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谁来接手乡镇企业?

明天,谁来接手乡镇企业?

一、明天,乡镇企业谁来接班?(论文文献综述)

朱彦龙[1](2021)在《浙江惠业家具公司的生产托管实施效果分析与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老藤[2](2021)在《铜行里》文中研究指明《铜行里》,是一幅描绘百年沈阳社会文化大变迁的风俗画;《铜行里》,是一部为沈阳大国工匠精神溯源追踪的铜匠史;《铜行里》,是一面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核心价值观的浮雕墙。楔子如今许多人不知沈阳城曾经有一处铜心,金银铜铁锡的铜,若在街上问行人,十人有十人会摇头,这让富发诚铜雕艺术有限公司的创办人石国卿十分不悦,才多少年哪,一座城市就如此健忘。据说当年四贝勒皇太极登基后,下令把城内外制作铜器的店铺均集中于内城中心,形成了一条铜行胡同,又将分散市井的铁匠铺置于城垣四周,由此赋予了盛京城所谓的"铜心""铁胆"。这么大的事能轻易忘记吗?

老藤[3](2021)在《北地》文中研究说明谷穗回顾根部,不仅仅是致谢大地。——题记第一章引子榻上呓语:我是一条快要风干的鱼,躺在龟裂的湖底,能听到地下河哗哗的响声,我和流水间隔着板结的大地。如果时光能够倒流,鱼将改写历史。不可否认,有些名垂青史的思想家竟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也许一个人健康时所有的言论都不足为奇,甚至废话连篇,当他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而且病入膏肓时却语出惊人,能道出许多离奇的观点,这种人应该是大器晚成的哲学家。

李佩瑶[4](2018)在《单位组织边界形塑与单位共同体变迁》文中研究说明学界普遍认为,工业的发展必然会造成滕尼斯所言的“共同体”瓦解,即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关系取代整体本位的共同体。然而,在中国社会却并非如此,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社会中独有的社会组织形态:单位。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和促进百业运营和发展,国家建设也急切需要重工业发展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根据地实践的基础上,逐渐修正并完善组织体制“单位”,作为一种重建中国社会的组织形式。“单位”作为中国特色的组织形态,既是保障和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经济组织,同时也是国家政治权力延伸的渠道,是重新组织中国社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模式。单位作为生产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的复合体,自产生以来就通过“单位办社会”的方式承担了本应由社会承担的包括住房、医疗、教育和治安在内的各项功能。这种“大包大揽”式的功能覆盖使单位组织成员在单位办社会内就可以实现几乎全部社会关系,因此中国社会并没有因为工业化进程而造成社会的原子化,反而通过单位形成了地缘、业缘、甚至包括亲缘关系的多重复合,单位成员和单位组织相互依赖,并且形成了共同的精神内核,构建了单位共同体。在目前对于单位制的研究中,主要可以分为对单位制外在形态及内在功能两个维度的研究。对于单位制外在形态的考察,表现为对于单位制度的产生及变迁研究;对于单位制功能的考察则表现为对单位组织与国家、社会和家庭关系的研究。但在这些研究中,却都缺乏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的重视。与此同时,厂办大集体这一对于促成单位制变迁的重要因素却鲜有问津,并且对厂办大集体引入国营单位组织后,产权基础上形成的“国营+集体”的二元化现象以及其所引发的单位组织结构性变化也没有做出更为具体的阐释。实际上,在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中,“家国同构”的逻辑一直贯穿始终,国家为轴的权威模式与以国家为中心辐射开来的家族与团体关系在不断的互动,并塑造出了大同思想下的“井田制”直到差序格局的乡土中国的变动过程。单位制的出现也是在这些思想逻辑的引导下、变动过程的基础上发生的。将传统中国的社会建构思想纳入到对单位共同体的考察,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厂办大集体”作为存在于国有经济内部的集体经济,虽然其存在的时间较短,但厂办大集体并不是简单的、临时性的组织变动,而是深刻的、结构性的制度变迁。厂办大集体的产生首先造成了单位组织内部产权关系的分化,即国企由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变成了“国营+大集体”的二元结构模式,随之而来的则是单位组织内边界的建立。这一“边界”的概念对于理解单位制是极其重要的,同时又是以往研究中所忽略的。由厂办大集体的兴起带来的组织边界入手,继而探讨单位共同体的衰落,对于研究单位制变迁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选取东北地区Y厂和T厂两所大型国有企业为主要案例,描述一种典型的单位制模式。通过对两个案例厂厂办大集体的引入、运行和整体改制全过程的考察,以及其中国家政策变化、企业领导对政策的回应与执行、职工对单位共同体变迁的真实体验等维度进行实证研究,以单位组织边界变迁为切入点,探讨作为“共同体”的单位其发展和变迁的过程,通过单位组织边界的变动来回视单位共同体的兴起与衰落。

