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际间农业生产率差异及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中国省际间农业生产率差异及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论文摘要

从经济增长的理论来看,农业增长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资源投入的增加,二是生产率的提高,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增长不可能依靠投入的无限制增加,而必须依靠生产率的提高,即当投入不能高速增加的时候,农业的长期增长能力来自于生产率的累积和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开端的农村改革也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春天,以粮食,棉花等为代表的主要农作物产量不断增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那么该时期的农业生产及其增长到底是投入的增加所致还是生产率提高所致?这种增长是否是可持续的以及这种增长背后的生产率问题仍不容忽视。在农业总体产出不断增长的同时,地区差异也有所扩大,差异的扩大如果是生产要素投入的差异造成,则相应增加落后地区的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就可以解决地区间的差距,如果农业生产的差距主要是生产率的差距带来,意味着不同地区农业可持续增长的能力不同,因这种能力的差距的趋势也将影响到未来农业生产地区差距的趋势。因此不论从促进农业增长的可持续性角度来讲,还是从寻找地区问农业增长差异的来源角度来说,农业生产率问题都是值得关注的。就已有的研究来看,改革开放至80年代早期,制度改革带来的农业TFP的提高解释了的农业产出的快速增长的绝大部分。而制度因素的作用会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在80年代中后期之后的农业增长及地区差异来源的研究中,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农业增长主要是要素投入带来的,也有人认为是生产率带来的增长和地区差异。本文从这个分歧出发,旨在考察生产率因素是否是农业产出地区差异的主导因素,并以生产率水平为研究对象,对生产率差异的变化趋势做出判断,在判断的基础上考察各省区生产率向上或向下转移的可能性,以及包括空间因素,农村工业化程度,人力资本,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化,市场化程度和地区农业科研支出对各地区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和作用。为提高落后地区生产率水平,缩小地区差异提供实证支撑。为此,文章使用1985—2005年较长历史时期,中国28个省区的农业生产数据,综合使用增长核算办法,非参数方法,收敛检验办法和空间统计方法,通过必要地实证分析和经验检验,得出以下几点基本的研究结论:1)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异是造成农业产出地区差异的主导因素。首先从地区间农业产出的差异变化趋势,要素投入差异的变化趋势和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三个方面入手,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地区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地区间农业产出差异不断扩大,同时要素投入的差异变化却不明显,将投入和产出放在一起考察的话,地区间单要素生产率差异(化肥生产率除外)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从该现象出发提出一个统计推断也是待验证的假说:农业产出的差异来自于要素投入以外的其他因素。然后用计量方法定量分析差异来源。考虑到采用的是21年较长时期的历史数据,相同要素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对产出的回报会有差异,因此使用了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办法来确定各地区不同时期的各要素的产出弹性。然后借鉴增长核算的办法,将产出的差异分解为生产要素和生产率两个部分,使用方差分解的办法来考1985到2005年间农业产出差异的主要来源问题。从传统的C-D函数出发,采用了K-R方法将产出差异分解为地区间要素差异的贡献和生产率差异的贡献,又使用E-L方法在上述分解的基础上将产出差异分解为三个部分:要素差异,生产率差异和要素与生产率共同作用的差异。不论采用哪种方法分解,结果都显示出地区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是1985—2005年以来地区间农业产出差异的主要来源,即便考虑到要素与生产率间交叉作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对地区间产出差异也至少贡献了55%以上。2)样本期间内,28个省级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显示出绝对收敛,也不存在条件收敛和俱乐部收敛,即地区差异没有缩小的迹象。首先在认为全要素生产率是影响省际间农业产出差异主要因素的基础上,采用了一种可以进行双边比较的指数方法,测算了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对水平,进而为研究地区差异奠定了基础。其次在生产率水平面板数据集的基础上,文章对测算结果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变化趋势与农业产出差异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可再次此证明全要素生产率是影响地区间产出差异的重要因素。另外通过简单的统计指标发现,地区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差异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也有扩大的趋势。再次,为检验地区间农业TFP水平的差异是否有缩小的趋势,考察是否是低水平地区相对于高水平地区获得了更快的增长,文章使用三种收敛检验,得到了如下结论:从1985-2005年,地区之间农业生产率差异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缩小,反而有显著扩大的趋势。通过绝对β收敛检验也发现落后地区并没有从技术的传播和扩散中获得更大的好处,取得比生产率水平高地区更快的增长率。即便是控制了地区和时间固定效应的话,地区间农业生产率差异也没有显示出条件收敛。