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头黄竹论文-郑勇,斯顺江,别鹏飞,赵润,陈秀明

硬头黄竹论文-郑勇,斯顺江,别鹏飞,赵润,陈秀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硬头黄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皆伐带,丛生竹,硬头黄竹,显着性

硬头黄竹论文文献综述

郑勇,斯顺江,别鹏飞,赵润,陈秀明[1](2019)在《川南地区丛生竹硬头黄竹带状皆伐对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长宁县硬头黄竹为研究对象,分别在龙头镇、竹海镇样地设置长度均为60 m,宽度为3 m、6 m、9 m皆伐带;3 m~6 m、6 m~9 m皆伐带间设置保留带,保留带宽度均为6 m;另外在样地附近设置一个6 m×60 m对照带。采用机械式带状皆伐1年后,通过调查和数据处理,分析其生长状况,显着性特征、生物量(地上部分)。结果表明:(1)两个样地中均发萌枝,且萌枝面积均为9 m皆伐带>6 m皆伐带>3 m皆伐带。从龙头镇来看,各皆伐带和保留带的发笋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带,最大为6 m~9 m保留带,达到4 976±97株·hm~(-2);从竹海镇来看,3 m皆伐带、3 m~6 m保留带、6 m~9 m保留带发笋数高于对照带,6 m~9 m保留带发笋数最高,达到11583株·hm~(-2)。(2)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多重比较表明,龙头镇和竹海镇竹笋平均胸径除6 m皆伐带和9 m皆伐带间差异不显着外(p>0.05),其他每个带之间差异均显着(p<0.05);龙头镇竹笋平均高除3m皆伐带和6m皆伐带之间、6 m皆伐带和9m皆伐带之间差异不显着外(p>0.05),其余各带之间差异均显着(p>0.05),竹海镇竹笋平均高除6 m皆伐带和9 m皆伐带之间差异不显着外(p>0.05),其余各带之间差异均显着(p<0.05)。(3)根据张鹏等在长宁县对硬头黄竹胸径与生物量拟合的指数回归模型,可以计算出经过带状皆伐改造试验后,龙头镇3 m~6 m保留带、 6 m~9 m保留带1 a生竹每公顷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92.76%、175.21%。竹海镇3 m~6 m保留带、 6 m~9 m保留带1a生竹每公顷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11.89%、161.58%。(4)通过本试验对该地硬头黄竹进行带状皆伐改造,发现6 m~9 m保留带竹林长势最好,生物量最高,改造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曹奕,曾永海,别鹏飞,赵润,陈俊华[2](2018)在《四川省长宁县硬头黄竹生长状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长宁县竹海镇和龙头镇的硬头黄竹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其生长状况、生物量(地上部分)和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两个地点的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饱和持水量0~40 cm两个地点均表现为差异不显着(P<0.05);0~20 cm土层中,除全N、全K、速效N表现为差异显着外(P>0.05),其余均差异不显着(P<0.05)。(2)竹海镇2 a生竹每公顷株数明显高于1 a生竹,前者是后者的1.77倍;龙头镇则差别不明显。(3)竹海镇1 a生年竹平均胸径小于龙头镇,而2 a生竹则大于龙头镇。(4)竹海镇、龙头镇1 a生竹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1.22±2.34 T·hm~(-2)、6.64±0.87 T·hm~(-2),2 a生竹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39.23±8.66 T·hm~(-2)、8.10±2.12 T·hm~(-2),均表现为差异显着(P>0.05)。(5)为提高硬头黄竹的产量,采取合理的经营措施(如施加P肥、K肥)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3期)

