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亚洲银行大举回撤海外资产(论文文献综述)
陈佳勇[1](2020)在《蜗角虚名》文中研究指明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1.312房间与专案组"林先生,你看一下笔录,如果没什么问题的话,请每一页都签上你的名字,摁上手印,最后一页请写‘以上笔录,与我说的一样,无误’。然后,在这句话后面签名,摁手印。""每一页都要摁手印吗?""对,每一页都需要。"
郑雪[2](2020)在《《QE退潮:大逆转中的风险与机遇》汉英笔译报告 ——经济文本中隐喻翻译的经济特色显现难点与对策》文中认为本报告基于模拟汉英笔译项目的翻译实践,以《QE退潮:大逆转中的风险与机遇》的18小节为翻译文本,发现该经济文本有许多术语和隐喻表达,由于中英文存在一定差异,翻译时很难在译文中保留隐喻并体现经济特色。这种困难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翻译无对应意象的隐喻并体现其经济特色;(2)翻译无对应喻义的隐喻并体现其经济特色;(3)翻译四字成语隐喻并体现其经济特色。为解决上述难点,在生态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特别是其中的翻译适应选择理论及“多维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观点,本报告分析了带有经济特色的隐喻难以翻译的原因,并基于该理论,提出了以下三种解决对策:1.对于原文中意象空缺的隐喻,采用借用译语中具有相似隐喻的表达翻译;2.对于喻义空缺的隐喻,采用解释代替其隐喻意象的方法;3.用明喻或拟人的修辞法代替隐喻来译出四字成语隐喻。应用这三种对策,翻译经济文本中的隐喻并体现其经济特色的难点能够得以有效解决。上述翻译对策帮助笔者有效解决了经济文本中隐喻翻译的经济特色显现的难点。同时,保留的写作风格和语义表达将有助于目标受体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笔者希望这些对策能为其他译者更好地翻译经济文本中的隐喻提供有益借鉴。
虞琤[3](2018)在《中东主权财富基金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东主权财富基金在西方的困境与忧虑中隆重登场,成为国际金融体系演变的标志性事件,唤起了新兴市场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的热情,中东主权财富基金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及其国际政治经济含义由此引起全球关注。本文力求展现中东主权财富基金全貌,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思想,以金融创新推动制度变迁为脉络,站在新兴市场的微观金融视角,自下而上探究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创新动力及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机理和结果,这不同于传统国际制度论自上而下的金融霸权制度更替影响研究,为探索当前国际金融秩序革新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并为主权财富基金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提供中东历史镜鉴。本文立足国际金融体系制度变迁的大背景,在透析关键制度组成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包含“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监管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国际金融体系三重制度模型,抓住角色、动力和路径等制度创新变迁要素,定位主权财富基金为国家金融创新,建立国际金融体系制度缺陷提供创新动力和三重制度互动构成影响路径的研究框架,阐明中东主权财富基金的悠久历史沿革、金融地缘特征和创新制度根源,运用所建模型分析其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探讨其持续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进行中国与中东的比较借鉴并提出对策。本文研究认为,中东主权财富基金是该地区的独特金融风貌与国家核心支柱,是一项降低国际金融体系制度缺陷成本的国家金融创新,促成了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市场之间的国际资本双向流动格局,催生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金融监管双向对话机制,具有稳定牙买加体系运行和制衡美元霸权的作用,中国应从国际金融体系变迁与全球治理革新的视角进一步发展运用主权财富基金。中东主权财富基金是全球化中国家金融创新进而影响国际金融体系的一个缩影,相关研究汲取了主权国家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演变的中东智慧,对于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构成借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钟正生,张璐[4](2017)在《中国金融改革:经验、困境与未来》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背景为轴,回顾总结了中国金融改革的历史进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改革在稳增长的内在诉求下推进缓慢,而金融改革却因利率市场化闸门的开启而大踏步地向前,但也逐渐埋下了当前种种金融乱象的根源。而当前的种种金融乱象,无疑是目前制约金融改革走向深入的一层枷锁。因此,推进"金融去杠杆"、整治金融乱象,从而为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创造条件,更需着眼经济改革,着力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着力于打破国企的预算软约束,着力于民间投资活力的激发培育。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四次应对和处理"外部失衡"的经验,以及19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所留下的深刻教训,我们认为,"经济改革-金融改革-金融开放"由急到缓地协同推进,是身处经济转型的关键节点、金融市场化尚未全然理顺的改革阶段的中国,更加理性与稳妥的选择。
