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葡萄根瘤蚜生物学、化学防治及种群遗传差异研究

我国葡萄根瘤蚜生物学、化学防治及种群遗传差异研究

论文摘要

葡萄根瘤蚜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Fitch),属于同翅目(Homoptera),根瘤蚜科(Phylloxeridae),原产于北美洲落基山东部,只危害葡萄属葡萄;是葡萄上的毁灭性害虫,是我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2005年在我国再次被发现。本文研究了5种恒温(16℃、20℃、24℃、28℃和32℃)条件下,葡萄根瘤蚜生长发育、繁殖的情况,室内分别测定了5种内吸性杀虫剂对葡萄根瘤蚜卵、若蚜、成蚜的抑制作用,同时研究了涂茎法防治葡萄根瘤蚜的效果,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测定了我国3个地理种群的葡萄根瘤蚜线粒体DNA(mtDNA)COⅠ、COⅡ和Cytb序列,并与GenBank上已公布的葡萄根瘤蚜mtDNA序列进行了比对,初步探讨了我国根瘤蚜的传播来源。主要结果如下:1.温度对葡萄根瘤蚜生长发育、繁殖有明显的影响;在16℃~28℃范围内,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当温度超过32℃时,1龄若蚜全部死亡;葡萄根瘤蚜的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3.14℃和117.88日度。卵至成蚜的存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24℃~28℃是葡萄根瘤蚜生长发育、繁殖的最适宜温度。田间调查发现,从5月~11月,葡萄根瘤蚜种群变化较大,在8月中旬种群数量达到高峰;9月种群数量随即下降,10月种群数量再次达到高峰。2.室内分别测定了5种内吸性杀虫剂对葡萄根瘤蚜卵、若蚜、成蚜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丁硫克百威、乐斯本、吡虫啉、阿克泰、乙酰甲胺磷5种杀虫剂对该虫各虫态均有较高毒性,其中丁硫克百威对卵、若蚜和成蚜的抑制率最高,LC50分别为1.5281mg/L、1.1736mg/L和2.7526mg/L。但采用涂茎法防治葡萄根瘤蚜,供试各药剂对葡萄根瘤蚜的防治效果极差,说明涂茎法不适合用于防治葡萄根瘤蚜。3.测得我国葡萄根瘤蚜3个地理种群mtDNA(COⅠ、COⅡ和Cytb)的基因序列并在GenBank中已公布相关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西安和怀化地区葡萄根瘤蚜差异较小,法国、德国、美国俄勒冈、宾夕法尼亚和华盛顿葡萄根瘤蚜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2%,由此可知,西安种群与怀化种群极有可能来自于上述某一地方;上海种群与西安种群和怀化种群碱基差异较大,上海葡萄根瘤蚜可能来源于不同地区。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前言
  • 1.1 葡萄根瘤蚜分类地位及形态特征
  • 1.1.1 分类地位
  • 1.1.2 形态特征
  • 1.2 生物学特性
  • 1.2.1 生活史
  • 1.2.2 影响葡萄根瘤蚜生长、发育的因素
  • 1.3 分布与危害
  • 1.3.1 分布
  • 1.3.2 危害
  • 1.4 为害机制
  • 1.5 影响葡萄根瘤蚜种群变动的因素
  • 1.6 防治技术研究
  • 1.6.1 选用抗性砧木
  • 1.6.2 化学防治
  • 1.6.3 生物防治
  • 1.6.4 检疫措施
  • 1.7 葡萄根瘤蚜线粒体DNA(mtDNA)研究概况
  • 1.8 我国葡萄根瘤蚜研究概况
  • 1.9 展望
  • 1.9.1 控制葡萄根瘤蚜传播
  • 1.9.2 加强葡萄根瘤蚜生物学和发生规律研究
  • 1.9.3 加强防治技术和应急措施的研究
  • 2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温度对葡萄根瘤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及田间发生规律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供试寄主植物
  • 1.1.2 供试昆虫
  • 1.2 方法
  • 1.2.1 不同温度下葡萄根瘤蚜卵、幼虫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
  • 1.2.2 田间发生动态调查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温度下葡萄根瘤蚜卵、若蚜的发育历期
  • 2.2 葡萄根瘤蚜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 2.3 不同温度下葡萄根瘤蚜各虫态的存活率
  • 2.4 不同温度下葡萄根瘤蚜的繁殖力
  • 2.5 田间发生动态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几种杀虫剂对葡萄根瘤蚜的抑制作用测定及涂茎法药效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供试药剂
  • 1.1.2 供试蚜虫
  • 1.2 方法