秦柏东[3](2016)在《硬头黄竹重组材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硬头黄竹为生产原料,采用较优的热压工艺,分别探讨了竹材年龄、制备密度、浸胶量和竹秆高度四个因素对所制得的硬头黄竹重组材板材的水平剪切强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吸水宽度膨胀率和吸水厚度膨胀率的影响及其变异规律和内在成因。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年龄硬头黄竹压制出的重组竹板材,其水平剪切强度和抗压强度随着竹材年龄的增长而增大,在第4年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竹材材质本身的老化,板材的水平剪切强度和抗压强度出现下降;其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在2-5年间表现出随竹材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是增长幅度较小;板材的吸水宽度膨胀率(WSR)随竹材年龄的增长而减小;竹材年龄对板材的吸水厚度膨胀率(TSR)影响不明显。2、不同制备密度下的硬头黄竹重组材,其水平剪切强度和抗压强度随着板材密度的增加表现出线性增长的趋势,制备密度较高的硬头黄竹重组材其强度显着高于制备密度较低的重组材;重组竹板材的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也随着制备密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加,但当板材密度超过1.1g/cm3之后继续增加,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表现出下降趋势;随着重组竹板材制备密度的增加,其吸水厚度膨胀率(TSR)相应增加,吸水厚度膨胀率(WSR)不断减小,板材厚度方向上的尺寸稳定性下降,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稳定性得到提高。3、利用不同施胶量的纤维化竹束压制的硬头黄竹重组材,其抗压强度变化不明显,平均抗压强度为90.32Mpa;水平剪切强度随浸胶量的增加表现出增长趋势并在浸胶量为13%时取得最大值,当浸胶量继续增加到15%,水平剪切强度出现下降趋势;在浸胶量从7%增加到15%的过程中,板材的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先增加后减小,浸胶量为11%时,板材的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最大;随着浸胶量的增加,板材的吸水宽度膨胀率(WSR)和吸水厚度膨胀率(TSR)均表现出线性下降的趋势,说明浸胶量的增加使板材的尺寸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4、不同竹秆高度的硬头黄竹竹材压制出的重组材板材,其水平剪切强度和抗压强度随着竹秆高度的增加分别表现出线性下降和线性增加的趋势;板材的抗弯强度随着竹秆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竹秆高度对板材抗弯弹性模量的影响不明显;板材的吸水宽度膨胀率(WSR)和吸水厚度膨胀率(TSR)在1-6m的竹秆高度范围内变化规律不明显,表明竹秆高度对板材尺寸稳定性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黄兴彦[4](2015)在《硬头黄竹材性变异规律及耐老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系统的研究了硬头黄竹秆形特征、解剖性质、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异规律,并以节间材材性变异规律为基础,探究了节部材的材性变异规律;并采用人工加速老化的方法评估了竹材抗老化性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竹材秆形结构受竹龄的影响较小,而竹秆高度对秆形结构的影响显着。在轴向上,节间长度的变异符合短-长-短的变异模式,竹壁厚度的变异规律符合二次多项式曲线变异模式,节间直径的变异规律基本符合对数减小模式。2、随着竹龄的增加,维管束大小、薄壁细胞腔径略有减小;由秆基至秆梢,维管束密度增加,导管、纤维细胞腔径、薄壁细胞长度减小,纤维细胞长度在竹秆中部最大。不同竹壁部位(竹黄、竹中、竹青)间维管束大小、导管大小、薄壁细胞腔径差异显着。在竹黄部位,导管与薄壁细胞腔径较大;在竹中部位,纤维细胞和薄壁细胞较长;在竹青部位,维管束密度较高,纤维细胞与薄壁细胞壁厚更大。竹龄在1年到3年间,纤维细胞壁厚、薄壁细胞壁厚显着增加,硬头黄竹处于成熟期。3、随着竹龄的增加,竹材物理力学性质逐渐增强,竹龄达3年时,竹材力学性质基本达到相对稳定;含水率、干缩率轴向分布规律:基部>中部>梢部;密度轴向分布规律:基部<中部<梢部;含水率径向分布规律:竹黄>竹中>竹青。自秆基至秆梢,3年生竹材抗压强度、抗剪强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逐渐增大。1年生硬头黄竹物理力学性质不稳定,5年生硬头黄竹竹秆梢部的力学性质出现降低的情况,材用时可考虑采伐3年生竹材。4、节部材的力学性质显着低于节间材。节间材与节部材纤维细胞腔径、维管束密度、气干密度、抗压强度、抗剪强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对比为:节间>节部;节间材与节部材维管束径/弦比、导管大小、纤维细胞宽度、薄壁细胞宽度、纤维细胞壁厚、薄壁细胞壁厚、薄壁细胞腔径对比为:节部>节间;纤维细胞长度、薄壁细胞长度在节内的分布规律为:节间中部>节间上部>节部。5、竹材老化后基本密度、体积干缩率以及力学性质下降,这与小分子量物质,如抽提物、无机物以及降解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的流失有关;竹秆基部受老化的影响最为显着;老化的竹材具有相对较高含量的硫酸木质素,这对抵抗老化起到了积极作用。竹材老化前后,竹材表面颜色差异显着。(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张文元,刘顺,涂胜勇,江斌,吴珍花[5](2015)在《硬头黄竹秆形结构及毛竹专用肥对其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赣南地区的硬头黄竹为研究对象,采取施用毛竹专用肥的营养管理手段,研究施肥和对照处理硬头黄竹秆形结构特性,探讨毛竹专用肥对硬头黄竹生长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硬头黄竹节间长随节位数变化规律呈现"短-长-短"的变异模式。施肥提高了竹最长节出现的节位数和最长节的长度。施肥对壁厚和壁厚随高度的变化无影响,但会降低竹尖削度,且施肥处理秆重随高度分布较均匀,因此施肥处理硬头黄竹秆形较好,利于加工利用。同时对各指标间进行了方程拟合。结果表明,秆重与胸径和壁厚显着相关,与秆高极显着相关;秆高与胸径和壁厚极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西部林业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廖忠明,郭晓敏,黄红兰,叶长娣[6](2014)在《贡江下游硬头黄竹河岸带群落结构及其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样带法和"倒逐龄级累加法"分析贡江下游河岸硬头黄竹次生林随河流梯度变化的物种组成结构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硬头黄竹河岸带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树种的本土特性强,乔木层伴生树种和灌木层物种随河流梯度变化而割裂,与岸边高地植物相关,不符合河岸连续规律的RCC理论;草本层植被符合RCC规律,下河段植物种类最丰富,达29科55属70种.各河段硬头黄竹处于群落绝对优势地位,适应异质河岸生境的密度调控和生理整合作用,其增殖速率随时间推移呈快速降低,然后趋于稳定下降的变化趋势;聚集分布程度随时间推移呈增强趋势,平均立竹密度为114~141株·丛-1,处于竹丛演替中后期.(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高龙芽,汪振鹏,汪佑宏,刘杏娥,费本华[7](2013)在《硬头黄竹主要解剖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显微图像分析方法,对硬头黄竹主要解剖特征进行研究,为提高建筑用丛生竹资源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提供依据。结果发现,硬头黄竹薄壁细胞、纤维、导管及筛管比量分别为45.5%、32.3%、7.0%和2.2%;纤维直径、双壁厚、腔径、长度、长宽比、壁腔比和腔径比分别为20.271μm、16.178μm、4.092μm、1 901.775μm、103.913、5.715和0.193;硬头黄竹维管束径向直径、弦向直径及密度分别为762.978μm、640.210μm和1.686个·mm-2。(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韦文榜,李丽娜,刘翔,何川,张双保[8](2013)在《硬头黄竹材性对复合空心板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硬头黄竹基、中、顶部竹节为原料,压制复合空心板,研究硬头黄竹材性对复合空心板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硬头黄竹自顶部到基部,各物理力学性能参数具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同时复合空心板自硬头黄竹顶部原料板到基部原料板,各物理力学性能参数具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其中两者的抗弯强度变化趋势相同,密度、尺寸变化率和抗压强度的变化趋势不同。(本文来源于《木材加工机械》期刊2013年04期)