王烨敏[5](2017)在《发展中国家货币替代与货币危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进入后危机时代,发展中国家面对的国内外经济和社会政治环境较以往更为复杂多变,对其本就相对脆弱的货币金融体系造成了负面影响,尤其是美联储重启加息后,这种负面冲击被进一步放大,委内瑞拉、蒙古等国相继发生了货币危机和严重的货币替代;事实上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危机愈加频繁,于此同时这些国家也都出现了严重的货币替代现象,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有助于探索发展中国家货币危机中所隐含的特有的规律和机理,从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防范货币危机的爆发。基于系统地对货币替代和货币危机的概念演进、理论发展的研究,和对拉美、东南亚等多国的货币替代与货币危机历史的深入研究,本文构建了基于多重动机的货币替代模型和货币替代下的货币危机模型,提出货币替代具有"货币反替代"期、稳定期和货币替代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酝酿、发展和爆发了货币危机,并利用检验数据结构变化的思想对其进行实证检验。基于多重动机的货币替代模型借鉴了凯恩斯货币需求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的思想,分别从交易和谨慎动机以及资产组合和谨慎动机两方面来研究发展中国家货币替代的形成机理,指出国内外利差、经济增速、政治制度、政策持续性、社会稳定状况等因素会通过影响人们对本币的信心来影响本外币资产的需求,从而引起货币替代或反替代现象。货币替代下的货币危机模型借鉴了流动性危机模型的思想,建立了考虑货币替代的两部门模型,居民部门通过持有本币来投资于本国机构部门,因此货币替代的增加意味着投资于本国机构部门的流动性的减少。通过对该模型的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货币危机的全过程贯穿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期、稳定发展期和减速期(或衰退期),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货币替代也在信心的变动下发生趋势性的变化,形成了货币反替代期、稳定期和货币替代期,每一时期都对货币危机产生影响,货币危机则相应地经历了酝酿期、发展期和爆发期。针对以上两个理论模型的研究结论,实证研究分别采用了面板数据的Group-Granger检验和滚动回归法来进行检验。滚动回归法是检验数据内生结构突变的一种重要方法,由于货币替代率数据结构的改变意味着货币替代率发生了趋势性的变化,从而可以证明货币替代阶段发生了根本改变。通过对东南亚国家、拉美国家的实证检验,发现这些国家的货币替代率的一个周期确实存在着三个阶段,通过对比各国货币危机爆发的时间与货币替代率三阶段的时间后证实货币危机都发生在货币替代率的第三阶段上。用滚动回归法检验中国的货币替代率后可发现,中国的货币替代已经出现了第一个突变点;通过对中国的经济增速、通货膨胀、汇率等多个因素的分析研究,本文认为我国短期爆发货币危机的风险较小,并提出了针对我国的政策建议。
楼俊超[6](2017)在《A股市场泡沫经济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A股市场泡沫经济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重要的、尚未解决的现实问题。股票市场的泡沫经济,是指在一个或多个股票市场中,股票资产的价格在一个连续过程中整体不断上涨,在存在股市泡沫的前提下,这种初始价格上涨使投资者产生了价格还会继续上涨的预期,于是更多投资者加入到推动价格上涨的投机行列,随后股票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在整体股票市场中引起狂热,以至于投资者完全不考虑股票的内在价值而在投机性需求的驱使下继续通过买卖推高股票价格牟取利润并造成股票市场的非理性繁荣。股票市场的泡沫经济无法长期持续发展,总有一天会破灭。股票市场泡沫经济的破灭会造成股票价格的整体暴跌,这种价格暴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严重者可能会形成金融危机。当前,对于股票市场的泡沫经济问题尚未找到有效的防范与治理方法。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通过对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系统研究,提出防范与治理股票市场泡沫经济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的主题是A股市场的泡沫经济问题。论文共分为十章:第一章是导言,阐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论文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创新之处;第二章是泡沫经济的理论阐释,第三章是股市泡沫存在的理论可能与现实机制,这两章对股市泡沫经济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阐述;第四章是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衡量与界定,第五章是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历史表现与运行规律,这两章在探讨衡量界定股市泡沫经济方法的基础上,对A股市场自建立以来的两次泡沫经济事件进行研究分析,得出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表现特征与运行规律;第六章是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形成及其影响,第七章是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破灭原因及其危害,分别论述了 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形成原因、形成影响、破灭原因、破灭危害等内容;第八章是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哲学解读,从社会形态、社会心理、金融异化等方面对A股市场的泡沫经济进行哲学分析;第九章是其他国家和地区股市泡沫经济案例研究及其启示,分析了日本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股市泡沫经济、美国20世纪末21世纪初纳斯达克泡沫经济、中国台湾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股市泡沫经济三个典型案例中股市泡沫经济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并得出治理我国股市泡沫经济的启示;第十章是A股市场泡沫经济防范与治理的政策建议,提出股市泡沫经济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很难避免,应根据股市泡沫经济所处的阶段分别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治理,并且在政策逻辑上防范大于治理。本文的核心观点可概括为: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形成和破灭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都具有很大负面影响,然而,股市泡沫经济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很难避免,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对股市泡沫经济加以防范,并研究形成治理股市泡沫经济的政策体系。