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德育论文-李玉蛟

台湾德育论文-李玉蛟

导读:本文包含了台湾德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德育教科书,编写者价值取向,人教版,教科版,台湾翰林版比较

台湾德育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蛟[1](2018)在《小学德育教科书人教版、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台湾翰林版《社会》编写者的价值取向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教育本质是价值教育,引导人如何更好地“成人”,过更善的生活。课程过程的本质体现为一种价值赋予和课程文化主体自觉。课程是国家和社会控制的中介,课程标准及教科书审查机制则是教科书内容的重要导向。课程权的下移是新课改民主化的重要举措,赋予了编写者较大的编写权限。德育教科书则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最重要载体,承载编写者向学生传递什么样的价值。价值取向是教科书的灵魂。价值取向由价值观念决定。编写者的价值取向决定教科书内容的选材范畴、材料的价值排序并决定编写者对备选材料的具体抉择、调适、改编等行为。编写者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教科书编写者价值取向是提升教科书品质的不可或缺的研究领域。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反映,在主体、客体交互作用中,客体的存在、属性、作用对主体的实际意义。价值是人类生活的特有的关系现象,是主客体相统一的一种特定质态。价值因社会形态变迁具有流变性,又因个体的特殊性具有差异性。德育课程是国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重要载体,其实施是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国家、社会意识形态对课程价值具有绝对控制权,而教科书的编制过程是具体的人实施,教科书呈现出的价值取向并非如纲领性文件解读刚性,其有更多诠释的可能性。回归生活是德育教科书编写者的着笔基色,既体现其综合性,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科书内容包括公民伦理和文化与价值两大板块,前者的建构是儿童社会化旨归,后者强调道德育人的文化特质。德育课程目标既有对儿童“成人”的基本品质要求,又包括使儿童社会化成为社会合格公民奠基的基本内涵。公民伦理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传统伦理和生命伦理、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新型伦理。生命保全、个人品质习惯和与他人的交往品质的养成是融入公共生活实体和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公民意识的培养则是个体公共精神和社会价值秩序形成的思想基础。以儿童生活所在的家庭、学校、社区(家乡)、国家、世界等不同生活场域通过角色转换实践,增进道德认知、体悟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仰、磨练道德意志、习得道德行为。人教版和教科版教科书编写者在学生道德品行养成更多显示较为模糊,而翰林版则较为清晰可行。大陆家国同构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古代灿烂文明、近代民族复兴史、现代发展史是编写者着重强调的方面,翰林版内容则强调个人权利、土着居民文化,汉文化对土着文化的深远影响等。国际理解、世界和平和全球生态是编写者在大陆教科书中呈现全球教育的核心议题。翰林版则注重本土文化的珍视与宣扬。文化忧患意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是叁版本教科书编写者的共识。主体的生活的行为方式、内容、规范之后定是其价值外显结果,其生活场域必定是不同价值主体共在共生、互利共赢、博弈对局的复杂平台,亦是道德教育价值引导促进学生自我价值构建的鲜活场所。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是德育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然而德育教科书内容有生活场域的外在形式,缺乏德育主体生活的在场之实。德育教科书内容较多是生活表面现象的“复制粘贴”,甚至内容有“生活庸俗化”倾向。教科书文本从脱离现实的宏大叙事的极端风格走向生活化的、琐碎化的叙事另一极端。过真善美的生活,是道德教育的最高追求。这一价值导向的缺失,致使编写者在教科书中价值表达杂乱无章。编写者需要有价值自觉,既要避免编制教科书内容道德德目“标签化”,也要避免德育内容价值空无现象。价值自觉除了编写者应将什么样的生活价值融入教科书内容,还用包括生活价值融入的恰当方式。(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6-10)

