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新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辛怡萱[1](2021)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银行业中,城市商业银行是其中比较特殊而且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城市商业银行是由城市信用社演变而来的,在解决社会就业、服务小微企业、助力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背负很多不良资产,积累了很多风险特别是信用风险。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时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本就容易传染,不同国家信用风险监管制度的差异更是加剧了信用风险的产生和传播。我国城商行由于受其不同的经营历史和演变过程、业务定位、经营区域等因素影响,与我国其他大型商业银行以及国际上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在体制机制、风险文化、数据处理能力等诸多方面上还存在很多薄弱之处,抵御信用风险的能力也就相对较弱,迫切需要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本文界定相关概念后,对国内外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综述国内外学者相关成果后,剖析了我国城商行信用风险现状及特点,并从纵向、横向相结合,对比分析近年来我国和不同国家的城商行信用风险。本文按照金融学和统计学建模方法,以29家上市城商行的数据为基础,采用KMV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获得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测度的相关结论,提出违约概率与DD呈负相关关系,与利润率呈负相关关系,即银行利润率越高,代表其经营状况越好,从而违约距离越远,预期违约概率也相应越低,并且对我国城商行如何有效加强信用风险防范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另外,笔者以备受关注的包商银行被收购事件为例进行分析,提出包商银行存在的同业负债占比偏高、资本充足率不足且不良贷款率逐年上升等内部问题,并对包商银行基于KMV模型进行随机模拟实验以探究其信用风险变化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完善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内部股权结构、使用更加科学的风险监测手段等具有可行性的建议来提高风险防范水平,这对我国其他城商行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于规避城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提出了有效建议。从宏观方面来讲,提出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开展多层次合作、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微观方面主要从城商行内部提出完善银行内部评级系统、紧密结合金融科技提高智能化、强化信贷政策执行管控、坚持高质量推动业务转型的建议。
方潇仪[2](2020)在《昆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商业银行逐渐趋于世界化,银行经营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加深。在巴塞尔协议Ⅲ中,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定义指银行在业务经营、体系管理中产生的一系列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国别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声誉风险等在内的一系列影响着银行未来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排在所有银行经营风险的第一位,这是由于信用风险贯穿于银行风险的方方面面,渗透在银行的其他风险之中。此外,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壮大,信用风险所涉及的领域和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因此,如何提升对信用风险的管控,已成为当前银行经济形态下最值得研究的课题,如何提高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对银行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以国内外商业银行的研究现状为背景,以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为基础,以昆仑银行的经营发展现状为支撑,对信用风险管理进行深入研究。首先,简单介绍了昆仑银行的整体发展情况和主要经营业务,以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关联授信比例等信用风险管理指标为依托,分析了昆仑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并从公司信贷业务、“产融结合”定位、小微型企业和同业业务方面分析了昆仑银行信用风险的具体体现。其次,描述了昆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并以案例的形式对管理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分析中指出信用风险管理仍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昆仑银行的发展过程,正是我国监管部门对《巴赛尔协议Ⅲ》进行严格落实、对各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过程。昆仑银行不断拓展自身业务规模,提高经营业绩,逐步加强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和对信用风险的管控,对信用风险管理已经较为完善,但随着经济形势变化、新兴金融业务的衍生,其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仍然存在着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尚未建立成熟、信用风险管理的系统不够完善、信用风险监测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昆仑银行应加强优化这些问题,通过完善信用风险监测机制、构建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增强全员信用风险管理意识、设立符合管理层预期的风险偏好等方式保持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由此,不断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及措施,为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冷苏琴[3](2020)在《上海A外资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十几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国金融市场中外资商业银行涉及的业务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同时也面临着异常激烈的竞争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在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上海,原有的外资银行正受到中国原有的国有银行、新兴的民营银行以及新开立的众多外资银行的挑战,上海A外资银行作为在华唯一一家印度尼西亚的银行,从2011年营业至今致力于拓展对公金融业务,有许多隐藏的风险,还面临着许多经营和发展的不确定性。因此,及时建立健全和完善的外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对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上海A外资银行为例,通过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系统性地分析了上海A外资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并重点分析了上海A外资银行的主要风险。根据上海A外资银行的组织结构,主营业务及业绩归纳了上海A外资银行的风险,最终构建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优化制度。