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选题创新,对A股市场泡沫经济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未来防范和治理股市泡沫经济的政策建议;二是研究方法与框架的创新,采用以整体市场情绪为核心并辅以其他市场估值指标的方法,对A股市场的泡沫经济进行了衡量与界定,并从股市泡沫经济的表现特征、运行规律、形成原因及其影响、破灭原因及其危害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三是研究视角创新,从哲学角度对A股市场的泡沫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股市泡沫经济的产生有深层次基础,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难以避免;四是政策建议创新,通过研究其他国家和地区股市泡沫经济案例并结合国内实际,对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防范与治理提出了政策建议,其中含有建立股市泡沫经济的监控预警机制等新建议;五是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比如重新界定了泡沫经济的内涵,提出泡沫经济应当是一种经济形态,而不简单的只是一种经济现象、经济过程或者经济后果,再比如认为股市泡沫经济的产生具有社会形态基础,也具有社会心理基础,并且其本质是一种金融异化,等等。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鉴别和整理文献,从文献研究出发,较为系统地梳理了近期国内外学者在泡沫经济研究方面的理论与观点,形成了对于泡沫经济问题的一般性规律与特征的科学认识;二是历史考察法,对A股市场自成立以来发生的较为明显的泡沫经济事件进行了考察,叙述了 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历史表现,同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股市发生的几个较为典型的泡沫经济案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三是比较分析法,通过对A股市场泡沫经济形态与股市泡沫经济的标准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其形成、发展、破灭与回归的整个过程,同时,通过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经典案例的比较分析研究,得出防范与治理中国股市泡沫经济问题的相关启示;四是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实证分析A股市场泡沫经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性的政策建议。
游智惠[7](2020)在《公司股票回购与资金成本相关问题之研究 ——以台湾地区上市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融资政策、投资政策及股利政策是公司营运三大主要财务管理重点。其中尤以投融资政策更是企业经营之命脉。2008年金融海啸后,包括美国联准、欧洲央行(ECB)以及英国银行均实施低利率证策来挽救经济不振之现象,企图以低利政策引导企业从事于较长期之投资计划,可惜事与愿违,部分投资人却将此取得之资金用于高风险的金融商品市场,甚至更多公司大量借入资金,再以发放现金股利或回购股票之方式,退还现金给股东。Blundell-Wignall&Roulet(2013)乃据此以MSCI将近5,00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上市柜公司之负债资金成本、权益资金成本之涨跌,是否会对公司股票回购决策造成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美国与欧洲样本得到之结论,与亚洲的香港、新加坡、澳洲得出不同之结论,确实有许多公司以低利率融资取得之资金用于回购股票。另因台湾地区资本市场有其独特性,尤其上市公司规模大多较其他国家为小,且行业业态较其他国家为多、数据库较完整,因此选样较容易,最重要的是实施股票回购期间够长(自2000年起),是以乃决定以台湾地区上市公司为例,探讨金融海啸前后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成本等自变量对股票回购决策之影响。本研究乃以此为发想,以台湾地区上市公司为样本作实证,以便与美国与欧洲样本得到之股票回购结论作为对照。根据研究发现,许多上市公司为护盘公司股价、保障股东权益,实施回购自家股票之动作。甚至2014媒体报导,苹果公司(Apple)2013约花下560亿美元在回购自家股票(库藏股),堪称美国企业去年库藏股实施之冠。南韩大厂三星电子(Samsung),近日也宣布计划未来三个月要回购2.2兆韩元(19.9亿美元)自家特别股及普通股。现代汽车集团(Hyundai Motor Group)旗下公司也有计划性的实施库藏股计划。到底「库藏股」对企业有什么惊奇魔力?2008金融海啸后,各国纷纷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债务融资利率下跌,公司长期资金供给增加,但公司资本投资未明显增加,国民所得GDP亦未显着成长,导致此种现象之因素为何呢?如不考虑代理问题,依信息传递理论推论应系当时各国借款利率相对于权益资金成本处于低档,公司融资较为容易,而公司为传达给投资人公司股价有低估之讯息,故进行股票回购,所以乃以此融资所得之资金作为股票回购之财源;第二、因为公债殖利率长期被压低,过去闲置资金就选择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的资产,而现在时机则选择作不一样的安排,第三、或许是过去公司尚未找到合适之投资机会,或自由现金流量过多,所以当时经理人便选择回购库藏股以促使每股盈余能有好的表现。此乃因理论上,理性的投资决策为只要投资案之净变现价值大于零之投资案,即会考虑采行。而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假定大多数投资者为风险规避(Risk Averse)者,是以一位理性投资者在数个具相同预期回报的投资组合中,便会选择其中那一个风险最小的投资组合;相对的情况是如果面对数个具相同的投资风险之投资组合,投资者便会选择预期回报最高的那一项。本研究经由大量的文献探讨,明白影响公司融资决策的因素众多,拟由其中选定以股票回购为探讨核心。过去国内外不乏许多文献探讨库藏股回购之动机及库藏股宣告前后之经营绩效,但鲜少有研究资金成本、董监事持股比例、董监事持股质押比例、自由现金流量等自变量与库藏股回购之关系,暨探讨前述自变量于金融海啸前后对股票回购之影响,本研究乃拟以此为研究之框架,取台湾地区上市公司为例,探讨权益及负债资金成本等自变量之异动,对股票回购决策之影响。此亦为本研究之创新处与贡献之一。本研究首先于绪论提出四项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为主轴,其后于研究架构与设计时提出本研究四项假说及一项有关金融海啸增额测试假说,前述研究假说与四项研究目的与问题相互呼应,接续进行本研究实证阶段之实证验证分析,并进行研究假说检定与说明。本论文基于前述研究背景与动机提出如下研究目的:一、探讨台湾地区负债及权益资金成本之变动,对上市公司回购股票决策之影响。二、公司董监事持股情形,对股票回购决策影响关系之比较。