刘小峰[5](2017)在《“差序格局”的变与不变 ——乌庄的历史表达(1949-2016)》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核心问题是村庄社会的历史演变(1949-2016),经典理论“差序格局”的变与不变是贯彻始终的对话焦点。为此,本文尝试进行如下努力:首先,旨在对“差序格局”相关的理论与现实研究进行反思性的理论解构和重新建构,提出本研究的逻辑起点以及实证研究的基本进路。其次,通过民族志方法书写了一个村庄社会尊卑、长幼、亲疏以及男女世纪演化的表象与机制,以期为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提供一个微观的分析案例。“尊卑、长幼、亲疏、男女”,不仅是观察村庄生活格局和社会样态的基础性视角,它还是经典概念“差序格局”的最紧要实质内容,以此我们可以管窥“差序格局”的古今之变。儒家尊卑、长幼、亲疏伦常以及男女有别是费孝通所谓“差序格局”的本义,它的精神底色是“伦理本位”,来自于生活世界的归纳逻辑;自然物理现象“水波纹”、“蜘蛛网”以及“北极星星图”形象是经典概念的修辞技艺,遵循的是“格物致知”的演绎逻辑。本文核心论点是:“差序格局”的历史演变——伦理性差序格局、政治性差序格局转向市场性差序格局,既可以视为是对本文乌庄村庄民族志的经验概括,亦可以作为中国农村研究的一个中层理论的分析工具。村庄民族志试图表明,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政权下乡以及系列塑造社会主义新人运动率先吹响了村庄社会变革的号角,改革开放后市场打工生计以及城镇化进程却为村庄社会变革起到了真正伤筋动骨的作用。这一前后相继的历史进程伴随着传统伦理性差序格局的现代变迁:由伦理性转向政治性最后日益面向市场性,虽与村庄传统“藕断”却同时又“丝连”,传承中更重要的是重构。一言以蔽之,根基于农民理性基础上向外发力的人生实践促使乡村社会秩序差序格局发生了历史实质性变革。革命中的“差序格局”与市场中的“差序格局”相比较:外来的革命风暴落地下村是在运用“有形的手”——政治运动对村庄社会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改造,虽然动作剧烈,却经常呈现的是来去匆匆以及周期式的摇摆变动样貌。而社会主义市场以“无形的手”——利益调整的方式“细无声”地侵蚀着传统伦常比如血缘关系、三纲五常以及祖荫崇拜观念等,力度虽小,对传统伦理性的“差序格局”的冲击却是实质性的。也就是说,对于村庄社会同样是由外向里的发力,市场化对乡村社会的世纪变革虽“蚀物无声”却伤筋动骨,是不可逆转的永久性变动,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差序格局”的历史演变——伦理性差序格局(1949年之前)、政治性差序格局(1949-1977)转向市场性差序格局(1978至今),作为中国农村研究的一个中层理论构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一是理论层面。它首先明晰阐述了自己对费氏“差序格局”概念与修辞的区分;其次,严明了自己的研究逻辑起点是以儒家伦常为费氏“差序格局”的本义,也即“伦理性差序格局”;最后,将其简化为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男与女四个经验观察维度。它不仅充分考虑了社会关系的横向方面(更多表现在亲疏男女维度),也努力尝试勾连社会结构的纵向维度(更多表现在尊卑长幼维度)。二是经验取向。它有一个历史变迁的动态分析过程,即传统与现代的历史比较分析,它包含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1977)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78-2016)。与此同时,“差序格局”的变与不变在这两种历史进程是前后相贯的统一延续谱。其中,变是主线,是发展趋向所在,同时变中有不变。案例村庄的研究结论或不具有代表性,但是却有类型化面向上的广泛意义,以此可以管窥中国乡村社会世纪转型的“缩影”。

王景新,彭海红,老田,潘毅,龚云,马翀炜,张银锋,刘民权,罗必良,张小军,曹锦清,严海蓉,徐俊忠,麻国庆,何明,卢晖临[6](2015)在《集体经济村庄》文中研究指明第十二届开放时代论坛于2014年11月1日至2日在江南千年古县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原慈溪县县城)慈湖书院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集体经济村庄"。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仍有少数农村因地制宜,坚持集体生产、按劳分配的集体经济制度至今。三十多年来,社会舆论对这些集体经济村庄的质疑乃至批评声不绝于耳,却鲜见学界对各地不同类型的集体经济村庄加以全面检讨与比较研究。我们希望能以当今中国集体经济村庄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市场经济、市场社会环境下的运作机制,了解其所面临的困境、挑战与发展趋向,呈现"社会主义"理念在村庄经济制度、村民认知层面的流变,为完整把握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关系提供一个难得的标本。本专题内容根据论坛现场录音整理而成,并经发言人审校。评论及讨论部分的小标题为编者所加。因为篇幅所限,部分内容未能一并刊出。

何轩,宋丽红,朱沆,李新春[7](2014)在《家族为何意欲放手?——制度环境感知、政治地位与中国家族企业主的传承意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视保持管理控制,跨代传递企业领导权是家族企业的根本特征。而2011年发布的《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显示,不计划将领导权交给子女的企业主比例超过了计划让子女接班的企业主比例。对上述现象,由于现有研究局限于关注企业内部因素对代际传承的影响,忽略了外部制度环境的潜在作用,不足以给出深刻剖析。文章首次将外部制度环境与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研究联系起来,提出企业家对制度环境的不利感知会削弱他们的传承意愿,进而降低企业经营的长期导向,而占据有利的政治地位可以抵御不利制度环境感知的影响。研究采用第九次私营企业调查数据检验了上述理论命题,结果完全支持假设,揭示出制度环境与家族持续经营意愿的内在逻辑,以及企业家寻求政治地位的重要动因。