完善的上海A外资银行风险管理优化制度有助于减少上海A外资银行业务各个环节中的运行风险,也有利于促进外资银行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王星[4](2019)在《基于大数据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以J银行为例》文中指出大数据作为目前互联网技术的最前沿的领域之一,已经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被应用到从商业科技到医疗、政府、教育、经济、人文以及社会其他各个领域,可以说大数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应用的行业也越来越多。而拥有海量数据的银行业对大数据的应用正在彻底改变其运营模式和经营理念。大数据在商业银行的应用方向为:客户智能、产品智能、风险智能和运营智能。商业银行是以经营风险作为本质的企业,作为银行能否稳健经营的生命线,风险管理尤其是其中的信用风险管理尤为重要,且它的成败往往攸关银行的生死存亡。因此,对商业银行来说,研究大数据背景下信用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是以大基于大数据的信用风险管控为研究对象,探究大数据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本文以J银行为例,首先对大数据的概念、特征、应用现状和信用风险的概念,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内涵与目标进行简要论述,对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必要性进行概述;其次对J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领域大数据应用进行了SWOT分析,进行了优劣势比较分析;再次探讨了大数据背景下J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领域具体应用实践面临的问题,主要关注大数据存储和开发方面、大数据信息安全、大数据信用风险管理分析人才匮乏、构建企业级信用风险管理统一视图的问题;最后给出了大数据时代J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领域的应对之策,提出在大数据背景下,通过实施大数据战略提升数据开发应用能力、强化数据安全、加强专业分析人才培养、构建信用风险管理大数据统一分析与预警平台等措施来提高和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力。研究结果将不仅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未来信用风险管理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将为大数据时代下银行业如何更稳健经营提升信用风险管控能力提供借鉴。
周一[5](2019)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以J银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市场经济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其中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也极大地影响着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如何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还比较落后。本文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和挑战出发,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探讨了其形成机制,并以J银行作为案例进行了全面剖析,最后给出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改进对策。本研究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章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表明本文论述的价值,并对现有的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第二部分,文章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做了介绍;第三部分,文章通过定性分析和博弈论模型,深入研究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形成机制,为后文解决问题提供思路;第四部分,以J银行做案例,全面剖析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对比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为提出实际可行的对策提供案例基础;第五部分,探索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应用,构建J银行信用风险预测系统,并进行实证分析。本研究发现合理控制信用风险的基石在于预测风险,而数据的价值更大程度来源于其预测功能。因此,探索大数据技术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成为大势所趋。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最终从全面整合优化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培育先进的信用风险理念、培养信用风险管理的大数据分析人才、营造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以此希望可以给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带来帮助,对风险管理理论进行更好的完善。
代雨情[6](2019)在《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不仅是执行货币政策的关键一环,更是关系百姓生计的重要一方。但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各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个别国家甚至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我国作为“世界命运共同体”中的一员,在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快速经济增长后,也开始出现整体经济增长放缓、急需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常态”,我国银行业作为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撑,不可避免的要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迎接新局面、制定新对策。从2017年和2018年来看,银行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盈利能力持续下降、融资需求逐步下滑、不良贷款额持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经营困境,更要警惕信用风险的发生,商业银行需要积极探索提高金融风险防控能力的新途径、新方法。本文从信用风险已经成为全球金融机构普遍关注的问题出发,结合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出现信贷资产质量表现不佳、不良贷款额持续增加的现象,揭示出我国银行业目前急需做好全面风险管理,重点提升其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接下来从信用风险的本源出发,表明信用风险的内涵,进而揭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存在于多个方面,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最大的信用风险来源是信贷授信;随后从信用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的角度,举例讨论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方法,揭示目前信用风险管理方法随着科技手段的发展已经有了新特点、新趋势;随即结合收集到的商业银行年报与一些其他公开资料,将商业银行自身的财务指标分为两个层面、四个维度,对其进行定性分析讨论;最后根据选出的财务指标数据采用多种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商业银行的规模、盈利能力、资产质量都会影响其信用风险,建议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转型升级,加强其资产质量管理,建立健全信贷监督审核机制,学习使用先进的信用风险度量手段,全面降低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徐珺姮[7](2019)在《S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银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更多的投资者和资金涌入,银行风险更具复杂性和多变性。