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耳后肿物为表现的淋巴结木村病1例

以耳后肿物为表现的淋巴结木村病1例

王晓炜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00)

【摘要】淋巴结木村病又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lymphoid,granuloma),是一种血管丰富,内皮细胞增生和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炎性病变。本病好发于头颈部皮肤,无明显临床表现,易被临床误诊,现将其临床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复习,以减少耳鼻喉科医生误诊。

【关键词】淋巴结木村病;诊断;误诊

【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0-0150-01

资料

患者,xxx,男,26岁,主因“发现耳后肿物十余年”入院,多年来未见明显增大,无红肿、耳痛、耳瘘,无头痛、听力下降。专科检查:右耳廓后可见一肿物,大小约2cm*1cm*0.5cm,呈皮肤颜色,触之质地较硬,无红肿、疼痛、流血及流脓。活动度可,与周围组织界限明显。入院后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9.3,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EO#0.82×109/L,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于入院后2天全麻下行耳后肿物切除术,术中于耳后肿物表面做一长约2.5cm的梭行切口,沿切口处充分分离肿物组织,分离至肿物的根部并完整剥离肿物,肿物颜色为暗灰色,切除该肿物组织,同时进行出血处止血处理。患者术中未见明显出血,术后予常规抗炎、止血等治疗,伤口愈合可,未见明显出血。于术后2天出院,并于门诊拆线。术后病理回报:淋巴结木村病(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随访一月未见明显复发。

木村病(Kimuradisease,KD)又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lymphoid,granuloma),最初由我国金显宅医师于1937年首先报道,以嗜伊红细胞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肿命名。1948年日本学者木村哲二对该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解释,因此命名为“木村病”[1]。

木村病,又名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angiolymphoidhyperplasiawitheosinophilia),是一种血管丰富,内皮细胞增生和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炎性病变。本病多好发于头颈部皮肤,初起无明显症状,后期病变呈蓝紫色,表现为突出皮肤表面的结节与肿块,也可累及眼眶,故眼睑皮肤、结膜有紫蓝色结节或眼球突出者,要考虑本病可能性。本病目前并发症有肾病综合征及支气管哮喘等。本病的病因不明,因病变组织内含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并且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大部分学者考虑本病为免疫介导的炎性反应性疾病。本病在中国人、日本人等黄种人多见,年轻男性居多,可发生于头、颈区淋巴结,或泪腺等部位。

本病例经病理检查得以确诊,证明病理检查对本病诊断有重要意义,其次就是免疫检查及CT等影像检查。免疫检查包括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以及绝对值、血清总IgE等,这几项指标对估计病情轻重及预后有重要意义。该病影像学表现包括:CT平扫中,皮下软组织中出现边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或者边界不清、呈斑片状软组织肿块是头颈部木村病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2]。Gopinathan等[2]将皮下软组织肿块分为2种类型:Ⅰ型为边界清晰肿块或结节;Ⅱ型为边界不清、呈斑片状软组织肿块。Ⅰ型患者病程一般较短,增强后多呈均匀强化;Ⅱ型患者病程较长,常呈中度不均匀强化。他们认为木村病的两型为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前后阶段。国内有学者[3]研究认为,木村病MRI表现有如下特点;同侧腮腺周围、颌下腺区和单侧或双侧上颈部淋巴结受累,淋巴结信号均匀,强化均匀,边缘光整,未见融合;受累组织、淋巴结信号特征常表现为T2像为稍高信号,T1像为等或稍低信号,强化后大多均匀强化。

淋巴结木村病是一种有特殊病理表现的淋巴组织增生疾病,其病理特点为:①病变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界限不清,可侵犯唾液腺和骨骼肌,常常累及淋巴结;②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各病变组织中形成广泛的淋巴滤泡样结构,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见于滤泡间,多形成嗜酸性微脓肿;③滤泡间小血管增生,镜下内皮细胞呈扁平或低立方状,核大、椭圆形,位于基底部,胞质淡染略嗜酸;④组织纤维增生,严重者病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4]。该病主要与恶性血管内皮瘤鉴别。后者发病年龄较大,非典型性细胞多层堆积,有时可见假腺腔形成及坏死区域;核异性大,染色深,核分裂明显,但无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增生滤泡。

本病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糖皮质激素、放射治疗及免疫治疗。a.本病手术治疗为最佳方法,但容易出现术中病变组织清除不彻底,术后易复发;b.在若病变组织不易行手术治疗,可使用糖皮质激素,但注意激素减量时疾病反复情况;c.可将手术治疗与小剂量放射线治疗连用,减少术后复发情况,但总剂量控制在26~30Gy,疗程2~3周[5];d.可应用免疫抑制剂,文献报道以环孢素应用较多[6]。

本病初期无明显临床特征,需局部组织活检来明确诊断,故极易误诊。笔者总结误诊原因如下:a.该病初期未出现明显症状,临床症状不明,患者就诊于耳鼻喉科,易与耳后皮脂腺囊肿等疾病混淆;b.患者入院查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稍增多,并且患者无其他特殊症状,未引起临床医师重视;c.患者入院后未予B超、CT等影像学检查,仅凭临床医师的经验来诊断疾病;d.该病发病率低,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

总之,临床上对于头颈部无痛性肿块,不伴有并发症的患者,特别是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应考虑到木村病的可能。可能需进行肿块或淋巴结组织病理学检查来明确诊断。本病呈良性病程,预后较佳,一般不发生恶变,但有复发倾向,需加强随访。

【参考文献】

[1]YinGD,XiongGX,ZhaoC,etal.Damageofnasalmucociliarymovementafterintensity-modulatedradiationtherapyofnasopharyngealcarcinoma[J].ChinJCancer,2010,29(9):824-829。

[2]GopinathanA,TanTY.Kimura'sdisease:imagingpatternsoncomputedtomography[J].ClinRadiol,2009,64(10):994-999。

[3]袁小平,黄莉,黄穗乔等.头颈部木村病的临床特点和MRI表现[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4):25-27。

[4]孙屏,张熔熔,蔡颖等.Kimura病临床病理学观察[J]江苏医学,2011,37(4):459-461。

[5]刘蕊,刘湘源.木村病一例并文献复习[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08,2(6):717-719.

[6]SatoS,KawashimaH,KuboshimaS,etal.CombinedtreatmentofsteroidsandcyclosporineinKimuradisease[J].Pediatrics,2006,118(3):921-923

标签:;  ;  ;  

以耳后肿物为表现的淋巴结木村病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