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林业第二医院肿瘤结核病医院黑龙江伊春153100
摘要:世界上的五大恶性肿瘤中肝癌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第二位,更可怕的是,全球发病率数据与我国的统计数据表明肝癌的死亡率在逐年增加,且世界肝癌死亡率我国占了一半以上。最让我国患者绝望的是肝癌的治愈率极低,现在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患病年龄逐渐降低,使得我国在治疗肝癌的研究上刻不容缓,而近年来研究有所突破。
关键词:肝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中的作用
近年来肝癌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和新方向,分子靶向治疗在治疗肝癌领域里,相比传统的治疗肝癌的手段有更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对于一些肝细胞肝癌的晚期患者。
一、简述肝癌的分类
在组织病理学上肝癌的类型一共分为三种,其中九成以上都是肝细胞型肝癌在医学上称之为(HCC),另外两种类型为肝胆管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在医学中被称为(ICC)和(MHC),因为后两种肝癌并不常见,所以主要说明肝细胞型肝癌。在肝癌被发现的前期,一般患者没有特异性症状,因此极大多数患者在发现患有肝癌的时候就已经是局部晚期或者肝癌的癌细胞已经发生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肝癌患者都不适合手术切除的治疗方式。肝癌的发病基础:百分之八十以上肝癌都是在慢性肝炎以及肝硬变的基础上发展的,发展时间比较长,甚至有可能在三十年以上。这些患者发现患有肝癌,基本已经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不能做切除手术,只能采用保守治疗,也就是药物治疗等。而药物以及放射性治疗在肝癌晚期的治疗中作用是有限的,还会使患者非常痛苦,因此分子靶向治疗为患者打开了一线生机。
二、简述分子靶向治疗
目前,分子靶向治疗在近几年受到了大众的关注。在肝癌局部晚期以及已经发生转移的肝细胞型肝癌患者中,放疗和化疗不仅使患者极其疼痛,而且治疗效果不明显,同样也不用考虑切除手术了。在这种情况下,分子靶向治疗在临床试验中被证实对肝细胞型肝癌治疗有效,在临床试验中同时发现一些多靶点靶向药物对肝细胞癌症的治疗有效果,如索拉非尼以及舒尼替尼等药物,还有一些抗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药物和抗VEGF的药物等等,都是有效药物。
1、分子靶向治疗在肝癌治疗中的效果
在上述文章中,我们可以知道,分子靶向治疗是肝癌治疗中新的发展方向与研究方向,分子靶向治疗比传统治疗手段高明很多。无论是放疗还是化疗,在杀灭人体内癌细胞的过程当中,都会同时杀灭身体内正常的细胞,所以为了防止癌细胞的扩散与转移,我们只能牺牲身体内正常的细胞。但是分子靶向治疗有更好的分子靶向性,能杀伤肿瘤细胞,同时不会伤害身体的正常细胞,这就减少了身体正常组织的破坏与损伤,同时提高身体的健康程度。分子靶向治疗比放疗和化疗对人体的伤害更小,因此恢复起来也会比较容易。同时分子靶向治疗还不易产生耐药性,且安全性和耐受性非常好,这就提升了治疗当中的整体安全性。与此同时,我们还研究并在临床试验后,发现一些可以对肝癌治疗有极大作用的口服药物。该研究共纳入86例既往未接受过任何治疗的进展期肝细胞癌患者,其中治疗组43例,服用索拉非尼2次/d、400mg/次治疗;对照组43例,服用易瑞沙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7个月和7.9个月(HR=0.69,P=0.001),中位至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5.5和2.8个月(P=0.001)。
2、多靶点靶药索拉非尼在肝癌治疗中的作用
索拉非尼是一种多靶点的口服抗肿瘤药物,具有双重抗肿瘤效应,它是一种多激酶抑制剂,能有效的抑制肿瘤生长,又能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的效果。在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与试验之后,我们发现索拉非尼在肝癌治疗中有非常强大的作用,正好适用于肝癌晚期的患者。我们都知道癌细胞在人体内无法被人体新陈代谢或者白细胞消除,因此,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与发展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肝癌患者手段,它是唯一被世界所承认,能使用在晚期肝癌中的药物。
3、多靶点药舒尼替尼在肝癌治疗中的作用
尼替尼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它也能抑制一些癌细胞以及衍生因子的生长,主要是通过特异性阻断,达到抗肿瘤的作用。但是舒尼替尼的毒性比较大,在研究实验过程当中,如果舒尼替尼的剂量较大,实验体就会出现血液毒性和乏力等症状,会使得患者致死。后来经过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减小剂量,才使得舒尼替尼能够在治疗晚期肝细胞肝癌中使用。
在整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肝癌患者在早期,并没有特殊的疼痛与强烈的不适感,而在发现之后大多数就是肝癌晚期,已经错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期,而这个时候,手术治疗已经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因此,索拉菲尼在肝癌治疗中的使用标志着肝细胞型肝癌分子靶向治疗有了巨大进步。
参考文献:
[1]罗志忠.分子靶向药物在肝癌治疗中的相关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0):51-52.
[2]赵潜.浅析分子靶向药物在肝癌治疗中的作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8(5):10-11.
[3]吴立铭.分子靶向药物在肝癌治疗中的作用[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7(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