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森林空间结构决定了树木之间的竞争态势及其空间生态位,研究森林空间结构的目的在于寻找合理的空间结构及其表达,提出合适的描述空间结构的参数,有效地恢复与重建森林,使基于己知树木相邻关系的生物过程模型得以在生产实际中应用。研究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及其空间结构特征,可正确认识常绿阔叶林的地位和作用,为常绿阔叶林的保护和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常绿阔叶林是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植被类型,本研究选取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进行样地调查,设置100m×100m样地,用全站仪(徕卡TCR702Xrange)测定每株胸径在5㎝以上的树木坐标,运用Excel软件、编制程序进行初步的数据处理,用优势度分析法确定群落优势种,八邻域边缘校正法校正;用C++语言编制程序进行计算,对林分进行混交度、竞争、空间分布格局的分析;应用GS+软件进行地统计分析;应用GIS技术对常绿阔叶林的混交度、竞争、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天目山常绿阔叶林具有以下结构特征:天目山常绿阔叶林中,以细叶青冈、青冈和短尾柯为主,具有多优势种结构特征,总体呈中度混交;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的种内竞争比种间竞争激烈,种内竞争最激烈的优势种群与其它优势种群的种间竞争强度也是最高的,林木的竞争指数随胸径的增加而减少;大部分的优势种群是呈聚集分布趋势的;优势种群中胸径连续性的变程表明空间相关性的范围。本研究对保持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提高在空间约束下的优化经营管理水平,恢复与重建常绿阔叶林,实现常绿阔叶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前言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2.1 国外森林空间结构的研究进展1.2.2 国内森林空间结构的研究进展1.2.3 森林空间结构研究的最新动态1.2.4 小结2 研究地区概况3 研究方法3.1 样地调查方法3.2 数据分析方法3.2.1 优势种确定3.2.2 混交度的计算3.2.3 竞争指数的计算3.2.4 聚集指数的计算3.2.5 地统计的计算3.3 边缘校正4 常绿阔叶林空间结构分析4.1 优势种群4.2 混交度分析4.2.1 优势种群树种多样性混交度比较4.2.2 优势种群和非优势种群树种多样性混交度比较4.2.3 优势种群树种多样性混交度与平均胸径之间的关系4.2.4 小结4.3 竞争分析4.3.1 优势种群种内竞争分析4.3.2 优势种群种间竞争分析4.3.3 竞争指数与对象木胸径的关系4.3.4 小结4.4 空间分布格局分析4.4.1 树种聚集指数的分析4.4.2 小结4.5 相关性分析4.5.1 优势种群胸径空间相关性4.5.2 优势种群胸径空间相关性分析4.5.3 小结5 基于GIS 的空间结构指数可视化分析5.1 基于GIS 的空间结构可视化的实现5.1.1 导入数据5.1.2 生成数据专题图5.1.3 专题图像素分析5.2 胸径可视化分析5.3 混交度可视化分析5.4 竞争指数可视化分析5.5 聚集指数可视化分析6 结论与讨论6.1 结论6.2 讨论参考文献附件个人简介导师简介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天目山论文; 常绿阔叶林论文; 优势种群论文; 空间结构论文; 可视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