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乡的田间定位试验,应用传统的土壤微生物学和土壤酶学的测定方法,研究了传统耕作、免耕、传统耕作+秸秆还田与免耕+秸秆覆盖4种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下:1.免耕与覆盖能够明显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的数量1)免耕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的数量显著高于翻耕处理的。免耕处理比翻耕处理的土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自生固氮菌、有机磷细菌和无机磷细菌数量分别增加67.92%、97.03%、49.76%、19.70%和21.65%。2)秸秆还田与覆盖能够明显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的数量。与不覆盖处理相比,覆盖处理土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自生固氮菌、有机磷细菌、无机磷细菌数量分别增加156.96%、164.63%、49.94%、28.40%和33.20%。3)两种轮作序列下,各处理中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总体基本呈现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的变化趋势。2.免耕与覆盖能够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免耕条件下的土壤酶活性明显高于翻耕条件的;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酶活性明显较不覆盖的高。两种轮作序列下,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总体基本呈现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的变化趋势;过氧化氢酶活性呈现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呈升高的变化趋势。3.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与酶活性的相关性两种轮作序列下,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与土壤酶活性间基本呈现正相关关系,小麦地的过氧化氢酶与碱性磷酸酶、纤维素酶呈现负相关。
论文目录
摘要Summary第一章 文献综述1 微生物生理类群1.1 氨化细菌1.2 硝化细菌1.3 解磷微生物1.3.1 解磷机制1.3.2 解磷菌的分布2 微生物生理类群在土壤中的作用2.1 微生物生理类群与土壤因子的关系2.2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2.3 不同土壤中微生物生理类群的分布状况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1 试验材料1.1 试区概况1.2 试区土壤特性1.3 试验设计2. 试验方法2.1 土样采集2.2 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的测定2.3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3 数据处理第三章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氮素类群的影响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氨化细菌的影响1.1 耕作对土壤氨化细菌的影响1.2 覆盖对土壤氨化细菌的影响1.3 土壤氨化细菌数量的垂直变化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硝化细菌数量的影响2.1 耕作对土壤硝化细菌的影响2.2 覆盖对土壤硝化细菌数量的影响2.3 土壤硝化细菌的垂直变化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自生固氮菌的影响3.1 耕作对土壤自生固氮菌的影响3.2 覆盖对土壤自生固氮菌的影响3.3 土壤自生固氮菌的垂直变化4 小结第四章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磷细菌的影响1 不同耕作方式对有机磷细菌的影响1.1 耕作对土壤有机磷细菌的影响1.2 覆盖对土壤有机磷细菌的影响1.3 土壤有机磷细菌数量的垂直变化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无机磷细菌的影响2.1 耕作对土壤无机磷细菌数量的影响2.2 覆盖对土壤无机磷细菌数量的影响2.3 土壤无机磷细菌的垂直变化3 小结第五章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1.1 耕作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1.2 覆盖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1.3 土壤脲酶活性的垂直变化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2.1 耕作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2.2 覆盖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2.3 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垂直变化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3.1 耕作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3.2 覆盖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3.3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垂直变化4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4.1 耕作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4.2 覆盖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4.3 土壤纤维素酶活性的垂直变化5 小结第六章 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与酶活性的相关性1 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间的相关性2 土壤酶活性间的相关性3 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4 小结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1 主要结论2 讨论致谢参考文献个人简介导师简介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耕作论文; 覆盖论文; 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论文; 数量论文; 酶活性论文;