罗欣[8](2012)在《领导教育视阈中的中国民营企业战略领导力研究 ——以“新浙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中,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一支劲旅,而其发展的势头也正呈现出风正一帆悬的姿态。然而,今天再也不是什么隔岸观潮的年代,环瞩全球经济风云变幻,无论是私企还是公企,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民营企业发展的愿景、前途和命运都有赖于战略领导者的角色、地位和作用的发挥,这也正是本文研究民营企业战略领导力的意义所在。对领导力进行的研究由来已久,然“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无论前人的成果有多么的汗牛充栋,有多么的丰富圆满,对于学界和业界的人来说,继承前人的步伐,探讨更多的未知,显得格外重要。为此,笔者以致力于领导教育学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结合既有的学界成果,以“新浙商”为参照样本,牢牢把握教育与民企战略领导力互动关系,从领导教育学视角对民企战略领导力的支撑理论、发展阶段、发展模型、提升路径进行深入分析。论文由八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举要如下:论文的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导论部分,首先以研究缘起的阐述开宗明义:本课题旨在从民营企业战略领导力的角度分析如何使民营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做大做强,努力成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力军。其次,在研究的旨趣和框架的阐述中,笔者结合自身从事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领悟,整合领导学和教育学理论,从领导教育学的角度对当前中国民企战略领导力及其提升路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第一章为“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重点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在第一节中,笔者以中国民营企业战略领导力做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对战略、领导力、战略领导力、企业战略领导力和民营企业战略领导力的相关概念作出了界定。第二节,从国内、国外两个维度梳理了目前关于企业战略领导力研究的现状。经过梳理后,笔者认为,国内对企业领导力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都较为滞后,这直接导致了对民企战略领导力研究的苍白无力;国际学术领域对企业战略领导力的研究停留在初步概念提出的起始阶段,并且在许多着述中仍将战略领导力纳入管理学体系中;同时,当前我国对民企战略领导力进行的跨领域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并侧重于个案分析。第三节则从理论的跨学科研究视角、学科建设意义、领导力开发实践的角度这三个层面分别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二章为“民企战略领导力的相关理论溯源”,是基于研究需要,对既有理论成果进行的梳理和归纳。本章的第一节着重梳理民企战略领导力关涉的相关领导理论,重点对领导特质理论、领导权变理论、变革型领导理论、基于价值观的领导、LMX理论和P-G理论成果作了回顾。第二节梳理了民企战略领导力关涉的相关领导教育理论,主要梳理了领导教育理论及企业领导教育相关内容。第三节对民企战略领导力提升关涉的博弈论和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的梳理。相关领导学、教育学及其他理论的梳理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找到了相关理论依据。第三章为“民企战略领导力发展历程的领导教育考察”。本章首先从政策法规变迁的角度梳理了中国民营企业三十年发展史,在此基础上将改革开放以来的民营企业发展划分为萌芽期(19781988)、发展期(19881998)、成熟期(1998——至今)。第二节从领导教育学视角将民企战略领导力发展历程分为“草商”时期的“敢为天下先”和“四千”精神、“儒商”时期的科学管理与团队精神以及“哲商”时期的哲学头脑与利他精神。第三节分别探究草商、儒商和哲商的领导力特征及教育提升路径。最后,笔者结合上海市浙江商会的案例,从整体上分析了民营企业战略领导力发展状况。第四章为“生命周期视角下的民企战略领导力研究及领导教育实践”。本章首先把民营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四个周期,并指出四个周期分别蕴涵着的民企战略领导力亮点:创业期的个人胆识、成长期的团队合作、稳定期的科学管理和蜕变期的创新超越,同时笔者辅以上海市浙江商会的三家上规模企业复星国际、杉杉控股和德力西控股为案例分析民营企业战略领导力。这些案例揭示了领导教育学视角下民企战略领导力的个人修炼、团队合作、影响整合等三个不同层次,并对其进行了阐述。进而,本章对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的领导教育实践进行了探究,详细分析了生命周期视角下企业领导教育的要求、形式及规范。第五章为“民企战略领导力五维模型的逻辑分析及其领导教育实践价值”。本章分析了“五维模型”下民企战略领导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战略胆识——胆子、内在思维——脑子、资本运作——票子、人脉团队——圈子、社会认同——位子。在此基础上,笔者提炼出了民企战略领导力的五个构成要素,即,愿景力、整合力、执行力、道德力和控制力。基于这五个要素的分析,笔者从力系结构、功能体系、运动机制这三个层面探讨了五维模型的逻辑架构。作为该模型的具体运用价值,笔者以该模型为支撑,分别从民企变迁轨迹、企业生命周期这两个角度探讨了五维模型的应用,并对其具体的领导教育实践价值进行了一番探讨。第六章为“当代民企战略领导力提升的理论分析和领导教育实例研究”。通过对民企战略领导力提升的紧迫性、境界层次分析基础上,从理论与教育两个纬度提出了民企战略领导力提升的实践路径,并以浙江商会为参考样本对民企战略领导力的提升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在本章中,笔者重点分析了LMX理论与P-G理论的博弈改进理论路径,并介绍了民企领导教育的创新思路以及如何解决民企领导教育实践中不可回避的常见问题。这些探索对提升民企战略领导者的战略领导力水平具有特殊意义。最后部分为“总结与展望”。笔者对全文进行系统考察的基础上,从理论整合、研究创新与领导教育实践探索角度作出对民企战略领导力研究的总结,并对民营企业的未来发展给出了预期发展的路径展望。

