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课题以香芹醇(CV)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8个新型脂肪酸香芹醇酯类衍生物,利用1H-NMR、MS确证了目标产物的结构。对合成的香芹醇酯类衍生物的基本化学特征参数进行计算,包括溶解度参数和油/水分配系数。应用减重法研究香芹醇酯类衍生物的挥发性,发现香芹醇成酯后其挥发性几乎消失。应用不同脂溶性与酸碱性的模型药物包括具有较大油水分配系数的吲哚美辛(IM,酸性)、中等油水分配系数的硝酸异山梨酯(ISDN,中性)及较小油水分配系数的5—氟脲嘧啶(FU,碱性),全面评价香芹醇酯类衍生物在肉豆蔻酸异丙酯中的经皮吸收促透活性。研究发现香芹醇酯碳链长度为C8-C12时促透作用最强,并且促透剂角质层滞留量与其经皮促透活性呈抛物线型关系。以双氯芬酸二乙胺(DDE)为模型药物,考察香芹醇酯类衍生物在贴剂中的经皮促透作用,寻找在压敏胶分散型贴剂中有显著促透作用的香芹醇酯。结果表明,香芹醇十二酸酯(C-DOD)在贴剂中是促透作用最强的促透剂。以大鼠为实验动物,进行DDE贴剂的体内药动学实验,比较C-DOD和CV在DDE贴剂中的体内经皮促透作用,并利用WinNonlin(?)软件中的IVIVC模块进行去卷积运算,以对DDE经皮吸收贴剂的体内外相关性进行相关性评价。结果表明,CV和C-DOD对贴剂中DDE的体内经皮吸收和体外经皮透过的促透作用相关性良好。通过组织学评价和细胞毒性实验,初步评价CV和C-DOD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大鼠皮肤经CV或C-DOD处理后未见明显病理改变,但CV的细胞毒性具有浓度依赖性,而C-DOD在试验浓度下无细胞毒性,提示C-DOD的安全性比CV高。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和衰减全反射红外(ATR-FTIR)技术研究香芹醇酯类衍生物促透机理,发现香芹醇酯类衍生物能够扰乱角质层脂质C-H侧链的有序性,增加脂质流动性,能够提高药物在角质层脂质中的分布,促进药物向皮肤深层渗透。以离体皮肤通透性为指标,通过体外透皮实验和体外经皮水分散失实验确定皮肤屏障功能恢复时间。结果表明,CV移除后,大鼠皮肤的通透性迅速降低,8h后恢复正常。与CV相比,C-DOD作用过的大鼠皮肤屏障功能恢复较慢,但24h后也能恢复正常。以ATR-FTIR特征峰位变化为指标,通过测定促透剂移除后皮肤ATR-FTIR图谱特征峰位变化来确定皮肤屏障功能恢复时间。结果表明,CV和C-DOD处理后发生蓝移的C-H振动峰在4h后恢复到原来的峰位。以上结果提示CV和C-DOD经皮促透作用具有可逆性。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香芹醇酯类衍生物论文; 经皮吸收论文; 体内外相关性论文; 刺激性论文; 促透作用机理论文; 促透作用可逆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