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整理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媒体时代,整理者,信息茧房,今日头条
整理者论文文献综述
彭庆禹[1](2017)在《自媒体时代中整理者的崛起》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以不可逆转之势将现代社会的大众抛掷于信息的洪流中。在今天,可以说信息流所呈现出的数量景观已经不足为奇,真正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便捷、及时地找寻并获取所需信息。在这一背景下,"整理者"的角色应运而生。一目前,学术界尚未归纳出"整理者"一词的普泛化定义。但是一般说来,它的通行概念中往往涵盖着某些约(本文来源于《中国图书评论》期刊2017年08期)
黄玮,雷册渊[2](2016)在《一部文学史背后的温情与敬意》一文中研究指出尘封半个多世纪之后,国学大家钱穆唯一文学史讲稿《中国文学史》,近日经其弟子叶龙记录整理出版。这是继“钱穆讲授,叶龙记录整理”的《中国经济史》和《钱穆讲学粹语录》之后,叶龙又一次以记录整理的方式,向师者、向远去的岁月、向文化的薪火相传致敬。(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期刊2016-05-27)
汪大波[3](2015)在《谁是《毛泽东论鲁迅》的记录、整理者?》一文中研究指出《炎黄春秋》2013年第8期所刊曾彦修的《关于对鲁迅的阅读与研究的一点建议》,提到了毛泽东的文章《毛泽东论鲁迅》。但在记述毛泽东此文的发现上,存在差错。该文写道:"很巧,1980年前后,我有机会遇见写这篇报道(笔者注:指《毛泽东论鲁迅》)的人,场合是在当时北京城内沙滩北大旧址前饭摊之中。时由张黎群召数友人饮于此。我于座间请教萧泽宽,萧告诉我说,他当时在陕北公学,不久就分配到武汉(本文来源于《炎黄春秋》期刊2015年06期)
田小彬[4](2015)在《《华阳国志》及整理者提供的大禹资料》一文中研究指出《华阳国志》是研究古代西南的重要资料。"禹"是蜀地羌人,《华阳国志》上有"故上圣,则大禹生其乡"的记载。《华阳国志》问世后的1600多年间,缺乏整理,所以它的各种版本皆有脱落。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和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两书,在整理过程中对有关"禹"的资料进行了搜集、补充、注释,于大禹研究是很有帮助的。(本文来源于《文史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邹韧[5](2014)在《整理者享有着作权吗》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人口述,一人整理文字并编辑,口述者付给整理者劳务费,并将这本书进行了出版。那么这本书算合作作品,还是雇佣作品?口述者的行为是否侵犯了整理者的着作权? 近日,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判决了这样一起“整理者将口述者告上法庭”的案件。法院认为,整理者(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报》期刊2014-07-23)
高健[6](2013)在《佤族司岗里书面文本的搜集整理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佤族口头传统司岗里在民间社会一直是本然存在着,一批又一批的人来到/回到民间社会对其进行搜集整理,每个人的工作过程都带有政治性、民族性、个人性与学术性,但是这几者体现在每个司岗里书面文本搜集整理者身上的比重是不同的,从而也就导致了所形成的书面文本的潜在表述也不尽相同,并且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即"凡一代有一代之司岗里"。司岗里搜集整理者的身份及其理念有着连续性发展的脉络:从他者到我者,从文化的被发现,到自我的发现、重新评价;从配合研究到主动的自我研究;从一种声音到多种声音,从文化民族主义到文化自觉。(本文来源于《民间文化论坛》期刊2013年04期)
郑土有[7](2012)在《刻不容缓:搜集整理者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搜集整理是民间文学最基础性的工作,没有对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也就谈不上民间文学的研究了。我国具有悠久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传统,从先秦时期的“采诗以观民风”到“五四”时期的歌谣搜集活动,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料。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开展的“中国民间文(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2-11-12)
陈洁[8](2012)在《我们的“新青年”长成了吗?》一文中研究指出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至今已近100年。它前后仅存在11年、总共出版63期,但对20世纪中国历史和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胡适在1936年给上海亚东图书馆重印《新青年》杂志题词中说:“《新青年》是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划分一个时代的刊物。最近二十年中的(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2-08-01)
张春海[9](2012)在《“浙大简”引发真伪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浙大简”又起波澜。近日,简帛学研究者、全国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帛书<周易)与古代学术》作者邢文对其真实性提出质疑。他发表文章《浙大藏简辨伪》,列举了“浙大简”中楚简《左传》在形制、内容、战国书法等方面的疑点。 2012年4月,《浙江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2-06-08)
韩少华[10](2012)在《“浙大简”遭质疑 整理者称不必回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篇署名为“邢文”的文章《浙大藏简辨伪》分上、下两部分先后于5月28日与昨日发表于《光明日报》,直指浙江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楚简为“赝品”,作者同时呼吁“叫停伪简”。面对质疑,《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一书的主编曹锦炎近日对早报表示,质疑者举出的证(本文来源于《东方早报》期刊2012-06-05)
整理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尘封半个多世纪之后,国学大家钱穆唯一文学史讲稿《中国文学史》,近日经其弟子叶龙记录整理出版。这是继“钱穆讲授,叶龙记录整理”的《中国经济史》和《钱穆讲学粹语录》之后,叶龙又一次以记录整理的方式,向师者、向远去的岁月、向文化的薪火相传致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整理者论文参考文献
[1].彭庆禹.自媒体时代中整理者的崛起[J].中国图书评论.2017
[2].黄玮,雷册渊.一部文学史背后的温情与敬意[N].解放日报.2016
[3].汪大波.谁是《毛泽东论鲁迅》的记录、整理者?[J].炎黄春秋.2015
[4].田小彬.《华阳国志》及整理者提供的大禹资料[J].文史杂志.2015
[5].邹韧.整理者享有着作权吗[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
[6].高健.佤族司岗里书面文本的搜集整理者研究[J].民间文化论坛.2013
[7].郑土有.刻不容缓:搜集整理者的研究[N].中国艺术报.2012
[8].陈洁.我们的“新青年”长成了吗?[N].中华读书报.2012
[9].张春海.“浙大简”引发真伪之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
[10].韩少华.“浙大简”遭质疑整理者称不必回应[N].东方早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