  • 1.2.1 不同药剂对葡萄根瘤蚜不同虫态的抑制作用测定
  • 1.2.2 田间涂茎防治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抑制作用测定
  • 2.2 田间药效试验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葡萄根瘤蚜线粒体DNA序列测定及其基因序列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供试虫源
  • 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1.3 葡萄根瘤蚜基因组DNA提取
  • 1.4 mtDNA基因片段特异扩增引物
  • 1.5 扩增反应体系
  • 1.6 扩增产物检测
  • 1.7 测序
  • 1.8 DNA序列数据分析
  • 1.9 基于葡萄根瘤蚜mtDNA不同基因序列构建系统树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葡萄根瘤蚜DNA提取结果
  • 2.2 PCR产物分析
  • 2.3 葡萄根瘤蚜的测序结果
  • 2.4 葡萄根瘤蚜mtDNA基因序列差异
  • 2.4.1 细胞色素氧化酶Ⅰ基因(COⅠ)DNA序列差异
  • 2.4.2 细胞色素氧化酶Ⅱ基因(COⅡ)DNA序列差异
  • 2.4.3 细胞色素氧化酶b基因(Cytb)DNA序列差异
  • 2.5 基于mtDNA-COⅠ基因序列建立葡萄根瘤蚜种内的进化分歧矩阵
  • 2.6 基于葡萄根瘤蚜mtDNA-COⅠ序列的系统发育树
  • 2.7 基于葡萄根瘤蚜mtDNA-COⅡ和Cytb序列的系统发育树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1 结论
  • 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6种杀虫剂对葡萄根瘤蚜田间防治效果初步评价[J]. 南方园艺 2019(01)
    • [2].葡萄根瘤蚜的发生及防治措施[J]. 河北果树 2018(02)
    • [3].警惕葡萄根瘤蚜再次入侵辽宁[J]. 中国植保导刊 2012(08)
    • [4].葡萄根瘤蚜监测调查与防控对策[J]. 中国果菜 2008(03)
    • [5].葡萄根瘤蚜的防治[J]. 乡村科技 2012(04)
    • [6].葡萄根瘤蚜的监控与防治[J]. 西北园艺(果树专刊) 2008(05)
    • [7].葡萄根瘤蚜发生及其防治技术[J]. 北京农业 2008(28)
    • [8].葡萄根瘤蚜的防治技巧[J]. 果农之友 2011(08)
    • [9].葡萄根瘤蚜的监测与防控[J]. 农村科技 2008(09)
    • [10].葡萄根瘤蚜的防治[J]. 烟台果树 2012(01)
    • [11].葡萄根瘤蚜的防治[J]. 闽东农业科技 2012(01)
    • [12].葡萄根瘤蚜[J]. 石河子科技 2008(01)
    • [13].浦江葡萄根瘤蚜防控措施探讨[J]. 园艺与种苗 2016(03)
    • [14].合药剂能有效抑制葡萄根瘤蚜吡虫啉+赤芸·乙吲+橙油组[J]. 农药市场信息 2014(07)
    • [15].葡萄亲本抗葡萄根瘤蚜能力强弱对其杂交后代抗性强弱的影响[J]. 山西果树 2013(01)
    • [16].葡萄亲本抗葡萄根瘤蚜能力强弱对其杂交后代抗性强弱呈正相关[J]. 中国果业信息 2012(07)
    • [17].葡萄根瘤蚜有害生物风险定性分析[J].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10(09)
    • [18].上海地区葡萄根瘤蚜发生规律研究[J]. 植物检疫 2010(05)
    • [19].研究显示:目前我国葡萄栽培品种和砧木均不具抗根瘤蚜性[J]. 农药市场信息 2008(08)
    • [20].我国葡萄根瘤蚜发生及防控技术综述[J]. 浙江农业科学 2014(12)
    • [21].响应葡萄根瘤蚜侵染的扩展蛋白基因筛选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J]. 园艺学报 2016(01)
    • [22].4种药剂浸泡对葡萄根瘤蚜的杀灭效果[J]. 植物检疫 2015(03)
    • [23].西安和上海两地葡萄根瘤蚜种群周年消长动态观察[J]. 园艺学报 2010(02)
    • [24].抗砧系列砧木抗葡萄根瘤蚜特性鉴定[J]. 西北农业学报 2010(03)
    • [25].葡萄根瘤蚜与常见农业蚜虫种类识别[J]. 浙江农业科学 2014(07)
    • [26].葡萄根瘤蚜生物型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J]. 果树学报 2012(01)
    • [27].葡萄根瘤蚜在新疆的风险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2(10)
    • [28].本期重点推介[J]. 昆虫学报 2009(08)
    • [29].烟草水浸提液对葡萄根瘤蚜侵染危害的控制效应[J]. 昆虫学报 2014(12)
    • [30].葡萄根瘤蚜共生细菌分离与分子生物学鉴定[J]. 中国果树 2010(05)

    标签:;  ;  ;  ;  

    我国葡萄根瘤蚜生物学、化学防治及种群遗传差异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