田亚兰[2](2017)在《大陆与台湾地区高校德育方法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与挑战,人才的品德素质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随着我国社会高速向前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行为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高校校园中,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正逐渐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这个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校德育方法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运用不足。因此对于高校德育方法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台湾地区与大陆有着同根同源的文化背景,这使得台湾地区高校德育的成功经验对大陆高校德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比较借鉴台湾地区高校德育方法的益处,是完善和充实我国大陆地区高校德育方法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旨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来研究大陆与台湾地区高校德育方法。本文首先对德育方法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厘清,接着分别介绍台湾与大陆地区高校德育的特点、主要德育方法及其存在的不足,进而通过运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两个地区高校德育方法的异同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比较。尽管大陆与台湾地区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教育制度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两者都非常重视德育的育人功能,在德育方法上两者也存在诸多相同之处。通过对两地不同制度背景下德育方法的比较,总结出台湾地区高校德育方法对于大陆高校德育的几点启示:重视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德育方法;重视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学生本位教学理念;善用多样化的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实践效果;加强德育工作者的职业培训;拓宽德育途径,建立多维度德育模式。借鉴其成功的方法,避免其失败的德育教训。希望藉此,能够引起更多德育工作者对大陆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视,提高大陆高校德育技术水平和教育质量,进而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且具备良好道德素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4-01)

田亚兰,章舜钦[3](2017)在《台湾地区高校德育方法及其对大陆高校德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台湾地区高校虽然没有专门的德育科目,但是依据台湾地区"《大学法》"及《教育改革行动方案》等相关规定,德育在台湾高校仍然存在并且非常受重视,尤其是德育方法的选择。台湾高校的德育方法主要有隐性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及群育法等具体教育方法。大陆高校德育可以学习借鉴台湾高校的德育方法,这对于大陆高校德育方法体系的完善,促进大陆高校德育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南方论刊》期刊2017年02期)

赵海峰[4](2016)在《台湾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衔接的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台湾地区向来重视"德、智、体、美、群"的教育,将德育视为其他四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摆在教育工作的中心位置,尤为强调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上个世纪末,台湾地区开启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道德教育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德育理念、目标、内容、实施途径与方法、教材编写与课程设置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逐渐形成了一个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道德教育系统。台湾道德教育改革的优良经验及其在德育衔接领域取得的成就,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期刊2016年08期)

黄茜[5](2016)在《试析台湾地区德育生活化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教育,在引导学生实现其人格的塑造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并不断将价值理念内化的过程,道德教育必然要求在该过程中有一个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德育生活化便在此般背景下应运而生。我国台湾地区德育生活化的理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台湾当局公布的相关文件,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小学阶段将原来的"公民与道德"课程改为"生活与伦理",将学生的基本习惯(本文来源于《福建教育》期刊2016年Z5期)

万万[6](2016)在《台湾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中历来重视君子德行的修养,大陆教育始终倡导“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台湾教育也将“德、智、体、美、群”的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中心。本文从德育的宏观层面入手,综合运用了材料分析法、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法等,在准确把握德育教育与中小学德育教育概念的前提下,首先梳理了台湾中小学德育教育从殖民时期到独裁统治时期德育政策的演变历程,并重点结合具体案例对台湾地区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特别是近十年以来台湾教育改革给德育教育带来的影响,总结了台湾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特点: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调实用性,回归社会生活;内容趋向突出本土化特色。笔者认为,台湾开展中小学德育教育有自己成功的经验:社会、学校、家庭叁方的良性互动;方案、制度、法律的有利保障;德育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时也提出了关于台湾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存在的忧患:过度强调道德多元化造成的价值观混淆,以及德育教育不平衡的发展趋势。文章最后在归纳了台湾中小学德育教育给大陆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些启示:树立核心价值,需求多方合作,扶持公益事业,及顺应历史发展。在中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的实践环节中,充分结合区域特色,赢得更多合作契机,为两岸中小学德育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推动两岸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共同发展。(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李文珍,沈林[7](2014)在《台湾中小学德育的演变及现行德育教材剖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地区的政治统治经历了"威权时代"、"政治革新"、"宪政改革"、"政党轮替"四个时期,中小学品德教育也在不同时期相应地体现出"党化教育"、"公民教育"、"本土化教育"、"通识教育"的倾向。从台湾中小学的品德教育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它的品德教育呈现党化教育弱化、公民教育强化、由单科向综合科发展、外显教育向"内隐"教育变化的趋势。台湾现行的中小学德育教材——《社会》、《公民与社会》从内容上表现出系统性、综合性,语言表述上表现出人文关怀,编排版式也令人轻松、舒适。借鉴台湾中小学品德教育的经验及德育教材的编辑特色,有利于探索更适合大陆中小学的德育模式。(本文来源于《当代港澳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沈黎[8](2015)在《以“人”为内核的德育课程——我国台湾地区道德教育内涵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个体挖掘潜能,服务社会,成为知情意行合一且品德修养良好的人,培养学生的良、善品德是教育的基本内涵。1949年以后,我国台湾地区道德教育经历了许多变化,以历次中小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为参照,台湾地区德育改革可以划分为叁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1967年台湾地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初中和小学都设有道德的教学科目,安排固定的教学时间,使用教科书进行正式的教学活动,期望通过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提升民众的伦理道德并培养公民基本知能。第二(本文来源于《江西教育》期刊2015年16期)