郭宝华,范少辉,刘广路,蔡春菊,张大鹏[9](2013)在《不同施肥模式对硬头黄竹生长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了肥料配比、施肥量和施肥方法对硬头黄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硬头黄竹新竹数量、新竹生物量、繁殖率有显着或者极显着影响(p<0.05),对新竹平均胸径的影响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新竹生物量影响因素的排列顺序为施肥量>施肥方式>肥料配比,新竹数量、繁殖率影响因素的排列顺序为施肥方式>施肥量>肥料配比;获得最大生物量的施肥模式为:肥料配比(N∶P∶K)为5∶2∶1、施肥量为0.9 kg.丛-1、施肥方法为环施;获得最多新竹数量和最佳繁殖率的施肥模式为:肥料配比(N∶P∶K)为5∶2∶1、施肥量为1.2 kg.丛-1、施肥方式为撒施(覆盖土和枯落物)。试验得到的施肥模式为指导硬头黄竹实现科学的土壤营养管理提供了参考。未考虑不同养分元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养分元素之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刘广路,范少辉,蔡春菊,张大鹏[10](2013)在《撑绿杂交竹和硬头黄竹克隆生长特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撑绿杂交竹(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mopsis daii)和硬头黄竹(Bambusa rigida)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两种丛生竹生物量分配及克隆生长特性。结果表明,硬头黄竹秆生物量比例显着高于撑绿杂交竹,枝和叶生物量比例显着低于撑绿杂交竹,硬头黄竹具有更高的养分同化效率。硬头黄竹与撑绿杂交竹的繁殖率无明显差异,但其退笋率显着低于撑绿杂交竹,表明硬头黄竹具有更高的繁殖效率。此外,与撑绿杂交竹相比,硬头黄竹的成竹根茎更长,资源开拓性更强。两种丛生竹的新竹生长与母竹数量、大小和年龄结构具显着相关性。硬头黄竹产生的竹笋质量高,具有较高的成竹率,生长策略类似K对策;撑绿杂交竹产生的竹笋数量多,但退笋率较高,类似r对策。硬头黄竹和撑绿杂交竹的成竹数(成竹胸径)与母竹数量(母竹胸径)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可以用线性模型模拟。(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硬头黄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长宁县竹海镇和龙头镇的硬头黄竹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其生长状况、生物量(地上部分)和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两个地点的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饱和持水量0~40 cm两个地点均表现为差异不显着(P<0.05);0~20 cm土层中,除全N、全K、速效N表现为差异显着外(P>0.05),其余均差异不显着(P<0.05)。(2)竹海镇2 a生竹每公顷株数明显高于1 a生竹,前者是后者的1.77倍;龙头镇则差别不明显。(3)竹海镇1 a生年竹平均胸径小于龙头镇,而2 a生竹则大于龙头镇。(4)竹海镇、龙头镇1 a生竹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1.22±2.34 T·hm~(-2)、6.64±0.87 T·hm~(-2),2 a生竹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39.23±8.66 T·hm~(-2)、8.10±2.12 T·hm~(-2),均表现为差异显着(P>0.05)。(5)为提高硬头黄竹的产量,采取合理的经营措施(如施加P肥、K肥)是非常必要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硬头黄竹论文参考文献