其中,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最古老的风险,也是银行经营活动过程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中最重要的风险,信用风险管理始终是商业银行面对的首要战略问题。农村商业银行由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而来,在农村地区已成为支持“三农”、中小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但在经济结构深度调整阶段,农村商业银行更易受经济波动影响,导致不良贷款大幅暴露。同时,与其他类型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抵御能力较差、风险处置措施单一,风险管理水平较低。因此,农村商业银行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是其持续稳健发展的前提,也是保证农村地区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本文以S农村商业银行为例,通过深入研究S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发现农村商业银行存在信用风险识别不足、计量管理滞后、监测与报告机制不健全、关键环节控制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并对问题成因进行了分析。为确定信用风险影响因素重要程度和风险管理应关注的重点,利用层次分析法对S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进行了识别与评价。得出评价结果为,S农村商业银行2017年信用风险状态处于中等风险水平,影响因素按风险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贷款迁徙、资产质量、集中度风险和资本充足。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把握贷款质量迁徙规律、加强贷款质量管理、强化集中度风险管控、提高资本充足水平等控制措施,以及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完善自身治理机制、更新管理技术和手段、塑造健康风险管理文化、加强风险管理队伍建设等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拓宽现有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为其他农村商业银行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万佳勇[8](2019)在《X银行企业信用风险测度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商业银行作为整个金融体系乃至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发挥着吸存放贷、优化资源配置这种信用中介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承担了调整国家国际收支、稳定地方经济等许多重要责任。但是商业银行的高负债比例经营特点也使得其自身非常脆弱,极易遭受各类风险的冲击。而在银行面临的各类风险之中,最主要的一种风险类型就是信用风险,其头寸数额占据了商业银行风险头寸的绝大部分。目前,国际上很多大型的银行针对信用风险都具有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测度体系。相较之下,我国银行业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则较为落后。如何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效率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X银行作为在江西省内贷款规模、市场份额、客户总量等多项指标领先的一家大型商业银行,贷款质量一直是制约着其经营发展的一项难题。本文以X银行企业信用风险测度体系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X银行经营与信用风险管理现状,找出X银行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KMV模型与X银行内部评级模型分别对ST和非ST上市公司共计60个样本进行分析处理,找出两个模型在预测能力上的差异并分析出了可能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本文研究结果,为X银行优化信用风险测度提出以下完善建议:一是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包括评级方法的优化,风险控制流程的改善等;二是KMV模型在X银行的应用。
朱天涯[9](2019)在《经济转型升级中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基于Merton-KMV模型》文中研究表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稳定运行与经济社会的稳定直接相关。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面临的诸多风险中,信用风险是面临的主要风险。当下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发展动力转换等正在发生,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变化表现出多样化特征,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本论文从商业银行的信用危机入手,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相关概念、理论,简要回顾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阶段并结合正面、反面两个案例(我国西北五省的五大国有银行,日本长期信用银行)梳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控的有益做法。将Merton-KMV模型运用在上市银行信用风险的分析中,选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后4个时间具有代表性的14家上市银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信用风险的情况、原因和对策,提出要明确发展定位,形成差异化的授信策略;革新管理方式,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重塑风险文化,加强从业人员素质教育;监管协调发力,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希望能够帮助商业银行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季佳[10](2016)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以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的进步与发展,同时金融市场也在逐步的完善,金融的自由化与全球化增加了商业银行经营的风险因素,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且更加多样化,金融市场变化频繁,各类业务的风险都有所增加。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稳定经济环境,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金融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虽然对我国金融环境有所改善,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依然很大。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如何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还比较落后。而通过我国与国外的商业银行比较可以发现,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更加良好,这些国家商业银行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尤其是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国际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起步较早,方法较为成熟,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认清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体制。