三、公司之自由现金流量率高低,是否对股票回购决策有影响。四、公司之每股现金股利率高低,是否对股票回购决策有影响。在研究实证部分,本研究采用逻辑检定(LOGIT model)统计检定方法,探讨研究模型于2001-2014年暨2008年金融海啸后权益资金成本及负债资金成本等自变量之变化,会不会因此而影响该等公司于进行股票回购决策,且期望更深入了解台湾地区资本市场对于库藏股法规之反应,作为日后政府主管机关评估库藏股法规修正或公司决策之参考。本研究之样本范围系2001-2014年间台湾地区所有上市公司,抽样条件系研究期间具完整之财务资料,包含具有负债比、库藏股回购公司市价比(MVBV)等连续性及横断面之Panel data者进行检定。这是一种不平衡之连续资料状态(unbalanced panel data),本研究实证检定过程中,为了控制总体经济环境的影响,同时降低不同年度数据因受到其他非个体因素冲击而可能产生的估计偏误,另加入年度控制虚拟变量进行控制,以解决估计偏误的问题。本研究根据第二章文献探讨所汇总之各专家学者得出之观点或研究结论,及透过第四章统计模型验证资金成本等,对股票回购之影响得出实证结论,于第七章研究结论检视本研究是否完成以下研究问题之解决,并达成所设定之研究目的:一、台湾地区负债及权益资金成本之变动,对上市公司回购股票之决策有何影响?本研究发现,当负债资金成本降低,对公司回购股票并无显着影响,表示公司在评估是否实施股票回购决策考虑之因素,非仅考虑资金成本,而是多面向思考对公司股东权益最佳之方案;至权益资金成本降低,公司回购股票意愿提高,系成反向关系,支持假说。推论此系因当权益资金成本(KE)越高,表示股价波动度大,投资风险高,是以上市公司反倾向不回购股票,这隐含公司做决策时不一定全部从资金本来考虑,甚至当股价与市场背离时,更是不会只看市场上股价表现之缘故。二、公司董监事持股比例及董监事持股质押比例,是否影响股票回购决策?本研究发现,董监事持股比例对股票回购决策呈反向影响,表示当公司董监事持股比例下降时,因董监事成员与公司经营损益共担程度越低,故股票回购意愿越高,至当董监事持股质押比例增加,股票回购意愿亦越高,呈正向影响,推论此与董监事财务压力较大有关。三、公司所持有之自由现金流量高低,是否影响股票回购决策?本研究发现,实证结果自由现金流量高低与公司股票回购决策呈正向关系,因当公司自由现金流量增加时,基于代理理论缘故,经理人有诱因去宣告公司将实施股票回购。四、当公司每股现金股利率增加时,是否对股票回购决策有影响?本研究发现,股利可以有效降低管理当局与股东间的代理成本,因为支付股利可降低经理人可支配之现金,迫使公司有必要对外募集资金时,面临更高资金成本,或须通过资本市场对增资资金之检验,而降低经理人随便选择次佳投资方案之可能性。再者,股利信息之发布,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公司管理阶层对未来现金流量乐观的展现,故实证结果当公司每股现金股利率增加时,越无诱因进行股票回购。五、2008金融海啸前后,资金成本、董监持股比例、董监持股质押比例、自由现金流量及每股现金股利率等自变量,对股票回购决策是否分别有影响?本研究藉由平稳性检定结果发现,2008金融海啸前后之回归模型具差异,其表示海啸前后回归模型已产生结构性变动,是以支持本研究执行金融海啸后,资金成本、董监持股比例、董监持股质押比例、自由现金流量及每股现金股利率等自变量对股票回购决策是否有影响之实证。实证结果,除负债资金成本降低,公司越有诱因执行股票回购之假说无法获得支持外,其于自变量均对股票回购之决策有显着影响。并与金融海啸前全体样本假说测试之结果极为相近,可推论金融海啸前后,回归模型已发生结构性变动,故前述自变量于海啸前后对这些上市公司资金成本与股票回购之决策考虑确实有影响,唯并无显着差异。最后,有关本论文实具有三项研究创新之意义:一、与以往研究不同,本研究系采多元变量综合探讨本论文虽系起缘于Blundell-Wignall&Roulet(2013)于OECD Journal发表,欧美日等国家的公司于1997年至2012年间在取得权益或债务资金后,资金运用考虑因素与过往有相当不同,而进行关于股票回购相关议题之研究,唯有别于过去大部分文献系着重于对股票回购动机及宣示后异常报酬之变化、或者董监事持股对股票回购决策之影响,亦或董监事持股质押比例、自由现金流量、公司规模大小与负债比例等各别因素对股票回购决策影响之探讨,本论文是少数尝试将资金成本高低、董监事持股高低、董监事持股质押比例高低、自由现金流量增减暨每股股利发放率等对股票回购决策有影响之综合变量一起考虑,并以2001至2014年间台湾地区上市公司进行回归统计,探讨渠等对股票回购决策影响之研究,其中又因在此模型检定过程中,为了控制总体经济环境的影响,同时降低不同年度数据因受到其他非个体因素冲击而可能产生的估计偏误,故亦加入年度控制虚拟变量进行控制之研究,本论文实证结果虽与过去文献研究结果之推论方向大致一致,但所采取之研究方法是有所差异,且与Blundell研究美国与欧洲等样本获得之结论于债务成本之结论有所不同。此外,台湾地区不论在法规上、在股票市场规模上,与欧、美、新西兰等国家资本市场有所不同,故可做为支持论点补充过去所未观察的现象。并可与Blundell-Wignall&Roulet(2013)以MSCI近5,000家以欧、美、新西兰等国家之公司样本,研究公司于融资资金取得容易情况下,公司会如何运用其所取得之资金研究结果互为对照,即是本研究之重要贡献之一二、研究期间够长,较容易分析变量之影响是否具规律性?过去许多相关研究之研究期间多半较短,尤其较早期国内外有关股票回购部分的研究期间就更短,主要系因库藏股制度近十余年才开始实施,故早年以此为主题之研究所能验证之期间不长,是以通常查得之研究期间较短,本研究因台湾地区2000年开始实施库藏股制度,故将研究期间订于2000年后一年之2001年即开始检验至2014年,共计14年,一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时2001年仍有前一年度数据可参考,一方面使本研究主题含括完整期间,以便分析变量之影响是否具规律性与普遍性,故研究期间够长亦为本研究之重要贡献之一。三、纳入金融海啸因素作实证过去学者关于股票回购多仅个别针对回购动机、宣告后经营绩效等进行研究,鲜少探讨公司于金融海啸期间后,股票回购之决策是否会受到资金成本、董监事持股比例、董监事持股质押比例等自变量影响?是以乃先透过平稳性检定发现显着水平0.01时,海啸前后二回归式具显着差异之结果,因此资金成本、董监事持股比例、董监事持股质押比例等自变量对股票回购决策之影响程度,在海啸前后并不相同,即回归模式结构在海啸前后已发生结构性变动。亦即2008金融海啸前后之回归模型回归系数具差异,故本论文第三项创新乃是研究当特殊经济状况例如金融海啸发生后,前述权益资金成本、董监事持股比例等自变量,对于研究期间上市公司样本之股票回购决策,究竟会不会产生影响提出实证。
