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秦岭箭竹(Fargesia qinlingensis)为我国特有竹种,仅分布于秦岭地区,是秦岭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冬居地的主食竹种。本文以秦岭箭竹分布最为集中的秦岭南坡为研究区域,通过样地调查、定位观察,系统研究了秦岭箭竹的地理分布、个体生物学特性、种群数量动态、无性繁殖特性、人工栽培措施,为秦岭箭竹天然林的抚育和人工林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秦岭箭竹分布于秦岭中高山地带,海拔1100到3000m之间。秦岭箭竹天然种群可划分为4个群落类型;立地条件差异导致秦岭箭竹平均个体的生长势不同。在天然条件下,分布于海拔2000m以上的秦岭箭竹生长较好。2、不同生境秦岭箭竹无性系分株种群年龄结构均呈稳定型;在四个生境中,秦岭箭竹无性系小株数量占总数的比例均不超过25%;四个种群的静态生命表中在不同年龄段均有负值,这是由于成熟个体对营养和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大,导致自疏作用。3、发笋是秦岭箭竹无性繁殖主要方式,立竹密度、海拔、气候对发笋均有影响;适中的立竹密度(52500~64500株/hm~2)有利于增加出笋数量;在海拔2000~2200m的范围内发笋数量最大(43850~56000株/hm~2);分布于海拔2000~2400m范围内的秦岭箭竹无性系分株各构件的生物量明显大于海拔1600~2000m范围内的;通过对秦岭箭竹表型特征主成分分析,得出H4生境(海拔2200~2400m)是秦岭箭竹生长的最适生境,其立竹密度为115000~140000株/hm~2。4、秦岭箭竹人工营林3年后,无性系分株的保存率在海拔2000m以上可高达80%。秦岭箭竹人工种群随着海拔升高,种群密度增加,无性系分株死亡率降低;比较同一群落类型,阳坡内幼龄分株的数量大于阴坡,且无性系分株死亡率低于阴坡。平茬可以促进竹笋萌发的数量,但随后萌发竹笋的地径和高度较小。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文献综述1.1 研究背景1.1.1 研究秦岭箭竹对于大熊猫保护项目的意义1.1.2 研究秦岭箭竹对生态建设和竹林持续发育的意义1.1.3 目前有关秦岭箭竹的研究存在的问题1.1.4 研究目的和意义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2.1 研究内容1.2.2 技术路线1.3 研究进展1.3.1 竹类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1.3.2 秦岭箭竹种群生态学研究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2.1 研究区概况2.2 研究方法2.2.1 地理分布2.2.2 样地设置2.2.3 样地调查与测定2.2.4 人工林经营管理措施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第三章 秦岭箭竹地理分布和生物学特性研究3.1 地理分布3.2 秦岭箭竹的生物学和群落特性3.3 小结第四章 秦岭箭竹种群数量动态特征4.1 不同生境秦岭箭竹无性系分株种群的年龄结构4.2 不同生境秦岭箭竹无性系分株种群的生命表和存活曲线4.3 不同生境秦岭箭竹种群数量动态的时间序列预测4.4 小结第五章 秦岭箭竹种群生长特性与生存策略5.1 不同生境秦岭箭竹竹笋的萌发及生长规律5.1.1 发笋季节5.1.2 发笋部位5.1.3 影响发笋的因素5.1.4 竹笋的地径和高生长规律5.2 不同生境秦岭箭竹生物量比较及构件生物量的分配5.2.1 秦岭箭竹单株生物量比较5.2.2 不同生境秦岭箭竹无性系分株构件生物量、无性系构件生物量5.3 无性系分株构件表型特征5.4 不同生境秦岭箭竹表型特征的综合评判5.4.1 不同生境秦岭箭竹表征特征因子主成分分析5.4.2 不同生境秦岭箭竹立竹表型特征综合比较5.5 小结第六章 秦岭箭竹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6.1 不同生境秦岭箭竹人工种群生长特性的比较6.1.1 不同生境秦岭箭竹人工种群保存率的比较6.1.2 不同生境秦岭箭竹人工种群年龄结构6.1.3 不同生境秦岭箭竹人工种群构件生长的比较6.2 不同经营措施对秦岭箭竹种群更新的影响6.2.1 断鞭对秦岭箭竹种群更新的影响6.2.2 平茬对秦岭箭竹种群更新的影响6.3 秦岭箭竹人工林栽培管理技术6.3.1 立地条件6.3.2 造林时间6.3.3 种苗的选择和处理6.3.4 整地6.4 小结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7.1 结论7.2 建议参考文献缩略词致谢作者简介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秦岭箭竹论文; 种群动态论文; 无性繁殖特性论文; 人工种群论文; 经营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