花文苍,郑碧丽[9](2012)在《家族企业代际承续创新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家族企业保持长久繁荣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成功地选拔和培养接班人。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企业发展的日益规模化、专业化、知识化,那种家族成员继承式的管理运作模式已不再是最佳的选择。在对国内外三种不同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模式的利弊及其路径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试图结合中国的国情从中找出一种适合中国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创新模式,以推动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顺伟[10](2011)在《论村书记及其领导力生成 ——基于对象山县四位“惠民好书记”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村党支部书记的领导力是党最基层的领导力,也是最根本的领导力。从党力布局来看,我国60.4万村党支部书记统御着60.4万个村庄,近8亿人口。然而,根据作者的调查,不敢说有50%,保守估计,至少有30%的村书记在“混日子”,他们不是在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在忙,而是在为个人的“小金库”在忙;有10%-20%的村主任和村书记“比大小”,此情况在东部沿海先富地区及村主任“海选”竞争比较充分的地区尤其突出;村主任中不乏黑恶势力。一言以蔽之,村党支部书记及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严重弱化,村党支部书记的“领导核心”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提升村书记领导力重要而迫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之基,必须着力提升村书记领导力。首先,科学认识“村书记”是前提。本文在理论反思与实践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村书记在日常工作中所扮演的10种角色、9种风格类型;从村书记的职业生命周期、心理发展、社会化、“关注”点、自我更新以及施加于村书记的综合影响六个视角出发,分析并建构了各个视角下的村书记职业发展框架,力图清晰、全面呈现“村书记”的形象。村书记领导力提升的根本在于执政惠民,富民才是王道。但关键在于民何以富?本文首先对西方经济与财富增进的理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国外农业农村发展路径进行了梳理,试图分析出增进财富、克服贫困恶性循环的规律与发展路径;其次本文重点描述了象山县农民(渔民)、村书记在发展集体经济与特色个私经济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以供借鉴;最后,在领导科学视角下,审视村书记在村庄经济发展中的应然自我定位。村书记领导力提升的关键并非仅仅在于个人魅力有多高,更重要的是村书记要有凝心聚力的胸怀,要有打造“团队集体战斗力”的才能。论及村书记如何增强团队凝聚力与战斗力,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团队细分的理论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当前村书记领导的团队类型特点;其次,基于实践的调查研究,梳理并分析了当前村书记在村级团队建设中面临的困境及创新性的应对措施;最后,基于领导学的理论基础,对村书记如何提升村级团队的集体领导力给出了对策建议。最后,本文对村书记的角色与领导力生成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村书记领导力三角”理论,并针对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如何提升村书记领导力的问题,依据村书记的生命发展框架,给出了针对性的对策。

二、明天,乡镇企业谁来接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明天,乡镇企业谁来接班?(论文提纲范文)

(2)铜行里(论文提纲范文)

楔子
第一章软铜册
第二章葑菲
第三章软绣
第四章九佬
第五章门外徒
第六章十八匠
第七章街坊(上)
第八章街坊(下)
第九章号嘴
第十章老雪
第十一章令狐平
第十二章韩干部
第十三章下西南
第十四章七七级
第十五章泥稿
第十六章陶金
第十七章活墙
尾声

(3)北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引子
第二章格拉秋山
第三章红花尔基
第四章墨尔根
第五章八里桥·五间房
第六章奇克
第七章无名一寒村
第八章五大连池
第九章锦河
第十章卧虎山
第十一章麦海
第十二章双泉
第十三章小临沂
第十四章朝元鼎
第十五章马路弯
第十六章伊林密
第十七章铁西
第十八章凤鸣街
第十九章西瓦窑
第二十章老鳖湾
第二十一章文化街14号
尾声