基于此,本文共分六个部分开展研究:第一部分,文章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表明本文论述的价值,并对现有的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第二部分,文章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从风险的内涵,信用风险的内涵、特征,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容等方面进行论述,为后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以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为例,分析该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具体原因;第四部分,分析国外先进国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经验,主要对美国、英国、新加坡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进行介绍;第五部分,该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该部分结合前文的分析与介绍,从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健全人力资源制度、做实精细化管理、建立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营造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外部环境五个方面提出完善苏州农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第六部分,结论。
二、国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新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新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基础理论方面 |
1.2.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因素 |
1.2.3 信用风险模型定量方面 |
1.2.4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 |
1.2.5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结构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度量模型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城市商业银行 |
2.1.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
2.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
2.2.1 传统度量方法 |
2.2.2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
第3章 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
3.1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
3.2 历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
3.3 不同国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
第4章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测度 |
4.1 KMV模型的理论基础及应用分析 |
4.1.1 KMV的模型概述 |
4.1.2 KMV模型的应用效果分析 |
4.2 基于KMV模型的中国29 家上市城商行信用风险测度 |
4.2.1 数据选取及处理 |
4.2.2 KMV模型对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测度 |
4.3 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外部因素 |
4.3.2 内部因素 |
第5章 包商银行信用风险案例分析 |
5.1 包商银行概况及收购事件介绍 |
5.2 包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
5.3 对包商银行进行的KMV模型模拟实验 |
5.4 启示 |
第6章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
6.1 宏观层面 |
6.2 微观层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昆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信用风险的概念、特征及度量 |
2.1.2 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念、特征及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信用评级理论 |
2.3 《巴塞尔协议Ⅲ》的相关要求 |
第三章 昆仑银行业务及信用风险分析 |
3.1 昆仑银行简介 |
3.2 昆仑银行主要业务 |
3.2.1 公司金融业务 |
3.2.2 个人金融业务 |
3.2.3 金融市场业务 |
3.2.4 其他业务 |
3.3 昆仑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
3.3.1 不良贷款率低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 |
3.3.2 拨备覆盖率与经营状况相适应 |
3.3.3 关联授信比例控制良好 |
3.4 昆仑银行信用风险具体体现 |
3.4.1 公司信贷业务信用风险较大 |
3.4.2 “产融结合”定位使信用风险分散受限 |
3.4.3 小微型企业违约风险可能性增加 |
3.4.4 同业业务信用风险隐患增加 |
第四章 昆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
4.1 昆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
4.1.1 明确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 |
4.1.2 设立信用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 |
4.1.3 建立各项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
4.1.4 搭建信用风险全流程管理模式 |
4.2 昆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
4.2.1 案例回顾 |
4.2.2 信用风险形成原因 |
4.2.3 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分析 |
4.2.4 信用风险管理流程分析 |
4.3 昆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4.3.1 信用风险监测机制不够完善 |
4.3.2 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有待升级 |
4.3.3 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尚未建全 |
4.3.4 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不够完善 |
第五章 昆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优化建议 |
5.1 完善信用风险监测机制 |
5.2 构建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 |
5.3 增强全员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
5.4 设立符合管理层预期的风险偏好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3)上海A外资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对象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巴塞尔委员会与《巴塞尔协议》 |
2.2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2.2.1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 |
2.2.2 风险管理的程序 |
2.3 商业银行八大风险类型 |
