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四维标测指导下房颤机制研究和导管消融治疗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心血管内科
作者: 唐闽
导师: 张澍,王方正,姚焰
关键词: 心房颤动,消融,非接触式标测,等电位
文献来源: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长期以来,AF治疗主要依赖药物,但疗效并不理想。近来随着人们对AF机制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发现心房—肺静脉之间的电传导在AF的触发和驱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以肺静脉隔离为核心的各种消融治疗AF的方法不断改进,疗效不断提高,为治疗AF展示了光明的前景。然而是否所有的患者都必须采用固定的方案隔离4根肺静脉,如何发现和消融肺静脉以外起源的异位激动对于优化手术方案、提高成功率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使用非接触式心内膜标测系统(Ensite 3000),利用它的四维(空间+时间)标测技术和导航记忆功能,实时连续记录AF时心内膜电激动方式及传导路径,根据电传导特点和规律,针对不同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消融,并对疗效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分析。 目的: 应用Ensite 3000系统确定不同类型AF的电激动方式和传导路径,探讨应用个体化消融方法治疗AF的疗效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52例药物治疗无效的AF患者,其中阵发性AF 39例,持续性AF 11例,永久性AF 2例。男性44例,女性8例,年龄22~69岁(平均51.1±10.9岁)。术前经食管超声和/或UFCT检查排除左心房血栓,并给予充分抗凝。采用常规电生理标测方法放置冠状窦电极和希氏束电极后,行房间隔穿刺,将多电极矩阵(球囊)置于左心房中央,利用消融导管和球囊完成左心房的三维重建。记录自发的或诱发的AF 60 s,依记录的AF时心内膜等电位变化情况确定电激动方式和传导路径的特点指导消融,术中监测电激动方式和传导路径的变化,调
论文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个人简历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10-13
参考文献
- [1].一种在体大鼠心外膜立体定位电生理标测系统用于左岛叶后段对房颤调节的机制研究[D]. 范博渊.第四军医大学2017
- [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裸质粒经心内膜心肌内注射治疗猪心肌缺血模型的实验研究[D]. 赵志敬.第四军医大学2004
- [3].疑难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非接触标测及导管射频消融[D]. 陈明龙.南京医科大学2005
- [4].体表电位标测诊断冠心病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及其评价[D]. 张丙芳.第四军医大学1998
- [5].室颤的电活动规律及除颤方法研究[D]. 邬小玫.复旦大学2006
- [6].缺血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模型建立、机制探讨及非接触球囊标测系统在室性心动过速标测和消融中的应用[D]. 朱莉.南京医科大学2002
- [7].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左心房电压标测及低电压区的影响因素研究[D]. 乔宇.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
- [8].室性心律失常的基质标测和预警研究[D]. 刘霄燕.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
- [9].非接触标测系统对右心室特发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研究[D]. 俞建.南京医科大学2009
- [10].心房颤动维持机制的电标测和频谱分析[D]. 吴灵敏.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
相关论文
- [1].基于心外膜标测技术的房颤表征方法及电生理机制研究[D]. 杨翠微.复旦大学2008
- [2].递进式线性导管消融终止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D]. 郑黎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
- [3].局灶性房颤的机制和射频消融治疗研究[D]. 卢少平.第四军医大学2002
- [4].缝隙连接蛋白在房颤心房肌的表达及其信号转导机制[D]. 严卉.浙江大学2004
- [5].疑难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非接触标测及导管射频消融[D]. 陈明龙.南京医科大学2005
- [6].慢性房颤病人心房肌组织重构及Ca~(2+)-CaMKⅡ-CREB信号通路的研究[D]. 陈劲进.第三军医大学2005
- [7].基于心电数据库的房颤自主神经调控研究[D]. 谢元芳.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
- [8].心房颤动机制的研究及射频导管消融[D]. 唐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
- [9].缓慢型延迟整流性钾通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心房颤动的关联研究[D]. 曾治宇.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
- [10].自主神经在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房颤机制中的作用[D]. 马丽.新疆医科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