最后按照一般的对中国地区划分的方法,从东中西部的角度来考察三大经济地带内部省份间的生产率水平是否出现了缩小的趋势,即进行了俱乐部收敛的检验,发现三个地区内部省份的生产率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扩大,只是扩大的程度有所不同,东部地区作为生产率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其内部省份间差异扩大的趋势也是最强的。并且通过在地区内部的绝对β收敛检验,也没发现三个地区内部落后的地区获得较快的增长率。检验结果证明,不仅地区之间差异扩大,三大地带内部各省份间的生产率水平也没有缩小的趋势。3)从空间上寻找俱乐部收敛的证据,结果发现存在不同的生产率水平的俱乐部,但是每个俱乐部内部地区差异没有缩小的趋势,即不存在俱乐部收敛。其次通过比较普通空间马尔科夫链和空间马尔科夫链结果,发现中高和高水平的邻居可以提高一个地区生产率提高的可能性,并且两种马尔可夫链矩阵的元素存在差异,表明邻居的生产率水平对某地区生产率有影响,即地区生产率水平存在空间依赖性。两种链条矩阵相同位置的元素是不相等的,即便是对角线上的元素也有比较大的差异,这说明各地区其所处的不同区域背景即邻居的生产率水平,对自身农业生产率水平向上或向下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各地区生产率水平的变化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周围邻居有密切的关系。4)采用空间统计和计量的办法考察了影响地区农业生产率收敛与否的因素。首先空间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样本期间内各省区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存在局部空间相关性,因而在研究影响因素时,需要控制空间因素。然后,在收敛的空间计量模型中逐一引入农村工业化程度,地区人力资本,开放程度,城市化率,市场化程度和农业科研投入六个可能影响地区生产率的因素,结果发现农村工业化程度对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人力资本的作用在不同的样本时期有差别,本文认为可能与劳动力的流动有关。城市化可以显著地促进地区生产率的提高,对外开放和市场化指数的作用不明显。此外可能是由于地区农业科研支出指标的选择的问题,使得代表地区对农业创新重视程度的变量回归结果不显著,同时也降低了整个模型的解释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选题的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相关概念界定
  • 1.2 研究目标与假说
  • 1.2.1 主要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假说
  • 1.3 主要框架
  • 1.4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4.3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不足
  • 2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 2.1 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探讨和经验研究
  • 2.1.1 古典经济理论
  • 2.1.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2.1.3 内生增长理论
  • 2.1.4 西方经济学界对增长因素的经验研究
  • 2.2 生产率概念及其度量理论的发展
  • 2.2.1 索罗的生产率概念与测算方法
  • 2.2.2 丹尼森的研究
  • 2.2.3 乔根森对生产率的测算
  • 2.2.4 70年代以后的生产率理论和测算方法
  • 2.3 生产率及其增长的研究综述
  • 2.3.1 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作用研究
  • 2.3.2 农业领域的生产率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国省区农业增长分析
  • 3.1 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的增长历程
  • 3.1.1 改革以来农业生产的变化
  • 3.1.2 改革以来省际间农业产出的差异
  • 3.2 单要素生产率的变化
  • 3.3 省区农业生产差距来源分析
  • 3.3.1 方法和模型选择
  • 3.3.2 数据选取及处理
  • 3.3.3 实证结果分析及解释
  • 3.4 本章小节
  • 4 生产率测算的方法与数据选取
  • 4.1 生产率测算的基本方法
  • 4.1.1 参数方法
  • 4.1.2 非参数方法
  • 4.2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 4.2.1 离函数
  • 4.2.2 Malmquist指数的意义及其分解
  • 4.3 生产率测算方法的选取——双边比较的Malmquist指数方法
  • 4.3.1 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截面数据集的构造
  • 4.3.2 构造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面板数据集
  • 4.4 数据的选取及处理
  • 4.5 生产率测算结果解读
  • 4.6 本章小节
  • 5 中国省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现状与趋势
  • 5.1 省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统计分析
  • 5.2 省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及其构成的变动分析
  • 5.3 各省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差距的变化和趋势
  • 5.3.1 趋势判断方法的选择及相关研究综述
  • 5.3.2 收敛的基本类型和本文的检验方法
  • 5.3.3 各省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趋势
  • 5.4 本章总结
  • 6 中国省区间农业TFP的空间依赖性与分布动态
  • 6.1 相关综述及研究意义
  • 6.2 研究方法
  • 6.2.1 马尔可夫链
  • 6.2.2 空间马尔可夫链
  • 6.3 空间统计结果分析
  • 6.3.1 马尔可夫链结果
  • 6.3.2 空间马尔可夫链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7 中国省区间农业TFP差距的影响因素——基于空间计量的分析