[1].郑勇,斯顺江,别鹏飞,赵润,陈秀明.川南地区丛生竹硬头黄竹带状皆伐对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四川林业科技.2019

[2].曹奕,曾永海,别鹏飞,赵润,陈俊华.四川省长宁县硬头黄竹生长状况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18

[3].秦柏东.硬头黄竹重组材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

[4].黄兴彦.硬头黄竹材性变异规律及耐老化性能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

[5].张文元,刘顺,涂胜勇,江斌,吴珍花.硬头黄竹秆形结构及毛竹专用肥对其影响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5

[6].廖忠明,郭晓敏,黄红兰,叶长娣.贡江下游硬头黄竹河岸带群落结构及其分布[J].应用生态学报.2014

[7].高龙芽,汪振鹏,汪佑宏,刘杏娥,费本华.硬头黄竹主要解剖特征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3

[8].韦文榜,李丽娜,刘翔,何川,张双保.硬头黄竹材性对复合空心板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J].木材加工机械.2013

[9].郭宝华,范少辉,刘广路,蔡春菊,张大鹏.不同施肥模式对硬头黄竹生长特征的影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

[10].刘广路,范少辉,蔡春菊,张大鹏.撑绿杂交竹和硬头黄竹克隆生长特性比较[J].植物学报.2013

标签:;  ;  ;  ;  

硬头黄竹论文-郑勇,斯顺江,别鹏飞,赵润,陈秀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