沈群[9](2015)在《台湾地区高校德育生活化教育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地区高校非常重视品德教育,德育生活化是其实施品德教育的一大特色。台湾高校通过劳作教育、生活辅导、课外活动和心理辅导开展德育生活化教育,体现出将使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作为德育终极目标、将德育回归生活和将德育与生活融为一体的特点。台湾高校德育生活化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德育目标联系生活,避免政治化;德育内容联系生活,避免空洞化;德育方法联系生活,避免口号化;德育评价联系生活,避免单一化。(本文来源于《宁波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连婧[10](2015)在《网络环境下台湾高校与大陆高校德育管理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加上日新月异的通讯工具,构成了人们称之谓的网络新时代,深入到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期,对于他们来说,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充满着吸引力,没有比网络更具有诱惑力的东西了,一点鼠标便可以进入一个新的世界。网络不仅仅为大学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和便利的生活条件,同时也造成大学生对信息资源选择与判断的困难,给大学生的行为带来影响。这些都使高校德育管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对高校德育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此,本论文通过对网络环境下台湾高校与大陆高校德育管理现状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对大陆高校德育管理有意义的启示。本文从德育管理目标、德育管理原则、德育管理内容及德育管理方式四个方面对网络环境下的台湾高校与大陆高校德育管理现状展开调查,分析台湾高校与大陆高校德育管理在这四方面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对大陆高校德育管理的启示:在网络环境下大陆高校德育管理目标应重思想与重法制有机结合,德育管理原则应重共性与重个性有机结合,德育管理内容应重垂直与重规范有机结合,德育管理方式应重优势与重多样有机结合。(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5-06-11)

台湾德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与挑战,人才的品德素质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随着我国社会高速向前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行为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高校校园中,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正逐渐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这个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校德育方法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运用不足。因此对于高校德育方法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台湾地区与大陆有着同根同源的文化背景,这使得台湾地区高校德育的成功经验对大陆高校德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比较借鉴台湾地区高校德育方法的益处,是完善和充实我国大陆地区高校德育方法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旨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来研究大陆与台湾地区高校德育方法。本文首先对德育方法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厘清,接着分别介绍台湾与大陆地区高校德育的特点、主要德育方法及其存在的不足,进而通过运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两个地区高校德育方法的异同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比较。尽管大陆与台湾地区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教育制度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两者都非常重视德育的育人功能,在德育方法上两者也存在诸多相同之处。通过对两地不同制度背景下德育方法的比较,总结出台湾地区高校德育方法对于大陆高校德育的几点启示:重视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德育方法;重视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学生本位教学理念;善用多样化的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实践效果;加强德育工作者的职业培训;拓宽德育途径,建立多维度德育模式。借鉴其成功的方法,避免其失败的德育教训。希望藉此,能够引起更多德育工作者对大陆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视,提高大陆高校德育技术水平和教育质量,进而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且具备良好道德素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台湾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1].李玉蛟.小学德育教科书人教版、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台湾翰林版《社会》编写者的价值取向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2].田亚兰.大陆与台湾地区高校德育方法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17

[3].田亚兰,章舜钦.台湾地区高校德育方法及其对大陆高校德育的启示[J].南方论刊.2017

[4].赵海峰.台湾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衔接的特点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

[5].黄茜.试析台湾地区德育生活化实践[J].福建教育.2016

[6].万万.台湾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

[7].李文珍,沈林.台湾中小学德育的演变及现行德育教材剖析[J].当代港澳研究.2014

[8].沈黎.以“人”为内核的德育课程——我国台湾地区道德教育内涵的发展[J].江西教育.2015

[9].沈群.台湾地区高校德育生活化教育及启示[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

[10].连婧.网络环境下台湾高校与大陆高校德育管理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5

标签:;  ;  ;  ;  ;  

台湾德育论文-李玉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