(4)单位组织边界形塑与单位共同体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方法论
        1.3.2 研究方法
        1.3.3 案例介绍
    1.4 文章基本结构
第2章 单位制研究评述
    2.1 单位制度研究综述
        2.1.1 单位制度的产生
        2.1.1.1 苏联模式影响说
        2.1.1.2 “单位”的根据地传统
        2.1.1.3 社会资源总量约束说
        2.1.1.4 典型单位制起源说
        2.1.2 单位制度的变迁研究
        2.1.2.1 单位组织的二元化
        2.1.2.2 市场化转型背景下的单位制度变迁
        2.1.2.3 单位制度消解的讨论
    2.2 单位组织与国家、社会及家庭关系
        2.2.1 单位组织与国家
        2.2.1.1 作为国家政治工具的单位
        2.2.1.2 作为利益组织化表达途径的单位
        2.2.1.3 庇护主义下的网络化单位
        2.2.1.4 单位共同体
        2.2.2 单位组织与家庭关系
        2.2.2.1 工业化与家族网络的解体
        2.2.2.2 单位组织对家庭的重组与再编
        2.2.2.3 关系主义逻辑下的国企家族化
    2.3 对以往单位研究的回应
        2.3.1 单位研究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的轻视
        2.3.2 单位研究对“厂办大集体”的重视不足
第3章 共同体与社会闭合
    3.1 西方共同体理论与单位共同体
        3.1.1 滕尼斯:村落共同体
        3.1.2 马克思:虚幻共同体与真正的共同体
    3.2 资源的社会分配
        3.2.1 社会闭合:差异化的资源分配
        3.2.2 单位资源分配中的差异与限定
    3.3 “家国同构”思想下的单位共同体
        3.3.1 “小共同体本位”的情理社会
        3.3.2 全能主义与“家国同构”
        3.3.3 “父爱主义”下的单位共同体
第4章 体制内外区隔:有限覆盖的单位共同体
    4.1 单位制建立的“工合”起源
        4.1.1 “工合”运动的兴起与衰落
        4.1.2 “工合”实践的反思:组织、动员与社会建设
        4.1.3 “工合”的延续与完善:单位制的建立
    4.2 单位人身份的获得
        4.2.1 集中审批下的招用工制度
        4.2.2 “家属革命化”与三线厂家属安置
        4.2.3 作为福利保障的子女接班
    4.3 伴随单位人身份的单位福利
        4.3.1 单位分房制度
        4.3.2 覆盖至单位人家属的医疗体系
第5章 厂办大集体的产生:单位组织内边界的型塑
    5.1 集体所有制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5.1.1 集体所有制的产生
        5.1.1.1 新中国成立前的“合作社”生产实践
        5.1.1.2 手工业合作社运动与“小集体”
        5.1.2 单位准入机制的变迁:集体产权引入国营的历史条件
        5.1.2.1 “文革”期间用工制度的混乱与倒退
        5.1.2.2 “文革”后用工秩序的逐渐恢复
        5.1.2.3 政策修补的成效与隐患
        5.1.3 厂办大集体的兴起
        5.1.3.1 厂办大集体的建立
        5.1.3.2 单位共同体的结构性扩张
    5.2 厂办大集体对单位共同体功能的重塑
        5.2.1 “潜在单位人”对单位共同体的依附
        5.2.1.1 就业选择中的依附意识
        5.2.1.2 依附意识下管理的宽松制度与宽容执行
        5.2.2 厂办大集体对单位生产功能的分担
        5.2.2.1 承担生产任务的知青厂
        5.2.2.2 服务单位生活的第三产业
        5.2.2.3 划拨劳务费与“吃空饷”
        5.2.3 所有制身份混合后的得益者与失意者
        5.2.3.1 “混岗中最吃亏的是大集体”
        5.2.3.2 “让我回国营我都不回去”
    5.3 全覆盖的单位共同体与单位组织内边界的产生
        5.3.1 家国同构的实践
        5.3.1.1 扩大到单位人子女就业的福利性与社会性全面覆盖
        5.3.1.2 单位资源共享边界的扩大
        5.3.2 单位组织内自反性力量的结成
        5.3.2.1 结构化边界下待遇二元化的固化
        5.3.2.2 身份认同的矛盾性与相对剥夺感的产生
第6章 组织内边界强化与组织外边界的弱化:单位共同体的衰落
    6.1 国营与集体的逐渐分离:单位组织内边界的强化
        6.1.1 组织重组的制度性分离
        6.1.1.1 从劳动服务公司到企业公司
        6.1.1.2 可跨越界限到结构壁垒
        6.1.2 体制内边界两侧的人情权力关系
        6.1.2.1 国营:正规制度下的变通与人情味
        6.1.2.2 集体:领导权力的运作场域
    6.2 厂办大集体改制:单位共同体衰落的先声
        6.2.1 辅业改制前的厂办大集体
        6.2.1.1 家族化的单位组织
        6.2.1.2 局限发展或艰难生存
        6.2.2 厂办大集体的改制路径与职工的身份转换
        6.2.2.1 厂办大集体改制的两种路径
        6.2.2.2 厂办大集体职工的身份转换
    6.3 国企改制:单位体制外边界的式微
        6.3.1 效益追求与市场面向
        6.3.1.1 经济责任制的建立与企业自主化改革
        6.3.1.2 市场化改革与国家资本的退出
        6.3.2 单位社会性功能的剥离
        6.3.2.1 住房改革:从福利分房到商品化住房
        6.3.2.2 医疗改革:从单位福利到社会保障
        6.3.3 国企改制与单位共同体的衰落
第7章 单位共同体变迁的逻辑分析
    7.1 政策的制定者:从闭合到开放
        7.1.1 有意设定的边界:资源的体制内共享
        7.1.1.1 计划下的生产和分配
        7.1.1.2 单位人身份获得的限制性和排他性
        7.1.2 社会范围内的资源重置
        7.1.2.1 城乡边界松动与劳动力流动
        7.1.2.2 开放市场与选择性
        7.1.3 从闭合到开放:单位合法性的重构
    7.2 政策的执行者:身份转变与权威重塑
        7.2.1 身份转变:从“内部人”到“外来者”
        7.2.1.1 归属感的衰落与共同体的逐渐疏离
        7.2.1.2 “人情、关系”权力交换的淡化
        7.2.2 公共意识的模糊与角色政治性的淡化
        7.2.2.1 “小公”空间的扩大与公共意识的模糊
        7.2.2.2 领导角色政治性的削弱
        7.2.3 角色转变与管理权威的重塑
    7.3 政策的参与者:从“单位人”到企业员工
        7.3.1 职工间身份的差异化体验与相对剥夺感的产生
        7.3.1.1 临时工与正式工的身份差异
        7.3.1.2 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的身份差异
        7.3.2 职工工资、福利议题的缺失
        7.3.2.1 从工资等级制到岗薪制
        7.3.2.2 职代会议题的缺失
        7.3.3 职工与单位组织间关系的转变:从制度依附到利益依赖
第8章 结语:后单位时代的共同体
    8.1 回视单位共同体变迁
    8.2 对单位共同体变迁的反思
    8.3 新共同体:确定性与自由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国营)
    附录2: 访谈提纲(厂办大集体)
    附件3: 受访者基本信息表
攻读博士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5)“差序格局”的变与不变 ——乌庄的历史表达(1949-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导论:研究问题、理论准备与田野工作
    (一) 问题缘起:一个经典概念“差序格局”的演绎故事
    (二) 研究起点:“差序格局”的概念与修辞
    (三) 研究进路:“差序格局”的变与不变
    (四) 田野选择与研究方法
    (五) 写作文本结构
二、尊与卑: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及糅合
    (一) 村庄政治空间:“政治挂帅”转向“能人治村”
        1. “政治挂帅”:外来的革命落地下村
        2. “心灵的集体化”
        3. “能人治村”:代理人与经纪人
    (二) 乡村教师与农人底色的变与不变
        1. 人民教师的光荣与愁绪
        2. 农民理性创造乡土奇迹
        3. 个农业大户的生计文本
    (三) 乡村世纪沉浮:“你是谁”转向“我是谁”
        1. 翻天换地:乡村沉浮三个20年
        2. “你是谁”,与“我是谁”
三、长与幼:宗族文化的延续与断裂
    (一) “祖赋人权”:坟山、修谱与祖先祭拜
        1. 叶落归根与“祖先祭拜”
        2. 革命的思维与伦理的行动
        3. 延续祖荫与“祖赋人权”
    (二) “孝心有价”:村庄建设中的祖荫理性
        1. “孝心有价”
        2. “谁得了好,谁吃了黑”
        3. “众生喧嚣”
        4. “明白人,装糊涂”
        5. “爱心分殊”
    (三) 称谓与面子:毫厘之差千里之谬
        1. 称谓尴尬与“面子”维护
        2. 字辈、年龄以及熟悉的陌生人
        3. 称谓问题的普遍性
        4. 称谓的表与里
        5. 称谓的名与实,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四、亲与疏:内外之别的沉淀与革新
    (一) 团年饭:岁末迎新见证“自家人”
        1. 团年饭的乐与愁
        2. 团年饭的众生面向
        3. 见证“自家人”
    (二) “世家”案例:“门户私计”与抱团发展
        1. 世家与“门户私计”
        2. ”家以类聚”的亲和性现象
        3. “抱团发展”与向外发力的人生
    (三) 流变的礼单:圈内圈外的同与不同
        1. “礼上来往”
        2. 一个案例文本
        3. 圈内圈外的同与不同
五、男与女:生育、恋爱与两性世界的重构
    (一) 重男轻女:生育理性与计划生育运动
        1. 利益驱动下的“计划生育”
        2. 重男轻女与农人的计生理性
    (二) 青年男女的恋爱革命与婚姻圈扩展
        1. 打工潮与青年男女的恋爱革命
        2. 通婚圈“由近及远”的扩展
    (三) 家处之道与两性世界的重构
        1. 家处之道“主内修外”
        2. 中年农人“不安于室”的欲望
六、结论:乡村社会“差序格局”的历史演变(1949-2016)
    (一) “差序格局”的政治化(1949-1977)
    (二) 市场性“差序格局”凸显(1978-2016)
    (三) “差序格局”的历史演化比较(1949-2016)
    (四) 农民理性基础上向外发力的人生实践
参考文献
附录1: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2: 乌庄主要人物及关系表
附录3: 后记

