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背景良好的血液循环是组织细胞获得充足的氧和营养物质供应并排出代谢产物的基本保证,各种原因造成的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可使细胞发生缺血性损伤,尽早恢复组织的血液灌流是减轻缺血性损伤的根本措施。近年来,溶栓疗法、动脉搭桥术、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断肢再植和器官移植等方法的建立和推广应用,使许多组织、器官缺血后重新得到血液灌注。再灌注具有两重性。多数情况下,缺血后再灌注使组织、器官功能得到恢复,损伤的结构得到修复,患者病情好转、康复。但是有时缺血后再灌注不仅不能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加重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即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表现为心肌坏死、心律失常、心肌顿抑以及包括“无复流现象”的微血管内皮损伤。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复杂,包括氧自由基大量产生、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细胞凋亡、胞内钙超载和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产生不足等。随着研究深入,人们逐渐发现炎症反应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心肌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指反复几次短暂的心肌缺血再灌注,可对抗随后的较长时间持续缺血所造成的心肌损伤。其保护效应主要包括缩小IRI后心肌梗死范围,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和促进心功能恢复。药理性预适应(pharmacological preconditioning,PPC)是应用药物模拟或激发机体内源性物质而诱导心肌保护,目前已成为一种研究趋势,将有利于开发抗心肌缺血药物和进一步探讨心肌预适应的机制。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TMZ)是一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具有抗氧化效应的代谢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许多实验和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它能通过增强葡萄糖氧化代谢、减轻细胞内酸中毒和高钙血症、限制炎症反应以及减少氧自由基生成等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心肌。左旋精氨酸(L-Arginine,L-Arg)是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um,NO)的前体物质,NO是具有广泛生物学效应的自由基,它在心血管系统能维持血管平滑肌的紧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黏附和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从而减轻IRI。目前,关于TMZ和L-Arg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报道较多,但有关TMZ对再灌注损伤中炎症反应作用的报道国内尚未见到,而且TMZ与L-Arg抗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不同,联合应用是否对心肌保护有协同作用目前尚无定论。目的本实验拟探讨曲美他嗪和左旋精氨酸联合应用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雄性健康成年SD大鼠40只,体重180-220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动物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A组)、曲美他嗪组(B组)、左旋精氨酸组(C组)和联合用药组(D组),每组各10例,各组均采用冠脉结扎法制作IRI模型,缺血30min,再灌注90min,记录动物心电图。根据L-Arg和TMZ作用机制的不同,B组于实验前6天,每日给予生理盐水稀释的TMZ10mg/kg灌胃,C组于缺血前30min腹腔注射5%L-Arg300mg/kg,D组联合应用上述两种药物。分别于缺血前、再灌注30min、60min、90min后,取大鼠静脉血2ml,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的含量,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取出心脏,制成10%心肌组织生理盐水匀浆,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ATP。观察比较各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以及心肌组织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VCAM-1)表达现象。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为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结果1再灌注30min、60min、90min,各组血浆TNF-α水平较缺血前均升高(P<0.05);在同一时点,药物干预各组与对照组比较,TNF-α水平均降低(P<0.05或P<0.01),而且D组与B组、C组相比较降低显著(P<0.05)。2药物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可显著降低心肌组织内MDA的上升幅度,提高SOD活性和ATP含量,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和持续时间,减少VCAM-1的表达(P<0.05或P<0.01),并且D组与B组、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1炎症反应参与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2曲美他嗪和左旋精氨酸可通过限制再灌注损伤中炎症反应、增加心肌能量供应等保护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3两药联合应用优于两药单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细胞凋亡与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J]. 医学综述 2017(10)
- [2].甘草甜素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器官的保护机制及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4(24)
- [3].脑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24)
- [4].芬太尼及瑞芬太尼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3(19)
- [5].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及其保护研究进展[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3(01)
- [6].乌司他丁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术后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体会[J].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1(04)
- [7].立普妥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作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16)
- [8].非酶源一氧化氮及其在游离皮瓣低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5(01)
- [9].丹参素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器官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海峡药学 2020(10)
- [10].异丙酚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 海南医学 2020(21)
- [11].脂氧素与缺血/再灌注损伤[J]. 医学综述 2011(15)
- [12].阿托伐他汀钙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 中国药师 2016(12)
- [13].组织自发荧光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应用[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5(10)
- [14].一氧化碳与移植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J]. 医学综述 2014(08)
- [15].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1(11)
- [16].七叶皂苷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的保护作用[J].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2)
- [17].增龄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15)
- [18].乳化异氟醚后处理对兔在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9(10)
- [19].促红细胞生成素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3(01)
- [20].染料木素对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 时珍国医国药 2011(01)
- [21].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保护作用的研究[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9(04)
- [22].后适应对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9(05)
- [23].缺血后适应减轻家兔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研究[J]. 心脏杂志 2009(05)
- [24].辛伐他汀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研究进展[J]. 安徽医学 2008(06)
- [25].中药三七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应用前景[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5(10)
- [26].氢气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2(03)
- [27].他汀预处理对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J]. 北京医学 2009(04)
- [28].映山红总黄酮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09(02)
- [29].盐酸戊乙奎醚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8(21)
- [30].免疫反应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