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语言‘学原理,我们决定对有特定形式的辞格进行研究。本文结合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原理,针对反复、排比、对偶、层递、顶真、回环这几个常用的形式化辞格行分析,一方面可以补充以往尚未涉及到或者涉入尚浅的修辞学的相关领域,使辞格的本体研究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另一方面以辞格研究为例,我们尝试将修辞学与其他学科,特别是各种新兴的语言科学联系起来,进行跨学科的理论探索,从而发掘修辞学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涉及到了方式原则、象似性理论、格式塔、范畴、会话焦点转移、图形——背景等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典型修辞实例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形式化辞格通过遵守或违背方式原则的相关准则,可以达到各种特殊的表达效果;象似性理论与形式化辞洛的生成机制紧密结合,可以解释这些辞格的特殊形式是由于什么原因产生的,到底是单纯的语言因素的作用,还是另外涉及到了人们的心智因素;当从篇章的角度切入来研究辞格时,其表现出的谋篇布局、衔接上下文的功能又是如何借助格式塔、范畴、会话焦点转移、图形——背景等原理体现出来的,这也说明,对于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出发,运用各种原理对其进行解释。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本文所涉及的几个原理有些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如顺序象似性与方式原则中的“有条理”准则相通,范畴原理中的“家族相似性”与格式塔的相似原则相通,这也表明了语用学与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内部各原理之间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的实践证明将修辞学与其他语言科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长时间的修辞研究局限迫切要求我们寻求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对于本文所产生的一些结论,目前我们还无法判断正确的成分有多少,需要改进和探究的地方还很多,但正是有这样可能性的出现才能促使我们在修辞学研究领域上进一步探索,从而得到更多的收获。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及研究现状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现状
  • 1.2 研究意义和预期目标
  • 1.3 研究方法及论文安排
  • 2 相关语用和认知原理
  • 2.1 相关语用和认知原理
  • 2.1.1 方式原则
  • 2.1.2 象似性理论
  • 2.1.3 连贯与衔接
  • 2.1.4 格式塔
  • 2.1.5 范畴
  • 2.1.6 会话焦点的转移
  • 2.1.7 图形与背景
  • 2.2 各理论之间的关系
  • 3 形式化辞格的语用认知研究
  • 3.1 反复
  • 3.1.1 反复的生成机制
  • 3.1.2 反复的修辞效果
  • 3.1.3 反复的语篇功能
  • 3.2 对偶
  • 3.2.1 对偶的生成机制
  • 3.2.2 对偶的修辞效果
  • 3.2.3 对偶的语篇功能
  • 3.3 排比
  • 3.3.1 排比的生成机制
  • 3.3.2 排比的修辞效果
  • 3.3.3 排比的语篇功能
  • 3.4 层递
  • 3.4.1 层递的生成机制
  • 3.4.2 层递的修辞效果
  • 3.4.3 层递的语篇功能
  • 3.5 顶真
  • 3.5.1 顶真的生成机制
  • 3.5.2 顶真的修辞效果
  • 3.5.3 顶真的语篇功能
  • 3.6 回环
  • 3.6.1 回环的生成机制
  • 3.6.2 回环的修辞效果
  • 3.6.3 回环的语篇功能
  • 3.7 小结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考核粗线条影响压力传导怎么办——结合实际在“精、准、效”上下功夫[J]. 中国纪检监察 2020(14)
    • [2].避免合作学习的形式化倾向[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04)
    • [3].利用逐步形式化原则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J]. 中国数学教育 2020(17)
    • [4].数学形式化的境域性教学[J]. 学园 2019(01)
    • [5].基于适度形式化的函数图象考查探究[J]. 福建中学数学 2013(04)
    • [6].不能弱化数学形式化[J]. 福建中学数学 2010(06)
    • [7].基于适度形式化的数学“双基”考查探究[J]. 福建中学数学 2011(05)
    • [8].基于适度形式化的试题评析[J]. 福建中学数学 2011(06)
    • [9].试论高中数学的形式化[J]. 数学教学 2008(08)
    • [10].数学形式化的利与弊研究及反思[J]. 中学数学研究 2013(12)
    • [11].刍议数学命题的非形式化解法及功能[J]. 福建中学数学 2014(12)
    • [12].“不要急于创新”值得倾听[J]. 发明与创新(综合科技) 2010(10)
    • [13].走出科学课形式化教学的误区[J]. 山东教育 2015(10)
    • [14].形式化技术在软件工程中的作用[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3(21)
    • [15].做有效的国旗下讲话[J]. 辅导员 2008(06)
    • [16].浅谈设计中的形式与内容[J]. 戏剧之家 2020(07)
    • [17].语境形式化中的演绎与归纳[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7(05)
    • [18].论中西因素对现代建筑的形式化影响——民国时期建筑[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06)
    • [19].2010年福建省高考数学试卷评析(十) 基于适度形式化的试题评析[J]. 福建中学数学 2010(06)
    • [20].非形式化:一种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 江苏教育研究 2015(28)
    • [21].力戒教育形式化[J]. 吉林教育 2015(Z2)
    • [22].术前多形式化访视对手术患者治疗效能感及睡眠的影响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34)
    • [23].谈形式化和绝对化对新课程的负面影响[J]. 魅力中国 2009(29)
    • [24].突破合作互学改革瓶颈须去形式化[J]. 中国教育学刊 2014(04)
    • [25].形式化规范在软件可靠性早期估计中的应用研究[J]. 微型机与应用 2011(11)
    • [26].第12届国际形式化工程大会(ICFEM 2010)[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0(09)
    • [27].海上编队作战方案形式化描述研究[J]. 舰船电子工程 2009(06)
    • [28].形式化与非形式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合演绎[J]. 中学教研(数学) 2013(10)
    • [29].高中数学形式化与非形式化教学的案例研究[J]. 数学教学通讯 2008(07)
    • [30].重视统计与概率中的非形式化问题教学[J]. 基础教育论坛 2012(13)

    标签:;  ;  ;  ;  

    形式化辞格的语用认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