(6)集体经济村庄(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类型
    王景新:当今“明星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
        (一)概念界定
        (二)样本村历史变迁与现实发展
        1. 样本分布及代表性
        2. 村域标志和历史变迁
        3. 样本村域当前经济状况
        (三)“明星村”集体经济所有制实现形式
        (四)余论
    彭海红: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形式
    老田:作为一种生产政体的集体经济村庄
        (一)作为一个观察视野的生产政体
        (二)湖北HL村成长的几个关键阶梯
        (三)共同体信念或者集体主义精神的建设过程
        (四)村庄与国家的一致与不一致
    麻国庆:“集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张小军:集体经济是一种文化秩序和编码
    曹锦清:讨论集体经济并不等于对过去的怀念
    王景新:“明星村”并非可以长盛不衰
    严海蓉:是政息人亡而非人亡政息
    潘毅:“能人”为谁服务
    王景新:集体经济和主义是没有关系的
    老田:所谓集体经济的“人亡政息”问题乃是一个歧视性的问题
二、集体经济村庄:个案研究
    潘毅:河北周家庄
    龚云:黑龙江兴十四村
    马翀炜:云南大营街
    何明:集体经济必须放在整体性社会的角度进行评判
    严海蓉:讨论集体经济应有时代的紧迫感
    潘毅:集体经济村庄怎样才能属于劳动者所有
    马翀炜:因为富士康不是你的
    卢晖临:集体经济是否仅仅是一种遗产
    王景新:资本下乡后,集体还是有空间的
    何明:集体经济村庄需要把产权、权益、分配等问题明确、明晰
    潘毅:清晰产权后到底能否对普通老百姓起到保护作用
    张银锋:京郊柳村
    徐俊忠:历史仍在我们当下生活中延续
    严海蓉:大循环没有了,集体经济成为孤岛
    张小军:是泛家族主义还是公权威
    张银锋:从国家集体主义到泛家族主义
三、集体经济、人民公社的产权与效率
    刘民权:客观看待人民公社的成就
    徐俊忠:劳动积累
    曹锦清:工业化积累、劳动积累、人力资本积累
    罗必良:集体经济体制的效率生成逻辑
    张小军:谁的村落?谁的“集体”?——集体化村落发展模式反思
    曹锦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名”与“实”
    潘毅:集体经济的内在动力
    罗必良:将公平与效率结合起来讨论集体经济
    张小军:个人所有而非私人所有
    卢晖临:市场和权力瓦解共有的局面
    刘民权:不要把产权看成绝对真理
    严海蓉:关于出工不出力
    老田:经济学家仅仅把眼光盯在单位劳动效率最高方面
    罗必良:经济学是从投入产出来讲效率
四、集体经济是否可能
    严海蓉:一个集体经济的胚胎
    徐俊忠:建构农村经济有机体的一种可能