第3章 上海A外资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
3.1 上海A外资银行概括 |
3.1.1 上海A外资银行简介 |
3.1.2 上海A外资银行组织结构 |
3.1.3 上海A外资银行主营业务及经营业绩 |
3.2 上海A外资银行在华风险管理现状 |
3.2.1 上海A外资银行在华的风险类型 |
3.2.2 上海A外资银行在华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 |
3.2.3 上海A外资银行在华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第4章 上海A外资银行风险管理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上海A外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1 上海A外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
4.1.2 上海A外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4.2 上海A外资银行市场风险管理问题与原因分析 |
4.2.1 上海A外资银行市场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
4.2.2 上海A外资银行市场风险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4.3 上海A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与原因分析 |
4.3.1 上海A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
4.3.2 上海A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4.4 上海A外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与原因分析 |
4.5 上海A外资银行其他风险管理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5章 上海A外资银行风险管理优化方案的制定 |
5.1 上海A外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优化方案 |
5.1.1 上海A外资银行信贷操作流程优化 |
5.1.2 上海A外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优化方案 |
5.2 上海A外资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制度的优化方案 |
5.2.1 上海A外资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新流程设计 |
5.2.2 上海A外资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制度新流程设计 |
5.3 上海A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的优化方案 |
5.4 上海A外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制度的优化方案 |
5.5 上海A外资银行其他风险管理制度的优化方案 |
第6章 上海A外资银行风险管理优化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
6.1 上海A外资银行风险管理优化方案的实施步骤 |
6.1.1 风险管理优化方案构建审批阶段 |
6.1.2 风险管理人员配备招募阶段 |
6.1.3 风险管理制度建设阶段 |
6.1.4 风险管理流程设计及固化阶段 |
6.1.5 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完成阶段 |
6.2 上海A外资银行风险管理优化方案的实施保障 |
6.2.1 人才保障 |
6.2.2 资金保障 |
6.2.3 服务保障 |
6.2.4 技术保障 |
第7章 结论 |
7.1 基本结论 |
7.2 本文研究中的不足 |
7.3 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索引 |
(4)基于大数据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以J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大数据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概述 |
2.1 大数据的概念、特征及应用现状 |
2.1.1 大数据的概念 |
2.1.2 大数据的特征 |
2.1.3 大数据的应用现状 |
2.2 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概述 |
2.2.1 信用风险基本概念与特征 |
2.2.2 商业银行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概述 |
2.2.3 大数据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应用的必要性 |
2.2.4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领域大数据应用现状 |
第3章 J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大数据应用必要性分析 |
3.1 J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
3.1.1 J银行简介 |
3.1.2 J银行当前信用风险管控形势 |
3.2 J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领域大数据应用必要性的定性分析 |
3.2.1 优势分析 |
3.2.2 劣势分析 |
3.2.3 机会分析 |
3.2.4 威胁分析 |
3.3 J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领域大数据应用必要性的定量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J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领域大数据应用面临的问题 |
4.1 大数据存储与开发能力亟需提升 |
4.2 大数据加剧了商业银行信息安全隐患 |
4.3 信用风险管理大数据专业分析人才匮乏 |
4.4 多部门独立管控风险问题严重 |
第5章 J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领域大数据应用策略 |
5.1 提升数据存储与开发应用能力,实施大数据战略 |
5.2 加强数据资源风险管控,确保大数据安全 |
5.3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大数据专业分析人才的培养 |
5.4 构建企业级信用风险管理统一分析与预警平台RAD系统 |
第6章 J银行依托RAD系统提升信用风险管控能力 |
6.1 RAD系统主要功能 |
6.2 RAD系统建设原则和架构 |
6.3 RAD系统实施方案 |
6.4 RAD系统预警监控体系 |
6.5 RAD系统预警监控流程 |
6.6 RAD系统的价值和意义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以J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成果 |
1.3.2 国内研究成果 |
1.3.3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全文结构 |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
2.1 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概念 |
2.1.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
2.1.2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
2.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及其管理的概念 |
2.2.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 |
2.2.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念 |
2.2.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 |
2.2.4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历史及其演化 |
2.3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
2.3.1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暴露呈现迅猛态势 |
2.3.2 信息不对称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