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课题组[8](2016)在《欧美大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危机后的艰难复苏中,全球银行业格局出现新变化。本文对近年来欧美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盈利水平、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等重点经营指标,及其在困境中的发展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美国银行业整体尚在缓慢回升的通道中,面临增长乏力的问题;欧洲银行业受累于低迷的经济发展状况,盈利水平仍远低于危机前水平,部分大型商业银行陷入巨额亏损。对此,欧美银行业从区域布局、业务结构、科技金融、成本控制等多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可实施的改革重组策略。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降本增利、风险防控等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崔晓燕[9](2015)在《义和团运动期间英国侵华行动研究》文中提出19世纪末,由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华北地区爆发了具有极强排外性质的义和团运动。作为世界霸主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以此为借口大肆进行侵华活动。作为近代强行打开中国大门的始作俑者,鸦片战争后英国在华攫取了大量利益。到了 19世纪末期,英国因工业发展放缓,深陷布尔战争的泥潭,海军实力的相对衰落,在远东地区与其他列强的博弈中力不从心,进退维谷。义和团运动期间,西方列强从自身利益出发,纷纷向清政府施压要求予以剿灭。英国不仅最早派出兵舰来大沽口示威,同时还是各国武力镇压的急先锋。在派遣西摩尔率领联军进军北京的同时,英国还积极怂恿日本单独出兵华北,因遭其他列强的一致反对而作罢。因此,英国不得不改弦更张,放弃要求日本出兵为其火中取栗的计划,转而从英属殖民地派出军队。于是,一支主要由英印陆军和英澳海军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就成了义和团运动期间英国侵华行动的工具。英国除了在北方进行武装侵略外,还在中国南方策划、导演了“东南互保”。事后英国深感世易时移,长期奉行的“光荣孤立”政策很难适应国际形势特别是远东局势变化,因此酝酿对传统外交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在此期间西方驻华使馆人员、传教士及记者等人对义和团的相关记叙、报道对“黄祸论”的扩散、英国人“中国观”的转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树增[10](2015)在《抗日战争(第二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是为上策至少在九江失守后,中国最高统帅部意识到,如果日军执意进攻武汉,固守是极其困难的,以至最终难以守住。武汉已为我抗战之政治经济及资源之中枢,故其得失关系至巨。惟武汉三镇不易守,而武汉近郊尤以江北方面无险可守尽人而知;更以中隔大江外杂湖沼,尤非可久战之地。故欲确保武汉,则应东守宿松、太湖,北扼双门关、大胜关、武胜关诸险,依大别山脉以拒敌军,并与平汉路北段之积极行动相呼应,若敌悬军深入,则可临机予以各个击破,或在大别山预为
二、亚洲银行大举回撤海外资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洲银行大举回撤海外资产(论文提纲范文)
(1)蜗角虚名(论文提纲范文)
1.312房间与专案组 |
2. 从圆明园茶室到振华控股 |
3. 聪明人的分手不需要歇斯底里 |
4. 见识光怪陆离的金融圈 |
5. 中秋西山夜宴 |
6. 百家乐赌局 |
7. 澳门圣诞夜之香艳 |
8. 念佛免悲哀 |
9. 华尔街、Club和绿水鬼,还有伊朗人的旧书店 |
1 0. 杜铁林生日宴百态 |
1 1. 车祸后的莫逆之交 |
1 2. 干将与莫邪:沈天放和薛翔鹤 |
1 3. 女明星和小小的舒芙蕾 |
一、以蒋笙为代表的创始人团队和管理层 |
二、这么多年被腾空网收购的那些公司, |
三、早些年就投资了腾空网,帮助腾空网 |
四、也是最让蒋笙头疼的,新晋金主们的诉 |
1 4. 三亚年会、潭柘寺或者孤独的国王 |
1 5. 大牛市、股灾和熔断 |
16.现金为王之绝杀孔老三 |
17.葬礼、华光信托和商业帝国的“蛊惑” |
18.“总裁助理”林子昂拜见“壳王”六哥 |
19.做一个比坏人更坏的好人 |
20.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 |
(2)《QE退潮:大逆转中的风险与机遇》汉英笔译报告 ——经济文本中隐喻翻译的经济特色显现难点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1.PROJECT DESCRIPTION |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2 Features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2.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ask Preparation |
2.1.1 Collecting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Materials |
2.1.2 Selecting Translation Tools |
2.1.3 Preparing a Term List |
2.2 Translation Stage |
2.2.1 Translating |
2.2.2 Revising |
2.3 Post-task Activities |
2.3.1 Collecting Readers’Feedback |
2.3.2 Getting Self-reflections on the Translation |
3.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METAPHORS REFLECTING ECONOMICCHARACTERISTICS |
3.1 Difficulty in Translating Metaphors without Corresponding Images |
3.2 Difficulty in Translating Metaphors without Corresponding Connotations |
3.3 Difficulty in Translating Metaphors Represented by Chinese Four-character Idioms |
4.ECO-TRANSLATOLOGY AND SOLUTIONS TO THE DIFFICULITIES |
4.1 Introduction to Eco-translatology |
4.1.1 Adaptive Selection and Selective Adaptation |
4.1.2 Cultural Dimension |
4.1.3 Adaptiv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
4.2 Solutions to Translate Metaphors While Reflecting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
4.2.1 Borrowing Similar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from the Target Language |
4.2.2 Replacing Metaphorical Images with Explanations |
4.2.3 Replacing Metaphor with Simile or Personification |
5.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Ⅰ: THE SOURCE TEXT |
APPENDIX Ⅱ:THE TARGET TEXT |
APPENDIX Ⅲ:GLOSSARY |