(7)家族为何意欲放手?——制度环境感知、政治地位与中国家族企业主的传承意愿(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理论与假设
    (一)家族企业领导人的传承意愿
    (二)制度环境感知与传承意愿1.制度环境感知与客观制度环境
        1.制度环境感知与客观制度环境
        2.制度环境感知与家族企业家传承意愿
    (三)政治地位的关键作用1.历史视野下的商人与政治
        1.历史视野下的商人与政治
        2.政治地位与家族企业的传承
    (四)传承意愿与家族企业的长期导向
三、研究设计与变量测量
    (一)数据来源
    (二)概念的测量
        1.因变量
        2.自变量
        3.控制变量
四、数据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三)稳健性检验与进一步分析
        1.稳健性检验
        2.接班候选人数量对企业家传承意愿的影响
        3.客观制度环境的作用
        4.企业规模调节作用的检验与讨论
五、结论与讨论
    (一)对家族企业研究的贡献
    (二)从企业家“恒心”角度来观察制度环境的影响
    (三)从保障家族恒心的角度实证检验了政商关系对正式制度保障的替代作用

(8)领导教育视阈中的中国民营企业战略领导力研究 ——以“新浙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研究对象确定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民企战略领导力研究的现状
        二、国外关于企业战略领导力研究的现状
    第三节 民企战略领导力的研究意义
        一、企业领导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理论探索
        二、中国民企战略领导力开发的实践需求
第二章 民企战略领导力的相关理论溯源
    第一节 民企战略领导力关涉的相关领导理论
        一、领导特质理论
        二、领导权变理论
        三、P-G理论
        四、变革型领导理论
        五、基于价值观的领导
        六、LMX理论
    第二节 民企战略领导力提升的关涉的相关领导教育理论
        一、领导教育理论相关内容溯源
        二、企业领导教育相关内容研究
    第三节 民企战略领导力提升的关涉的其它相关理论
        一、博弈论
        二、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章 民企战略领导力发展历程的领导教育考察
    第一节 领导教育视角下的民企三十年发展史
        一、萌芽期(1978年——1988年)
        二、发展期(1988年——1998年)
        三、成熟期(1998年——至今)
    第二节 领导教育视角下的民企战略领导力发展历程
        一、草商阶段:敢为天下先,“四千”精神
        二、儒商阶段:科学管理,团队精神
        三、哲商阶段:哲学头脑,利他精神
    第三节 不同阶段民企战略领导力提升的领导教育探究
        一、草商的领导力特征及提升路径
        二、儒商的领导力特征及提升路径
        三、哲商的领导力特征及提升路径
    第四节 以上海市浙江商会为例的民企战略领导力提升研究
        一、上海市浙江商会及其领导力概述
        二、上海市浙江商会战略领导力提升经验剖析
第四章 生命周期视角下的民企战略领导力及其领导教育特征
    第一节 创业期民企的战略领导力
        一、创业期民企发展特征
        二、创业期民企战略领导力特征
    第二节 成长期企业的战略领导力
        一、成长期民企发展特征
        二、成长期民企战略领导力特征
    第三节 稳定期企业的战略领导力
        一、稳定期民企发展特征
        二、稳定期民企战略领导力特征
    第四节 蜕变期企业的战略领导力
        一、蜕变期民企发展特征
        二、蜕变期民企战略领导力特征
    第五节 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的领导教育实践探究
        一、生命周期视角下企业领导教育的要求
        二、生命周期视角下企业领导教育的形式
        三、生命周期视角下企业领导教育的规范
第五章 民企战略领导力“五维模型”的逻辑分析及其领导教育实践价值
    第一节 民企战略领导力“五维模型”的资源概说
        一、民企战略领导力之战略胆识
        二、民企战略领导力之内在思维
        三、民企战略领导力之资本运作
        四、民企战略领导力之人脉团队
        五、民企战略领导力之社会认同
    第二节 民企战略领导力“五维模型”的要素解构
        一、五维模型构成要素之愿景力
        二、五维模型构成要素之道德力
        三、五维模型构成要素之决策力
        四、五维模型构成要素之整合力
        五、五维模型构成要素之控制力
    第三节 民企战略领导力“五维模型”的逻辑框架
        一、“五维模型”的力系结构
        二、“五维模型”的功能体系
        三、“五维模型”的运动机制
    第四节 民企战略领导力“五维模型”的领导教育实践价值
        一、民企战略领导力发展阶段与“五维模型”的关联考察
        二、“五维模型”对不同生命周期民企战略领导力开发的解析
        三、“五维模型”的领导教育实践价值举要
第六章 当代民企战略领导力提升的理论分析和领导教育实例研究
    第一节 民企战略领导力提升的紧迫性
        一、企业战略领导力提升的全球性扫描
        二、我国民企战略领导力提升遭遇的三重危机
    第二节 民企战略领导力提升的四重境界
        一、民企战略领导力提升的历史境界
        二、民企战略领导力提升的科学境界
        三、民企战略领导力提升的艺术境界
        四、民企战略领导力提升的哲学境界
    第三节 民企战略领导力提升的路径探究
        一、民企战略领导力提升路径的层次分析
        二、民企战略领导力提升路径的理论论证
        三、民企战略领导力提升路径的教育实践
    第四节 民企战略领导力提升实例的教育学分析
        一、民企战略领导力提升的实例举证
        二、民企战略领导力提升的教育学启示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民企战略领导力提升的多维考察
    第二节 民企战略领导力提升创造无限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致谢