2.3.3 互联网金融扩大了风险交叉传染面 |
第三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形成机制分析 |
3.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成的外部因素 |
3.1.1 互联网金融兴起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
3.1.2 宏观经济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
3.1.3 贷款企业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
3.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内部因素 |
3.2.1 商业银行互联网建设水平对信用风险的影响 |
3.2.2 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对信用风险的影响 |
3.2.3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对信用风险的影响 |
3.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成机制的分析——基于博弈论 |
3.3.1 传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成机制分析 |
3.3.2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成机制分析 |
第四章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以J银行为例 |
4.1 J银行基本情况及其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
4.1.1 J银行基本情况 |
4.1.2 J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
4.2 J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4.2.1 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无法满足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要求 |
4.2.2 信用风险组织架构仍不完善 |
4.2.3 大数据风控技术运用落后,信用风险预测体系不完善 |
4.2.4 专业型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匮乏 |
4.2.5 信用风险管理外部环境存在不足 |
4.3 J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J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宏观原因分析 |
4.3.2 J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微观原因分析 |
4.4 国内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经验 |
4.4.1 国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经验-以汇丰银行为例 |
4.4.2 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经验-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 |
4.5 对J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借鉴和启示 |
4.5.1 理顺风险管理机制,完善组织架构 |
4.5.2 风险管理端口前移,从源头管控 |
4.5.3 注重大数据技术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应用 |
第五章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量化模型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应用探索—以J银行为例 |
5.1 商业银行大数据的构成 |
5.2 J银行大数据风险预测系统概述 |
5.3 基于因子分析的大数据信息对于传统经营数据的折射 |
5.3.1 样本数据来源及处理 |
5.3.2 研究指标及定义 |
5.3.3 基于因子分析法进行数据相关性分析 |
5.4 LOGISTIC模型分析 |
5.4.1 构建Logistic模型 |
5.4.2 线性回归分析 |
5.5 完善J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
5.5.1 全面整合优化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
5.5.2 培育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 |
5.5.3 培养信用风险管理的大数据分析人才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完善法律法规,改善信用风险管理外部环境 |
6.2.2 加强外部监管,提高信用风险监管水平 |
6.2.3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切实降低信用风险 |
参考文献 |
(6)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信用风险的内涵与特点 |
2.1.1 信用风险的定义 |
2.1.2 信用风险的实质与特点 |
2.2 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的发展 |
第3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
3.1 商业银行经营层面的影响因素 |
3.1.1 规模情况指标 |
3.1.2 盈利能力指标 |
3.1.3 资产质量指标 |
3.2 商业银行监管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4章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样本选取 |
4.2 变量设定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 |
4.3 实证分析 |
4.3.1 实证过程解释 |
4.3.2 实证分析过程 |
第5章 结论与相关建议 |
5.1 本文研究结论 |
5.2 新时期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的相关建议 |
5.2.1 新时期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新要求 |
5.2.2 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Matlab程序 |
致谢 |
(7)S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信用风险成因研究 |
1.2.2 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研究 |
1.2.3 风险管理技术手段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2.1 信用风险概念及特征 |
2.1.1 信用风险的概念 |
2.1.2 信用风险的特征 |
2.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内容 |
2.2.1 信用风险识别 |
2.2.2 信用风险计量 |
2.2.3 信用风险监测与报告 |
2.2.4 信用风险控制 |
2.3 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依据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2 不完全合约理论 |
2.3.3 信贷配给理论 |
第3章 S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S农村商业银行基本情况 |
3.1.1 S农村商业银行概况 |
3.1.2 S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
3.1.3 信用风险管理流程 |
3.1.4 信用风险管理组织 |
3.1.5 信用风险文化建设 |
3.2 S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
3.2.1 信用风险识别全面性与前瞻性不足 |
3.2.2 信用风险计量管理滞后 |
3.2.3 信用风险监测与报告机制不健全 |
3.2.4 关键环节控制执行不到位 |
3.3 S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3.3.1 社会环境有待完善 |
3.3.2 公司治理架构不健全 |
3.3.3 信息科技支撑不足 |
3.3.4 风险文化未真正形成 |
3.3.5 人力资源相对匮乏 |
第4章 S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识别与评价 |