  • 7.1 空间自相关的检验——Moran指数
  • 7.2 空间收敛的模型和方法
  • 7.3 数据及变量说明
  • 7.4 实证结果
  • 7.4.1 空间自相关性的估计
  • 7.4.2 省区农业TFP的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政策含义
  • 8.1 全文研究结论
  • 8.1.1 关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省际间农业产出差异变化中的作用
  • 8.1.2 关于省际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差异趋势的判断
  • 8.1.3 关于省际间生产率水平向不同水平转移的可能性及邻近地区的影响
  • 8.1.4 关于生产率差异影响因素的考察
  • 8.2 政策含义
  • 8.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1 1985—2005年28个省级地区农业相对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社会资本能否促进中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J]. 管理评论 2019(12)
    • [2].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收敛再检验[J]. 宏观经济研究 2019(11)
    • [3].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浅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J]. 经济研究导刊 2019(32)
    • [4].空间视角下城镇化对农业碳生产率的直接作用与间接溢出效应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11)
    • [5].深圳市提升碳生产率的策略——基于与北上广的比较[J]. 现代营销(信息版) 2020(01)
    • [6].中国火电行业碳生产率评价及俱乐部收敛研究[J]. 煤炭经济研究 2019(11)
    • [7].农村土地流转对我国粮食生产率提升影响探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19(12)
    • [8].资产专用性、融资模式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 [9].内部薪酬差距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 现代经济信息 2019(23)
    • [10].生产率困境的形成与治理机制:一个新的理论框架[J]. 管理世界 2020(01)
    • [11].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 经济纵横 2019(12)
    • [12].黑龙江省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分析[J]. 统计与咨询 2019(06)
    • [13].环境规制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实现机制——基于我国资源型产业的实证[J]. 华东经济管理 2020(03)
    • [14].我国玉米生产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述评[J]. 农业经济 2020(01)
    • [15].企业家精神提升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了吗?[J]. 经济评论 2020(01)
    • [16].财政分权、政府行为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J]. 财经论丛 2020(03)
    • [17].全球价值链参与、生产率提升与城乡收入差距[J]. 财经论丛 2020(03)
    • [18].“营改增”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 商业经济 2020(03)
    • [19].土地财政、地方政府行为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7—2017年数据的分析[J]. 商业研究 2020(02)
    • [20].中美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比较[J]. 亚太经济 2020(01)
    • [21].“短贷长投”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研究[J]. 亚太经济 2020(01)
    • [22].城市收缩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J]. 现代经济探讨 2020(04)
    • [23].结构性减速视角下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J]. 南方经济 2020(03)
    • [24].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 统计与决策 2020(07)
    • [25].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0(03)
    • [26].跨喜马拉雅地区国家碳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04)
    • [27].全球制造业传统与环境生产率变化及收敛性的比较论证[J]. 南方经济 2020(01)
    • [28].中国建筑业动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研究[J]. 工程管理学报 2020(01)
    • [29].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溢出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20(05)
    • [30].预期生产率:女性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分析的一个方法[J].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20(01)

    标签:;  ;  ;  ;  ;  

    中国省际间农业生产率差异及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