(3)中东主权财富基金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对象界定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研究综述 |
第一节 主权财富基金与中东主权财富基金研究 |
一、主权财富基金研究 |
二、中东主权财富基金研究 |
三、主权财富基金与国际金融体系关系研究 |
第二节 国际金融体系理论的新发展 |
一、传统理论 |
二、理论新发展 |
三、实践归纳 |
第三节 文献评价 |
一、取得成果 |
二、存在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 |
第一节 理论分析 |
一、国际制度论下的制度更替 |
二、新制度经济学下的制度变迁 |
三、多重制度因素的综合影响 |
第二节 模型构建 |
一、将三重制度因素演变设为研究范围 |
二、存在相互影响关系的三重制度模型 |
第三节 分析框架 |
一、基于交易成本降低的SWFs创新动力研究 |
二、基于三重制度模型的SWFs影响路径研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际金融体系蕴育中东主权财富基金 |
第一节 中东主权财富基金的悠久历史沿革 |
一、萌芽期(1950至1960年代) |
二、进展期(1970至1980年代) |
三、黄金期(1990年代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2008年后) |
第二节 中东主权财富基金的金融地缘特征 |
一、中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金融风向标 |
二、中东石油资源向金融资本的延续发展 |
三、中东国家战略目标的金融载体 |
四、中东国际金融竞争力的中坚力量 |
五、中东独特历史文化因素的金融映射 |
第三节 中东主权财富基金的创新制度根源 |
一、美元霸权演化对于中东的特殊影响 |
二、中东承担的国际金融体系交易成本 |
三、中东主权财富基金产生的制度收益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东主权财富基金推动三重制度变迁 |
第一节 中东主权财富基金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 |
一、促进中东金融开放发展 |
二、提升中东国际金融地位 |
三、实现中东资本全球流动 |
四、促成国际资本双向流动机制 |
第二节 中东主权财富基金对国际金融监管的影响 |
一、中东SWFs引发国际金融监管热议 |
二、中东推动SWFs国际监管机制建设 |
三、催生国际金融监管双向对话机制 |
第三节 中东主权财富基金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
一、中东SWFs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立场 |
二、中东SWFs对牙买加体系的稳定 |
三、中东SWFs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救助 |
四、中东SWFs对美元霸权地位的制衡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东主权财富基金持续发展面临制约 |
第一节 反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金融市场排斥 |
一、反全球化趋势阻碍国际资本流动 |
二、中东SWFs遭受国际金融市场排斥 |
第二节 规则弱势地位下的国际金融监管约束 |
一、中东处于国际金融监管规则弱势地位 |
二、中东SWFs遭受国际金融监管约束 |
第三节 美元霸权持续下的国际货币动荡威胁 |
一、美元霸权引致国际金融危机频发 |
二、中东SWFs遭受国际货币动荡威胁 |
第四节 低油价时代中的石油资本供给断流 |
一、低油价时代来临 |
二、中东SWFs增长显着放缓 |
第五节 国家发展乏力中的战略失败风险 |
一、中东国家发展乏力 |
二、中东SWFs可能陷入“金融诅咒”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与中东主权财富基金的比较借鉴 |
第一节 中国主权财富基金 |
一、基本情况 |
二、发展成效 |
第二节 中国与中东主权财富基金比较 |
一、基本情况 |
二、相同之处 |
三、差异之处 |
四、比较结果 |
第三节 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对策建议 |
一、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加强资本布局和投资能力建设 |
二、深化主权财富基金国际论坛等监管对话机制建设 |
三、应对国际货币体系动荡对于主权财富管理的挑战 |
四、与中东主权财富基金强化政治经济领域全面合作 |
五、引领新兴市场主权财富基金推动全球治理革新 |
结语 |
一、研究回顾 |
二、主要结论 |
三、相关启示 |
参考文献 |
(4)中国金融改革:经验、困境与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金融改革与经济改革的相伴相生 |
(一) 第一阶段:金融市场框架初具雏形 |
(二) 第二阶段:金融改革步入“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 |
(三) 第三阶段:金融改革迈向“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 |
当经济改革滞后于金融改革 |
(一) 给“金融去杠杆”正正名 |
(二) 金融杠杆与实体杠杆的关系 |
(三) 深化金融改革亟需修炼内功 |
开放视角下的金融改革 |
(一) 从“三元悖论”谈起 |
(二) 金融改革中四次应对外部失衡的经验 |
1.1994年汇率并轨的超预期成功 |
2.1998年人民币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免疫 |
3.2005年汇率机制改革的平稳过渡 |
4.2015年中间价形成机制改革的有惊无险 |
(三) 金融开放、金融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 |
(5)发展中国家货币替代与货币危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框架 |
1.3 创新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的演变 |
2.1.1 货币替代概念的演变 |
2.1.2 货币危机概念的演变 |
2.2 理论研究 |
2.2.1 货币替代理论 |
2.2.2 货币危机理论 |
3 发展中国家货币替代和货币危机模型构建 |
3.1 货币替代、货币反替代和货币危机的概念界定 |
3.2 基于多重动机的货币替代模型构建 |
3.2.1 交易和谨慎动机下的货币替代模型构建 |
3.2.2 资产组合和谨慎动机下的货币替代模型构建 |
3.3 发展中国家货币替代下的货币危机模型构建 |
3.3.1 货币替代下基于流动性危机模型的货币危机模型构建 |
3.3.2 货币替代在发展中国家货币危机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
4 发展中国家货币替代和货币危机实证研究 |
4.1 货币替代影响因素与货币替代率的GROUP-GRANGER检验 |
4.1.1 数据和指标的选择 |
4.1.2 Group-Granger检验结果 |