4.1 S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识别 |
4.1.1 信用风险识别方法 |
4.1.2 识别信用风险因素 |
4.2 S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 |
4.2.1 信用风险评价模型指标选取 |
4.2.2 建立信用风险评价模型 |
4.2.3 信用风险评价综合指数 |
4.2.4 信用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第5章 S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措施及保障措施 |
5.1 S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 |
5.1.1 把握贷款质量迁徙规律 |
5.1.2 加强贷款质量管理 |
5.1.3 强化集中度风险管控 |
5.1.4 提高资本充足水平 |
5.2 S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保障措施 |
5.2.1 优化社会信用环境 |
5.2.2 完善自身治理机制 |
5.2.3 更新管理技术和手段 |
5.2.4 塑造健康风险管理文化 |
5.2.5 加强风险管理队伍建设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X银行企业信用风险测度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内容、框架和方法 |
1.3.1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
1.3.2 本文研究的框架 |
1.3.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2.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含义 |
2.1.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 |
2.1.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特点 |
2.1.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分类 |
2.2 基于巴塞尔协议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
2.2.1 巴塞尔协议的发展 |
2.2.2 新巴塞尔协议在中国的应用 |
2.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测度方法 |
2.3.1 传统信用风险测度方法 |
2.3.2 现代信用风险测度方法 |
2.3.3 KMV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
第3章 X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
3.1 X银行概况 |
3.1.1 X银行基本信息 |
3.1.2 X银行经营情况分析 |
3.1.3 X银行信贷资产情况分析 |
3.2 X银行风险测度与管理现状 |
3.2.1 X银行信用风险测度现状 |
3.2.2 X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现状 |
3.3 X银行信用风险测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1 X银行信用风险测度中存在的问题 |
3.3.2 X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KMV模型与X银行评级模型对企业信用风险测度效果分析 |
4.1 信用风险情况对比测度分析研究思路 |
4.1.1 实证研究思路及方法 |
4.1.2 样本数据的选取 |
4.1.3 预期的研究效果 |
4.2 基于KMV模型的企业信用风险测度 |
4.2.1 参数设定 |
4.2.2 指标计算 |
4.2.3 结果检验 |
4.3 基于X银行内部评级模型的企业信用风险测度 |
4.3.1 指标计算 |
4.3.2 结果检验 |
4.4 KMV模型与X银行评级模型判别能力比较及原因分析 |
4.4.1 ROC曲线判别 |
4.4.2 KMV模型与X银行评级模型判别能力差异原因分析 |
4.4.2.1 行业差异对两种模型判别能力的影响 |
4.4.2.2 行业差异对两种模型判别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
4.4.2.3 其他原因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X银行企业信用风险测度体系优化建议 |
5.1 X银行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方式建议 |
5.1.1 完善X银行企业信用风险评级方法 |
5.1.2 改进X银行信用风险控制措施 |
5.1.3 加强在职人员风险管理知识学习 |
5.2 基于KMV模型的X银行企业信用风险测度体系优化建议 |
5.2.1 构建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
5.2.2 引进KMV模型至X银行企业信用风险测度体系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ROC曲线坐标 |
(9)经济转型升级中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基于Merton-KMV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搞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经济转型升级方面 |
1.1.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方面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情况 |
1.3.2 国外研究情况 |
1.3.3 研究现状小结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
2.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 |
2.1.1 商业银行的概念 |
2.1.2 商业银行的风险 |
2.1.3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
2.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主要内容 |
2.2.1 风险管理的内容 |
2.2.2 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
2.3 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
2.4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回顾 |
3 运用KMV模型度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
3.1 模型选择 |
3.2 模型原理及基本假设 |
3.2.1 Black-Scholes期权模型 |
3.2.2 KMV模型 |
3.3 模型设定和样本选取 |
3.3.1 基本参数设定 |
3.3.2 样本选取设定 |
3.3.3 KMV模型基本参数计算方法 |
3.4 模型建立 |
3.4.1 模型建立计算步骤 |
3.4.2 模型结果 |
3.5 结果分析 |
4 经济转型升级中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状况 |
4.1 信用风险的主要表现 |
4.1.1 不良贷款余额整体呈上升趋势 |
4.1.2 贷款分类真实性还存在不足 |
4.1.3 风险抵补能力下降 |
4.2 信用风险的主要特点 |
5 经济转型中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
5.1 宏中观层面存在不利因素 |
5.2 授信策略存在偏差 |
5.3 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较为落后 |
5.3.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架构不够完善 |
5.3.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不高 |
5.3.3 从业人员能力素质有待提升 |
5.4 风险文化尚未建立 |
5.5 外部环境还需提升 |
5.5.1 法律体系不够完整 |
5.5.2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缺失 |
6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回顾与中外案例 |
6.1 正面案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西北五省分行 |
6.1.1 具体措施及步骤 |
6.1.2 措施成效 |
6.2 反面案例——日本长期信用银行 |
6.2.1 日本长期信用银行背景 |
6.2.2 信用危机引发破产 |