(10)论村书记及其领导力生成 ——基于对象山县四位“惠民好书记”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定位
    三、样本选择
    四、技术路线
    五、研究价值
    六、几个基本概念界定:村、村书记与村书记领导力
    七、各章简述
第一章 学术回顾:村书记领导力
    一、关于村书记领导情境的研究:村庄
        (一) 村庄类型细分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探究
    二、农村书记领导下的干部团队构成
        (一) 农村政治结构
        (二) 关于农村干部团队研究的热点
    三、领导力与农村书记领导力
        (一) 领导力研究概览
        (二) 农村书记领导力
    四、研究方法
    本章结语
第二章 1998年-2011年乡村治理当中的制度创新
    一、自下而上的村级治理探索与创新
        (一) 选举创新
        (二) 决策创新
        (三) 管理创新
        (四) 监督创新
    二、自上而下村级治理探索与创新
        (一) 智力支持:大学生村官
        (二) 加大财政反哺与物力支持力度
    本章结语
第三章 村书记的角色、工作特点、职务类型与发展阶段
    一、村书记在工作中所担任的角色
        (一) 多元角色论:党支部书记所担任的10种一般角色
        (二) 村书记在领导情境中的的差异性比较角色
        (三) 应然状态下的理想角色
    二、农村党支部书记工作的特点
        (一) 村党支部书记工作的共性特点
        (二) 农村党支部书记工作的个体差异性特点
    三、村党支部书记的领导生活与职务类型
        (一) 村书记的领导生活
        (二) 村书记职务的九种类型
    四、多视角下的村书记职业发展阶段探究
        (一) 村书记职业/生命周期视角及框架
        (二) 村书记心理发展视角及框架
        (三) 村书记社会化视角及框架
        (四) 村书记"关注"视角及框架
        (五) 综合视角及框架
        (六) 村书记"自我更新"视角及框架
    本章结语
第四章 农村经济的新发展与村书记的自我定位
    一、关于“经济与财富”的理论回顾
    二、象山农民个体的创业实践与评析
        (一) 村庄先进制造业的困境与突破
        (二) 农民特色种植业品牌化的路径探索
    三、象山县村级集体经济的新发展
        (一) 讨钱:争取项目扶持资金
        (二) 搞活:村级财政收入增进的新发展
    四、村书记的经济自我经营
        (一) 叶显进的创业之路
        (二) 陈杏成的创业之路
    五、领导科学与村书记在村庄经济发展中的自我定位
        (一) 村党支部书记的魅力构成
        (二) 村书记的魅力生成:角色表演目标分类
    本章结语
第五章 村书记团队建设实践中的困境与出路
    一、团队类型细分
        (一) 国外学者关于团队的分类
        (二) 国内学者关于团队的分类
        (三) 村书记领导下的村级组织中的团队划分
    二、农村党支部书记团队建设的困境
        (一) 村庄选举中的各方博弈
        (二) 村主任与村书记比大小
        (三) 村书记"混日子"
        (四)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
    三、村级团队建设中的村书记实践创新
        (一) 集体凝聚力
        (二) 集体战斗力
    四、领导学视角下村书记对村级团队的提升路径探究
        (一) 村书记的气质
        (二) 村书记的领导风格
        (三) 村书记领导权变
        (四) 村书记领导交易
        (五) 村书记领导变革
        (六) 村书记要正确看待魅力:魅力有时是毒药
    本章结语
第六章 结论
    一、村书记领导力特质
    二、学术调研的创新
    三、象山实地调研发现
    四、大学生村干部领导力薄弱
    五、村书记领导力发展的三角模式
    六、本文的几点建言
参考资料
后记

四、明天,乡镇企业谁来接班?(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惠业家具公司的生产托管实施效果分析与改进研究[D]. 朱彦龙. 石河子大学, 2021
  • [2]铜行里[J]. 老藤. 芒种, 2021(06)
  • [3]北地[J]. 老藤.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2)
  • [4]单位组织边界形塑与单位共同体变迁[D]. 李佩瑶. 吉林大学, 2018(01)
  • [5]“差序格局”的变与不变 ——乌庄的历史表达(1949-2016)[D]. 刘小峰.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6]集体经济村庄[J]. 王景新,彭海红,老田,潘毅,龚云,马翀炜,张银锋,刘民权,罗必良,张小军,曹锦清,严海蓉,徐俊忠,麻国庆,何明,卢晖临. 开放时代, 2015(01)
  • [7]家族为何意欲放手?——制度环境感知、政治地位与中国家族企业主的传承意愿[J]. 何轩,宋丽红,朱沆,李新春. 管理世界, 2014(02)
  • [8]领导教育视阈中的中国民营企业战略领导力研究 ——以“新浙商”为例[D]. 罗欣.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3)
  • [9]家族企业代际承续创新发展研究[J]. 花文苍,郑碧丽.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13)
  • [10]论村书记及其领导力生成 ——基于对象山县四位“惠民好书记”的调查研究[D]. 高顺伟.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明天,谁来接手乡镇企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