4.1.3 检验结果分析 |
4.2 货币替代率的内生结构性突变点检验 |
4.2.1 内生结构突变点的检验原理 |
4.2.2 多窗口期的内生结构突变点检验和数据选择 |
4.2.3 检验结果和分析 |
5 发展中国家货币替代下的货币危机案例分析 |
5.1 墨西哥比索危机 |
5.2 阿根廷比索危机 |
5.3 泰国泰铢危机 |
5.4 韩国韩元危机 |
5.5 俄罗斯卢布危机 |
5.6 巴西雷亚尔危机 |
6 中国的货币替代和货币危机可能性研究 |
6.1 中国的货币替代现状研究 |
6.2 中国货币危机可能性分析 |
6.3 对我国的政策建议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6)A股市场泡沫经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基本框架 |
三、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泡沫经济的理论阐释 |
第一节 经济泡沫的内涵和外延 |
一、经济泡沫的定义与载体 |
二、经济泡沫的形成条件 |
三、经济泡沫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
第二节 泡沫经济的内涵和外延 |
一、泡沫经济的定义 |
二、泡沫经济与经济泡沫的关系 |
三、泡沫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
四、泡沫经济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
五、泡沫经济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
第三节 泡沫经济的载体及其特性 |
一、资产价值的难以确定性 |
二、各种资产的供求特性 |
三、易成为泡沫经济载体的资产及其特性 |
第三章 股市泡沫存在的理论可能与现实机制 |
第一节 股市泡沫存在的理论可能 |
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
三、有效市场假说与证券价格波动 |
第二节 股市泡沫存在的现实机制 |
一、非有效市场 |
二、不完全信息 |
三、政府干预的影响 |
四、市场主体的行为决策 |
第四章 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衡量与界定 |
第一节 股市泡沫经济衡量界定的困难 |
一、股票内在价值难以确定 |
二、股市泡沫经济不存在数值上的严格界限 |
三、非市场因素造成的衡量界定困难 |
第二节 衡量界定股票市场泡沫经济的方法 |
一、市盈率 |
二、市净率 |
三、换手率 |
四、巴菲特指标 |
五、对市场情绪的观测 |
第三节 似是而非的股市泡沫经济的几种情况 |
一、单只股票的异常状态 |
二、某个板块股票的异常状态 |
三、股市整体短期内连续暴涨 |
第五章 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历史表现与运行规律 |
第一节 A股市场的泡沫经济事件 |
一、2007年非典型泡沫经济事件 |
二、2015年典型泡沫经济事件 |
第二节 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表现 |
一、估值指标暴涨 |
二、总市值飙升 |
三、成交额和换手率激增 |
四、市场情绪狂热 |
第三节 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运行规律 |
一、形成: 逐渐积累 |
二、发展: 迅猛膨胀 |
三、破灭: 突然崩溃 |
四、回归:缓慢恢复 |
第六章 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形成及其影响 |
第一节 股票市场泡沫向泡沫经济转化的可能途径 |
一、股市泡沫转化为泡沫经济的一般条件 |
二、经济周期波动 |
三、股市泡沫加速实体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反作用 |
四、金融因素变化 |
五、国际资本流动 |
六、技术革命 |
第二节 A股市场泡沫经济问题的成因 |
一、对于未来经济高增长的预期 |
二、超额货币供给与低利率的市场环境 |
三、实体经济回报率较低 |
四、股票市场的制度缺陷 |
五、金融监管的缺陷 |
六、投资者结构问题突出 |
七、部分企业助推股市泡沫 |
八、政府行为有利于股市泡沫的发展 |
九、媒体言论成为泡沫经济的助推器 |
十、泡沫膨胀预期的自我实现 |
第三节 A股市场泡沫经济形成时期的影响 |
一、微观层面影响 |
二、宏观层面影响 |
第七章 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破灭原因及其危害 |
第一节 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破灭原因 |
一、泡沫经济破灭的逻辑必然性 |
二、对经济高增长预期的逆转 |
三、资金持续流入的状态发生逆转 |
四、政府为控制风险而加强干预 |
五、投资主体的行为转变 |
六、全球金融风险的影响 |
第二节 A股市场泡沫经济破灭的危害 |
一、微观层面危害 |
二、宏观层面危害 |
第八章 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哲学解读 |
第一节 存在泡沫经济的社会形态 |
一、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含义 |
二、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存在泡沫经济 |
三、A股市场泡沫经济具有社会形态基础 |
第二节 产生泡沫经济的社会心理 |
一、欲望支配世界 |
二、理性与非理性 |
三、单向度思想 |
四、集体无意识 |
第三节 股市泡沫经济的本质是金融异化 |
一、异化概念的内涵与沿革 |
二、金融异化的含义、表现及原因 |
三、金融异化导致股市泡沫经济的机制 |
第九章 其他国家和地区股市泡沫经济案例研究及其启示 |
第一节 日本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股市泡沫经济 |
一、日本股市泡沫经济的形成原因 |
二、日本股市泡沫经济的治理措施 |
第二节 美国世纪之交纳斯达克泡沫经济 |
一、美国纳斯达克泡沫经济的形成原因 |
二、美国纳斯达克泡沫经济的治理措施 |
第三节 中国台湾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股市泡沫经济 |
一、台湾股市泡沫经济的形成原因 |
二、台湾股市泡沫经济的治理措施 |
第四节 其他国家和地区案例对我国的启示 |
第十章 A股市场泡沫经济防范与治理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防范 |
一、正确认识股市泡沫经济 |
二、虚拟经济应当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
三、倡导理性投资与价值投资 |
四、加强金融监管 |
五、完善股市相关制度 |
六、建立股市泡沫经济的监控预警机制 |
七、建立股市平准基金 |
第二节 A股市场泡沫经济发展时期的治理 |
一、控制资金流入股市 |
二、抑制投机性交易 |
三、冷却投机狂热情绪 |
第三节 A股市场泡沫经济破灭之后的治理 |
一、及时应对股市泡沫经济破灭 |
二、有效进行不良资产管理 |