6.2.3 破产原因分析 |
7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
7.1 明确发展定位,形成差异化的授信策略 |
7.2 革新管理方式,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
7.2.1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
7.2.2 完善和加强信用评价和预警体系 |
7.2.3 强化数据运用和系统建设 |
7.2.4 培养专业风险管理队伍 |
7.3 重塑风险文化,加强从业人员素质教育 |
7.4 监管协调发力,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
总结 |
参考文献 |
(10)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以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主要研究成果 |
1.3.2 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
1.3.3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及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内容 |
1.4.3 论文框架 |
第2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础理论 |
2.1 商业银行风险的内涵 |
2.1.1 商业银行风险的涵义 |
2.1.2 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 |
2.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 |
2.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特征 |
2.4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内容 |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以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为例 |
3.1 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
3.1.1 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现状简介 |
3.1.2 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信用风险现状分析 |
3.1.3 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3.2 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1 未建立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 |
3.2.2 专业型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匮乏 |
3.2.3 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落后 |
3.2.4 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不完善 |
3.2.5 信用风险管理外部环境存在不足 |
3.3 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宏观因素原因分析 |
3.3.2 商业银行自身原因分析 |
3.3.3 贷款企业自身原因分析 |
第4章 国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经验 |
4.1 美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 |
4.2 英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 |
4.3 新加坡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 |
第5章 完善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
5.1 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 |
5.1.1 建立具有一致性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 |
5.1.2 建立具有全面性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 |
5.1.3 建立具有系统性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 |
5.1.4 建立分散与集中相统一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 |
5.2 健全人力资源制度,完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
5.2.1 提升员工素质,提高员工风险意识 |
5.2.2 培养信用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
5.2.3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
5.3 以精细化管理为重点,增强信用风险管控能力 |
5.3.1 健全银行催收管理流程 |
5.3.2 建立有效的内部信用评价系统 |
5.3.3 做好潜在信用风险化解工作 |
5.3.4 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 |
5.3.5 加强信贷“三查”制度管理 |
5.4 建立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
5.4.1 设置总行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
5.4.2 设置分行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
5.4.3 设置基层行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
5.5 营造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外部环境 |
5.5.1 加强外部监管,提高信用风险监管水平 |
5.5.2 完善法律法规,改善信用风险管理外部环境 |
5.5.3 健全社会信用系统,切实降低信用风险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国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新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研究[D]. 辛怡萱. 吉林大学, 2021(01)
- [2]昆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D]. 方潇仪.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3]上海A外资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优化研究[D]. 冷苏琴.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3)
- [4]基于大数据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以J银行为例[D]. 王星. 河北地质大学, 2019(12)
- [5]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以J银行为例[D]. 周一. 东南大学, 2019(01)
- [6]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D]. 代雨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7]S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 徐珺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8]X银行企业信用风险测度体系优化研究[D]. 万佳勇. 南昌大学, 2019(02)
- [9]经济转型升级中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基于Merton-KMV模型[D]. 朱天涯. 浙江大学, 2019(01)
- [10]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以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为例[D]. 季佳. 苏州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