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庄子》文学的比较研究

《孟子》与《庄子》文学的比较研究

论文题目: 《孟子》与《庄子》文学的比较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

作者: 沈振奇

导师: 蒋凡

关键词: 孟子,庄子,文学比较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在前人与时贤论述的基础上,遵循以孟解《孟》,以庄解《庄》之方法进行钻研,从时代背景、史传记载及二家作品等比较研究二家之生平;再从二家的生平、美学和文学理论以及创作等比较二书的特色。 孟子是鲁国人,庄子是宋国人,同是生活在战国中期。《庄子》的幻想色彩和浪漫作风,虽然深受楚地文化的影响,但也是宋人所承传的殷商文化的潜在因素所使然。两人都具有丰富的情感。庄子深于感情,再从情感圈中跳出来忘情。他的“无情”之“情”,是一种是无所不在之“道”之情。孟子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他的“性本善”的主张,为他的仁政理论提供哲学上的依据。庄子强调“全性保真”,追求与宇宙的抽象本质——“道”化为一体,从而达到绝对的和完美的精神自由。他的思想非放任、非避世。他的学说非为我、非空谈。 二家的美学和文学理论和他们著作的特色是统一的。从二书的文学特色来看。二书文如其人。二书在论辩中,表现出一定的批判精神,又往往流露出充沛的感情。《孟子》之辩理,是情寓于理之中;《庄子》之辩(论辩)抒情,是理隐于情之中。在气势方面,《孟子》如河奔注,《庄子》如汪洋恣肆。《孟子》的富于气势主要在于作者的善于养气;《庄子》则和作者的追求精神自由关系至钜。在论说方式上,二书都善用譬喻进行说理。《孟子》多用比喻;《庄子》长于寓言。同是用形象代替说理,《孟子》倾向现实,《庄子》倾向浪漫。《孟子》的论说宛曲迂回、循序渐进;《庄子》则善于综合运用寓言、比喻和议论,三者变换灵活,互为补充。以寓言故事中的一方作为自己的代言人是《庄子》说理的方式之一。此外,二书的作者总是在充分考虑“听读对象”特点、要求的情况下,结撰篇章。在全书结构方面,《孟子》呈现出由零章散行向据题抒论的专题论文过渡的特色。《庄子》则具有鲜明的专题论文特征,尤其是《内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篇章结构来说,《庄子》“大开大合”,超乎绳墨规矩、变化万端;《孟子》的许多章节,不但主题明显,而且精致工整,脉络分明,结构严密。在辩论方面,《孟子》词锋犀利、引证周密,长于譬喻、善用对比,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气概,但在辩论技巧中总是蕴含“至刚至大”的“浩然之气”以及道德热忱。《庄子》则雄辩诙诡、妙语惊人。二书都善于掌握主动权,控制场面。在寓言方面,《庄子》首创联体寓言,故事之间环环相扣。在结构上,《庄子》的寓言情节变幻多,层次也多,更常运用大寓言中套小寓言的手法。由解释性质改变为证明性质是二书寓言共同特色。二书不仅把寓言作为他们宣传自己主张、论证自己观点的工具,而且作为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孟子与庄子生平之比较

第一节 名字及出生地

第二节 家庭与家境

第三节 仕宦

第四节 师友及弟子

第五节 博学

第六节 情感

第七节 习性与品德

第八节 思想与学说

第九节 生卒年

第十节 著述

第十一节 孟子与庄子互不相提之谜

第三章 从《孟子》与《庄子》的美学意识与文学理论论二书的文学特色

第一节 从《孟子》和《庄子》的美学意识论二书的文学特色

第二节 从《孟子》和《庄子》的文学理论论二书的文学特色

第四章 比较《孟子》与《庄子》的文学特色

第一节 文如其人

第二节 富于感情

第三节 长于气势

第四节 篇章结构

第五节 论说方式

第六节 辩论特色

第七节 寓言特色

第八节 现实与浪漫的统一

第九节 笔调幽默辛辣

第十节 语言艺术

第十一节 创作风格

第五章 《孟子》与《庄子》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庄子》开浪漫文学创作的源头

第二节 《庄子》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影响

第三节 二书对后代散文产生了极为深巨的影响

第四节 二书同为赋之形成做出了贡献

第五节 二书同为小说的形成做出贡献

第六节 二书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

第六章 总结

征用及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9-19

参考文献

  • [1].《庄子》散文评点研究[D]. 周群华.华东师范大学2006
  • [2].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 刘红红.暨南大学2010

标签:;  ;  ;  

《孟子》与《庄子》文学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