三、逐步刺激股市复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公司股票回购与资金成本相关问题之研究 ——以台湾地区上市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动机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问题提出 |
第三节 论文主要内容框架与创新 |
第二章 文献探讨 |
第一节 融资理论及资本结构相关文献 |
一、融资顺位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 |
二、权衡理论 |
三、资本结构理论 |
四、新资本结构理论 |
五、代理成本理论 |
六、信号传递理论 |
第二节 权益及负债资金成本之理论文献 |
第三节 公开市场股票回购之法令规范及股票回购理论文献 |
一、股票回购之法律规范 |
二、股票回购相关理论之文献探讨 |
三、有关董监事持股比例及持股质押之文献探讨 |
四、股票回购与资金成本之探讨 |
第四节 行为金融理论 |
第三章 台湾地区之资本市场特性分析 |
第一节 台湾地区资本市场现况 |
一、台湾地区部分 |
二、国际地位 |
第二节 台湾地区资本市场交易制度暨交易特殊性 |
一、台湾地区资本市场重要交易制度: |
二、台湾地区股市特色: |
第三节 台湾地区资本市场之挑战与目标 |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假说 |
第一节 研究模型设计 |
第二节 变量选择与定义 |
第三节 研究样本之选择与萃取及数据源 |
第四节 研究假说 |
第五章 实证研究分析 |
第一节 叙述性统计分析 |
第二节 回归结果分析 |
一、全部样本之实证分析 |
二、金融海啸后之实证分析 |
第六章 实证结果之理论意义与对公司决策之影响 |
第一节 实证结果之理论意义 |
第二节 实证结果对公司决策之影响探讨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及理论贡献 |
一、各国股票回购政策差异 |
二、本研究之自变量选择新意 |
三、研究检定成果与研究贡献 |
第二节 建议及后续研究 |
一、 对主管机关之建议 |
二、 对实务界之建议 |
三、 对相关学术研究单位之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辞 |
个人简历 |
(8)欧美大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欧美银行业发展现状 |
(一)美国银行业稳步恢复 |
(二)欧洲银行业深陷困境 |
三、欧美银行业在困境中的经营策略分析 |
(一)优化调整区域布局 |
(二)加快推进业务结构调整 |
(三)加大发展科技金融的力度 |
(四)通过裁员、限薪控制成本 |
(五)持续提升风险抵补能力 |
四、对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业务发展的启示 |
(9)义和团运动期间英国侵华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一) 义和团运动的起因与英国侵华行动 |
(二) 英国侵华远征军研究概况 |
(三) 英国侵华行动与外交政策调整 |
(四) 义和团运动与英国侵华行动相关资料 |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
四、结构与内容 |
第一章 世纪之交英国侵华背景分析 |
第一节 世界工厂、军事霸主地位相对下降 |
一、工业发展逐渐被美德超越 |
二、军事实力不再“一枝独秀” |
第二节 与列强远东博弈日益激烈 |
一、英国强租威海卫 |
二、与德国明争暗斗 |
三、与俄国激烈交锋 |
第三节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及各国的应对 |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
二、各国对义和团运动的反应 |
第二章 义和团运动前期英国的侵华行动 |
第一节 英国在北方的交涉与侵略行动 |
一、英国的前期交涉 |
二、西摩尔率联军进军北京 |
三、英军在天津的军事行动 |
第二节 英国在南方策划“东南互保”运动 |
一、英国力图独占长江流域 |
二、英国图谋的失败及原因 |
第三章 英国组建“远征军”及其在华行动 |
第一节 英印远征军的组成及其在华行动 |
一、英印远征军的组成和派遣 |
二、英印远征军的在华行动 |
三、对英印殖民军侵华行动的评价 |
第二节 英澳远征军的组成及其在华行动 |
一、英澳远征军的组成和派遣 |
二、英澳远征军在华行动 |
三、澳洲侵华行动对其本国的影响 |
第四章 英国侵华行动的后续影响 |
第一节 英日结盟与“光荣孤立”政策的结束 |
一、均势外交与“光荣孤立” |
二、英德《扬子江协定》的签署与失败 |
三、英日结盟与“孤立主义”政策结束 |
第二节 “黄祸论”的滥觞和兴盛 |
一、“黄祸论”的滥觞 |
二、“黄祸论”的兴盛 |
第三节 英国人“中国观”的改变 |
一、关于中国“文明观”的演变 |
二、侵华行动对其“中国观”的影响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抗日战争(第二卷)(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是为上策 |
第二章 |
纵使天崩地裂,民族绵延不绝 |
第三章 |
究在何地可以一战? |
作战目的 |
指导方针 |
作战准备要领 |
附记一: |
附记二: |
第一案 |
第二案 |
第一,方针 |
第二,指导要领 |
第三,兵力部署 |
第四章 |
伯陵防线 |
第五章 |
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 |
四、亚洲银行大举回撤海外资产(论文参考文献)
- [1]蜗角虚名[J]. 陈佳勇.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4)
- [2]《QE退潮:大逆转中的风险与机遇》汉英笔译报告 ——经济文本中隐喻翻译的经济特色显现难点与对策[D]. 郑雪.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2)
- [3]中东主权财富基金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研究[D]. 虞琤.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1)
- [4]中国金融改革:经验、困境与未来[J]. 钟正生,张璐. 国际经济评论, 2017(05)
- [5]发展中国家货币替代与货币危机研究[D]. 王烨敏. 浙江大学, 2017(08)
- [6]A股市场泡沫经济问题研究[D]. 楼俊超.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7]公司股票回购与资金成本相关问题之研究 ——以台湾地区上市公司为例[D]. 游智惠.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5)
- [8]欧美大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与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课题组. 金融监管研究, 2016(04)
- [9]义和团运动期间英国侵华行动研究[D]. 崔晓燕. 南京大学, 2015(06)
- [10]抗日战争(第二卷)[J]. 王树增. 当代,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